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中外文化交流
icon
搜索文档
厚植爱国情怀 书写奋进新篇——海外中国留学生同庆国庆、中秋
新华社· 2025-10-06 16:56
海外留学生国庆中秋庆祝活动 - 法国巴黎举行《黄河大合唱》交响音乐会,数百名中法观众出席,众多年轻中国学子参与 [1] - 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留学人员国庆中秋晚会吸引千余名观众,展示中国民族乐器、服饰和舞蹈 [1] - 德国柏林世界公园中秋节庆祝活动中,柏林中国学友合唱团演唱多首中外经典曲目,现场气氛热烈 [2] 文化交流与传播 - 意大利米兰创意中餐厅通过举办庆祝活动、赠送月饼,促进中餐在跨文化交流中的作用,吸引留学生和意大利顾客 [2] - 澳大利亚留学生向外国朋友介绍中秋节和月饼,引发浓厚兴趣 [1] - 德国留学生通过音乐演出横贯古今中西的选曲,展现丰富文化内涵,旨在搭建跨文化沟通桥梁 [2] 留学生爱国情怀与时代使命 - 法国留学生表示先辈留学报国是莫大激励,异乡聆听《黄河大合唱》激起对祖国的强烈归属感 [1] - 日本留学生认为祖国强盛是海外学子最坚实后盾,需将个人奋斗融入祖国发展洪流 [1] - 白俄罗斯留学生强调爱国融于对故土的思念,并将落于未来报效国家的行动,以青春奋斗书写奋进新篇 [1] - 约旦留学生提出作为外语人需具备过硬语言能力讲好中国故事,服务于国家外交事业 [2] - 阿塞拜疆留学生深感留学报国使命光荣,随着共建一带一路推进,肩负更多元时代使命,需在强国建设中书写人生华章 [2]
杂技为“桥”通世界
人民日报· 2025-09-25 07:22
公司运营与人才培养 - 河北吴桥杂技艺术学校自2002年起已为34个国家和地区培养了近700名外籍学员 [1] - 学校培养的外籍学员不仅学习杂技技艺,更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使者 [1] - 学员红姆巴斯从学员转变为带队老师和翻译,体现了公司人才培养体系的进阶路径 [1] 行业历史与国际化 - 吴桥杂技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 [1] - 100多年前,吴桥杂技艺人如孙福有就将中国杂技带上世界舞台,其创建的“中华国术马戏团”到过30多个国家和地区演出 [2] - 历史上孙凤山带领北京班在柏林、巴黎、伦敦等欧洲城市演出,另有文武技术团、蔡春义杂技团等在印度、埃及、阿尔及利亚、东南亚国家演出 [2] 全球影响力与网络拓展 - 公司的国际交流催生了其他国家杂技艺术的萌芽,例如在塞拉利昂帮助建立了第一所杂技学校,使杂技成为该国发展最快的艺术项目之一 [1] - 当前趋势是越来越多的外籍学员来吴桥学习,同时世界杂技艺人带着作品奔赴中国吴桥国际杂技艺术节,行业国际交流网络正变得更加牢固和宽阔 [2]
重要文化成果集中发布
经济日报· 2025-09-25 07:00
核心观点 - 2025北京文化论坛发布重要文化成果,包括《从倡议到实践:2024中外文化交流报告》和“全国文化中心建设2024年度十件大事”,旨在促进文化交流与文明互鉴 [1] - 报告认为2024年中外文化交流迸发新活力,形成多维立体发展新格局,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持久文化动力 [1] - 发布的成果具有科研分量重、行业价值高、辐射效应大的特点,呈现创新性、突破性和引领性 [2] 重要成果发布 - 发布《从倡议到实践:2024中外文化交流报告》,该报告分为思想引领、实践拓展、未来启示三个部分,聚焦科学指引、政策机制、文化活动、文化遗产等领域 [1] - 发布“全国文化中心建设2024年度十件大事”,涵盖习近平文化思想研究中心建设、首届世界古典学大会、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240小时过境免签”等关键事件 [1] - 论坛促成一批重要项目签约,以更好促进文化交流 [1] 成果特点:创新性 - 中华古籍智慧化服务平台、“中华古城数字图谱集成”工程等项目运用数智化技术革新历史文化的保护、研究、传播方式 [2] - 这些项目形成了推动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的示范性实践 [2] 成果特点:突破性 - 《人工智能服务未成年人伦理规范共识》直面发展瓶颈问题 [2] -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国际视频通讯社与12个国家主流媒体达成新闻服务合作,通过机制和模式创新助推行业发展 [2] 成果特点:引领性 - 第四届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人工智能应用创新大赛、“科学家精神和科学文化主题文库”出版工程等项目从技术落地和理论创新维度践行文化科技融合 [2] - 中国科学院北京同步辐射装置X射线吸收谱技术助力原子级解析宋代青白瓷呈色机理,提供了文化创新创造的鲜活样本 [2]
报告:中外文化交流呈现多维立体发展新格局
中国青年报· 2025-09-24 19:45
报告核心观点 - 2024年中外文化交流呈现“机制引领、多元融合、路径创新、技术驱动、全民参与”的多维立体发展新格局 [2] - 融通互鉴的中国理念为中外文化交流指引方向,全球倡议协同共建“一带一路”绘就全球文明交流互鉴新盛景 [5] - 文化交流未来将在规模、主体、主题、形态、效能和触达层面持续深化发展 [6] 实践发展格局 - 政策机制协同驱动,人文交流成效明显 [2] - 文化产品深度共鸣,思想共振显著增强 [2] - 多元平台综合赋能,文化交流高频“出圈” [2] - 中外合作广度拓展,深度融合成果丰硕 [2] - 文化遗产传承焕新,文明互鉴激活文脉 [2] 未来发展趋势 - 全球文明倡议落地生根将推动文化交流规模不断扩大 [6] - 机制平台渠道日趋完善将使文化交流主体更加多元 [6] - 中华文化瑰宝走向世界将使文化交流主题愈发丰富多彩 [6] - 中国文化事业全面发展将促使文化交流形态破圈升维 [6] - 人工智能技术深度应用将全面提升文化交流效能 [6] - 社交媒体互动融入生活将使文化交流对象更加触达民心 [6]
阿根廷首都举行中国民乐专场演出
新华网· 2025-09-24 08:56
文化活动 - 中国音乐学院师生使用琵琶、扬琴、笛子、箫等中国传统乐器演奏多首传统乐曲 [1] - 演出由中国驻阿根廷大使馆、中外文化和旅游交流中心、中国音乐学院等共同举办 [1] - 中国民乐专场演出于9月22日在阿根廷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的科隆剧院举行 [1]
2025北京文化论坛重要成果发布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5-09-24 08:51
文化科技融合成果 - 中华古籍智慧化服务平台创新性突出 运用数智化技术革新历史文化保护研究传播方式 [2] - 中华古城数字图谱集成工程创新性突出 形成推动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的示范性实践 [2] - 北京同步辐射装置X射线吸收谱技术助力原子级解析宋代青白瓷呈色机理 提供文化创新创造的鲜活样本 [2][3] -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CGTN H5智能电视落地应用程序作为集中发布成果 [3] - 人民网AI之眼智能终端国家博物馆应用项目完成签约 签约单位包括人民网和国家博物馆 [4] 人工智能应用发展 - 第四届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人工智能应用创新大赛引领性鲜明 从技术落地维度践行文化科技融合发展新路径 [2][3] - 人工智能服务未成年人伦理规范共识突破性显著 通过机制创新助推行业发展取得新成效 [2][3] - 中国—东盟AI艺术创作研究中心项目完成签约 签约单位包括北京市文联和广西壮族自治区文联 [4] - 大型社会模拟器作为全球首个社会实验室 在虚拟环境中模拟不同文化群体交流协商过程 [12] - 算法推荐智能创作虚拟主播等新技术不断重塑媒体生态 用户获取信息方式发生深刻改变 [10] 中外文化交流实践 - 2024中外文化交流报告体现新时代中国理念和实践 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活力并为世界提供中国答案 [3] - 中外文化交流形成机制引领多元融合路径创新技术驱动全民参与的多维立体发展格局 [3] -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国际视频通讯社与12个国家主流媒体达成新闻服务合作 突破性显著 [2][3] - 中德全球治理与文明互鉴研究中心项目完成签约 签约单位包括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和席勒研究院 [4] - 首届世界古典学大会深化中外文明对话 入选全国文化中心建设2024年度十件大事 [3] 文化建设项目发布 - 全国文化中心建设2024年度十件大事包括习近平文化思想研究中心建设成果丰硕 [3] - 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彰显古都新韵 入选全国文化中心建设2024年度十件大事 [3] - 北京率先实施超高清视听先锋行动计划 入选全国文化中心建设2024年度十件大事 [3] - 科学家精神和科学文化主题文库出版工程引领性鲜明 从理论创新维度践行文化科技融合发展 [2][3] - 中国民间文学大系出版突破百卷 作为集中发布成果 [4] 媒体技术变革 - 媒体智能化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技术创新正在重新定义媒体传播的方式和边界 [10] - 深刻思想与技术创新两翼齐飞 才能不断产生化学反应实现有效传播 [10] - 好作品自带流量自会发声 优质内容始终是舆论场的硬通货稀缺品 [10] - 广电视听丝路北京—阿拉伯合作行动作为集中发布成果 [4] - 优秀微短剧创作扶持计划由中宣部文艺局发布 [3]
报告:中外文化交流正在形成多维立体发展的新格局
中国新闻网· 2025-09-23 23:05
核心观点 - 2024年是中外文化交流高质量发展之年,形成了多维立体发展的新格局 [1][2] - 系列全球倡议为代表的中国主张为动荡变革的世界提供了以文明对话破解全球赤字的中国答案 [2] - 中外文化交流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持久文化动力,并将在促进人类文明进步中发挥更大作用 [2][4] 实践发展 - 中外文化交流合作在2024年迈向更深层次、更高水平,呈现多维立体发展的新格局 [4] - 中外科技合作强势驱动,形成文化交流创新生态链 [4] - 中外卫生合作深入推进,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 [4] - 中外环境治理合作拉紧纽带,引领全球生态文明建设 [4] - 中外媒体夯实合作基础,促进人文交流与民心相通 [4] 文化遗产传承与互鉴 - 2024年中国文化遗产传承焕新,文明互鉴激活文脉 [4] - 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取得重大突破,北京中轴线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4] - 春节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4] - 中外共同探索文化遗产保护新路径,发掘古典文明的当代价值 [4] 未来展望 - 中外文化交流正迈向繁荣兴旺的新阶段 [4] - 中国愿与各国携手,以文化交流为纽带,以文明互鉴为桥梁,共同应对全球性问题 [4] - 目标为促进各国人民相知相亲、不同文明和合共生贡献智慧和力量 [4]
在开放中创机遇 在交融中谋发展(记者札记)
人民日报· 2025-09-22 06:41
开放发展的基础与温度 - 公共服务实现国际化适配 例如外籍人士就医时医生使用流利英语沟通 外籍人士待产时有志愿者全程协助 增强了外籍人士的归属感 [1] - 以人为本的细节是鹤岗开放发展的坚实基础 [1] 文化交融与产业结合 - 通过文体活动促进中外文化交融 例如俄罗斯厨师参与本地烧烤竞赛 中俄歌曲在文化旅游节上交织 俄罗斯青少年进行冰雪文化研学 [1] - 文化赋能经济转型 开发中俄康养套餐 将俄罗斯桑拿与中医艾灸结合 [1] - 文创产品增加文化附加值 例如印有中俄双语渔家故事的文创产品 [1] - 互市贸易区实现经济融合 例如将俄罗斯膨化大豆粉加工成豆油 [1] 区域合作与转型机遇 - 界江从地理边界转变为合作的起点 [1] - 资源型城市转型被视为共赢的机遇而非挑战 [1]
奥地利电影展在京开幕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9-19 09:00
公司业务拓展 - 中影集团与奥地利驻华大使馆联合举办2025奥地利电影展 这是继2024荷兰电影展成功举办后在中外文化交流领域的又一次跨越与深化 [1][2] - 影展覆盖北京 上海 嘉兴 太原 深圳 南京 厦门7座城市进行巡回展映 展映时间持续至9月30日 [3] 行业文化交流 - 影展精选7部奥地利电影作品 时间跨度超过10年 包括2009年戛纳金棕榈奖作品《白丝带》和2019年获奖作品《吉普赛女王》 [2] - 开幕影片《零卡社团》为首度登陆国内大银幕的奥地利惊悚作品 包含东方文化元素如莲花和旗袍 [2][3] - 奥地利导演杰西卡·豪斯娜和作曲马库斯·班德尔亲临北京开幕式现场 与中国传媒大学专家进行电影创作与跨国文化交流对话 [3] 战略合作意义 - 此次活动标志着中奥建交50多年来在电影领域合作的新尝试与新开始 [1] - 通过影展打破将奥地利单纯视为"音乐之都"的刻板印象 展现其电影文化的多元活力与叙事力量 [2]
外籍学员吴桥学艺 中国杂技“花开”海外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9-18 06:59
学校概况与历史 - 河北吴桥杂技艺术学校创办于1985年,是全国第一家杂技专业艺术学校[7] - 学校自2002年起承担对外籍学员的培训任务,至今已持续23年,学员遍及亚洲、非洲及拉美等34个国家和地区,总人数超700人[4] - 学校在国内外杂技大赛中斩获大奖,近年来在国内外杂技人才培训中的作用日益凸显[7] 国际化培训模式 - 学校以受训学员需求和市场需要为导向设置课程,根据学员基础、个人身体素质等情况制定详细培训方案[9] - 学校为外籍学员配备专职教练、翻译和生活教师,安排适合他们练习的表演节目[9] - 学员年龄跨度大,例如当前一批22名孟加拉国青少年学员中,年龄最小的13岁,最大的15岁[6] - 培训内容涵盖单人项目与集体项目,例如哥伦比亚专业杂技演员乔恩·弗雷德·马丁内斯专程学习单杆技巧和抖空竹[7] 培训成果与国际影响 - 外籍学员以出色表演回报学校,近年来登上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中非青年联欢节等重要舞台,获得好评[9] - 埃塞俄比亚学员叶纳学成回国后建立了“非洲梦”杂技学校,培训了200多名学员,并组建杂技团常年在欧美演出[10] - 坦桑尼亚学员伊萨回国后在其母校创办了该校历史上第一个杂技表演专业,每年招收约30名学生[11] - 塞拉利昂学员安娜·威廉姆斯回国后开办了塞拉利昂第一所杂技学校,使杂技成为塞拉利昂发展最快的艺术项目之一[11] 文化交流与行业活动 - 第二十届中国吴桥国际杂技艺术节将于9月28日至10月8日举办,预计约800位境内外嘉宾及演职人员参加[12] - 中国吴桥国际杂技艺术节创办于1987年,每两年一届,是与摩纳哥蒙特卡洛国际马戏节、法国“明日”世界杂技节齐名的世界三大杂技赛场之一[14] - 自举办以来,已有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600多个节目参加杂技节比赛[14] - 老挝学员红姆巴斯已先后5次到吴桥,从学员成长为带队老师和翻译,成为课堂上老挝学员和中国老师交流的纽带[15] 文化传播与社会价值 - 杂技学校不仅教授技艺,更通过集体训练培养孩子们的纪律性、团队精神和自信心[11] - 学员将中国杂技的技艺与精神带到世界各地,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友好桥梁[15] - 中国杂技文化在非洲等地落地生根,例如坦桑尼亚的杂技专业解决了当地学员就业问题,并让中国杂技文化活力绵延[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