生物制药

搜索文档
山东步长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关于控股子公司药品生产许可证变更的公告
上海证券报· 2025-08-01 03:03
药品生产许可证变更 - 控股子公司四川泸州步长生物制药有限公司获得四川省药监局许可,同意其《药品生产许可证》生产范围变更,新增治疗用生物制品(注射用重组抗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受体2全人单克隆抗体),仅限注册申报使用 [1] - 许可证其他内容保持不变,包括企业名称、注册地址、法定代表人(杨春)、许可证编号(川20220555)、分类码(AsBs)、企业负责人(王舸)、质量负责人(叶宇)及生产地址 [1] - 许可证有效期至2027年2月16日 [1] 对上市公司的影响 - 生产范围变更有利于优化生产结构,维持稳定生产能力,满足市场需求,对公司未来经营产生积极影响 [2]
证券时报×执中重磅发布!《中国城市创投活力及城市创新力指数报告》来了
证券时报· 2025-07-31 11:08
城市创投活力指数 - 上海、深圳、北京稳居2024年中国城市创投活力指数前三名,与后续城市拉开显著差距[1][3] - 2018-2024年各城市创投活力指数普遍波动下降,北京降幅最大(4302→2166),武汉波动最小[6] - 合肥自2021年进入TOP 10,宁波2022年退出TOP 10,反映区域创投力量动态调整[6] 募资领域表现 - 北京因头部金融机构和国家级出资平台集中,募资指数居首,上海、苏州紧随其后[8] - 嘉兴作为地级市跻身募资前十,超过杭州、成都等省会城市[8] - 2018-2024年TOP 10城市募资指数普遍大幅下降,仅北京因2024年国家级引导基金出资略有回升[11] 投资领域特征 - 上海2024年投资指数全国第一,北京、深圳紧随其后,前10名差距较小且以一线/新一线城市为主[12] - 上海与深圳合计占TOP 10投融资事件总量的37%,苏州超越北京居第三,长三角集群效应显著[14] - 合肥、无锡依靠地方国资精准布局细分赛道,上海和深圳因政策与产业协同度高吸引外部资金[14] 退出效率分析 - 深圳退出指数居首,打破募资与投资领域京沪垄断格局[15] - 长三角在退出端表现强劲,苏州、杭州均进入前十,中西部以武汉、合肥与成都为主[15] - 募资端表现优异的嘉兴未进入退出TOP 10,反映资本转化效率滞后[15] 城市创新力联动 - 北京、上海、深圳包揽创新力指数前三,与创投活力形成良性互动[19] - 北京依托国家实验室(占全国60%)、央企研发总部(76家)及顶尖高校巩固创新策源地地位[20] - 上海凭借链主企业产业优势排名第二,深圳第三,成都超过武汉和苏州[20] 热门赛道分布 - 半导体集成电路在8个城市热门赛道中位列首位,展现绝对资本聚集效应[21] - 生物制药与医疗器械在医疗健康领域双轮驱动,5个城市生物制药排名前二[21] - 北京以AI为首要赛道,深圳计算机视觉第四,合肥新材料/航空航天前五[22] 重点城市数据 - 苏州2024年发生697起投融资事件,融资总额272.67亿元,新备案基金192只[22] - 杭州2024年577起投融资事件,融资总额212.47亿元,机构LP出资308亿元[23] - 深圳2024年LP出资金额同比涨75%至1275亿元,发生970笔投融资事件[25] 区域特色案例 - 深圳光明区基金81%的LP来自区外,61%投资资金源于区外基金,早期投资活跃[25] - 光明区引导基金设立20只子基金,认缴规模超300亿元,投资项目累计200个[26] - 深圳半导体及集成电路获投项目占比13.85%,电子信息类项目达292家[25]
桂林三金:7月25日接受机构调研,国泰海通、产投资本参与
证券之星· 2025-07-28 18:37
公司业务发展 - 生物制药板块为公司一体两翼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行业处于遇冷时期,受投融资环境影响,行业竞争更为激烈,短期内CDMO供给端出现产能闲置 [2] - 白帆生物商务拓展和客户资源积累较2023年有较大增长,但距规模生产要求尚有差距,拖累整体盈利水平 [2] - 宝船生物多个项目管线仍处于新药研发阶段,尚无药品上市销售,整体营业收入规模偏小,产能尚未充分释放,研发支出金额较大 [2] - 公司对宝船和白帆最大限度控制成本和费用,优化人员结构,并聘请专业咨询公司进行专项治理,尽量减少亏损 [2] - BC006单抗注射液项目即将完成I期临床试验,公司对临床数据较好、发展前景广阔的项目重点突破 [2] 产品线表现 - 二线、三线品种总体发展趋势良好,蛤蚧定喘胶囊去年增速理想,今年有望延续去年增速,但未来增速会逐渐放缓 [3] - 眩晕宁系列销量已于2021年突破亿元大关,去年是个位数增长,今年力争实现两位数增长 [3] - 拉莫三嗪片今年力争迈上亿元台阶,舒咽清喷雾剂、复方感冒灵颗粒、三金颗粒等继续突破并力争保持较高增速 [3] - 二线、三线品种在绝对量上和一线品种有较大差距,但总体增长态势好于一线品种 [3] 销售策略 - 公司销售费用投放使用愈加精准化,有侧重的投放趋势,一线品种销售费用率相对较低,重点向二线、三线品种倾斜 [4] - 三金颗粒、舒咽清喷雾剂等在培育阶段会给予较大支持,一旦达到一定体量费用会有所调整 [4] - 公司总体销售费用和销售收入相互匹配,全年销售费用率不会有很大变化 [4] 财务表现 - 2025年一季度公司主营收入4.67亿元,同比下降3.32%,归母净利润1.05亿元,同比上升4.8%,扣非净利润9767.29万元,同比上升11.61% [5] - 毛利率77.76%,负债率27.69%,投资收益-35.57万元,财务费用-136.25万元 [5] 机构预测 - 中邮证券预测2025年净利润4.71亿元,2026年5.19亿元,2027年5.72亿元 [6] - 长城证券预测2025年净利润5.12亿元,2026年5.82亿元 [6] - 华安证券预测2025年净利润5.09亿元,2026年5.76亿元 [6] - 天风证券预测2025年净利润4.87亿元,2026年5.49亿元 [6] - 德邦证券预测2025年净利润5.21亿元,2026年5.81亿元 [6]
Pharming Group to report second quarter and first half 2025 financial results and provide business update on July 31
Globenewswire· 2025-07-17 14:00
Leiden, the Netherlands, July 17, 2025: Pharming Group N.V. ("Pharming") (Euronext Amsterdam: PHARM/Nasdaq: PHAR) confirms that it will report its preliminary (unaudited) financial results for the second quarter and first half 2025 and provide a business update on Thursday, July 31, 2025. Management will host a conference call and webcast for analysts and investors on the same day at 13:30 CEST/07:30 am EDT. https://register-conf.media-server.com/register/BI139b46ff4e87483a9f032e1457f19a63 To participate in ...
1255亿重组!医械巨头拆出核心
思宇MedTech· 2025-07-15 17:19
交易概述 - BD与Waters达成协议,将BD的生物科学与诊断解决方案业务剥离并与Waters合并,交易总估值175亿美元(约1255亿人民币)[1] - 交易采用反向莫里斯信托结构,Waters股东占合并后公司多数股权,BD获得40亿美元现金分配[1] - 交易预计2026年Q1完成,需监管和股东批准[1] - 合并后公司将覆盖分子分析到细胞检测的全产业链,瞄准精准医疗和生物制药市场[1] 战略动因 - BD持续聚焦核心医疗技术领域,如注射器、输液、药物递送系统和智能医疗设备[4] - Waters寻求转型,从依赖单次仪器销售转向诊断与服务领域,市场规模从200亿美元扩大至400亿美元[4] - 行业竞争加剧,Thermo Fisher和Danaher通过并购扩张,Waters需整合技术平台以应对劣势[5] 技术与协同效应 - 技术互补:Waters的LC-MS技术与BD的流式细胞术结合,覆盖分子到细胞的多层次解析[9][10] - 诊断与分析平台整合:BD的分子诊断与Waters的分析能力结合,支持多重诊断和生物分析表征[14] - 数据链一体化:从样本处理到数据分析构建完整解决方案[14] - 预计实现2亿美元成本协同和2.9亿美元收入协同,但产业协同价值更受关注[11] 市场机遇 - 全球生命科学仪器市场预计2030年达850亿美元,CAGR 5-6%,精准医疗和生物制药为增长重点[3] - 亚洲市场(尤其中国和日本)是重要增长动力,BD的亚洲布局将助力新公司扩张[3] - 合并后可开发多重检测产品,集成LC-MS与流式细胞术,提升生物制药研发效率[15] 公司背景 - BD:专注医疗设备、实验室设备及诊断产品,近年战略聚焦核心医疗技术[7] - 剥离业务包括BD Biosciences(流式细胞术)和BD Diagnostic Solutions(分子诊断)[13] - Waters:全球分析仪器领导者,产品涵盖液相色谱、质谱及热分析,正转型为综合解决方案公司[8] - 核心产品包括ACQUITY UPLC系统、Xevo质谱仪和TA Instruments[14] 未来展望 - 新产品与解决方案预计交易完成后1-2年内发布[6] - 监管审批(尤其反垄断审查)是关键时间节点[6] - 新公司有望成为精准医疗和生物制药的重要推动者[17]
智翔金泰点评报告:赛立奇商业化,多管线兑现期
浙商证券· 2025-06-08 21:25
报告公司投资评级 - 买入(维持)[7] 报告的核心观点 - 看好公司赛立奇单抗、狂犬双抗等产品商业化前景,期待双抗平台中GR2002和GR1803等数据读出带来估值提升[1] - 下调对公司25 - 27年业绩预测,预计2025 - 2027年公司收入分别为1.99/5.33/10.67亿元,看好核心产品进入商业化放量期及海外合作对业绩和估值的驱动[4] 业绩情况 - 2024年赛立奇单抗注射液获批上市并产生销售收入,全年营收3009.50万元,较上年大幅增长,归母净利润 - 7.97亿元,亏损小幅收窄,研发费用6.10亿元;2025Q1收入2015.58万元,归母净利润 - 1.21亿元,研发费用1.03亿元[1] - 预计2025 - 2027年营业收入分别为19875万元、53319万元、106735万元,同比增长560.41%、168.27%、100.18%;归母净利润分别为 - 76568万元、 - 59061万元、 - 20001万元[6] 管线进展 赛立奇单抗(GR1501) - 中重度斑块状银屑病适应症于2024年8月获批,和恒瑞的夫那齐珠单抗是国内首批获批上市的国产IL - 17A单抗药物;强直性脊柱炎适应症于2025年1月获批上市,是国内首个获批此适应症的国产IL - 17A抑制剂,看好其2025年医保谈判及2026年销售放量前景[1] GR1802 - IL - 4R靶点格局较好,目标适应症空间广阔,中重度特应性皮炎适应症于2024年8月完成III期临床入组,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及慢性自发性荨麻疹适应症分别于2024年8月及2025年2月启动III期临床,过敏性鼻炎及哮喘适应症处于II期临床阶段,为IL - 4R靶点在研产品的第一梯队[2] 斯乐韦米单抗注射液(GR1801) - 2025年1月上市申请获受理,目前处于上市申请审评阶段,作为有效性和安全性良好的抗狂犬病毒双特异性抗体,商业化前景较为广阔[2] 其他在研管线 - 2025年5月,破伤风单抗GR2001上市申请获受理;2025年6月,GR1803与美国Cullinan Therapapeutics达成大中华区域之外的授权许可与商业化协议,交易总金额7.12亿美元,目前处于临床II期阶段;GR1603处于II期临床试验阶段[3] 财务摘要 |项目|2024|2025E|2026E|2027E| |----|----|----|----|----| |营业收入(百万元)|30.09|198.75|533.19|1067.35| |(+/-) (%)|2384.10%|560.41%|168.27%|100.18%| |归母净利润(百万元)|-797.27|-765.68|-590.61|-200.01| |每股收益(元)|-2.17|-2.09|-1.61|-0.55| |P/E|/|/|/|/|[6] 三大报表预测值 资产负债表 - 流动资产2024 - 2027E分别为2622、2428、2394、2600百万元;非流动资产分别为524、531、530、545百万元;负债合计分别为1020、1083、1140、1261百万元;归属母公司股东权益分别为2126、1875、1784、1884百万元[10] 利润表 - 营业收入2024 - 2027E分别为30、199、533、1067百万元,同比增长2384.10%、560.41%、168.27%、100.18%;营业利润分别为 - 797、 - 765、 - 590、 - 199百万元;归母净利润分别为 - 797、 - 766、 - 591、 - 200百万元[10] 现金流量表 - 经营活动现金流2024 - 2027E分别为 - 575、 - 715、 - 524、 - 188百万元;投资活动现金流分别为 - 427、 - 74、 - 75、 - 95百万元;筹资活动现金流分别为146、561、491、349百万元[10]
Xeris Biopharma Holdings (XERS) 2025 Investor Day Transcript
2025-06-03 23:00
纪要涉及的行业或者公司 - 行业:生物制药行业、内分泌学领域 - 公司:Xeris Biopharma Holdings (XERS) 纪要提到的核心观点和论据 公司整体情况 - **核心观点**:Xeris处于转型的关键节点,有望成为下一个伟大的生物制药公司,具备长期价值创造能力 [9][13] - **论据**: - 拥有三款商业产品Gvoke、KEVEYIS和Recorilev,为患者带来有意义的改变 [9] - 具备专有配方技术Zerosol和Zeraject,以及深厚的临床开发和商业化专业知识 [10] - 历史业绩表现出色,实现快速收入增长和严格的资本管理,预计2025年总营收达2.6 - 2.75亿美元,调整后EBITDA为正,毛利率达85%,具备自我维持和有机增长的能力 [14] Recorilev产品 - **核心观点**:Recorilev有望成为重磅炸弹药物,未来十年内实现10亿美元的年净收入,是公司重要的增长引擎 [15][17][19] - **论据**: - **产品特性**:针对库欣综合征患者的皮质醇增多症,独特的作用机制可在皮质醇产生的多个阶段进行干预,降低并使皮质醇水平正常化,改善临床结果,如降低空腹血糖、A1C、BMI、腰围,改善抑郁评分和降低胆固醇等 [20][32][33] - **市场机会**:皮质醇增多症市场不断发展,临床筛查范围从仅关注典型库欣特征患者扩大到考虑其他重要的临床生物标志物,市场仍处于早期阶段,有大量未被诊断和治疗的患者 [20][26][27] - **公司计划**:计划扩大销售团队,补充真实世界证据,投资研究其在治疗其他相关疾病中的作用,与医疗界合作,加强专利保护等,以加速需求增长,确立品牌的长期价值 [35][36][37] XP 80121产品 - **核心观点**:XP 80121是治疗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的潜在变革性产品,获批后有望实现10 - 30亿美元的峰值销售额,推动公司成为数十亿美元营收的公司 [15][18] - **论据**: - **市场需求**: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治疗领域近五十年来缺乏重大创新,现有口服治疗方案存在诸多问题,如受饮食、药物、胃肠道吸收等因素影响,导致患者难以维持甲状腺激素水平的稳定控制,约20%的患者在接受TSH水平抽查时超出正常范围,30 - 70%的患者无法长期维持正常TSH水平 [64][71][72] - **产品优势**:采用专有XEROSOL技术的每周一次皮下注射剂型,绕过胃肠道吸收,提供可靠、稳定的药物释放,减少了口服治疗的常见问题,在一期和二期临床研究中耐受性良好 [74][75] - **临床数据**:二期研究中,72%的患者表示更愿意继续使用XP 80121而非换回口服治疗;大型定量调查显示,75%的处方医生会向生化控制不一致的患者开具该产品,71%的医生会在第一年开具 [122] - **商业机会**:美国约有2000万接受左旋甲状腺素单药治疗的患者,其中300 - 500万是XP 80121的理想候选者,预计可实现10 - 30亿美元的净收入 [119][120] 公司财务展望 - **核心观点**:公司进入新的增长阶段,有能力实现未来的增长目标,无需额外融资 [148] - **论据**: - 2025年第一季度营收超6000万美元,连续14个季度产品营收增长超20%,毛利率提高到85%,连续两个季度调整后EBITDA为正 [146][147] - 上调2025年总营收指引,预计中点增长32%,产品需求趋势强劲 [147] - 预计到2030年总营收达7.5亿美元,Recorilev将成为重要增长驱动力;随着XP 80121获批和上市,公司有望成为数十亿美元营收的公司 [149][152] 其他重要但是可能被忽略的内容 - **库欣综合征治疗现状**:手术是大多数库欣综合征患者的一线治疗方法,但约三分之一或更多的患者术后会出现疾病持续或复发,复发可能在术后10 - 20年发生,因此需要长期监测 [51][54][55] - **XP 80121临床研究计划**:计划在2026年启动三期关键研究,目标是在2030年获批。研究将纳入约1000名患者,随机分为继续接受口服治疗或尝试XP 80121治疗两组,治疗54周,成功标准为达到与口服治疗的非劣效性 [122][126] - **公司能力与经验**:公司团队在药物、生物制品、设备、药物设备组合等领域拥有丰富经验,成功推出并扩大了众多市场领先产品,包括许多重磅炸弹产品,具备执行未来计划的能力 [12] - **公司未来投资计划**:将加速对Recorilev的投资,包括扩大销售团队、创造新数据和见解等;全力资助XP 80121直至获批和上市;加强资产负债表,提高流动性和财务灵活性 [150]
联康生物科技集团盘中最高价触及0.085港元,创近一年新高
搜狐财经· 2025-05-27 16:47
股价表现 - 5月27日收盘价报0.080港元,较上个交易日下跌3.61% [1] - 当日盘中最高价触及0.085港元,创近一年新高 [1] - 当日主力资金净流出653.26万港元(流入15.648万港元,流出668.904万港元) [1] 公司概况 - 成立于2001年,香港交易所上市代码0690 [2] - 业务聚焦生物创新药、高值仿制药、医美新原料及CMO四大战略领域 [2] - 集研发、生产、销售为一体的中国领先生物制药医疗保健公司 [2] 战略与竞争优势 - 拥有数十年国际医药行业经验的管理团队及中国医药行业专业知识 [2] - 通过战略合作及协议授权模式扩大产品组合,例如与中国民营50强企业香江集团达成战略联盟 [2] - 生产设施全部配备先进设备并通过cGMP认证,确保高质量药品供应 [2] 市场机遇与布局 - 中国老龄化、人口增长及慢性疾病压力推动医疗需求增长 [2] - 成立医学部及市场准入部门,增加市场活动频率以提高份额 [2] - 目标成为慢病管理领域领导者,提供创新健康产品和治疗方案 [2] 商业模式与社会责任 - 创新商业模式保持竞争活力,开发世界一流治疗方案 [2] - 恪守道德及责任经营准则,成为大健康领域知名合作伙伴 [2] - 贯彻中国政府供应链安全政策,持续投入供应链建设 [2]
用好ETF工具,做好中国资产投资|六十余位机构投资人代表与会研讨有共识!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5-22 23:00
机构资产配置研讨会核心观点 - 研讨会聚焦全球秩序重构下的投资变局,汇聚60余位行业代表探讨政策红利把握、资产配置优化及责任投资实践 [1] - ETF凭借高效透明低成本优势成为穿越牛熊的重要资产类别,被视为资产配置"关键基础设施" [3] - 中国正处于经济转型关键期,需应对房地产调整、消费动能转换与社会融资收缩三重挑战 [8] - 2025-2027年将实现温和杠杆转移,预计2028年中国经济开启新周期并解决社会债务问题 [9] - 下半年市场结构性机会显著升温,成长股在AI/内需消费/自主可控/工程机械等领域机会明显 [13][23] 宏观经济与政策展望 - 全球经济经历百年大变局,中美深度调整,半导体产业脱钩完成,医药钢铁领域持续重组 [8] - A股ROE连续13季度下滑后于2024Q1现拐点,企业盈利改善或为资本市场注入新动能 [8] - 美联储降息与人民币走强将推动国内流动性宽松,股债相对平衡格局形成 [9] - 90天关税窗口期出口冲量、中美利差收窄及美联储降息预期构成市场筑底有利条件 [9] - 债券市场单边牛市结束,股票市场或迎长周期结构性牛市 [9] ETF市场发展前景 - 2025年国内ETF规模绝对量将稳步增长,增速取决于外部动荡程度 [11] - 指数化投资因市场有效性提升和费率优势成为大体量资金重要选择 [11] - 债券ETF总规模突破2000亿元,投资者结构呈现多元化发展态势 [16] - 未来ETF整体规模有望达8万亿,种类丰富将使其成为量化策略工具集合包 [27] - 债券ETF五大应用场景包括轮动策略/利差交易/趋势择时/多策略融合/现金管理 [16] 重点配置方向 - 自主可控科技线(科创综指ETF/半导体ETF/国防ETF)与促内需方向(食品饮料ETF) [11] - 5年期地方债收益率较同期限国债和政金债分别高出20BP和10BP,估值波动率更低 [17] - 恒生科技估值20倍出头,纳斯达克约30倍,A股人工智能企业具较高配置性价比 [26] - 电解铝/港股高分红股票/黄金被看好,科技类ETF可通过"一键布局"高效捕捉赛道机会 [23][26] - 有色板块因全球宽松货币政策环境具备强投资价值,大宗商品配置机会显现 [27] 投资策略与工具创新 - 私募行业面临募资收窄/业绩不稳/策略迭代慢等挑战,需强化绝对收益产品与合规经营 [19] - 量化机构拓展多元对冲工具,期权对冲因风险可控等优势表现突出 [29] - 债券配置建议关注利率债套利/信用债波段交易/"债券+"策略组合 [30] - 城投债化债后机构转向特许经营权REITs/偏债可转债等类固收资产 [30] - 混合中性策略可动态切换IC/IH/IF/IM等期货品种,模型算法替代人工决策 [29]
全球无血清细胞冻存培养基市场前10强生产商排名及市场占有率
QYResearch· 2025-05-22 16:38
无血清细胞冻存培养基概述 - 无血清细胞冻存培养基是一种不含动物血清成分的专用培养液,用于低温条件下长期保存各种细胞类型,具有成分明确、批次稳定性好、降低免疫原性和污染风险等优点 [1] - 该培养基通常含有渗透保护剂(如DMSO)、碳源、缓冲剂和细胞保护因子,能有效维持细胞在冷冻和复苏过程中的活性与生存率,广泛应用于干细胞、免疫细胞和肿瘤细胞等的科研和临床研究 [1] - 传统含血清冻存液存在批次差异大、潜在病原体污染以及伦理争议等问题,促使研究机构和企业转向无血清培养基 [1] 市场驱动因素 - 细胞治疗、再生医学和生物制药领域的兴起推动无血清细胞冻存培养基市场的快速发展 [1] - 监管政策趋严和GMP标准的推广使无血清产品在质量控制和溯源方面具有明显优势,促进其在临床级细胞制备中的广泛应用 [1] - 干细胞、免疫细胞、CAR-T等高附加值细胞产品的需求增长对高质量冻存培养基提出更高要求,进一步推动市场扩张 [1] 市场挑战 - 无血清配方研发技术门槛高,需通过大量实验优化细胞存活率与功能保持,研发周期长、成本高 [2] - 不同细胞类型对冻存环境的依赖性差异大,市场上缺乏通用型产品,限制大规模推广 [2] - 部分用户出于成本考虑仍选择传统含血清冻存液,无血清培养基的价格敏感性较强 [2] - 企业间缺乏统一的产品评价标准和复苏效果对比体系,导致用户选型时信息不对称 [2] 未来发展趋势 - 市场将朝着定制化、高性能和合规化方向发展,人工智能、高通量筛选等技术将助力开发针对不同细胞类型的专属冻存配方 [3] - 厂商注重产品的无动物源、无蛋白、即用型特性,以满足临床级细胞制备和自动化生产的需求 [3] - 全球范围内对细胞药物监管趋严,推动企业加快无血清产品的注册与认证流程 [3] - 亚太地区,尤其是中国,将成为未来增长最快的市场之一 [3] 市场规模与竞争格局 - 预计2031年全球无血清细胞冻存培养基市场规模将达到4.1亿美元,未来几年年复合增长率CAGR为8.3% [3] - 全球前五大厂商(Thermo Fisher、Merck、Zenoaq、Cytiva、STEMCELL)占有大约70.0%的市场份额 [8] 产品类型与应用细分 - 含DMSO的产品占据主导地位,约占84.6%的市场份额 [10] - 生物制药公司是最大的下游市场,占据约53.9%的份额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