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蜀锦
icon
搜索文档
让过客变游客:看双流如何为四川文旅强省“留人”
搜狐财经· 2025-06-26 23:18
双流国际机场流量优势 - 2024年旅客吞吐量达3243万人次 [1] - 2025年第一季度旅客吞吐量达804.67万人次,T1航站楼重新启用,目标年吞吐量5000万人次 [4] - 中西部航空枢纽核心区域,具备天然流量优势 [4] 文旅资源与项目发展 - 拥有3个A级景区(2个4A级)、7家历史文化博物馆(408件珍贵文物)、27项非遗项目 [5] - 近年建成16个优质文旅项目,包括智慧音乐博物馆、广都博物馆、日航酒店等 [5] - 彭镇观音阁老茶馆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文化遗产保护奖,带动老街商铺租金增长40%,2024年旅游收入近亿元 [7] 旅客转化与消费策略 - 推出"航空+文旅"服务模式,设计四大主题线路(非遗、川西茶馆、购物、美食古镇)衔接机场与景点 [9] - 开通"消费主题公交",串联机场商圈、奥特莱斯、空港公园等,实现"下车即打卡"体验 [9] - 2024年黄龙溪龙舟赛吸引游客21.72万人次(同比+57%),旅游收入2318.3万元(同比+50%) [13] 体育赛事带动效应 - 双流体育中心、川投网球中心、千竞文创园客流量同比增13%-16%,营收合计约16亿元 [14] - ITF赛事年拉动投资1000万元,吸引品牌赞助300万元,带动关联消费3000万元 [14] - 通过龙舟赛等赛事实践"跟着赛事去旅行"的文旅融合思路 [11]
“典籍里的非遗”开启全民共享之旅
人民网· 2025-06-01 08:50
活动概况 - 第九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于5月28日开幕,主题为"增进交流互鉴、激发传承活力、共享美好生活" [1] - "典籍里的非遗"分会场首次在西南地区以古籍展览、活态展示、互动体验等多元模式呈现非遗魅力 [1] - 展览展出31种与非遗技艺紧密相关的古籍原书,观众可了解非遗技艺起源并参与互动体验 [1] 非遗传承与大众化 - 蜀派古琴代表性传承人黄明康从事古琴传承40年,2013年起在成都市文化馆开设免费古琴课程,累计数万人次参与学习 [2] - 成都作为中国古琴艺术三大重镇之一,通过公益文化培训推动古琴从小众走向大众 [2] - 2025成都国际古琴艺术周吸引海内外非遗传承人、演奏家等参与,促进古琴艺术交流 [3] 科技赋能非遗展示 - 活字印刷展台结合科技与非遗,观众可实践操作完成个性化印刷作品 [4] - 电子科技大学通过电子屏幕动态展示川剧脸谱绘制过程,增强观赏性 [4] - "织造万象"交互体验利用现代织机模拟蜀锦纺织过程,屏幕实时显示图案变化 [5] 非遗IP开发与国际合作 - 非遗节首次设立国际展区,邀请近百个非遗品牌IP项目参展,百余家机构参与授权洽谈 [6] - 2019年非遗节试点IP授权展,2023年签约授权金额超8200万元,蜀绣大师孟德芝工作室授权收入超百万元 [6] - 蜀锦传承人沈锐通过个人IP联名合作打开市场,非遗节设立全球报名系统推动资源对接 [6][7]
科技赋能非遗技艺 千年蜀锦焕发新彩
科技日报· 2025-05-27 09:07
行业概况 - 蜀锦是蜀地(成都地区)生产的丝织提花织物,位居四大名锦之首,被誉为"天下母锦",以其色彩明艳、织纹精细、花型饱满、质地坚韧闻名 [1] - 蜀锦产业当前迎来良好发展机遇,行业资深人士对其未来前景持乐观态度 [1] - 蜀锦生产历史悠久,早在3000余年前古蜀之地已开启养蚕缫丝之业,五代十国时期蜀锦已在丝绸之路上广泛流通 [2] - 成都自汉代起设立蜀锦专管机构,城市地名如锦里、锦江等均体现蜀锦与城市的深厚渊源 [2] 生产工艺 - 传统手工制作蜀锦工序繁复精密,每日仅可织造8厘米,有"寸锦寸金"之称 [2] - 完成一幅蜀锦需经过设计、定稿、点意匠、挑花结本、装机、织造等上百道工序 [2] - 织造环节涉及打节、打竿儿、拉花、投梭、转下曲、接头等多种复杂技艺 [2] 保护与传承 - 2000年起国家开始对蜀锦织造工艺进行保护与传承 [3] - 2006年"蜀锦织造技艺"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3] - 2009年蜀锦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3] - 当前蜀锦在传承传统技艺基础上,通过创新设计、结合现代科技手段及拓展市场逐步走向复兴 [3] 科技创新 - 四川省丝绸科学研究院运用AI、大数据算法和矢量绘制技术对蜀锦进行数字化修复整理,包括超分辨率重建、矢量化绘制与建模等 [4] - 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建立织绣非遗数字基因库,开展数字织造、数字刺绣等项目,为产业升级提供数字化解决方案 [4] - 该校已对400多幅蜀锦纹样的起源、发展及寓意进行挖掘解析,并建立传统纹样"基因库" [5] - 该校团队正致力于唐代色谱构建工作,以更全面还原蜀锦历史风貌 [5] - 通过产学研用多方协同推进,助力四川织绣非遗实现高水平保护与高质量发展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