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文明
icon
搜索文档
来西夏陵,在文物中探寻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印记
新华社· 2025-07-12 16:10
西夏陵概况 - 西夏陵是20世纪中国"百年百大考古发现"之一,并成为中国第60个世界遗产 [1] - 陵区包含9座帝陵、271座陪葬墓、1处北端建筑遗址和32处防洪工程遗址 [1] - 已出土7100余件各类文物,是研究西夏社会、宗教、艺术的重要资料 [1] 出土文物与工艺技术 - 鎏金铜牛采用外范内模浇铸技术,展现西夏高超的金属冶炼和铸造水平 [3] - 雕龙栏柱出土于6号陵,柱身三面浅浮雕盘龙戏珠图案,反映中原龙文化影响 [7][8] - 带文字的石雕力士志文支座融合突厥、佛教和汉族风格,刻有西夏文和汉文工匠名字 [13][14] - 白釉瓷板瓦采用南方釉封匣钵口装烧技术,瓷胎含大量石英,集两宋南北窑技术精华 [17][18] 文化融合特征 - 西夏仿借汉字造字方法创造近6000个西夏文字,碑文常用西夏文与汉字双语 [5][6] - 陵区出土瓷片包括耀州窑青釉印花瓷盘和景德镇湖田窑精品瓷器,反映宋夏贸易繁荣 [10][11] - 鎏金铜牛体现党项人向汉族学习农耕技术,是文化交融的重要例证 [3] 历史地位与价值 - 西夏作为古丝绸之路重要节点,通过"榷场"和"和市"与宋朝进行贸易 [10][11] - 西夏陵文物展现多民族智慧融合,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提供实证 [20][21]
车筐载人 骑车拍照?北京专项治理不文明骑行
央视网· 2025-07-12 15:48
央视网消息:为进一步规范非机动车通行秩序,提升城市文明交通水平,近日,北京市公安交管部门会同市文明办等部门在全市范围内开展非机动车不 文明行为专项治理行动。 此次专项治理围绕影响道路安全与通行效率的十类不文明行为展开,具体包括: 骑车拍照:骑行途中使用手机拍照、浏览信息等分心行为; 越线等待:等候信号灯时超越停止线,不按顺序排队; 不规范停车:在道路上违规停车滞留、不按规定区域停放影响通行; 低速骑行:在非机动车道内长时间低速行驶,妨碍后方车辆通行; 人行便道骑行:擅自进入人行便道骑行,干扰行人通行秩序; 多人并排骑行:两人及以上并排骑行占据非机动车甚至机动车车道,阻碍交通; 追逐竞驶:互相追逐、曲折竞驶等危险骑行和竞速行为; 人行横道骑行:在人行横道内骑行,威胁行人安全; 车筐载人:利用车筐搭载人员,违反非机动车载人规定; 在北京市西城区积水潭桥东北角,一辆违法加装灯光的电动自行车被执勤民警拦下。 现场交警告诉记者,对于电动自行车违法加装、改装灯光影响交通安全,北京交管部门将加强路面查处。对首次发现的违法车辆,将对骑行人进行警告 处罚,现场责令拆除加装灯具或还原回原车出厂灯光标准;如再次发现车辆违法改装,将 ...
专访丨在文明对话中携手走向未来——访法国国民议会前第一副议长博纳尔
新华网· 2025-07-12 15:20
全球文明对话与中国方案 - 中国提出的全球文明倡议和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等方案为全球和平发展注入动力,架起不同文明间对话的桥梁 [1] - 中国倡议设立的首个文明对话国际日在联合国大会上获一致通过,反映国际社会对加强文明交流的认同 [1] - 中方致力于搭建促进文明相通的平台,推动各国和平共处 [1] 中法文明交流与合作 - 法国和中国作为东西方文明重要代表,共同为人类进步带来启迪,两国拥有深厚的哲学思辨传统 [2] - 中国科技发展迅速,在风力与太阳能发电、新能源汽车产业等领域取得进展,为法国产业生态转型提供参考 [2]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社会现代化过程中激发活力,现代都市与传统文化元素有机结合 [2] 青年与文明演进 - 青年人在文明演进中扮演重要角色,应鼓励世界各地青年互动,为全球文明发展提供新灵感 [2] - 青年志愿者在活动中的积极参与展现了文明持续演进的活力 [2] 媒体与文明互动 - 社交媒体成为主要信息渠道,媒体需通过新传播形式和途径讲好不同文明故事,拉近距离 [3] 中欧关系与合作 - 欧盟和中国在经贸、环保、人文等领域联系紧密,互为重要合作伙伴 [3] - 双方应通过对话增强互信,造福民众,今年是中欧建交50周年 [3]
陈文清出席中非合作论坛-法治论坛(2025)开幕式并在湖南调研
新华网· 2025-07-12 15:20
中非合作论坛-法治论坛(2025) - 论坛主题为"深化经贸法治合作,共筑高水平中非命运共同体",旨在通过法治合作推动中非经贸关系发展 [1] - 习近平主席在2024年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上提出中非携手推进现代化的目标方向和"十大伙伴行动",为深化中非合作指明方向 [1] - 中非法学法律界已开展务实高效的交流合作,为增进互信和实现现代化作出贡献 [1] - 中方计划与非洲各国落实北京峰会成果,开展多层次法治交流,凝聚法治共识 [1] - 将推动法律、规则、标准对接,完善法治体系以保障高质量经贸合作 [1] - 坚持共同安全观,加强执法司法合作维护共同利益 [1] 长沙基层政法机关调研 - 政法机关需统筹发展和安全,维护社会大局稳定 [2] - 重点防范化解重大涉稳风险,统一维权与维稳 [2] - 依法打击突出违法犯罪,提升群众安全感 [2] - 深化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依法化解矛盾纠纷 [2] - 推进信访工作法治化,按"五化""四到位"要求解决信访事项 [2] - 精细化服务管理相关人群,预防重大恶性案件 [2] - 强调全面从严治党,以铁纪律锻造过硬政法队伍 [2]
外媒关注全球文明对话部长级会议:共商文明互鉴之道
中国新闻网· 2025-07-12 13:51
全球文明对话部长级会议 - 会议主题为"维护人类文明多样性共促世界和平发展",吸引约140个国家和地区的600余名政界、文化界、教育界人士出席开幕式 [1] - 会议旨在推动落实全球文明倡议,促进跨文明交流,为不同文明对话提供重要平台 [1][2] 国际媒体与专家评价 - 印度尼西亚前总统梅加瓦蒂称会议是对建立文明公正世界秩序人士的"道德召唤" [2] - 巴基斯坦专家认为会议为深化巴中文化交流提供机遇,可通过历史联系和务实项目巩固战略伙伴关系 [2] - 巴基斯坦新闻部长表示全球文明倡议是拉近各国关系的"重要一步",将加强巴中关系并促进中国与其他国家联系 [2] - 非洲新闻网报道与会专家指出中国产品在各国市场的广泛存在体现了国家间友好合作,深化交流是实现共同繁荣的关键 [2] 合作方向与战略意义 - 巴基斯坦联合通讯社强调会议倡导的文明交流互鉴与巴方合作方向高度契合 [2] - 会议成果被视为全球南方国家合作发展的潜在典范 [2]
夏日松弛感单品人字拖 良渚人也有同款
央视新闻· 2025-07-12 12:20
考古发现 - 宁波江北区慈湖遗址出土两只距今5365±125年的木屐,属于良渚文化时期,将中国木屐实物历史向前推进3600多年[4][7] - 两只木屐均为左脚屐,前宽后窄设计符合人体脚形结构,底部有凹槽用于固定系绳,体现良渚先民的生活智慧[4][7] - 木屐采用石制工具完成切割、打孔、磨光等工艺,制作技术成熟[8] 历史演变 - 中国穿着木屐的历史文献记载始于春秋时期,传说孔子曾穿木屐[8] - 1984年安徽马鞍山三国朱然墓出土漆木屐,此前为最早实物[8] - 西汉马王堆出土丝履采用丝缕编织鞋面、麻线编底,东汉后普及至各阶层[9] 工艺与设计 - 良渚木屐系绳设计嵌入底部凹槽,既防磨损又提升行走舒适度[7] - 唐代蓝色如意鞋使用蓝丝绢鞋面配白色鞋底,鞋头翘起并装饰棉绳,形似现代凉鞋[11] - 辛店文化彩陶靴运用美拉德配色与几何纹饰,反映古代靴类造型[16] 文化价值 - 从良渚木屐到唐代丝履,鞋类演变体现人类适应自然与审美追求的双重智慧[16] - 不同时期鞋履形制(如西汉丝履、唐代凉鞋、彩陶靴)直接反映当时社会生活与技术水平[9][11][16]
西夏陵见证中华文明多元融合历程
中国新闻网· 2025-07-12 11:50
世界遗产申报成功 - 西夏陵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中国世界遗产总数增至60项 [1] - 遗址群包含9座帝陵 271处陪葬墓 503公顷北端建筑遗址 32处防洪工程遗址 [1] 历史与文化价值 - 西夏陵是西夏王朝规模最大 等级最高 保存最完整的考古遗存 实证西夏在丝绸之路的中继枢纽地位 [1] - 陵寝制度融合唐宋传统 佛教信仰与党项习俗 形成特殊丧葬传统 献殿 墓道 陵塔构成偏置中轴线西侧的独特布局 [2] - 出土建筑构件如迦陵频伽 鸱吻等展现琉璃烧造工艺传播 6号陵鸱吻是中国古代最完整绿琉璃鸱吻之一 [2] 遗址保护与展示 - 采用土坯支顶 PS材料防风化加固技术解决夯土建筑根部掏蚀 裂隙等病害 [5] - 建立动态监测预警系统 通过遥感卫星 无人机等对裂缝 土壤 风力进行全方位监测 [5] - 展示设计强调互动性 如3号陵空间感知装置可叠加现状与复原意象 木栈道地面嵌入西夏谚语增强体验 [3] 文明融合见证 - 遗址体现蒙古高原与青藏高原间以宁夏平原为中心的多民族文化融汇创新 [2] - 多维度展现中华文明多元融合历程 证实中原文化在西夏的传承与发展脉络 [5]
历史文化哲学与超现代化范式研究
中国青年报· 2025-07-12 09:32
现代化研究范式 - 文章提出"超现代化研究范式",超越传统的中西对立视角,以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为核心目标 [1] - 该范式与张岱年的"文化综合创新"理论一脉相承,但结合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最新实践成果 [2] - 研究强调吸收世界先进文明成果,将中华文明发展为人类公共文明 [1] 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根基 - 以"中和位育,安所遂生"作为核心理念系统阐释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必然性 [3] - "遂生"体现生命本体论,"安所"是物质基础,"中和位育"构建文明实现路径 [4] - 该理念贯穿中国历史周期律,符合的朝代兴盛,违背的则衰落 [5] 研究方法论特点 - 采用跨学科视野整合古今中外学者关于现代化的论述,涵盖思想家、科学家等多领域观点 [6] - 通过对比不同学派、年龄段学者的理论形成立体化认知框架 [6][7] - 研究方法体现历史文化哲学范式的独特魅力,产生显著的思想碰撞效应 [7] 学术价值 - 著作系统梳理中国现代化思想史,运用传统文化核心理念解析现代化进程 [7] - 研究兼具历史纵深与现实关怀,建立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阐释体系 [7] - 成果被评价为重要的现代化思想史论著和哲学著作 [7]
以文化人 南粤大地为何新风劲吹?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5-07-12 09:10
最近,广东的5个地级市、5个县(县级市)成功入围第七届全国文明城市,124个村镇成功入围新一届全国文明村镇……南粤大地正在吹起一 股"以文化人"的新风尚。 当古老厚重的岭南遇上现代文明新生态,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 地处改革开放前沿,不同文化、思想交融、交汇之处,广东如何立破并举,激浊扬清,让正能量在南粤大地始终充盈? 静水自当深流。从活力涌动的大湾区,到精彩无限的粤东西北,在经济社会建设中,广东以文明的厚度丈量高质量发展的高度,在城乡大地上 展开了一场的精神文明变革。 "成风"何以"化人"?"敢为人先"的广东精神曾激励一代推动广东成为改革开放先行地。今天,刚健朴实的气质风貌,将如何厚植创业热土,引 领奋斗者们再造一个新广东? "校准"城市文明 如何重塑一座城? 在7月11日召开的广东全省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会议上,再次释放了"文明新风润南粤"的强有力信号。 常住人口1.28亿、实时在粤人口1.5亿……这是截至2024年末,"经济第一大省"广东的人口统计数据。"人气爆棚"在带来发展底气的同时,更考 验着每一座大城市的管理水平。 作为人口第一大省,广东正从"文明赋能管理"切题,让精神文明高质量发展的逻辑,铸就城市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