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全固态电池技术
icon
搜索文档
美股异动|丰田盘前涨超2% 加速全固态电池量产 目标两年后推出首款车型
格隆汇· 2025-10-13 17:07
公司股价表现 - 丰田汽车美股盘前上涨4.010美元,涨幅达2.16%,报189.230美元 [1] - 公司股票前一交易日收盘价为192.330美元,当日下跌7.110美元,跌幅为3.70% [1] - 公司总市值约为2414.15亿美元,流通市值约为1807.8亿美元 [1] 公司技术发展 - 丰田汽车计划最早于2027年推出首款搭载量产全固态电池技术的车型 [1] - 全固态电池技术目标是在续航里程、充电速度和性能上实现全面领先 [1] - 全固态电池采用更稳定的固态电解质,具有能量密度高、体积小、耐高温、不易起火等优势 [1]
国轩高科:公司在全固态电池技术领域实现关键突破 全固态金石电池目前处于中试量产阶段
证券时报网· 2025-10-13 15:29
公司技术进展 - 公司在全固态电池技术领域实现关键突破 [1] - 全固态金石电池目前处于中试量产阶段 [1] - 公司已启动2GWh量产线的设计工作 [1] 公司战略与能力 - 公司以科技创新为引擎 [1] - 公司凭借多年技术沉淀 [1]
国轩高科:在全固态电池技术领域实现关键突破,全固态金石电池目前处于中试量产阶段
第一财经· 2025-10-13 15:10
技术研发进展 - 公司在全固态电池技术领域实现关键突破 [1] - 全固态金石电池目前处于中试量产阶段 [1] - 已启动2吉瓦时(GWh)量产线的设计工作 [1] 公司战略与竞争力 - 公司以科技创新为引擎 [1] - 公司凭借多年技术沉淀进行研发 [1]
全固态电池实现超低温稳定运行
中国能源报· 2025-10-11 09:51
研究核心突破 - 创制出新型超高离子电导率的卤化物电解质材料,并首次解析了锂离子三维连续四面体传输路径 [1] - 该研究实现了全固态电池在超低温环境下的稳定运行,相关成果发表于《科学》期刊 [1] 材料技术创新 - 研究团队采用混合阴离子结构设计策略,通过共熔法制备出高度结晶的含氧卤化物 Li₃Ta₃O₄Cl₁₀ [2] - 新材料实现了锂离子从四面体到四面体的三维连续传输,刷新了卤化物基固态电解质的室温离子电导率纪录,达到13.7毫西门子每厘米 [2] 电池性能表现 - 基于新材料构建的全固态电池在室温下实现3C高倍率充放电,稳定循环超过4000圈 [4] - 在零下50摄氏度的极端低温环境中,电池在0.1C电流密度下仍可稳定循环超过2000圈,展现出优异的低温循环稳定性和可靠性 [4] 行业应用前景 - 该研究为制备超稳定全固态电池提供了新的技术路径 [4] - 研究成果有望加速全固态电池从实验室走向实际应用的进程 [4]
全固态电池技术实现重要突破,新能车ETF(515700)锂电含量高,开盘涨超1%
新浪财经· 2025-10-09 09:59
全固态金属锂电池技术突破 - 中国科学院等研究团队开发出阴离子调控技术 解决了全固态金属锂电池中电解质和锂电极之间的界面接触难题[1] - 新技术在电解质中引入碘离子 在电场作用下形成富碘界面 自动填充缝隙孔洞 使电极和电解质紧密贴合[1] - 基于该技术制备的原型电池经历数百次循环充放电后性能依然稳定 远超现有同类电池水平[2] 技术应用与行业影响 - 新设计制造更简单 用料更省 电池更耐用 未来有望为人形机器人 电动航空 电动汽车等领域提供更安全高效的能源解决方案[2] - 该研究被评价为解决了制约全固态电池商业化的关键瓶颈问题 为实现其实用化迈出了决定性一步[2] 市场反应与相关指数 - 新能车ETF受相关催化开盘涨超1.0%[2] - 新能车ETF紧密跟踪中证新能源汽车产业指数 该指数选取50只业务涉及新能源整车 电机电控 锂电设备 电芯电池 电池材料等上市公司证券[2] - 截至2025年9月30日 中证新能源汽车产业指数前十大权重股合计占比54.61% 包括宁德时代 比亚迪等龙头企业[3]
创业板新能源ETF(159261)涨近2%,全固态电池上车测试逐步开启
新浪财经· 2025-09-23 16:25
指数表现 - 创业板新能源指数(399266)上涨1.54% [1] - 创业板新能源ETF(159261)上涨1.91% 最新价报1.5元 [1] - 成分股特锐德(300001)上涨15.93% 先导智能(300450)上涨7.49% 欣旺达(300207)上涨6.48% [1] 技术进展 - 全固态电池技术逐步成熟 从小试线向中试线过渡并开展上车测试 [1] - 宝马推出搭载Solid Power全固态电池的路试车 国轩高科有全固态电池路试车亮相 [1] - 长安汽车将在2026年开启全固态电池装车验证 [1] 行业展望 - 2025年-2026年有望迎来密集的全固态电池上车路测 [2] - 车端需解决全固态电池体积膨胀与循环寿命衰减问题 [2] - 电池企业通过固固界面改善提高电芯循环寿命等性能 [2] 产业链机会 - 电芯材料环节关注导电剂 功能性添加剂 固态电解质及掺杂 材料表面包覆 [2] - 电芯制造环节关注等静压 制痕绝缘 高压化成分容 铝塑膜 [2] - PACK环节关注PACK生产设备 气动执行器 [2] 指数构成 - 创业板新能源指数反映深交所创业板市场新能源产业上市公司运行特征 [2] - 前十大权重股包括宁德时代 阳光电源 汇川技术 亿纬锂能 先导智能等 [2] - 前十大权重股合计占比64.15% [2]
全固态电池上车测试逐步开启 关注产业链股
证券时报网· 2025-09-23 09:12
技术发展进程 - 全固态电池技术逐步成熟 从小试线向中试线过渡并开展上车测试 [1] - 2025年宝马推出搭载Solid Power全固态电池的路试车 国轩高科同期亮相全固态电池路试车型 [1] - 长安汽车计划2026年开启全固态电池装车验证 [1] - 2025-2026年有望迎来密集的全固态电池上车路测阶段 [1] 技术挑战与解决方案 - 车端应用面临体积膨胀与循环寿命衰减两大核心问题 [1] - 电池企业通过固固界面改善提升电芯循环寿命等性能 [1] - 宝马/奔驰/比亚迪形成电芯上车需要加压约束的技术共识 [1] 产业链投资机会 - 电芯材料环节关注导电剂/功能性添加剂/固态电解质及掺杂/材料表面包覆 [1] - 电芯制造环节关注等静压/制痕绝缘/高压化成分容/铝塑膜技术 [1] - PACK环节关注PACK生产设备与气动执行器领域 [1]
眼见续航不足百公里就会心拎拎?全固态电池有望提升新能源车续航里程
扬子晚报网· 2025-09-22 17:11
全固态电池技术进展 - 松下能源公司宣布致力于生产新一代全固态电池 [1] - 该技术可使特斯拉Model Y续航里程增加近145公里,从435公里提升至580公里 [1] - 全固态电池力争2026年度实现样品出货,2027年底可能提供世界领先水平的容量 [1] 全固态电池技术优势 - 全固态电池在制造阶段没有阳极,首次充电后形成锂金属阳极 [1] - 该设计为更具活性的阴极材料(镍、钴和铝)腾出空间 [1] - 技术可在不改变电池组体积的情况下提高电池动力容量 [1] 市场反应与需求 - 多位电动车主对续航里程达到580公里的全固态电池技术表示期待 [1] - 电动车主普遍对续航里程低于100公里心存担忧 [1]
南都电源:公司全固态电池采用氧化物技术路线
证券日报· 2025-09-17 16:12
技术路线与工艺突破 - 公司全固态电池采用氧化物技术路线[2] - 通过氧化物电解质原位成膜组装技术和致密干法电极工艺破解固态电池产业化难题[2] - 大幅改善固态电解质与电极界面接触性能并有效降低电芯内阻[2] 产业化进展与业绩影响 - 全固态电池业务对2025年度业绩不产生较大影响[2]
全固态电池专家电话会议要点-China EV batteries_ Takeaways from ASSB expert call
2025-09-15 09:49
涉及的行业与公司 * 行业为中国电动汽车电池行业 特别是全固态电池领域[1] * 研究机构为野村国际[5][6] 核心观点与论据:材料 * 全固态电池电解质材料的主流路线从氧化物/聚合物转向硫化物 因其具有更高的离子电导率[2] * 硫化物电解质的关键瓶颈在于硫化锂的供应 其生产在纯度与成本之间存在权衡[2] * 正极材料使用相对成熟的高镍三元材料 负极材料可能从硅碳复合物演进为锂金属[2] * 全固态电池电芯成本估计超过每瓦时4元人民币 其中电解质成本占比40% 负极占比22-25% 正极占比18%[2] 核心观点与论据:设备与制造 * 电极制备前端工艺将从湿法转向干法 以减少硫化物电解质的水解[3] * 叠片工艺将取代卷绕工艺 并增加等静压工艺以改善层间接触 但目前实现约300兆帕压力下的均匀厚度仍具挑战[3] * 软包电池形态是首选 因其能实现更高能量密度且固态电解质体积膨胀更小[3] * 当前阶段全固态电池生产的单位设备支出估计为每吉瓦时3.5亿至4亿元人民币[3] 核心观点与论据:竞争格局与商业化前景 * 全固态电池的材料供应和制造工艺仍不成熟 多数厂商处于试生产阶段[4] * 样品电池容量较低(如20-30安时) 能量密度约350瓦时/千克 在性价比上与传统锂离子电池或半固态电池相比缺乏竞争力[4] * 全固态电池存在充电速率较慢和循环寿命较短等缺点 在某些下游应用中面临挑战[4] * 全固态电池技术达到大规模生产仍需时间 国内设备商已具备干法电极制备和等静压叠片机等核心设备的生产能力 但国产等静压叠片机性能仍较差[4] 其他重要内容 * 该纪要为专家电话会议的关键要点总结 基于2025年9月10日的讨论[1] * 文件包含详细的分析师认证与免责声明[7][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