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
搜索文档
万人说新疆丨意大利奶奶重走“丝绸之路”
新华网· 2025-09-20 11:16
文化体验与旅游 - 75岁的意大利游客沿着马可波罗足迹重走丝绸之路并沉浸于新疆文化 [1] - 新疆展现出迷人的文化、充满活力的街景和现代化的城市建设 [1] - 通过视频镜头发现今天新疆的新面貌 [1]
保利美高梅博物馆 “丝路” 展览启幕
环球网· 2025-09-16 17:21
展览内容 - 展览将于10月1日推出 通过四大主题单元和逾200件展品再现丝路文明交融 [1] - 第一单元"瀚海西风"追溯古丝绸之路开拓者通过货物交换与信息流通构筑基础 [3] - 第二单元"星汉灿烂"展示丝织 陶瓷 漆器 金工 玻璃 珐琅等技术沿丝路传播并显现于生活万象 [3] - 第三单元"和光同尘"呈现丝路上交融的精神成果 包括图像 雕塑 音乐中的审美艺韵和经卷典籍中的哲学思辨 [3] - 第四单元"大道锦程"阐释丝路遗产如何丰富现代艺术创作并服务于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 [3] 展览亮点 - 展品涵盖内地近20家文博单位及叙利亚 日本等境外文博机构珍品 后续将加入葡萄牙 法国文物打造国际大展 [5] - 聚焦丝路精神现代表达 通过常书鸿 常沙娜等学者作品展现80余年敦煌艺术守护事业 [5] - 展示谭盾复原的古丝路乐器包括凤首箜篌 五弦琵琶 反弹琵琶等 结合现代交响乐重焕丝路之音 [5] - 创新推出博物馆"夜游"活动 以剧目为文化载体结合动态演绎与静态展示提供沉浸式文化体验 [5] 博物馆定位 - 自2024年11月开放以来实现学术性 知识性 艺术性 趣味性与互动性有机融合 [7] - 成为粤港澳大湾区文化明珠和中西方文化重要纽带 [7]
砥砺奋进七十载 天山南北谱华章丨“馕”括万里的新疆味道
央视新闻· 2025-09-14 15:54
丝路饮食文化的历史渊源 - 丝绸之路自汉代起成为连接东西方饮食文化的桥梁,促进了食材与技术的交流[3] - 商队将葡萄、石榴等瓜果及大蒜、胡椒等调味料引入中原,同时使中国梨、枣等名果远销海外[3] - 多种食材具有明确原产地,如葡萄原产于黑海和地中海沿岸,西瓜原产于非洲中南部[5] 新疆核心美食的产品特性与文化内涵 - 馕作为代表性食物,具备耐储存、好携带的属性,源自丝路长途跋涉的硬核需求,日消费量近300万个,其总长度可绕地球6-7圈[7][8][10] - 馕被誉为丝绸之路上的原始压缩饼干,是古代旅人的救命干粮和现代露营神器[11] - 美食融合了西域镶坑烤制技艺与中原包子文化,外皮酥脆、内里软嫩多汁,是商队补充能量的选择[12][13] 多民族融合的餐饮生态 - 新疆餐饮的“香”是多民族手艺、食材与习惯融合的结果[15] - 典型案例如抓饭,融合了中原的大米、中亚的胡萝卜和草原的羊肉,成为丝路饮食文化的盛宴[19] - 饮品方面,东方茶叶与草原鲜奶结合,形成新疆人日常的特调饮品[19] 美食产业的创新与现代化发展 - 新疆美食在包容中不断创新,例如沙湾公路餐馆将川式辣子鸡块与皮带面混搭,成为融合菜的神仙操作[21] - 贵州米粉在西域经历变形记,粗粉与浓酱相遇,从巷子口火到热搜榜[22] - 出现“新疆限定”等现代营销概念,如“你的快乐被‘馕’括了”的宣传语[23] 美食的文化象征与情感价值 - 新疆美食被描述为凝结千年丝路记忆的味觉诗篇,爆的温热与肉的醇香承载着文化交融的历史[27] - 美食被视为文明在舌尖的重逢,能够让人尝到穿越千年的烟火与辉煌[1] - 饮食具有强烈的仪式感,与节日餐桌文化紧密相连[25]
驼铃声远 丝路韵长(博物视界)
人民日报· 2025-09-05 06:57
文物艺术价值 - 河南博物院藏三彩骆驼及牵驼俑高84厘米长66厘米 牵驼俑高62厘米 为白胎模制施绿白褐色彩釉 造型生动写实[3][4] - 唐三彩以黄绿白或黄绿蓝等多色彩釉得名 采用含铁铜铅锰元素的矿物作着色剂 800摄氏度烧制而成[4] - 牵驼俑深目高鼻面带胡髭但头戴汉人幞头 体现胡商对中原文化习俗的高度接受[4] 丝路贸易载体 - 骆驼因耐干旱饥渴善于远途负重成为丝路商旅首选畜力 唐代私牧骆驼数目可观体现饲养技术成熟[5] - 唐代绿釉载丝骆驼峰间满驮丝束 北魏朱绘陶双峰骆驼峰间设鞍披毯置货袋 均为东西方贸易兴盛实证[6] - 胡人与骆驼载货组合明确指向西域中亚商旅身份 杜甫诗句"胡儿制骆驼"印证此特征[6] 中外文明交融 - 隋唐两京寓居胡人达数十万 洛阳设四方馆接待少数民族及外国使臣 成为专门外事部门[7] - 昭武九姓粟特人建立从撒马尔罕至长安洛阳商业网络 形成"兴生胡"群体 从事珠宝丝绸贸易[8] - 丝路转运贸易推动经济发展与文化融合 胡人骆驼俑成为除丝绸茶叶瓷器外最重要文化符号之一[9]
驼铃声远 丝路韵长(博物视界) ——河南博物院藏三彩骆驼及牵驼俑
人民日报· 2025-09-05 06:16
核心观点 - 三彩骆驼及牵驼俑是盛唐时期丝绸之路文明交融的艺术见证 体现当时中外贸易繁荣与文化交流的鼎盛状态 [1][2][7] 文物艺术特征 - 骆驼俑高84厘米 长66厘米 体形饱满 四肢健壮 作张口嘶鸣状 牵驼俑高62厘米 深目高鼻面带胡髭 身着翻领右衽袍 头戴汉人幞头 体现胡商对中原文化的接受 [2] - 采用白胎模制工艺 施绿 白 褐色彩釉 以含铁 铜 铅 锰元素的矿物作着色剂 加入铅渣为助熔剂 经800摄氏度烧制而成 [2] - 釉色艳丽富于动态 写实性强 为唐三彩中的翘楚代表作品 [2] 丝绸之路贸易体系 - 骆驼因耐干旱饥渴 善远途负重 成为丝路商旅首选畜力 唐代私牧骆驼数目可观 体现饲养技术成熟与社会需求庞大 [3] - 双峰驼体形高大健硕 更适合载重 极耐寒耐旱 峰间常驮运丝束 货袋 扁壶等贸易货物 [3][4] - 胡人与骆驼载货组合明确指向西域中亚商旅身份 唐代诗人杜甫留有"胡儿制骆驼"诗句印证 [4] 中外人员往来规模 - 隋唐时期寓居长安 洛阳的胡人达数十万 不仅定居中原 还供职朝廷 [5] - 洛阳设四方馆专门接待少数民族及外国使臣 成为外事处理部门 [5] - 昭武九姓粟特人建立从撒马尔罕至长安洛阳的商业网络 形成"兴生胡"特殊贸易群体 [6] 商品贸易特征 - 胡商主要从西方带来珠宝等珍异 从中原运走丝绸等货品 商品轻便昂贵 民间色彩鲜明 [6] - 贸易活动区别于西域政权朝贡 以转运贸易为特征 推动经济发展与多元文化融合 [6][7] 文化融合表现 - 出土文物中胡人骆驼俑成为除丝绸 茶叶 瓷器外最重要的文化符号之一 [7] - 文明通过交流互鉴不断发展 不同文化熔融淬炼出文明瑰宝 [7]
勾勒文明星河璀璨图卷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9-02 06:41
展览概况 - 展览“文明的星河——上海合作组织国家博物馆藏文物联展”于8月27日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开幕,主题为“尊重多样文明、谋求共同发展” [6] - 展览精选上合组织成员国10家文博机构的文物珍品220件(套),是上合组织国家文博机构首次在北京举办文物联展 [6] - 展览分为9个单元,呈现各国文明简史,展品包括各国古代文明代表性文物及交往互动的历史物证 [6][7] 中华文明展品 - 中国展区展品序列完整,从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彩陶缸、龙山文化黑陶杯,到西汉陶砖、唐三彩、宋钧瓷、元青花,直至清乾隆瓷器 [9] - 新石器时代红山文化玉猪龙是中国迄今发现最早的龙形玉器之一,以岫岩透闪石玉雕琢,年代约公元前4500年—公元前3000年 [12] - 唐代浅绿釉骑驼陶俑出土于陕西西安独孤思敬墓,生动展现了丝绸之路上商旅休憩后再出发的场景 [14] - 元青花莲池鸳鸯图菱花口盘为景德镇窑烧制,使用进口“苏麻离青”钴料,或为统治阶层用品或外销瓷器 [15] 其他成员国文明展品 - 巴基斯坦俾路支省梅赫尔格尔遗址出土的女性陶像,年代为公元前3500年—公元前3000年,象征生育与繁衍 [9] - 哈萨克斯坦北部波泰遗址出土公元前3000年马趾骨,带有磨削抛光痕迹和刻痕,可能用于巫术祭祀 [10] - 哈萨克斯坦出土公元前2000年马首形权杖,由黑色石材制成,杖头浮雕马首,反映了马在社会的重要性 [10] - 俄罗斯出土公元1世纪铜釜,为萨尔马泰人随葬品,釜腹环饰凸起绳纹带,附山羊形和环形耳 [11] - 吉尔吉斯斯坦楚伊河谷沙姆希墓地出土公元4—5世纪贵族女性黄金面具,以整片金箔捶揲而成,双眼镶嵌玛瑙珠 [11] - 白俄罗斯明斯克州利特瓦村出土公元14—15世纪银腰带,搭扣呈欧洲哥特式风格,纹饰具有鞑靼文化特征 [11] - 巴基斯坦塔克西拉遗址出土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2世纪红砂岩磨盘,底座雕刻龙脸鱼身图案 [12] - 乌兹别克斯坦布哈拉地区出土公元8世纪浮雕龙头,为建筑构件,可能代表等级身份 [12] - 塔吉克斯坦片治肯特古城出土公元5—8世纪粟特文书写石块,书体风格优美,说明已创造出成熟文字体系 [14] - 塔吉克斯坦片治肯特古城出土刺猬形陶器,背部饰箭状细线,鼻部有穿孔,推测为喂养婴儿用具 [14] - 伊朗国家博物馆珍藏萨法维时期(公元16—18世纪)青花瓷瓶,将波斯器形与中国纹样巧妙融合 [15] 文化交流与丝路盛景 - 展览文物反映了上合组织成员国经由丝绸之路进行文明对话、互学互鉴的历史进程 [6] - 龙的形象出现在上合组织多个成员国的古代文物中,是各国之间文化交流的生动写照 [12] - 骆驼是丝绸之路文化图谱中最具代表性的形象之一,商旅活动促进了东西方连接 [14] - 青花瓷是丝绸之路上重要的商品,也是中外文明交流互鉴的产物 [15]
发现纹样之美:丝路南行中的蜀锦浮光
经济观察报· 2025-08-19 11:08
蜀锦历史与工艺发展 - 蜀锦起源于近3000年前春秋战国时期 与南京云锦 广西壮锦 苏州宋锦并称中国四大名锦 早期以多重经丝起花为主 唐代后发展出纬起花技术 [1] - 三星堆遗址青铜器上发现40多组丝绸痕迹 包括绢 绮 编织物等品种 证明当时丝绸工艺已较成熟 能生产丝绸服饰 [4] - 战国时期纹样从几何图案转向写实风格 出现舞人动物锦 对龙对凤彩条几何纹锦等代表作 采用深红 黄 棕三色织造 [5] 汉代织造技术突破 - 成都老官山汉墓出土四部西汉织机模型 为迄今唯一有出土单位的完整西汉织机模型 运用重力平衡原理 一个旋转踏板控制几十片综 效率超过三国时期马钧的"十二蹑"织机 [9] - 汉代蜀锦纹样融入龙虎 麒麟等瑞兽及"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等吉祥铭文 采用经线提花织造技术 代表汉代纺织最高水平 [10][11] - "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织锦采用宝蓝 绛红 草绿 明黄和白色五组色经 织出星纹 云纹及孔雀 仙鹤等纹样 反映天人感应观念 [12] 唐宋时期纹样创新 - 唐代窦师纶创"陵阳公样"纹样 融合波斯联珠纹与中国传统纹样 在团窠内对称布局祥禽瑞兽 流行100余年 [19][24] - 蜀江锦经锦大量出口日本 现存日本正仓院和法隆寺 唐代首开文字织锦先河 织造王羲之《兰亭集序》 [24][25] - 宋代发展灯笼锦 八达晕锦 落花流水锦等新纹样 灯笼锦以金线织灯笼造型 谐音"五谷丰登" [29][30] 元明清技艺演变 - 元代织锦加入金线织造 产生织金锦(纳石失) 结合蜀地金箔技艺优势 [28] - 明清创造百子图 晕繝锦 方方锦等新纹样 采用缎纹组织为地 多彩纬线显花 发展出月华锦 雨丝锦 方方锦"晚清三绝" [36][38] - 方方锦在方格内交替织"寿""囍"字样 尾部连续织"萬"字纹 寓意吉祥连绵 [39] 文化传播与交流 - 蜀锦通过南方丝绸之路外销 汉代"五星出东方"织锦在新疆尼雅遗址出土 证明中原与西域文化交流 [12] - 唐代四天王狩猎纹锦传入日本 被圣德太子当作御旗 纹饰融合波斯萨珊王朝联珠纹与中国汉字元素 [20] - 南北朝时期红地绸辫绣新月纹经锦缘边带 采用阿拉伯世界新月纹样 反映伊斯兰文化东进 [16] 产业经济地位 - 三国时期蜀锦成为重要财政收入 诸葛亮称"决敌之资 唯仰锦尔" 当时织造工官达76000余户 [13] - 宋代设立成都府锦院和茶马司锦院 用蜀锦交换战马 与定州缂丝 苏州苏绣并称全国三大工艺名品 [27] - 明代在成都设官办织染局 清末因太平军占领江宁 朝廷将织造府迁至成都 促进蜀锦产业发展 [35]
西晋壁画墓和敦煌博物馆:藻井上的那朵莲花丨从长安到敦煌(7)
经济观察报· 2025-07-22 14:00
考古发现与文物保护 - 1944年敦煌佛爷庙湾墓葬群发掘出魏晋彩绘花砖 壁画砖经拆除编号后转移至莫高窟保存 [1] -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配合机场工程清理六百余座西晋至唐代古墓 其中6座西晋壁画砖墓被列为省级文保单位并开放为景区 [2] - 墓葬群呈现古今交织景象 古墓以砂石堆砌 新墓以红砖垒筑 延续聚族而葬传统 [3] 墓葬结构与艺术特征 - M39墓照墙采用青砖砌筑仿木构斗拱 伏羲女娲人首蛇身像分列两侧 中间为西王母像 [7][8] - 照墙分层绘制麒麟 凤 河图洛书等祥瑞图案 并配有榜题说明 [9][10][11] - 墓室面积约十余平米 设供台与象征"东厨西厕"的耳室 北耳室置陶器灶台 南耳室开洞代表厕所 [13] 画像砖题材与文化内涵 - "李广射虎"画像砖反映西晋动荡时期对英雄镇墓的祈愿 [11] - 河精力士像体现汉魏谶纬信仰中天神使者的地位 [12] - 农耕 畜牧 家居生活类画像砖展现古代敦煌对美好生活的愿景 [14][15][16] 文物实证与历史经济 - 汉代戍卒通过"行道贳卖衣财物"形成边境贸易市场 齐地纨素与蜀地漆器流通于敦煌 [21] - 敦煌郡为唐代皇室贡品棋子产地 《通典》记载年贡二十具 1980年寿昌城遗址出土66枚花岗岩玉石棋子 [32] - 西域波斯文钱币与中原五铢钱 开元通宝并行流通 印证胡商在敦煌的经营规模 [34] 文化交流与物质生活 - 胡人牵驼花砖与翻领红袍陶俑反映丝绸之路贸易繁荣与服饰文化融合 [27][28][29] - 敦煌出土汉代历书包含干支 节气与建除术择日体系 体现日常生活的仪式性 [24] - 汉代皮底毡面鞋尺寸达27厘米(43码) 陶鼎双鱼纹饰展现饮食器皿的审美意趣 [23]
探寻“和田玉”的交流传奇(边城见闻)
人民日报· 2025-07-22 06:31
和田玉产业与玉石之路 - 和田玉交易市场从10年前的地摊经济升级为4个功能完善、管理规范的专业市场[16] - 玉龙喀什河畔经常出现巴基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等国际买家,显示和田玉的跨境吸引力[17] - 考古证据表明玉石之路存在6000年,早于2000年历史的丝绸之路,西段与丝绸之路大体重合[14][15] - 西汉时期铸造的和田马钱融合中原计量方式与希腊铸币工艺,体现东西方货币文化交融[17] 玉石雕刻与文化传播 - 雕刻师聂明礼通过武术主题玉雕展现中国传统文化,其作品在巴基斯坦等国被广泛认可[18] - 创新性将玉石与大漆工艺结合,2018年西班牙展出的新式玉戒指引发国际观众关注[19] - 昆仑古事馆系统展示玉文化发展脉络,吸引数万国内外游客,尤其受中亚学者青睐[19] 艾德莱斯绸产业与丝绸贸易 - 吉亚乡保留古老扎染技术和木制织布机,其艾德莱斯绸生产技术源自中原,染织工艺吸收中亚技法[20] - 乌兹别克斯坦马尔吉兰市存在相似制绸工艺,两地"皇后款"丝绸产品花色几乎一致[21] - 年轻创业者穆拉提创新设计艾德莱斯绸参加中亚商品贸易博览会,计划拓展哈萨克斯坦市场[21] 和田地区文旅发展 - 和田深入挖掘玉文化、佛教文化、昆仑文化三大资源,推进昆仑山景区创建国家5A级景区[22] - 2025年6月举办国际文化交流活动,吸引法意奥等国60余位学者探讨丝绸之路主题[23] - 加快推广艾德莱斯绸、地毯等非遗项目,与乌兹别克斯坦等中亚国家开展合作考察[23]
汉魏洛阳故城遗址博物馆正式开馆
中国新闻网· 2025-07-17 09:01
博物馆概况 - 汉魏洛阳故城遗址博物馆正式开馆,展出1300余件(套)各类文物 [1] - 博物馆占地面积219亩,东侧紧临汉魏洛阳故城遗址,西侧与白马寺相望 [1] - 以汉魏时期历史文化为核心,系统展示60多年来的重要考古发掘研究成果 [1] 建筑与布局 - 建筑群沿中轴线展开,包括汉阙广场、候车廊、拱桥、核心展馆等 [2] - 主体建筑取法汉魏传统高台规制,宫墙环绕中心大殿,整体宛若微缩都城模型 [2] - 展厅面积约8200平方米,设置"中""合""同"三大主题展厅 [2] 历史意义 - 北魏洛阳城的"中轴线"理念影响后世长安城、东京城、金中都、元大都、北京城等 [2] - 汉魏洛阳故城始建于西周,作为城市延续1600多年,作为都城达600余年 [3] - 城址面积最大时接近100平方千米 [3] 文化价值 - 通过东罗马拜占庭金币、波斯银币、琉璃耳珰等文物展现丝路多元文化交融 [2] - 汉魏洛阳故城是东西方文明交流的桥梁和纽带 [2] - 三大展厅从"中国"概念、民族融合、东西交流三个维度构建理解框架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