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艾德莱斯绸
icon
搜索文档
焦点访谈|“新疆是个好地方!” 一起来体验夏日的天山南北
央视网· 2025-08-25 21:45
旅游吸引力 - 新疆拥有山地、草原、湖泊、沙漠等丰富自然风光和多民族人文风情,成为暑期热门旅游目的地 [1] - 库车老城通过歌舞表演(如萨玛瓦尔舞)、非遗文化(十二木卡姆)和互动体验(如制作库车大馕、试戴花帽)展现独特文化魅力,吸引游客深度参与 [3][5][11] - 伊犁草原提供原生态牧民生活体验,包括制作毛毡、传统舞蹈表演和骑马穿越乌孙古道等活动 [19] 旅游基础设施与交通 - 新疆26个机场航班量在7月实现不同程度增长,火车旅游专列采用夜间赶路、白天观光的模式提升效率 [15] - 独库公路(穿越天山)和阿禾公路(连接阿勒泰与喀纳斯)开通,支持自驾游客一日内体验四季景观和多元地貌 [17] - 多地建设自驾营地与房车营地,提供补给服务和便利基础设施,助力游客探索小众景点 [17] 旅游经济影响 - 库车老城改造后采用星罗棋布式文化布点策略,2023年1-7月旅游人数达700多万,同比增长超50% [11] - 琼库什台村从深度贫困村转型为旅游热点,牧民通过民宿(如4间木屋+3间毡房)、马队合作社等方式参与旅游业,人均收入从6000元升至5万-6万元(增长约10倍) [19][23] - 旅游业带动传统手工业(如艾德莱斯绸)发展,学徒与工匠通过销售布料和定制服装获得经济收益 [13] 文化融合与游客体验 - 游客通过融入当地活动(如二胡演奏、传统歌舞)获得深度文化体验,体现旅游模式从观光向参与式转变 [5][7] - 库车作为古龟兹文化中心,通过老茶馆(2元消费)、历史街区改造等方式实现东西方文化交融与传承 [9][11] - 牧民以宴请礼仪招待游客,强化跨文化联结,同时分享生活改善的喜悦 [25]
非遗保护传承 融入现代生活
人民日报· 2025-08-20 06:46
非遗援疆主题活动概况 - 2025"新疆是个好地方"非遗援疆主题展示活动由文化和旅游部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政府联合主办,8月15日至19日在和田地区举行,涵盖非遗舞韵、市集、手作、研学及云上展示等形式 [1] - 活动展示新疆、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及25个省份的435个非遗代表性项目,汇聚383位非遗传承人,主题为"文化润疆 非遗添彩" [1][3] - 活动连续举办5年,累计1450位传承人参与,展出1217项非遗项目,系统性推动非遗融入现代生活 [3] 非遗项目创新与合作 - 佛山木版年画与和田桑皮纸跨界融合,两项非遗技艺结合产生新表现效果 [2] - 扬州玉雕与和田玉深度合作:20世纪80年代成立联合玉雕厂,近年为和田培训100多名从业者,其中2人成为自治区级工艺美术大师,并开发畅销文创产品 [2] - 山西繁峙晋绣通过传授细腻针法解决新疆刺绣小件作品难题,10年来帮助百余名新疆绣娘年均增收超2万元 [3] 非遗产业与市场表现 - 非遗市集展示艾德莱斯绸、和田玉雕、克拉玛依紫砂等产品,吸引大量游客消费 [4] - "非遗消夏购物月"新疆专场直播销售额达1.5亿元,现场参观人次超7万 [5] - 数字技术赋能非遗:互动空间"织造锦梦"复刻传统纹样至数字织机,通过光影体验提升观众参与度 [3] 非遗文化交流与社会效益 - 活动促进不同地域非遗传承人交流,如扬州玉雕传承人赴和田学习,认为跨地区合作有助于技艺提升和市场开拓 [2] - 非遗成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纽带,00后桑皮纸传承人比拉力通过年画合作首次探索非遗新应用场景 [2][3] - 新疆绣娘通过非遗产业实现居家就业,兼顾家庭与经济收入 [3]
人民日报看新疆丨火焰山下土村美(文化中国行·走进传统村落)
人民日报· 2025-07-31 23:02
传统村落保护与旅游发展 - 鄯善县8个村入选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整合县域内旅游特色节点打造历史和民俗文化体验旅游区 使传统村落成为文化旅游新亮点 [9] - 2024年全县累计接待游客1301万人次 同比增长24.6% 游客总消费68亿元 同比增长28.47% [17] - 系统保护传统村落的同时不断完善基础设施 实现传统村落生活设施便利化现代化 [17] 生土建筑特色与保护 - 吐峪沟村保留众多生土建筑 沿山势河势错落有致排列 巷道四通八达 使用黏土等未经烘焙或简单加工的土料作为营建原料 [11] - 全县传统村落拥有生土传统建筑952栋 号称"生土建筑博物馆" 因气候条件适宜(蒸发量远大于降水量)且生土结构房屋墙体厚40-50厘米 冬暖夏凉 [13] - 当前可供利用73个院落84栋房子 保存较好的已对外开放 有倒塌风险的完成3D建模等待修复 [11] 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 - 三个桥村传承桑皮纸制作技艺(2006年入选国家级非遗) 纯手工制作多道工序 A3尺寸桑皮纸售价约30元 带动村民脱贫致富 [14] - 艾德莱斯绸织染技艺(2008年入选国家级非遗)采用古老扎染工艺 使用天然植物矿物染料 成为维吾尔族女性重大节日首选服饰 [15] - 吐鲁番木卡姆(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遗)节奏欢快内容丰富 鲁克沁镇每周有40多位传承人进行1-2次表演 近年参加比赛30余次多次获一等奖 [16][17] 文旅融合与产业提升 - 打造以柳中城遗址为中心的7个传统村落片区 结合桑树古木(百年以上树龄205棵)等资源发展体验式旅游 [14] - 建设木卡姆非遗传承中心和十二木卡姆乐器展示馆 通过老曲新唱等形式创新传承 [16][17] - 传统技艺体验馆吸引游客参与制作 桑皮纸和艾德莱斯绸制作过程可供游客近距离观看 [14][15]
火焰山下土村美(文化中国行·走进传统村落)
人民日报· 2025-07-30 07:03
鄯善县传统村落旅游发展 - 鄯善县8个村入选中国传统村落名录,整合县域内旅游特色节点打造历史和民俗文化体验旅游区,传统村落成为文化旅游新亮点 [10] - 2024年全县累计接待游客1301万人次同比增长24.6%,游客总消费68亿元同比增长28.47% [19] - 系统保护传统村落的同时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实现生活设施便利化、现代化 [19] 生土建筑特色与保护 - 吐峪沟村保留众多生土建筑,居民就地取材使用黏土等原料,建筑沿山势河势错落排列 [12] - 鄯善县8个传统村落拥有生土传统建筑952栋,保存完好规模较大号称"生土建筑博物馆" [13] - 生土建筑墙体厚度40-50厘米,屋内冬暖夏凉适应当地气候特点 [13] - 当前可供利用的73个院落84栋房子,保存较好的已对外开放,有倒塌风险的完成3D建模等待修复 [12] 非遗文化与旅游融合 - 桑皮纸制作技艺2006年入选国家级非遗,与旅游结合后受游客喜爱,A3尺寸桑皮纸售价30元,部分游客单次购买达几千元 [15] - 艾德莱斯绸织染技艺2008年入选国家级非遗,采用古老染色工艺,游客可近距离观看制作过程 [16] - 吐鲁番木卡姆艺术入选联合国非遗和国家级非遗,鲁克沁镇每周有1-2次表演,近年参加比赛30余次多次获一等奖 [18] 历史文化与产业联动 - 鲁克沁镇古称柳中城,两汉时期为丝路重要节点和吐鲁番盆地经济文化中心 [14] - 三个桥村百年以上树龄古桑205棵,多元文化交融体现在建筑元素中如葡萄晾房十字镂空和彩门图案 [13] - 木卡姆村设有十二木卡姆乐器展示馆供游客参观,40多位各级传承人推动非遗保护与创新 [18]
探寻“和田玉”的交流传奇(边城见闻)
人民日报· 2025-07-22 06:31
和田玉产业与玉石之路 - 和田玉交易市场从10年前的地摊经济升级为4个功能完善、管理规范的专业市场[16] - 玉龙喀什河畔经常出现巴基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等国际买家,显示和田玉的跨境吸引力[17] - 考古证据表明玉石之路存在6000年,早于2000年历史的丝绸之路,西段与丝绸之路大体重合[14][15] - 西汉时期铸造的和田马钱融合中原计量方式与希腊铸币工艺,体现东西方货币文化交融[17] 玉石雕刻与文化传播 - 雕刻师聂明礼通过武术主题玉雕展现中国传统文化,其作品在巴基斯坦等国被广泛认可[18] - 创新性将玉石与大漆工艺结合,2018年西班牙展出的新式玉戒指引发国际观众关注[19] - 昆仑古事馆系统展示玉文化发展脉络,吸引数万国内外游客,尤其受中亚学者青睐[19] 艾德莱斯绸产业与丝绸贸易 - 吉亚乡保留古老扎染技术和木制织布机,其艾德莱斯绸生产技术源自中原,染织工艺吸收中亚技法[20] - 乌兹别克斯坦马尔吉兰市存在相似制绸工艺,两地"皇后款"丝绸产品花色几乎一致[21] - 年轻创业者穆拉提创新设计艾德莱斯绸参加中亚商品贸易博览会,计划拓展哈萨克斯坦市场[21] 和田地区文旅发展 - 和田深入挖掘玉文化、佛教文化、昆仑文化三大资源,推进昆仑山景区创建国家5A级景区[22] - 2025年6月举办国际文化交流活动,吸引法意奥等国60余位学者探讨丝绸之路主题[23] - 加快推广艾德莱斯绸、地毯等非遗项目,与乌兹别克斯坦等中亚国家开展合作考察[23]
从大漠中崛起的和田新城
中国经济网· 2025-03-13 09:22
新疆旅游与文化发展 - 新疆和田地区通过文化旅游特色小镇(约特干故城)融合度假、旅游、文化、商业等多功能业态,建筑风格还原古于阗王城风貌,以白色为主色调搭配传统维吾尔族装饰元素[14] - 和田玉石文化旅游节期间推出全域沉浸式演艺《万方乐奏有于阗》,结合VR/AR技术演绎历史故事,日均吸引大量游客参与互动体验[15] - 和田县新城区建设快速发展,教育、医疗、政府服务等基础设施完善,现代化城市面貌显著提升[18] 农业与生态治理 - 和田县稻香村在沙漠环境中实现1600亩水稻种植,配套现代化设施与传统民居改造,形成"沙漠江南"生态景观[19] - 当地采用草方格固沙技术推进荒漠化治理,通过人工种植逐步扩大绿化面积[20] - 千年核桃树王(年产核桃6000颗)与五百年无花果树王(年产2万果实)成为特色农业景观,带动旅游与农产品消费[32][35] 历史文化遗产保护 - 牛头山佛教遗址作为丝绸之路重要节点,保留石窟与古建筑遗迹,反映和田作为西域佛教中心的历史地位[21][26] - 约特干故城通过复原古于阗王城风貌,将历史文化元素融入现代旅游开发[14] 人才引进与区域发展 - 和田新城吸引内地大学生就业,提供职业发展平台,人才留存率较高[39][41] - 年轻从业者在文旅、农业等领域实现个人价值,推动区域经济多元化发展[4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