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固态电池技术

搜索文档
全球首款全固态电池电摩预售,42999元!
鑫椤锂电· 2025-08-01 10:21
产品技术亮点 - 虔途01 GT搭载11kWh全固态电池 成为全球首款量产实装全固态电池的高速电摩 [1] - 电池在WMTC工况下续航不低于240公里 GB工况续航达300公里 [1] - 采用无易燃液体电解质设计 热稳定性显著提升 工作温度范围-10℃至60℃ [1] - 支持交流桩快充 20%-80%电量仅需40分钟 电池寿命较常规锂电池提升180% [1] 动力性能 - 配备峰值功率17kW高性能凸极电机 最高时速120km/h [2] - BOOST模式下0-50km/h加速3.5秒 性能接近450cc燃油踏板车 [2] - 中高速段动力输出稳定 操控系统实现毫秒级响应 [2] 车辆设计与安全 - 采用中型ADV级电动踏板车定位 延续战甲式外观设计 [1] - 接近50:50重量分配 提升骑行稳定性与操控体验 [1] - 配备汽车级笼式双层钢管车架 大直径刹车盘及全铝合金单摇臂后悬架 [2] 市场定位与定价 - 目标用户为大排量燃油车主 系列车型以骑行质感著称 [2] - 官方定价42999元 前100台预售价39999元 [2]
年底交付!锂电巨头披露全固态电池最新进展
鑫椤锂电· 2025-07-23 15:04
全固态电池研发进展 - 公司全固态电池已从实验室阶段进入中试生产交付阶段,预计2023年底建成设计产能0.2GWh的硫化物全固态电池中试线,并向战略合作伙伴交付60Ah硫化物全固态电池 [1] - 硫化物全固态电池采用高镍三元正极和高硅负极/锂金属,能量密度超过400Wh/kg,已进入实测阶段且电芯循环稳定 [1] - 公司开发的氧化物/聚合物复合体系全固态电池采用锂金属负极和高镍正极,能量密度可达500Wh/kg,已完成兼容材料的开发及超薄电解质层制备工艺研发 [2] 客户合作与产能规划 - 公司作为全固态电池进度领先企业,已获多家知名新能源车企青睐,后续计划送样并实现头部客户卡位 [1] - 根据客户反馈与战略规划,公司计划2026年将全固态电池产能扩大至GWh级别 [1] 技术路线与安全性 - 全固态电池研发采用高镍三元+软包+叠片工艺路线,硫化物体系已进入产业化开发阶段 [1] - 硫化物全固态电池通过针刺、剪切、热箱等安全测试,具备热失控自关断能力 [1]
从底层逻辑上看全固态电池难点和产业节奏
材料汇· 2025-07-14 23:48
全固态电池技术发展 - 全固态电池技术路线起源于上世纪,在锂金属锂枝晶安全问题上面临液态锂离子电池和固态锂电池两条技术路线选择,目前固态电解质突破使全固态电池成为关注重点 [2] -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2025年5月发布的《全固态电池判定方法》规定,样品需通过无液体渗出目视检测和120℃真空干燥6小时后失重率<1%的定量检测才能判定为全固态电池 [2] 技术路线与核心难点 - 全固态电池技术路线已初步收敛,硫化物成为主要发展方向,性能完善和降本是产业重点 [3] - 固固界面问题是最大技术难点,需要解决离子传输、界面应力、副反应和电阻等问题,主要通过材料和设备改进如引进卤化物/聚合物复配电解质、加压设备等解决 [3] - 电池"呼吸"膨胀效应带来持续接触难题:充电过程中钴酸锂体积收缩1.9%,NCM变化2%,磷酸铁锂变化7%,石墨膨胀10%,硅基负极膨胀率高达300% [4][5] 材料挑战 - 硫化物电解质存在空气敏感性和硫化氢毒性问题,需在手套箱惰性气体环境下操作,未来需建设低露点生产线 [10] - 硫化锂是硫化物电解质降本关键,当前实验室阶段价格达1000元/g,50万元/吨是产业化拐点,纯度需达99.99% [11] - 硫化锂制备工艺中,碳热还原法原材料成本低但参数控制严苛,液相法工艺简单但有机溶剂危险,球磨法环境友好但转化率低 [12] 设备与工艺突破 - 全固态电池需要两种压力:制造端压力(几十至几百MPa)和运行时堆叠压力(<10MPa),商业化要求2MPa与全固态10MPa需求存在差距 [13] - 等静压是制造端加压方案,压力通常超过400MPa,但面临规模化、大型化挑战及材料破坏风险 [19] - 干法电极技术可消除溶剂残留,提高安全性,特斯拉2019年收购Maxwell获得相关专利,2024年Q4将量产双干法4680电池 [22] 产业化进展 - 行业标准要求动力电芯循环寿命1000-1500次,电池组800-1000次,当前实验室良品率60-70%,中试线仅40-50% [24] - 国内产业化进展:比亚迪2024年中试60Ah电池,2027年示范装车;国轩高科2025年建成0.2GWh实验线;亿纬锂能2025年投运百MWh中试线;宁德时代2027年小批量生产 [32] 发展阶段类比 - 全固态电池当前发展阶段类似新能源车2009-2010年的产业元年阶段,后续将经历政策推动、场景落地、规模放量和平价爆发等阶段 [25][31]
从AI驱动到安全进阶:动力电池研发迈向智能化
新华网· 2025-07-11 11:32
AI赋能动力电池研发 - 清华新能源动力系统团队构建基于AI的电池研发平台,涵盖电池垂类大模型、智能研发系统及专家智能体等核心模块[1] - 团队提出AI数据驱动的热失控预测方法,支持多体系、多工况、多尺度的热失控特性仿真[2] - 国产电池仿真与研发平台"易来科得"已服务中欧多家电池企业与整车厂,是国内使用量最大的电池工业仿真软件之一[2] 全固态电池技术突破 - 硫化物体系全固态电池有望五年内成为主流赛道,产业资源加速聚集[3] - 研究聚焦材料体系、界面机制、工程路径等维度,推动全固态电池安全性提升[2][3] - 团队在半固态和全固态电池安全性能提升方面取得新进展,开发安全电解液材料[2] 动力电池安全技术升级 - 揭示600安时以上超大容量储能电池"两段式"热失控机理,提出智能电池技术方案[2] - 研发热蔓延电弧诱导防控方法、新一代热蔓延仿真技术及"隔热—吸热—传热"防火墙技术[2] - 基于AI与多维传感的电池管理技术覆盖电热安全估算、故障诊断、寿命评估等关键环节[3] 电池回收与梯次利用 - 商业模式聚焦电池金属提取回收和梯次利用,研究溶剂萃取实现高选择性金属提取[3] - 学界探索退役电池高镍正极材料的直接回收与性能提质再生技术[3] 行业发展趋势 - 新能源产业深化"智能+绿色"融合,动力电池技术向智能化、系统化、可持续方向演进[1][4] - 技术突破覆盖材料创新、AI工具赋能、安全监管全链条,推动高质量发展[4]
全球竞争白热化!为何说TA距离上车还差“最后一公里”?
中国汽车报网· 2025-06-30 15:54
全固态电池技术竞争格局 - 全球全固态电池研发进入白热化阶段,多国企业宣布技术进展,2026-2027年成为量产关键时间节点 [2][3] - 丰田计划2026年量产全固态电池,充电10分钟续航1200公里,2030年目标年产能9GWh,拥有1300项专利 [3] - 本田、松下、索尼等日本企业积极布局全固态电池,推动技术落地 [3] 韩国企业动态 - 三星SDI计划2027-2030年量产全固态电池,LG新能源目标2026年量产,SK On与车企合作开发技术 [4] - 现代汽车投资73亿美元研发电池技术,包括全固态电池,示范生产线接近完工,目标2030年前量产 [4] 欧美企业进展 - 美国Factorial Energy研发FEST技术,硫化基电解质支持-30°C至45°C宽温域工作 [2] - 大众汽车集团目标2026年量产全固态电池,德国政府设立专项基金支持基础研究 [5] 技术优势 - 全固态电池能量密度有望突破400Wh/kg,远超传统锂电池的200-300Wh/kg [8] - 固态电解质不可燃、无腐蚀,从根本上解决锂枝晶问题,提升安全性 [8] - 宽温域适应性(如-30°C至45°C)拓展电动汽车使用场景 [2][8] 量产挑战 - 技术路线未统一:硫化物、氧化物、聚合物电解质各有优劣,硫化物生产需无水无氧环境 [9] - 成本高昂:硫化物电解质材料价格是碳酸锂的5-10倍,硅碳负极工艺复杂 [10] - 量产工艺不成熟:电解质成膜技术、专用设备(涂布机、叠片机)稳定性不足,良品率低 [10][11]
固态电池概念股再掀涨停潮,多家公司已相继发布公告并提示风险
第一财经· 2025-06-26 10:28
固态电池板块市场表现 - 6月26日固态电池板块延续强势,中伦新材、派特尔、普路通等10股涨停,星源材质、福德科技、华盛锂电等涨幅居前 [1] - 派特尔涨幅达+30.00%现价19.76元,中仑新材涨幅+20.01%现价25.85元,星源材质涨幅+14.66%现价12.83元 [2] - 德福科技涨幅+14.09%现价20.32元,华盛锂电涨幅+11.27%现价36.15元,东方错业、普路通等个股涨幅均超10% [2] 概念股风险提示与业务澄清 - 龙蟠科技、诺德股份、天际股份等概念股披露公告澄清固态电池业务:诺德股份铜箔业务应用于固态电池领域收入占比不足1% [3] - 湘潭电化控股子公司与部分固态电池企业合作研发锰酸锂在半固态/固态电池应用 [3] - 天际股份控股子公司获硫化锂专利授权但产业化仍在推进中,龙蟠科技固态电池三元前驱体处于研发试用阶段 [3] 产业链公司业务布局动态 - 赣锋锂业已形成固态电池全链路布局,同步推进硅基与锂金属负极双路线 [3] - 德福科技半/全固态电池负极集流体解决方案已批量供货,中钢天源部分产品应用于固态电池正极材料 [3] - 德尔股份与江西江铃集团新能源汽车的固态电池合作项目持续技术对接,宏源药业固态硫化物电解质完成公斤级实验 [3] 机构对固态电池产业化展望 - 申港证券认为全固态电池技术将重塑能源存储格局,成为下一代电池技术核心方向 [4] - 开源证券预测2025-2026年为中试线落地关键期,2027年半固态电池商业化、全固态电池上车验证,2030年迎产业化拐点 [4] - 广发证券指出固态电池颠覆性优势明确,预计2027年为量产元年,未来固液同价后将重塑竞争格局 [5]
先导智能20250624
2025-06-24 23:30
纪要涉及的公司 先导智能、宁德时代、比亚迪、亿纬、中航、大众、LG、SK、三星、丰田、大众Powerco、塔塔汽车、信实集团、海辰、福特、通用汽车、特斯拉 纪要提到的核心观点和论据 - **财务风险与报表表现**:2025年先导智能财务风险释放,存货和合同负债环比增长,2025年一季度末存货从2024年底的135亿元增至140亿元,合同负债从116亿元增至131亿元;信用减值计提标准严苛,一到两年应收账款计提比例20%,两到三年达50%,三年以上100%计提,过去两年充分减值,2025年一季度信用减值损失正贡献1亿元,且存货跌价准备充分,预计今年无大额减值并可能冲回[3][4] - **盈利能力**:行业下行期先导智能毛利率稳定在约35%,高于同行;经营性活动净现金流自去年四季度起连续两季转正,去年四季度10亿元,今年一季度8亿元,现金流状况改善[2][5] - **订单情况**:2025年新签订单预计增长20%-30%,达230亿元,一季度约60亿元,二季度环比提升,上半年至少120亿;宁德时代关联交易额预计达85亿元,占总订单近40%;比亚迪预计贡献不超10亿,亿纬、中航等扩产预计贡献十几亿订单[2][6][8] - **海外市场表现**:海外市场表现出色,整线交付能力突出,与大众等合作,海外订单和收入占比提升,2024年海外订单占比超45%,收入占比25%左右,预计2025年进一步提高,从2025年起收入和利润显著体现,海外订单毛利率40%-45%推动业绩增长[3][16][17] - **全固态电池领域**:全固态电池技术发展对设备公司要求提高,先导智能具备整线供应能力,与海外知名企业及国内头部厂商合作,预计2025年订单量4亿 - 5亿元,有望获较大市场份额[3][20][21] - **未来发展前景**:看好先导智能在全固态电池领域潜力,若2025年订单增长30%,2026年收入或达200亿元,净利率15%时利润可达30亿元[23] 其他重要但是可能被忽略的内容 - **宁德时代扩产计划**:国内厦门、济宁等地有新项目,海外在匈牙利、西班牙、德国建工厂,匈牙利三期规划分别为34、38、28吉瓦时,西班牙萨拉戈萨工厂与Stellantis合资规划50吉瓦时,扩产增加全球市场份额并带来新增订单[9] - **印度市场进展**:塔塔集团计划本土实现约60GWh电池产能,与远景合作获技术支持;信实集团2025年规划约120GWh储能产能,依赖海辰、亿纬技术授权[13] - **美国市场潜力**:虽2024年受关税政策影响,但未来合资工厂模式将推动市场发展,SK、三星、LG等设厂使用先进设备,对先导智能有巨大潜力[14][15] - **全固态电池生产流程变化**:与传统液态电池相比,全固态电池无需注液、搅拌、涂布,进行干混、滚压、叠片、等静压,后端化成分容需高压[19]
全固态电池工艺与设备探讨专家会
2025-06-10 23:26
纪要涉及的行业和公司 - **行业**:全固态电池行业 - **公司**:宁德时代、比亚迪、一汽、上汽、蔚来、吉利、丰田、三星、清陶、蓝科、蓝讯、Amprius 纪要提到的核心观点和论据 1. **政策支持**:2024年5月工信部启动60亿全固态电池研发专项基金,支持六家企业研发,宁德时代获近半资金约20多亿,是一次性专项资金支持,近期无额外国家层面基金,地方政府有多种支持[1][2][5] 2. **技术进展** - 全固态电池处实验室阶段,无实际产线,企业探索材料组合与应用,有中试线用于样品制作和工艺摸索[4] - 国内以硫化物路线为主,氧化物路线有高稳定性和宽温范围优势,未来或发展[6] - 固液混合路线有低电导率和差接触界面问题,氧化物适半固态,硫化物电导率高但成本高、有安全隐患[7] 3. **企业进展** - 宁德时代获资金后组建千人团队研发硫化物样品电芯,项目重学术探索[1] - 上汽智己L6采用半固态方案,续航达1000公里,但倍率和针刺测试未全达标[1][9] - 清陶计划在成都扩15GWh半固态电池产能用于储能,投资60亿,时间未明,研发方向含氧化物半固态和全固态技术[29][30] 4. **成本与应用** - 半固态硫化物与宁德时代811售价相近,BOM成本高约7%,每瓦时约1元,pack层面电芯约5毛6到5毛8[12] - 半固态技术接近液态技术,但BOM成本略高,能量密度提升有限,倍率性能低,循环寿命差,限制动力及储能领域大规模应用[13] 5. **技术路线选择** - 大厂选硫化物路线实现长远目标,初创或科创公司推半固态氧化物方案满足市场需求[8] - 氧化物全固态技术因低电导率和接触界面问题进展慢,全固态技术挑战大[10] 6. **制造工艺与设备** - 全固态电池制造工艺含干法涂布、干混、干纤维化和致密化等步骤,固态电池适合软包封装[16][17] - 干法工艺成熟后可用于各类锂离子电池,固态电解质干湿法工艺有区别,全固态电池用固态隔膜[18][22] 7. **负极与集流体** - 锂金属负极与氧化物全固态适配度高,但因活泼性项目多转向硅碳负极,全硅路线有潜力[23] - 固态电池对集流体附着力和阻抗有要求,有多种解决方案[25] 其他重要但可能被忽略的内容 1. 丰田原计划2027年推硫化物全固态电池,后推迟到2030年[5] 2. 氧化物电解质可加聚合物和卤化物解决电导率和接触界面问题,但聚合物常温结晶、卤化物成本高[11] 3. 量产产品未掺杂卤化物固态电解质,研发尝试多种方法提高导电率,具体掺杂比例未固定[23] 4. 上汽与青岛合作富锂锰基体系项目进展顺利,预计下半年发布产品,为名爵准备10万辆车产能[27][28] 5. 清陶全固态电芯能量密度超700瓦时每公斤、容量达120安时,但循环寿命仅几十圈[31] 6. 固态电池研发需解决适配性问题,增加原位固化设备,开发新型等压设备,预计2028年前无全固态电池问世[33] 7. 等离子体稳压设备未用于锂电池领域,现有等压设备不满足锂电池高精度要求[35]
2025动力电池联盟年会:全固态电池的挑战与机遇
中国汽车报网· 2025-05-30 15:19
全固态电池技术的最新进展 - 全固态电池技术经历了从混合固态电池到原位固化电池再到全固态电池的代际发展路径 每一代技术都在提升能量密度 安全性和循环寿命 [5] - 通过原位聚合反应在颗粒表面形成固态电解质层 可有效解决界面接触问题并提高离子传导效率 [5] - 当前全固态电池技术路线主要包括聚合物 硫化物和氧化物三大类 聚合物路线工艺简单成本低但离子电导率待提升 硫化物路线离子电导率高但化学稳定性差 氧化物路线化学稳定性和机械强度优异但加工难度大 [5][6] 全固态电池产业化面临的挑战 - 硫化物全固态电池在界面稳定性 材料成本及制造工艺等方面仍存在难题 特别是硫化物电解质与正负极材料间的界面反应复杂易导致性能衰减 [7] - 极片作为电池核心部件 其制备工艺 材料选择及结构设计在全固态电池制造中面临新挑战 例如干法工艺可避免溶剂挥发影响但对材料和工艺控制要求更高 [7] 全固态电池技术的未来发展方向 - 通过优化电解质材料 改进制造工艺及引入智能化技术可提升全固态电池性能和降低成本 例如多模态机器学习技术可优化电解质成分结构并提高离子电导率和化学稳定性 [8] - 全固态电池将在中高端新能源汽车中率先实现商业化应用 其发展需要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紧密合作与协同创新 [8] 行业共识与前景 - 全固态电池技术作为下一代动力电池重要方向 具有广阔发展前景和巨大市场潜力 行业需加强合作与创新推动其快速发展和商业化应用 [9]
宝马宣布全球首辆搭载全固态电池的BMW i7测试车型启动道路实测
新浪科技· 2025-05-23 18:02
宝马集团全固态电池技术进展 - 全球首辆搭载全固态电池(ASSB)的BMW i7测试车型在慕尼黑启动道路实测,标志着全固态电池技术从实验室验证跨越至实车应用 [1] - 测试车型搭载由Solid Power提供的大尺寸全固态电芯,采用创新模组结构以适配宝马现有电驱系统 [1] - 测试重点聚焦电芯膨胀管理、运行压力控制及温度调节等核心课题,为量产积累关键数据 [1] 宝马集团技术合作与战略 - 宝马集团电芯与模组副总裁强调技术开放战略,通过与全球顶尖伙伴深度协作推动电芯技术迭代 [1] - 公司与Solid Power的合作始于2016年,2021年通过战略投资强化联合开发协议 [1] - 2022年双方共建全固态电池原型产线,并在帕尔斯多夫电芯制造技术中心(CMCC)启动试制 [1] Solid Power技术商业化进展 - Solid Power CEO表示与宝马的合作是固态电池技术迈向商业化的重要里程碑 [2] - 公司将持续优化硫化物固态电解质技术,支持宝马实现更安全、高效的电动出行愿景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