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蜀锦
icon
搜索文档
中国西部旅游产业博览会在渝启幕 展文旅新图景
中国新闻网· 2025-11-01 20:06
中新网重庆11月1日电 从"大漠孤烟"到"巫山云雨",从雪域高原到"雨打芭蕉"……1日,以"文旅融合、 美好生活"为主题的第九届中国西部旅游产业博览会(以下简称西旅会)在重庆启幕,为大众呈现生机勃 勃的文旅新图景。 现场设置国内外精品文旅展区、旅行社展区、文旅创意与设计展区、户外展区、数字科技展区、旅游商 品展区、传统文化旅游展区、主题旅游展区等八大展区,通过展览展示、资源采购会、培训分享会、文 旅推介会、旅游产品销售等形式,为国内外展商构筑交流合作平台,提升产业发展新能级,推动旅游全 产业链高质量融合发展。 据介绍,本届西旅会展览规模达3万平方米,荟萃40余个国家和地区、中国20余个省(区、市)的500余家 企业(机构)参展,通过集中展示一批新产品、新业态、新技术、新模式,让与会者感受到传统与潮流、 活力与创意、底蕴与魅力互相成就的文旅新成果。 作为"东道主",重庆集结武隆、万盛、铜梁、大足、渝中、九龙坡等市内优质文旅资源亮相,以"各美 其美"的展览展示、文艺演出等,共同描绘"美美与共"的巴渝大地文旅新图景,展现了重庆系统推进高 质量文旅经济、增强高水平文旅供给、丰富高品质文旅体验、促进高效能文旅治理的系列 ...
汇聚行业力量 激发消费活力——成都市行业协会商会开展“庆双节 促消费”活动
搜狐财经· 2025-10-09 07:42
双节期间,在全市行业协会商会的精心组织下,一系列促消费活动如火如荼地展开,从"成都造"出海到全球好物入蓉,从传统文化沉浸体验到现代科技智 慧零售,多元消费场景吸引广大市民和游客打卡。这场消费盛宴的背后,是成都市委社会工作部联合市商务局、市文广旅局等部门,统筹全市行业协会商 会资源,共同实施的"开放合作、文化赋能、政企联动、品质护航"四大行动。 全市文旅类行业协会商会以"公园城市·幸福成都"为主线,推动传统文化与现代消费深度融合,打造出一批具有辨识度、参与感、传播力的文旅消费新场 景,让市民游客在体验中感受成都魅力、在消费中传承天府文化。 进口消费同样表现亮眼,成都市外贸发展协会协办的"金秋全球汇"进口嘉年华聚焦美妆、家居等四大品类,发布《成都进口嘉年华好"GO"指南》,联动 50余个进口消费场景。活动期间,挪威三文鱼刺身、意大利红酒、法国香水等来自20余个国家的商品整齐排列,单日客流量最高突破5万人次,真正实 现"不出成都,购遍全球"。 开放合作 蓉品与世界对话,拓展消费新空间 全市各商贸类行业协会抢抓节日机遇,积极搭建"走出去"与"引进来"的双向通道,助力"成都造"产品拓展国际市场,同时让全球好物汇聚蓉城。 ...
“跟着非遗游长江”非遗旅游地图发布 非遗之美点靓长江
新华网· 2025-09-17 10:17
活动概览 - 长江流域非遗交流展示活动于15日在重庆启动 包含非遗旅游地图发布和精品展览 [1] - 活动覆盖长江流域13个省区市 涵盖24个城市和104项非遗代表性项目 [1] - 展出52个非遗旅游融合点位 包括青海非遗大苑 西藏班戈非遗博物馆等标志性场所 [1] 非遗技艺展示 - 梁平竹帘作品《长江三峡图》以13.98米长度成为展区重点展品 [1][2] - 彭水苗绣作品《砥柱铭》展现书法气韵 苗族银饰与四川蜀锦同步展出 [1] - 青海鎏金银器采用千年传承技艺 具有独特观赏价值与耐久性特征 [2] - 上海绒绣融合欧洲技艺与苏绣"劈线"技术 形成中西交融独特风格 [2] 工艺创新特点 - 安徽歙砚制作运用眉纹 金星 金晕 水波纹等天然材质纹理 每件作品具独特性 [2] - 云南扎染布呈现蓝白相间效果 江西瓷板画突出釉色鲜亮特性 [3] - 江苏宜兴紫砂陶保持古朴色泽 各地区非遗珍品集中展现长江文脉交融 [3] 行业推广意义 - 非遗旅游地图串联流域文旅资源 构成长江流域文旅融合生动图景 [1] - 通过现场技艺展示使非遗印记具象化 提升文化瑰宝公众感知度 [1][3] - 活动旨在推动非遗走进大众生活 增强长江文化瑰宝可持续活力 [3]
广元剑门关丨四川安逸如画
搜狐财经· 2025-09-15 18:25
项目背景与定位 - 项目通过漫画形式活化四川名胜古迹,使历史遗迹在方寸画纸间变得鲜活可爱,首站聚焦广元剑门关 [2] - 剑门关景区已获评国家5A级景区,集蜀道文化、三国文化、战争文化、红色文化于一体,经过系统修缮开发 [24] 地理与历史价值 - 剑门关位于四川盆地北部,地理坐标为东经105°3′、北纬31°11′,处于北纬30°神秘线,与埃及金字塔等地理奇观同纬度 [4] - 历史肇始于西周,是先秦古蜀道-金牛道的核心地段,历史跨越3000余年,保存有大量古桥梁、古建筑、古碑刻等珍贵文物 [6] - 作为古代中国交通道路史上开辟最早、使用时间最长、保存最完整的人工古驿道,其文物遗存极具历史价值 [6] 经济与文化交流作用 - 历史上剑门关是连接关中平原与成都平原的经济交流要道,蜀地的七佛贡茶、蜀锦等商品经此运往中原 [10] - 该通道促进了技术、观念、文化等多元交流,使中原风尚传入成都,蜀中审美亦影响长安,展现出开放包容的特点 [12][14] 军事战略地位 - 剑门关素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称,为兵家必争之地,三国时期诸葛亮视其为北伐重要关隘,唐代是抵御吐蕃的川北大门 [16] - 历史上经历大小军事战争不下百次,三国时姜维曾凭险峻地势以少量蜀军与数十万魏军对峙数月 [18] 文化内涵与文学遗产 - 历代文人墨客如李白、杜甫、陆游等在此留下脍炙人口的诗篇,如《蜀道难》、《剑门》等,这些作品以石壁碑刻等形式传承 [22] - 剑门关以剑阁、剑州等形象活跃于唐诗宋词中,承载了古人的悲欢离合,成为重要的文化符号 [22] 旅游体验与景点特色 - 游客可攀爬猿猱道与鸟道亲身体验天险蜀道,登顶剑山欣赏全景,感受“剑门天下壮”的豪迈 [26] - 核心景点包括剑门关关楼、梁山寺、石笋峰、一线天等,融合自然风光与人文情怀,提供多样化游览体验 [26][28]
(活力中国调研行)昔日张澜救国厂 “丝绸源点”绣新章
中国新闻网· 2025-09-05 20:32
历史背景与文化遗产 - 六合丝厂为亚洲最大缫丝企业 拥有逾百年历史 现为六合丝绸博览园 园区历史建筑约3万平方米[1] - 张澜与留日实业家盛克勤于20世纪20年代创办丝厂 建六合院作为办公场所 现改造为历史文化馆[1] - 南充2005年获中国丝绸协会授"中国绸都"称号 2016年高坪获"丝绸源点"称号[4] - 三星堆遗址2021年考古发现丝绸痕迹 青铜器表面附着丝绸 四号坑灰烬检测出丝蛋白信号[4] - 六合丝厂2015年开启产业转型 2021年被中国工信部列为第五批国家工业遗产[6][7] 文旅融合与经营数据 - 博览园将旧厂房改为展示区 车队库房改造咖啡馆 邀请非遗传承人展示扎染刺绣工艺 开设青少年研学项目[7] - 2024年园区接待游客120.3万人次 旅游综合收入达13.6亿元人民币 其中六合集团旅游收入0.7亿元 带动5万余人次研学实践[7] 产业贡献与技术传承 - 20世纪70-90年代 六合丝厂选用最佳工人织机和锦丝生产D-520尼龙绸 用于制造伞兵-4型降落伞[4][6] - 张澜倡导实业救国与教育兴国 提出南充需从蚕丝业入手发展 建厂时亲手种植百年古桑树[3][4]
当波斯纹样遇上东方瑞兽:窦师纶与陵阳公样传奇
经济观察报· 2025-09-03 12:23
陵阳公样历史背景 - 窦师纶于公元621年以大使身份赴蜀地益州监制舆服器物 催生陵阳公样丝绸纹样 [1][4] - 窦氏家族为北魏至隋唐顶级权贵 窦师纶祖父为隋朝左武卫大将军 祖母为隋文帝姐姐 父亲窦抗为唐朝开国元勋官至宰相 [2] - 窦师纶因收殓安葬李渊第五子李智云获皇室信任 被李渊封为陵阳郡开国公 封号源于其信奉道教长生之道 [2][3] 陵阳公样创作条件 - 益州为唐代丝绸生产中心 蜀锦以章彩奇丽闻名 汇聚各地能工巧匠 保留三国织锦传统 [4] - 丝绸之路繁荣带来中亚西亚文化影响 联珠纹 对兽纹等异域图案在蜀地丝绸中常见 [5][6] - 唐代民族融合拓宽视野 织锦技术突破 斜纹纬锦和花楼织机应用使花纹更复杂色彩更华丽 [6] 陵阳公样设计创新 - 吸收波斯萨珊王朝联珠纹 以20颗圆珠串联成环象征神圣之光 环内填充猪头 大鸟等动物纹样 [7] - 借鉴中亚粟特锦 以变形联珠纹或花卉作团窠环 填充狮 鹿 含绶鸟等动物纹 分青绿黄冷色系和红黄藏青暖色系 [8] - 进行三重改造:将单层联珠环优化为双层联珠环增强层次感 将窠内单只动物改为对雉 斗羊等对称瑞兽 在团窠外围添加花卉卷草等本土纹样 [9][10][11][13] 陵阳公样样式演变 - 早期联珠团窠动物纹由20颗左右圆珠串联成环 内填对兽或单兽 异域风格强烈 流行于初唐 武德四年用于高级官员常服 盛唐初期较少使用 [15] - 主流花环团窠动物纹用花卉卷草取代联珠环 形成华丽边框 内填狮子 麒麟 凤凰等中国传统祥禽瑞兽 造型饱满大气 流行于盛唐至晚唐 [16][17][18] - 特殊双联珠团窠纹采用双层联珠环 空白部分辅以唐草十样花 内填对龙纹 出土于丝绸之路沿线至日本奈良 吐鲁番出土残片证实为四川初唐产品 [19][20] 陵阳公样文化影响 - 唐诗记载其风貌 卢纶描述"花攒骐驎枥 锦绚凤凰窠" 杜甫赞叹"花罗封蛱蝶 瑞锦送麒麟" 孙光宪描绘"团窠金凤舞襜襜" 韦庄提及"鸳鸯愁绣双窠" [22] - 纹样结构以花卉或联珠构成团窠圆环 内填成对祥瑞动物 色彩绚丽 融合西域元素 成为唐代贵族服饰风尚标杆 [22][24] - 作为四川织造内库珍品 与西域银器胡瓶同列 价值连城 通过丝绸之路传播 成为中外文化交流见证 [24]
发现纹样之美:丝路南行中的蜀锦浮光
经济观察报· 2025-08-19 11:08
蜀锦历史与工艺发展 - 蜀锦起源于近3000年前春秋战国时期 与南京云锦 广西壮锦 苏州宋锦并称中国四大名锦 早期以多重经丝起花为主 唐代后发展出纬起花技术 [1] - 三星堆遗址青铜器上发现40多组丝绸痕迹 包括绢 绮 编织物等品种 证明当时丝绸工艺已较成熟 能生产丝绸服饰 [4] - 战国时期纹样从几何图案转向写实风格 出现舞人动物锦 对龙对凤彩条几何纹锦等代表作 采用深红 黄 棕三色织造 [5] 汉代织造技术突破 - 成都老官山汉墓出土四部西汉织机模型 为迄今唯一有出土单位的完整西汉织机模型 运用重力平衡原理 一个旋转踏板控制几十片综 效率超过三国时期马钧的"十二蹑"织机 [9] - 汉代蜀锦纹样融入龙虎 麒麟等瑞兽及"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等吉祥铭文 采用经线提花织造技术 代表汉代纺织最高水平 [10][11] - "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织锦采用宝蓝 绛红 草绿 明黄和白色五组色经 织出星纹 云纹及孔雀 仙鹤等纹样 反映天人感应观念 [12] 唐宋时期纹样创新 - 唐代窦师纶创"陵阳公样"纹样 融合波斯联珠纹与中国传统纹样 在团窠内对称布局祥禽瑞兽 流行100余年 [19][24] - 蜀江锦经锦大量出口日本 现存日本正仓院和法隆寺 唐代首开文字织锦先河 织造王羲之《兰亭集序》 [24][25] - 宋代发展灯笼锦 八达晕锦 落花流水锦等新纹样 灯笼锦以金线织灯笼造型 谐音"五谷丰登" [29][30] 元明清技艺演变 - 元代织锦加入金线织造 产生织金锦(纳石失) 结合蜀地金箔技艺优势 [28] - 明清创造百子图 晕繝锦 方方锦等新纹样 采用缎纹组织为地 多彩纬线显花 发展出月华锦 雨丝锦 方方锦"晚清三绝" [36][38] - 方方锦在方格内交替织"寿""囍"字样 尾部连续织"萬"字纹 寓意吉祥连绵 [39] 文化传播与交流 - 蜀锦通过南方丝绸之路外销 汉代"五星出东方"织锦在新疆尼雅遗址出土 证明中原与西域文化交流 [12] - 唐代四天王狩猎纹锦传入日本 被圣德太子当作御旗 纹饰融合波斯萨珊王朝联珠纹与中国汉字元素 [20] - 南北朝时期红地绸辫绣新月纹经锦缘边带 采用阿拉伯世界新月纹样 反映伊斯兰文化东进 [16] 产业经济地位 - 三国时期蜀锦成为重要财政收入 诸葛亮称"决敌之资 唯仰锦尔" 当时织造工官达76000余户 [13] - 宋代设立成都府锦院和茶马司锦院 用蜀锦交换战马 与定州缂丝 苏州苏绣并称全国三大工艺名品 [27] - 明代在成都设官办织染局 清末因太平军占领江宁 朝廷将织造府迁至成都 促进蜀锦产业发展 [35]
“文博热”为暑期文旅市场“增色添彩” 多地博物馆客流攀升
央视网· 2025-08-18 14:03
博物馆暑期客流表现 - 成都蜀锦织绣博物馆暑期访客量达8.2万人次 同比增长近2倍 [7] - 贵州省博物馆参观人数超70万人次 同比增长18%以上 [10] - 贵州省地质博物馆游客接待量突破35万人次 其中6-12岁儿童占比近20% [12] - 山西自然博物馆日均客流量超过1万人次 [18] 博物馆特色与文化活动 - 成都蜀锦织绣博物馆为全国最大蜀锦蜀绣文化传承基地 展陈空间3000平方米 [1] - 馆内设清代道光年间小花楼木织机演示 织机尺寸长6米高5米宽1.5米 [3] - 开设织造体验 蜀锦香囊 蜀绣团扇等动手项目 [5] - 贵州省博物馆藏有8万余件藏品 包括禁止出境展览的《北宋韩琦楷书信札》 [8][10] - 贵州省地质博物馆展示3万余件古生物化石及矿物晶体 含9米长梁氏关岭鱼龙怀孕标本 [12][14] - 太原市博物馆推出拓印生肖 文物上色等体验活动 [15] - 山西自然博物馆开展自然科普课程与小讲解员项目 [17][18] 行业趋势与定位 - 博物馆成为暑期旅游热门目的地 兼具文化空间与教育功能 [1] - 非遗技艺展示与互动体验成为吸引客流的重要方式 [3][5][15] - 儿童及青少年群体构成重要客源 占比显著 [12][17]
天府成都:古蜀印记,锦官烟云
经济观察报· 2025-08-18 09:49
古蜀文明与金沙遗址 - 金沙遗址是距今约3200年至2600年前古蜀文明的重要遗址,已出土金器、玉器、青铜器和象牙等珍贵文物数千件,其中金箔成为中国文化遗产标志之一 [3] - 太阳神鸟金饰是金沙遗址经典文物,圆形镂空薄片,内层12道齿状光芒象征太阳,外层4只逆时针飞鸟,反映古蜀人对天文历法的认知 [2] - 遗址内发现大型建筑区、宗教祭祀活动区、居址和墓地等功能区,与三星堆共同揭示古蜀文明 [3] 古蜀祭祀文化 - 祭祀仪式在河湖之畔举行,祭司头戴13道弧形齿饰冠冕,身穿中长服饰,佩戴权杖和腕饰,主持沉祭、堆祭和埋祭 [5] - 祭品包括金器、玉器、青铜器、象牙和卜骨,部分撒有朱砂,玉璧象征"天圆地方",用于祭祀苍天 [6] - 黄金面具用于覆盖青铜人头像,作为通神工具和娱神法器,显示崇高地位并祈求神灵庇护 [7] 李冰治水与都江堰 - 李冰设计鱼嘴分水堤将岷江分为内江和外江,枯水期引水灌溉,洪水期分流防洪 [10] - 开凿宝瓶口控制水量流速,建造飞沙堰自动排洪排沙,采用竹笼装石筑堤技术稳固工程 [10] - 治理后成都平原从水灾频发变为"天府之国",都江堰至今仍在发挥作用 [11] 蜀地盐业与纺织业 - 李冰在广都开凿盐井,采用井架、辘轳和吊桶提取卤水,通过大锅煮制生产食盐 [12][13] - 汉代蜀锦织造使用提花机,织工在锦江濯洗使丝绸色泽鲜艳,质地柔顺,成为重要产业 [15][16] - 诸葛亮推行政策鼓励蜀锦生产,使其成为战略物资,远销魏吴两国 [16] 文翁兴学与石室官学 - 文翁创建石室官学教授儒家经典,选拔学生到衙门实习,提供生活费用和徭役减免 [18] - 学校设有医学课程,使用经穴漆人模型讲解经络穴位,促进蜀地文化发展 [19][20] - 该模式提升百姓文化素养,改变社会风气,成为全国地方官学典范 [18][19] 成都历史变迁 - 杜甫在浣花溪畔建草堂,创作《江村》等诗作,反映蜀地田园生活的宁静与从容 [22] - 明末战乱后"湖广填川"移民政策使成都重建,街巷恢复热闹繁荣 [23]
(成都世运会)世运会里的非遗之约:东方美学与世界温柔相遇
中国新闻网· 2025-08-16 15:03
世运会中的非遗展示 - 开幕式上以道明竹编为骨,融入蜀锦、银花丝、漆艺等工艺制作"芙蓉花意"引导牌,展现东方美学 [1] - 蜀绣在奖牌"竹光"绶带上绣出深浅纹路,为赛事荣誉增添文化温度 [1] - 软式曲棍球项目开赛前,"步打唐韵"展演以步打球为主体,展现古老运动与现代赛事的融合 [1] 非遗体验活动 - 世运村内设置竹编、大漆、银花丝等非遗体验区,日均吸引超600人次参与 [1] - 法国运动员学习剪纸,德国选手尝试捏面人,非遗体验成为连接世界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纽带 [1] 国际友人与非遗互动 - 美国啦啦操裁判在茶馆观看川剧变脸和吐火表演,称其为"四川震撼" [2] - 瑞典摩托艇选手购买题有"厚德载物"的折扇,并尝试解读其文化内涵 [4] 非遗与赛事荣誉结合 - 竹编奖牌盒采用青神竹编工艺,盒身织就"方圆周正"之型,天地盖采用"天地六合"六角孔编法 [5] - 德国运动员称赞竹编奖牌盒展现中国手艺人的精湛技艺,认为其蕴含传统文化密码 [7] 非遗文化的国际传播 - 赛事工作人员感叹中国非遗通过世运会在更多人心中扎根,东方美学故事向世界延续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