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德莱斯绸
搜索文档
 深化周边合作 共建美好家园(边城见闻)
 人民日报· 2025-10-27 06:19
2025首届中越跨境自行车骑行活动现场。 东兴市融媒体中心供图 中越德天(板约)瀑布跨境旅游合作区风光。 大新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2025兴凯湖冬捕节开幕式现场。 高雪峰摄 云南磨憨边检站挤满入境旅客。 卫海林摄 在新疆和田市吉亚丽人艾德莱斯绸店里,工作人员 (右)向游客展示艾德莱斯绸。 和田市委宣传部供图 今年6月,中国和蒙古国共同组织开展2025年"一带一路· 光明行"蒙古国行动,邀请蒙古国眼疾患者来华治疗。图 为在内蒙古二连浩特市人民医院,红十字志愿者使用轮椅 协助术后患者。 新华社记者 贝 赫摄 俄罗斯葡萄酒专家在吉林通化鸭江谷酒庄开展山葡萄产 业调研。 牛延章摄 内蒙古科技大学蒙古国留学生在实验室做实验。 刘旭阳摄 在云南瑞丽市银井小学,中缅两国小学生课间共跳象脚 舞。 人民网记者 庄志斌摄 4月8日至9日,中央周边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5月13日至9月29日,本报推出48期"边城见闻"系列专 版,通过实地采访中国陆地边境地区9个省份的45个地市州盟,系统呈现各地开展周边工作的创新与实 践,讲述中国与周边国家深化文化交流、促进民心相通、加强经贸往来等生动故事。从互联互通、经贸 往来、农业合作到体育交流、 ...
 中国印记|微缩摄影看新疆:产业篇
 新华社· 2025-09-30 10:36
 微缩摄影与新疆形象 - 通过创意微缩摄影重构场景,连接日常生活与丰富想象,展现新疆魅力 [2] - 在2025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70周年之际,于方寸之间“见微知疆”,领略其独特魅力与时代脉动 [3][9]   棉花产业 - 新疆是中国重要的棉花产区,拥有源远流长的种植历史 [6] - 得天独厚的光热条件适宜棉花生长,出产的长绒棉洁白柔软且韧性十足 [6] - 随着现代农业技术推广,部分地区已实现从播种到采收的全过程机械化作业 [7] - 棉花产业高速发展,是当地棉农的收入来源,并见证新疆迈向高质量发展 [7]   薰衣草产业 - 新疆霍城被誉为“中国薰衣草之乡”,拥有适合薰衣草耐寒、耐旱、喜阳光的气候特征 [11] - 薰衣草盛花期时,大片花田绽放,形成紫色波浪,极具观赏性 [11] - 薰衣草被转化为香包、精油等产品,并成为文旅新亮点 [12] - 该产业美化了乡村,富裕了百姓,装点着乡村振兴的道路 [12]   艾德莱斯绸产业 - 艾德莱斯绸色彩艳丽、线条明快,被称为“丝路活化石” [14] - 其制作采用“先染后织”的独特工艺,包括对经线进行手工扎染、分层上色,再以织机编织 [14] - 该项技艺于2008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14] - 如今艾德莱斯绸不仅是传统衣料,更与现代时尚设计结合,亮相时装周,焕发新的生命力 [15]
 “新”面孔丨00后和田青年的锦“馕”妙计:我对大家讲真实新疆
 中国新闻网· 2025-09-26 20:35
 核心观点 - 文章通过00后青年阿卜杜热扎克·图尔荪托合提的案例,展现新疆青年利用新媒体传播真实新疆形象、推广本地文化和特产的趋势 [1][2]   个人案例与商业模式 - 案例主角阿卜杜热扎克·图尔荪托合提工作日是普通文员,业余时间化身短视频博主“浓眉阿达西”,通过接地气的幽默段子记录家乡日常 [1] - 其商业模式核心是利用短视频和直播打破外界对新疆的偏见,并将家乡的好东西卖出去 [1] - 其网名“浓眉阿达西”源于维吾尔族世代传承的乌斯曼草,这种草本富含松蓝甙和芥甙,能滋养毛发 [1]   文化与传统内容 - 展示的新疆传统美食包括比脸还大、能保存一个月、方便携带、营养丰富的馕 [1] - 展示的文化元素包括国家4A级景区和田团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艾德莱斯绸、都塔尔琴的演奏 [1] - 内容中融入了“新疆人坐飞毯出行”的幽默调侃以及草本原料缓解头痛的民间智慧 [1]   行业生态与发展 - 在主角身边,越来越多的朋友加入直播电商和新媒体行业,销售农特产品,记录家乡变化 [2] - 行业活动场景包括玉都国际大巴扎,其中描述了烤全羊、烤鸽子的香气弥漫集市 [2] - 新疆青年正用自信、创新和热爱书写未来,通过新媒体传播新疆文化 [2]   地区经济与生活 - 主角表示和田最近发展比较快,大家的生活也越来越好了 [2] - 描绘了自家庭院葡萄架下一家人喝茶、聊天、养头发的典型生活场景 [2] - 文章提及新疆四季更迭的自然景观:春天杏花开放、夏天麦浪翻滚、秋天胡杨金黄、冬天少雪干燥 [2]
 相约博物馆 | 万方乐奏有于阗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2025-09-26 08:21
 历史文化与文物考古 - 和田地区博物馆通过丰富文物和展陈创新 在中国历史大框架中全方位讲述和田历史 证明新疆自古以来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历代中央政权对其进行了有效管辖治理 [4] - 国宝级文物"五星出东方利中国"锦护膊出土于尼雅遗址 为东汉时期织物 色彩鲜艳 织有汉字 经纬线密度远大于普通汉魏织物 代表当时织锦技艺最高水平 可能为蜀锦 [5] - 尼雅遗址即汉代西域三十六国之精绝国 《汉书·西域传》记载其距长安八千八百二十里 有户四百八十 口三千三百六十 胜兵五百人 此距离记载是汉代中央政权对西域有效管辖治理的鲜明体现 [6] - 尼雅遗址考古发现东汉"司禾府印"煤精印章 是东汉在精绝设立屯田机构的证据 汉代始创西域屯田并不断扩大 中原先进农业技术传入西域 [6] - 精绝人技艺精湛 制作雕花木柜门等木器 木柜门浅浮雕图案包含牵象人物和有翅怪兽 纹饰精美 表明深居沙漠的精绝人与南亚 西亚存在文化交流 受丝绸之路影响 [7] - 和田古称于阗 为丝绸之路南道重要枢纽 早在张骞通丝绸之路前 已通过"玉石之路"与中原紧密联系 殷墟妇好墓出土玉器即以和田玉为原料 [8] - 清代乾隆时期《大禹治水图》玉山玉料来自和田密勒塔山 由清宫造办处设计 扬州工匠耗费六年雕刻完成 体现了多民族国家调度能力 [9] - 和田地区博物馆陈列大量古代文书 包括唐代于阗文"思略租赁桑树契约" 使用于阗文书写 租金为三匹于阗本地丝织品 丝织品可作为货币使用是丝绸之路沿线习惯 [9] - 约公元3世纪中原养蚕缫丝技术传入于阗 唐代玄奘《大唐西域记》记载相关传说 策勒县丹丹乌里克遗址发现《东国公主传丝图》木板画复制件 [10] - 于阗是丝绸之路南道重要佛教中心 唐代设置安西大都护府 下设龟兹 于阗 焉耆 疏勒四镇 在于阗形成完整军事镇防体系 唐朝典章制度 文化艺术对于阗产生深刻影响 [11] - 唐代宫廷有来自于阗的画家尉迟跋质那和尉迟乙僧 带来西域绘画技法 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记载其擅长画西域人及菩萨形象 [11] - 于阗"国尚乐音 人好歌舞" 音乐舞蹈是生活重要部分 洛浦县山普拉墓地出土汉晋时代木质竖箜篌 且末县扎滚鲁克墓地出土距今约2700年木箜篌 竖箜篌从西亚经西域传入中原 [12][13] - 洛浦县比孜力佛寺遗址出土人物纹栽绒毯 学者研究认为其图案讲述两河流域史诗《吉尔伽美什》 体现丝绸之路文化交流频密 [13]   文旅产业与发展 - 截至2024年 新疆有登记备案博物馆150家 游览博物馆与古遗址是领略新疆人文之美的重要途径 [4] - 2022年正式对外开放的约特干故城景区是近年来和田地区最受欢迎的文旅项目 距景区几公里处的约特干遗址可能是古于阗都城 景区内有复原故城和行进式歌舞表演 [13]
 焦点访谈|“新疆是个好地方!” 一起来体验夏日的天山南北
 央视网· 2025-08-25 21:45
 旅游吸引力 - 新疆拥有山地、草原、湖泊、沙漠等丰富自然风光和多民族人文风情,成为暑期热门旅游目的地 [1] - 库车老城通过歌舞表演(如萨玛瓦尔舞)、非遗文化(十二木卡姆)和互动体验(如制作库车大馕、试戴花帽)展现独特文化魅力,吸引游客深度参与 [3][5][11] - 伊犁草原提供原生态牧民生活体验,包括制作毛毡、传统舞蹈表演和骑马穿越乌孙古道等活动 [19]   旅游基础设施与交通 - 新疆26个机场航班量在7月实现不同程度增长,火车旅游专列采用夜间赶路、白天观光的模式提升效率 [15] - 独库公路(穿越天山)和阿禾公路(连接阿勒泰与喀纳斯)开通,支持自驾游客一日内体验四季景观和多元地貌 [17] - 多地建设自驾营地与房车营地,提供补给服务和便利基础设施,助力游客探索小众景点 [17]   旅游经济影响 - 库车老城改造后采用星罗棋布式文化布点策略,2023年1-7月旅游人数达700多万,同比增长超50% [11] - 琼库什台村从深度贫困村转型为旅游热点,牧民通过民宿(如4间木屋+3间毡房)、马队合作社等方式参与旅游业,人均收入从6000元升至5万-6万元(增长约10倍) [19][23] - 旅游业带动传统手工业(如艾德莱斯绸)发展,学徒与工匠通过销售布料和定制服装获得经济收益 [13]   文化融合与游客体验 - 游客通过融入当地活动(如二胡演奏、传统歌舞)获得深度文化体验,体现旅游模式从观光向参与式转变 [5][7] - 库车作为古龟兹文化中心,通过老茶馆(2元消费)、历史街区改造等方式实现东西方文化交融与传承 [9][11] - 牧民以宴请礼仪招待游客,强化跨文化联结,同时分享生活改善的喜悦 [25]
 非遗保护传承 融入现代生活
 人民日报· 2025-08-20 06:46
 非遗援疆主题活动概况   - 2025"新疆是个好地方"非遗援疆主题展示活动由文化和旅游部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政府联合主办,8月15日至19日在和田地区举行,涵盖非遗舞韵、市集、手作、研学及云上展示等形式 [1]   - 活动展示新疆、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及25个省份的435个非遗代表性项目,汇聚383位非遗传承人,主题为"文化润疆 非遗添彩" [1][3]   - 活动连续举办5年,累计1450位传承人参与,展出1217项非遗项目,系统性推动非遗融入现代生活 [3]     非遗项目创新与合作   - 佛山木版年画与和田桑皮纸跨界融合,两项非遗技艺结合产生新表现效果 [2]   - 扬州玉雕与和田玉深度合作:20世纪80年代成立联合玉雕厂,近年为和田培训100多名从业者,其中2人成为自治区级工艺美术大师,并开发畅销文创产品 [2]   - 山西繁峙晋绣通过传授细腻针法解决新疆刺绣小件作品难题,10年来帮助百余名新疆绣娘年均增收超2万元 [3]     非遗产业与市场表现   - 非遗市集展示艾德莱斯绸、和田玉雕、克拉玛依紫砂等产品,吸引大量游客消费 [4]   - "非遗消夏购物月"新疆专场直播销售额达1.5亿元,现场参观人次超7万 [5]   - 数字技术赋能非遗:互动空间"织造锦梦"复刻传统纹样至数字织机,通过光影体验提升观众参与度 [3]     非遗文化交流与社会效益   - 活动促进不同地域非遗传承人交流,如扬州玉雕传承人赴和田学习,认为跨地区合作有助于技艺提升和市场开拓 [2]   - 非遗成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纽带,00后桑皮纸传承人比拉力通过年画合作首次探索非遗新应用场景 [2][3]   - 新疆绣娘通过非遗产业实现居家就业,兼顾家庭与经济收入 [3]
 人民日报看新疆丨火焰山下土村美(文化中国行·走进传统村落)
 人民日报· 2025-07-31 23:02
 传统村落保护与旅游发展 - 鄯善县8个村入选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整合县域内旅游特色节点打造历史和民俗文化体验旅游区 使传统村落成为文化旅游新亮点 [9] - 2024年全县累计接待游客1301万人次 同比增长24.6% 游客总消费68亿元 同比增长28.47% [17] - 系统保护传统村落的同时不断完善基础设施 实现传统村落生活设施便利化现代化 [17]   生土建筑特色与保护 - 吐峪沟村保留众多生土建筑 沿山势河势错落有致排列 巷道四通八达 使用黏土等未经烘焙或简单加工的土料作为营建原料 [11] - 全县传统村落拥有生土传统建筑952栋 号称"生土建筑博物馆" 因气候条件适宜(蒸发量远大于降水量)且生土结构房屋墙体厚40-50厘米 冬暖夏凉 [13] - 当前可供利用73个院落84栋房子 保存较好的已对外开放 有倒塌风险的完成3D建模等待修复 [11]   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 - 三个桥村传承桑皮纸制作技艺(2006年入选国家级非遗) 纯手工制作多道工序 A3尺寸桑皮纸售价约30元 带动村民脱贫致富 [14] - 艾德莱斯绸织染技艺(2008年入选国家级非遗)采用古老扎染工艺 使用天然植物矿物染料 成为维吾尔族女性重大节日首选服饰 [15] - 吐鲁番木卡姆(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遗)节奏欢快内容丰富 鲁克沁镇每周有40多位传承人进行1-2次表演 近年参加比赛30余次多次获一等奖 [16][17]   文旅融合与产业提升 - 打造以柳中城遗址为中心的7个传统村落片区 结合桑树古木(百年以上树龄205棵)等资源发展体验式旅游 [14] - 建设木卡姆非遗传承中心和十二木卡姆乐器展示馆 通过老曲新唱等形式创新传承 [16][17] - 传统技艺体验馆吸引游客参与制作 桑皮纸和艾德莱斯绸制作过程可供游客近距离观看 [14][15]
 火焰山下土村美(文化中国行·走进传统村落)
 人民日报· 2025-07-30 07:03
 鄯善县传统村落旅游发展   - 鄯善县8个村入选中国传统村落名录,整合县域内旅游特色节点打造历史和民俗文化体验旅游区,传统村落成为文化旅游新亮点 [10]   - 2024年全县累计接待游客1301万人次同比增长24.6%,游客总消费68亿元同比增长28.47% [19]   - 系统保护传统村落的同时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实现生活设施便利化、现代化 [19]     生土建筑特色与保护   - 吐峪沟村保留众多生土建筑,居民就地取材使用黏土等原料,建筑沿山势河势错落排列 [12]   - 鄯善县8个传统村落拥有生土传统建筑952栋,保存完好规模较大号称"生土建筑博物馆" [13]   - 生土建筑墙体厚度40-50厘米,屋内冬暖夏凉适应当地气候特点 [13]   - 当前可供利用的73个院落84栋房子,保存较好的已对外开放,有倒塌风险的完成3D建模等待修复 [12]     非遗文化与旅游融合   - 桑皮纸制作技艺2006年入选国家级非遗,与旅游结合后受游客喜爱,A3尺寸桑皮纸售价30元,部分游客单次购买达几千元 [15]   - 艾德莱斯绸织染技艺2008年入选国家级非遗,采用古老染色工艺,游客可近距离观看制作过程 [16]   - 吐鲁番木卡姆艺术入选联合国非遗和国家级非遗,鲁克沁镇每周有1-2次表演,近年参加比赛30余次多次获一等奖 [18]     历史文化与产业联动   - 鲁克沁镇古称柳中城,两汉时期为丝路重要节点和吐鲁番盆地经济文化中心 [14]   - 三个桥村百年以上树龄古桑205棵,多元文化交融体现在建筑元素中如葡萄晾房十字镂空和彩门图案 [13]   - 木卡姆村设有十二木卡姆乐器展示馆供游客参观,40多位各级传承人推动非遗保护与创新 [18]
 探寻“和田玉”的交流传奇(边城见闻)
 人民日报· 2025-07-22 06:31
 和田玉产业与玉石之路   - 和田玉交易市场从10年前的地摊经济升级为4个功能完善、管理规范的专业市场[16]   - 玉龙喀什河畔经常出现巴基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等国际买家,显示和田玉的跨境吸引力[17]   - 考古证据表明玉石之路存在6000年,早于2000年历史的丝绸之路,西段与丝绸之路大体重合[14][15]   - 西汉时期铸造的和田马钱融合中原计量方式与希腊铸币工艺,体现东西方货币文化交融[17]     玉石雕刻与文化传播   - 雕刻师聂明礼通过武术主题玉雕展现中国传统文化,其作品在巴基斯坦等国被广泛认可[18]   - 创新性将玉石与大漆工艺结合,2018年西班牙展出的新式玉戒指引发国际观众关注[19]   - 昆仑古事馆系统展示玉文化发展脉络,吸引数万国内外游客,尤其受中亚学者青睐[19]     艾德莱斯绸产业与丝绸贸易   - 吉亚乡保留古老扎染技术和木制织布机,其艾德莱斯绸生产技术源自中原,染织工艺吸收中亚技法[20]   - 乌兹别克斯坦马尔吉兰市存在相似制绸工艺,两地"皇后款"丝绸产品花色几乎一致[21]   - 年轻创业者穆拉提创新设计艾德莱斯绸参加中亚商品贸易博览会,计划拓展哈萨克斯坦市场[21]     和田地区文旅发展   - 和田深入挖掘玉文化、佛教文化、昆仑文化三大资源,推进昆仑山景区创建国家5A级景区[22]   - 2025年6月举办国际文化交流活动,吸引法意奥等国60余位学者探讨丝绸之路主题[23]   - 加快推广艾德莱斯绸、地毯等非遗项目,与乌兹别克斯坦等中亚国家开展合作考察[23]
 从大漠中崛起的和田新城
 中国经济网· 2025-03-13 09:22
 新疆旅游与文化发展   - 新疆和田地区通过文化旅游特色小镇(约特干故城)融合度假、旅游、文化、商业等多功能业态,建筑风格还原古于阗王城风貌,以白色为主色调搭配传统维吾尔族装饰元素[14]   - 和田玉石文化旅游节期间推出全域沉浸式演艺《万方乐奏有于阗》,结合VR/AR技术演绎历史故事,日均吸引大量游客参与互动体验[15]   - 和田县新城区建设快速发展,教育、医疗、政府服务等基础设施完善,现代化城市面貌显著提升[18]     农业与生态治理   - 和田县稻香村在沙漠环境中实现1600亩水稻种植,配套现代化设施与传统民居改造,形成"沙漠江南"生态景观[19]   - 当地采用草方格固沙技术推进荒漠化治理,通过人工种植逐步扩大绿化面积[20]   - 千年核桃树王(年产核桃6000颗)与五百年无花果树王(年产2万果实)成为特色农业景观,带动旅游与农产品消费[32][35]     历史文化遗产保护   - 牛头山佛教遗址作为丝绸之路重要节点,保留石窟与古建筑遗迹,反映和田作为西域佛教中心的历史地位[21][26]   - 约特干故城通过复原古于阗王城风貌,将历史文化元素融入现代旅游开发[14]     人才引进与区域发展   - 和田新城吸引内地大学生就业,提供职业发展平台,人才留存率较高[39][41]   - 年轻从业者在文旅、农业等领域实现个人价值,推动区域经济多元化发展[4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