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搜索文档
教育家精神万里行|高文:以美育人初心不改 融情入教爱满凉山
人民网· 2025-08-04 21:11
从脱贫攻坚、精准扶贫到乡村振兴,高文在探索高品质的民族区域教育帮扶和筑牢民族团结的文化之路 上始终以美育人、初心不改。 作为对口支援西昌民族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的教师,高文自2019年起,远赴凉山开展教育帮扶工作。 他将彝族文化融入教学,创建"非遗工作室+非遗工坊+非遗传习所"教学体系,激发学生的创作激情与 活力,提升民族文化自信和向心力。他带领师生创作200多米长的《红军长征途径大凉山》大型系列墙 绘,让全校师生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他首创"图形学视域下中华上古多民族同源文化跨学科 整体溯源"研究方向,探索以上古同源文化提升民族文化自信,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高文,中国美术学院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副教授,中国美术学院凉山乡土学院负责人,2024年全国模范 教师获得者。 ...
“核心价值观百场讲坛”第159场走进宁夏银川 宣讲世界遗产西夏陵
新华网· 2025-08-01 19:10
活动概述 - 核心价值观百场讲坛第159场活动于8月1日在宁夏银川举行 由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建筑历史研究所名誉所长陈同滨主讲西夏陵相关主题 [1] - 活动由中宣部宣教局和光明日报社主办 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和光明网承办 宁夏图书馆和银川市委宣传部协办 [2] - 光明网和光明日报客户端对活动进行了现场直播 [2] 演讲内容 - 陈同滨从建筑史角度梳理分析西夏陵遗址的历史信息与考古成果 运用GIS技术阐述遗产特征并提出价值 [1] - 详细介绍了西夏陵在选址方位、空间布局、陵寝制度、陵墓建筑、建造技术和丧葬习俗等方面的特征 [1] - 通过"见证西夏文明与文化"和"见证王朝跨区域贸易作用"等佐证进一步阐释西夏陵价值 [1] 遗产价值 - 西夏陵展现出西夏文明基于交流产生的多元文化融汇与创新特征 [1] - 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和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过程提供特殊见证 [1] - 在世界文明史上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 [1] 申遗意义 - 西夏陵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有助于将中华文明发展智慧向当代人们客观展现 [1] - 申遗成功有助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1] - 对当今国家发展及全人类文明与文化的现在与未来具有重要意义 [1]
辽博上新展:玉猪龙等多件“镇馆之宝”亮相
新华社· 2025-07-31 19:16
展览概况 - 辽宁省博物馆于7月31日举办“山海共融 和合共生”主题展 [1] - 展览共展出29家文博机构的512件(组)文物藏品 [1] - 展品中包含57件(组)一级文物,并有109件(组)文物为首次展出 [1] 展品内容与价值 - 展品涵盖从查海遗址石堆龙、红山文化玉器到青铜器、墓葬壁画等历史文物 [3] - 展览呈现了抗联遗物、支前物品及新时代辽宁振兴的大国重器 [3] - 玉猪龙、鸭形玻璃注等多件辽宁省博物馆“镇馆之宝”亮相 [1][3][5] 展览意义与目标 - 展览旨在呈现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在辽宁的演进、形成与发展历史脉络 [6] - 生动展现各族人民在交往交流交融中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场景 [6] - 全面展示辽宁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中发挥的积极作用与重要贡献 [6]
“宝贝”来了!辽博新展109件(组)文物首次展出
人民网· 2025-07-31 09:41
展览概况 - 展览主题为"山海共融 和合共生——辽宁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展",将于7月31日在辽宁省博物馆正式开展 [1] - 展览由中共辽宁省委统战部、辽宁省民族和宗教事务委员会、辽宁省公共文化服务中心主办,辽宁省博物馆、大连民族大学承办 [6] - 展期4个月,持续至2025年11月30日,地点在辽博一层1、2号展厅 [6] 展览内容 - 文物跨度28万年,涵盖从旧石器时代至今的历史进程,是辽博历史上时代跨度最大的一次展览 [2] - 共展出29家文博机构的512件(组)文物藏品,其中外借文物264件(组),一级文物57件(组),109件(组)文物为首次展出 [2] - 展品包括辽博"古代辽宁"展览中的部分展品如玉猪龙、伯矩甗、鸭形玻璃注,以及省内外的其他重要文物如滑石人像、浮雕人面斧凿石范、清太祖高皇帝玉册等 [2] 展览意义 - 系统呈现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在辽沈大地的演进、形成、发展历史脉络 [4] - 生动展现各族人民在交往交流交融中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润泽精神家园的鲜活场景 [4] - 全面展示辽宁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中的积极作用与重要贡献 [4]
石榴花开北疆红·籽籽同心家国情|守望草原巡防队——祖国北疆边境线上的钢铁长城
中国新闻网· 2025-07-30 16:54
中新网兴安7月30日电(蒋豪文)盛夏时节,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乌兰毛都大草原碧空如洗,微风沁 人。"石榴花开北疆红 籽籽同心家国情"网络主题宣传活动媒体团一行刚踏入草地,马儿的嘶鸣声以及 旗帜在风中飘扬的声音便从不远处传来,科右前旗守望草原巡防队满族屯分队的队员们正微笑着向大家 招手。 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科右前旗满族屯满族乡位于大兴安岭南麓,总面积4318平方公里,边境线长32.273 公里,西北与蒙古国接壤,是全国唯一一个至今仍从事草原畜牧业的少数民族边境乡。 由于地广人稀,牧民居住分散以及交通和通信不畅等原因,这里曾一度存在阵地控制能力弱的"症结"。 为进一步构筑全覆盖、无缝隙的治安防控网络,2020年,科右前旗组建了由党员、嘎查干部、退役军 人、牧民等组成的"守望草原巡防队",在巡边的同时开展治安防控、矛盾纠纷排查化解等一系列群防群 治和辅助警务活动。 成立以来,守望草原巡防队满族屯分队从最初的30余人扩充至如今的120余人,队员包括满、蒙、汉等 多个民族,成为北疆大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动实践。 "(巡防队)在边境边巡逻,边放牧,可以说家家是哨所,人人是哨兵。"在谈起守望草原巡防队时,满族 屯满族 ...
沙盟海誓情 和合石榴红——“大漠孩子看大海”和合石榴籽融情行动综述
中国新闻网· 2025-07-15 17:05
民族团结交流活动 - 台州援疆"大漠孩子看大海"和合石榴籽融情行动成功举办,20名新疆阿拉尔市各族青少年参与 [1] - 活动由台州市援疆指挥部、第一师阿拉尔市党委统战部等多部门联合举办,旨在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1] - 活动内容包括参观大陈岛垦荒纪念碑、青垦文化纪念馆等,学习垦荒精神 [3][5] - 学生们参观东航水产育苗科技基地,了解台州援疆助力三门青蟹在阿拉尔盐碱水塘养殖成功,今年已有120万只蟹苗投放 [7] - 活动还组织参观临海紫阳街千年府城、天台和合人间文化园等,感受中华文化 [9][14] 文化体验与交流 - 学生们参观国清讲寺,感受佛教文化和中华文明的多元一体性 [12] - 在天台和合人间文化园,学生们接触3000余件和合文化文物,了解"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哲思 [14] - 参观三门核电站公众科普展厅,了解核能发电技术,感受国家科技力量 [16] - 活动通过实地参观和交流,让"五个认同"在具体体验中变得可触可感 [16] 双向交流机制 - 台州市援疆指挥部建立"双向融情"机制,除"大漠孩子看大海"活动外,还组织"大海孩子看大漠"活动2批次、300人次 [17] - 两地学生交换礼物,表达民族团结情感,计划未来继续交流 [17][19] - 活动促进台州与阿拉尔两地文化交流,架起连接大漠与大海的心灵之桥 [19]
见证多元文化交融影响,“西夏陵”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讲述中华文明的包容与厚重(文化中国行)
人民日报· 2025-07-13 05:58
西夏陵申遗成功 - 西夏陵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中国世界遗产总数达到60项 [1] - 西夏陵是11至13世纪西夏王朝的陵墓遗址群,坐落于贺兰山山脉南段东麓 [1] - 遗址分布范围近40平方公里,包含9座帝陵、271座陪葬墓、5.03公顷建筑遗址和32处防洪工程遗址 [2] 文化遗产价值 - 西夏陵是现存规模最大、等级最高、保存最完整的西夏王朝考古遗存 [2] - 陵区布局与贺兰山山势相关联,展现恢宏气势 [1] - 出土文物如绿釉鸱吻兼具龙与鱼元素,反映对中原建筑文化的吸收与创新 [4] - 考古发现西夏、汉两种文字碑刻,体现民族深度融合 [4] 历史研究价值 - 西夏陵实证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和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过程 [2] - 陪葬墓出土铜牛、石马反映西夏社会从游牧向农耕畜牧兼营经济转变 [4] - 西夏王朝位于丝绸之路关键位置,通过朝贡、榷场等形式与周边政权贸易交流 [5] - 出土钱币、丝绸等文物展现西夏在欧亚大陆商贸交流中的枢纽特征 [6] 保护技术成果 - 敦煌研究院团队采用土坯砌筑、夯筑支顶等技术解决土遗址根部掏蚀问题 [7] - 保护技术被韩国专家誉为"国际典范",为全球干旱区土遗址保护提供经验 [8] -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高度赞赏中国政府在保护管理方面的努力和成绩 [7] 社会参与影响 - 申遗过程凝聚全民力量,周边居民参与志愿服务,社会各界捐赠艺术作品 [9] - 遗产保护惠及周边群众,推进社区更新改造和背街小巷整治 [10] - 原陵区农民迁入新社区后在景区就业,生活水平提高 [10] - 未来将健全文物监测、学术研究和社区参与的长效机制 [10]
共绘雪域高原同心圆——第十批援藏和第五批援青工作纪实
新华社· 2025-07-07 23:08
教育领域支援成果 - 上海援青教师团队在果洛西宁民族中学实现71.43%本科上线率,并建立1∶3比例的本地教师结对培养机制[2] - 教育支援模式升级为东西部协同发展,受援地每年选派校级领导及骨干赴沪研修[2] - 江苏省援青教师团队推行学校改革,设立"茉莉花开"助学金,带动本地教育水平提升[12] 医疗领域突破性进展 - 辽宁援藏团队推动那曲市人民医院获"国家胸痛中心"认证,急性胸痛救治时间压缩至30分钟,建立覆盖9区县的"1+9+N"胸痛救治网络[3] - 山东援青团队助力海北州第二人民医院通过三级综合医院验收,捐赠9台血透机,鲁青眼科成为青甘交界地区诊疗中心[3] - 西藏青海累计开展医疗新技术1300余项,救治急危重症患者18.27万人次[5] 特色产业发展与转型 - 青海共和县龙羊峡水库三文鱼养殖项目占国内市场份额超三分之一,出口货值占全国同类产品98%[7] - 上海援青团队开发黄河女儿湾等特色景区,科技部团队攻克寒地小龙虾越冬技术,北京团队推动玉树牦牛产业标准化带动牧民户均增收万元[8] - 西藏日喀则国际陆地港启用后通关时间压缩60%,2024年进出口额达36.07亿元(同比+41.84%),实现1015吨货物跨境流通[8] 文旅与清洁能源融合 - 华能集团在青海尖扎县德吉村推动"清洁能源+生态旅游"模式,民宿经营者年收入达9万元[6] - 上海援青教师汤声声融合非遗乐器与西洋音乐,创作《从黄河到长江》音乐会,开展32场高原音乐思政课巡演[10] 区域开放与贸易升级 - 日喀则陆地港创新"一次申报、一次查验、一次放行"机制,打破跨部门信息孤岛,激活西藏面向南亚贸易潜力[9] - 援藏资金166.54亿元投入西藏九大特色产业,实施项目2900余个,推动高原农牧业向现代产业转型[8]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我们是一家人
广西日报· 2025-07-07 10:22
多民族互嵌式社区建设 - 广西全区共有社区2373个,形成多种互嵌式类型,如易地扶贫搬迁社区、重大工程搬迁社区、外来客商社区、旅居者社区、城市原生社区和新兴社区 [7][17] - 全区71.02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搬迁到506个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其中少数民族人口占比72.42% [13] - 广西在推进易地扶贫搬迁过程中采取"插花式"安置,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共同体格局 [15] 社区经济发展 - 河池市天峨县长安家园社区的易安产业园引进壮峨食品有限公司、长安制衣厂等企业和就业帮扶车间8家,吸纳搬迁群众就业1000余人,人均月收入3600元以上 [51] - "小梁送工"就业服务项目累计组织输送各族劳动力14.5万人次,实现总增收超1600万元 [47] - 百色深圳小镇兰花基地通过产业培育,使搬迁群众从打零工转变为经验丰富的兰花种植能手 [52][53] 社区文化融合 - 广西三月三已发展成为各民族共同建设、共同享有、共同传承的中华文化符号 [60] - 隆林各族自治县鹤城新区社区建立乡愁记忆馆,展示各民族的历史图文资料、生产生活实物,唤起情感共鸣 [62] - 富川瑶族自治县古明城推出"明城有约"系列历史民俗文化实景演出,成为各民族常态化大联欢的盛会 [64][66] 社区服务创新 - 北海市旅居者联合会创新"党建+8"融入社区管理模式,获得自治区和国家相关部委的肯定 [33] - 百色市深圳小镇配套建设深百实验学校,通过集团化办学共享优质教学资源,显著提升搬迁学生成绩 [79] - 灵川县九龙社区打造"家文化 邻里爱巢"主题,开设国学、茶艺、书画等共学课堂,解决"一老一小"服务难题 [83]
一门课如何让“Z世代”紧抱成“石榴籽”
中国青年报· 2025-07-06 10:55
高校思政课程创新 - 中央民族大学开设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课程 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中国历史智慧结合 通过历史故事和鲜活素材展现民族交融历程 [3][5] - 课程突破传统"中原王朝史观"和单一民族叙事 纠正西方错误史观 采用有形有感有效的教学方式 [5] - 北京联合大学通过红色音乐会 红色足迹研学等创新形式 让抽象的民族理论变得可触摸 [6][8] 跨民族交流实践 - 陕西师范大学"红烛苗圃"项目组织6省14县100多名各族青少年开展文化交流 探访革命圣地与科技基地 [6] - 暑期300余名师生将赴14个边境县市 与各族青少年持续开展实践交流 [6] - 中央民族大学彝族学生依火伍牛通过西电东送3万亿千瓦时数据(三峡年发电量34倍) 理解民族共生关系 [5] 民族文化融合案例 - 内蒙古牧民1959-1961年收养3000名南方孤儿 "草原母亲"哺乳汉族幼童的史实成为课程典型案例 [3] - 红军长征"彝海结盟" 明清"改土归流"等历史事件被用于讲解民族平等理念和区域自治制度渊源 [8] - 西南边疆民族跨村寨协作抗灾 共耕共收的当代实践被拍摄成《千年之约》纪录片 [9] 教育成果转化 - 陕西师范大学近千名大学生通过"云端支教"服务1300余名少数民族小学生 搭建数字桥梁 [10] - 北京联合大学新疆籍硕士玛依娜·阿得力别克选择返乡 将课程助教经验转化为建设家乡的实际行动 [10] - 课程设计"树立认知-升华认同-引导行动"三阶段 最终实现从情感共鸣到理性认同的转化 [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