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全球变暖
icon
搜索文档
阿尔卑斯一座山峰雪崩,5名德国游客身亡,其中包括一对父女
每日经济新闻· 2025-11-03 00:31
每经编辑|许绍航 据新华社报道,当地时间1日16时左右,意大利北部南蒂罗尔地区阿尔卑斯山脉的韦尔塔纳峰北坡发生雪崩,正在登山的德国游客被卷入雪流,3人当场死 亡、2人失踪。 经过连夜搜寻,救援人员2日早晨在雪崩区域找到2名失踪者遗体,确认他们为父女,女儿17岁。当地救援部门提醒,近期该地区气温回升、积雪不稳,山 地活动风险较高,呼吁登山和滑雪爱好者密切关注雪情和气象预警,避免前往高风险区域。 事实上,这已不是阿尔卑斯山脉地区发生的首个雪崩事件。 2022年7月4日,同在意大利阿尔卑斯山的多洛米蒂山(Dolomites)最高峰马尔莫拉达峰(Marmolada)发生冰川崩塌,造成9人身亡。 据悉,马尔莫拉达峰是全球知名滑雪度假胜地,拥有意大利北部最大的冰川,然而,随着全球变暖,该山峰上的冰川正迅速消融。 图:马尔莫拉达山冰川崩塌之地,来源:智通财经 根据意大利国营国家研究委员会(CNR) 的数据,如果气候变暖持续下去,马尔莫拉达冰川可能会在未来25到30年内完全融化。 事实上,气候变暖已经对滑雪等冬季运动产生了破坏性影响,据中国科学报,一项针对全球超过27万座冰川的分析显示,自2000年以来,全球冰川平均缩 小了 ...
多地秋天“迟到早退” 秋季为何越来越短了?
央视新闻· 2025-10-30 04:42
近期,不少人在感叹今年的秋天格外短暂,从短袖直接切换上了秋裤。气象数据也印证了这种感受,9月下旬时,全国大部气温还普遍偏高,但10月以来, 多轮冷空气接踵而至,导致我国北方地区气温持续走低,入冬步伐加快。那么,秋天真的变"短"了吗?来看气象专家的解读。 中国气象局气象宣传与科普中心特聘专家 朱定真:对于今年秋季是不是短了,要从两个方面看,一个是不是入秋晚了,再一个是不是入冬正常或偏早,这 都有可能造成整个秋天日期偏短。 今年入秋到底晚不晚?首先要来看如何判定"气象入秋"。和公众体感的"秋天"不同,根据《气候季节划分》国家标准,需当某地连续五天的滑动平均气温稳 定低于或等于22℃时,才算达到入秋标准。什么是滑动平均气温呢? 中国气象局气象宣传与科普中心特聘专家 朱定真:为了保证不是受一两次冷空气的降温影响,所以叫5天滑动平均气温。从某一个日期开始,以5天为一周 期的滑动,逐渐来测温度,直到低于22度的平均温度出现了5天以上,如果是连续的,那这5天里的第一天就作为入秋日期。 我国幅员辽阔,从南到北的入秋时间大不一样。国家气象信息中心常年平均数据显示,直辖市、省会首府城市中,呼和浩特、哈尔滨、兰州、银川等地通常 是 ...
国家气候中心首席预报员:预计今冬偏暖,但冷暖起伏大
齐鲁晚报· 2025-10-25 11:30
文章核心观点 - 冷冬或暖冬是冬季结束后的事后认定概念,而非预测概念,当前气象部门预测使用“偏冷”或“偏暖”等表述 [1][2] - 尽管拉尼娜事件通常增加我国冬季气温偏低的概率,但在全球变暖背景下,冬季偏暖情况频繁发生,今年冬季预计以接近常年同期到偏暖为主,但冷暖起伏大 [4] - 全球变暖导致极地放大效应,使得西风带减弱,冷空气更易南下,因此全球变暖与寒潮并不矛盾,反而可能导致更极端的寒潮天气 [5][6] 冷暖冬判定标准 - 冷冬/暖冬的判定需在冬季结束后进行,标准为全国超过50%的气象观测台站冬季平均气温满足相应标准 [2] - 判定分为单站、区域和全国三个等级,全国性冷冬要求冷冬面积超过全国有效面积的50% [2] -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出现6个冷冬,均在2012年之前 [2] 当前及今冬气温状况与预测 - 过去10天,新疆北部、内蒙古、华北、东北地区、黄淮、江汉等地平均气温较常年同期偏低1℃至3℃,局地偏低4℃至5℃ [3] - 预计今年冬季我国气温接近常年同期到偏暖为主,但气温阶段性特征明显,冷暖起伏大 [4] - 秋季后期预计进入拉尼娜状态,但受全球变暖等因素影响,拉尼娜背景下我国冬季也频繁出现偏暖甚至暖冬 [4] 全球变暖与寒潮关系 - 全球变暖导致北极地区升温明显,中高纬地区温度梯度减小,欧亚大陆上空的西风减弱 [5] - 西风带减弱使圈在极地的冷空气更容易突破,导致冷空气更易向低纬度推进 [5] - 在全球变暖背景下,冬季冷暖波动更为剧烈,可能出现更加极端的寒潮天气 [6]
冷冬不能被预测,预计今冬偏暖但冷暖起伏大
新华网· 2025-10-25 06:20
冷冬与暖冬的判定标准 - 冷冬或暖冬是事后认定概念,需冬季结束后根据超过一半气象观测台站的平均气温是否符合标准来判定 [2] - 判定冷冬的基本要素为冬季三个月平均气温,分为单站、区域和全国三个等级,全国性冷冬需冷冬面积超过全国有效面积的50% [2] -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出现6个冷冬,均在2012年之前 [2] 当前冬季气温状况与预测 - 过去10天新疆北部、内蒙古、华北等地平均气温较常年同期偏低1℃至3℃,局地偏低4℃至5℃,多地提前入冬并供暖 [3] - 预计赤道中东太平洋冷水将持续发展,秋季后期进入拉尼娜状态,一般发生拉尼娜事件的冬季我国气温偏低的概率较高 [4] - 受全球变暖等因素影响,本世纪以来拉尼娜背景下我国冬季气温偏暖情况频繁发生,今年冬季气温预计接近常年同期到偏暖为主,但冷暖起伏大 [4] 全球变暖与寒潮现象的关系 - 全球变暖背景下冬季平均气温增暖趋势明显,但极端寒潮天气仍会发生 [5] - 北极地区升温导致中高纬地区温度梯度减小,欧亚大陆西风带减弱,使极地冷空气更容易南下,导致更极端的寒潮天气 [6] - 受此影响,我国冬季冷暖波动更为剧烈,需关注阶段性强降温和强升温过程 [6]
最强冷空气席卷我国大部分地区!今年是冷冬吗?国家气候中心分析→
搜狐财经· 2025-10-24 16:15
国家气候中心首席预报员 章大全:目前国内外数值模式预测,今年冬季我国气温接近常年同期到偏暖为主,但是气 温的阶段性特征比较明显,冷暖起伏大。 (央视财经《正点财经》)10月15日开始,今年下半年以来最强冷空气席卷我国大部分地区,大江南北都提前感受 到常年11月甚至12月才会出现的寒凉。随之而来的,关于"今年冬天气温很低"的说法引起关注。今年冬天是冷冬 吗? 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一方面,我国冬季平均气温增暖的趋势非常明显;另一方面,北极地区气温上升的幅度明显 高于热带和副热带地区。我国冬季气温冷暖波动会更为剧烈,需要密切关注阶段性的强降温和强升温过程,对生产 生活可能造成的不利影响。 转载请注明央视财经 编辑:王一帆 ...
今年冬天是冷冬吗?冷暖起伏大是何原因?专家解读
央视新闻· 2025-10-23 21:40
今冬气温预测 - 国内外数值模式预测今年冬季中国气温以接近常年同期到偏暖为主 [1] - 冬季气温阶段性特征明显 冷暖起伏较大 [1][3] - 需要密切关注阶段性强降温和强升温过程对生产生活可能造成的不利影响 [1][3] 气温波动原因分析 - 全球变暖背景下中国冬季平均气温增暖趋势十分明显 [1][3] - 北极地区气温上升幅度明显高于热带和副热带地区 导致中纬度南北温差减小 [3] - 西风带大气环流减弱 致使中国冬季冷暖波动更为剧烈 [3] 季节长度变化趋势 - 中国很多地方秋季在4个季节中通常最为短暂 东北华北秋季大多在50天左右 [4] - 气候变暖背景下夏季长度拉长 入秋时间明显推迟 但入冬时间未显著推迟 导致秋季长度被压缩 [4][6][7] - 对比1991-2020年与1961-1990年气候数据 东部地区城市秋季缩短明显 合肥广州南宁海口缩短10天以上 北京天津杭州长沙福州银川南京缩短4-7天 [9] 冬季长度变化 - 除华南无冬区外 中国大部分地方冬季长度有所缩短 [11] - 气候变暖导致入冬时间略有推迟 入春时间普遍明显提前 总体冬季长度缩短 [11]
今年将迎“超级冷冬”?中国国家气候中心详解
中国新闻网· 2025-10-23 07:22
冬季气温总体预测 - 预计今年冬季中国气温接近常年同期到偏暖为主 但气温阶段性特征明显 冷暖起伏大[1] - 在全球变暖背景下 中国冬季平均气温增暖的趋势十分明显[2] 冷冬与暖冬的定义与历史 - 冷冬或暖冬是对冬季气温状况的事后认定概念 需全国超一半气象观测台站冬季平均气温满足标准[1] - 20世纪90年代以来 中国一共出现6个冷冬 均出现在2012年之前[1] 影响冬季气候的关键因素 - 预计赤道中东太平洋冷水将持续发展 秋季后期进入拉尼娜状态 发生拉尼娜事件的冬季中国气温偏低的概率相对更高[1] - 21世纪以来 在拉尼娜背景下 中国冬季气温偏暖的情况也频繁发生 如2020/2021年冬季出现暖冬[2] - 中国冬季气候受到热带海温异常 北极海冰 积雪和中高纬度大气环流系统等多因子协同作用的影响[2] - 北极地区气温上升幅度高于热带和副热带地区 导致中纬度南北温差减小 西风带大气环流减弱 使中国冬季冷暖波动更为剧烈[2]
冰岛首次发现蚊子
财联社· 2025-10-22 13:33
气候变化对昆虫分布的影响 - 全球气温升高导致冰岛气候变得更适合昆虫生存,首次发现蚊子踪迹,使其失去“无蚊国”地位 [2][3] - 冰岛变暖速度是北半球平均水平的四倍,冰川加速融化,南方暖水海域鱼类如鲭鱼已出现在冰岛水域 [4] - 科学家此前预测,气候变化将使冰岛丰富的沼泽与池塘成为蚊类理想的繁殖地 [3] 蚊类物种的入侵与确认 - 在冰岛Kiðafell地区首次捕获并确认了三只环带库蚊,包括两只雌蚊和一只雄蚊,该物种具有较强的耐寒性 [4] - 此次发现是通过红酒诱捕实验完成,捕获者为昆虫爱好者,样本经冰岛自然科学研究所昆虫学家鉴定确认 [4][5] - 此次是首次在冰岛户外捕获到蚊子,以往仅在飞抵冰岛的飞机上发现过个别蚊虫 [4][5] 全球蚊类分布扩大的趋势 - 随着地球变暖,蚊类在全球范围内的分布不断扩大,例如英国今年首次发现埃及伊蚊的卵 [4] - 可传播登革热、基孔肯雅热和寨卡病毒的亚洲虎蚊也在英国肯特郡被发现,这些均属于入侵性物种 [4]
冬季气候展望:迎峰度冬将至,今年冷冬概率几何
2025-10-21 23:00
行业与公司 * 纪要涉及的行业为气象与气候研究行业,并延伸讨论对农业和能源行业的影响 [1][2][4][6][21] 核心观点与论据 **1 2025年秋季气候特征** * 2025年秋季全国平均气温偏暖,但北方已开始降温,南方前期高温不退后在强冷空气影响下降温 [2] * 东部地区降水南北差异显著,山东、河南等地降水较常年同期偏多两倍以上,而江南和华南北部降水偏少,广东因台风影响降水偏多 [1][4] * 秋雨自8月25日开始至10月下旬仍未结束,比常年同期偏多约六成,持续阴雨天气对农作物生产造成严重负面影响,如山东和河南的玉米发霉腐烂 [4] **2 2025年冬季整体气候展望** * 在全球变暖背景下,2025年冬季总体上仍可能表现为相对暖冬,全国大部分地区冬季平均气温接近常年同期或略偏高 [3][5][6][19] * 出现强冷冬或强暖冬的可能性都比较低,全国平均气温接近常年到略微偏高,但达不到暖冬标准 [15] * 尽管整体偏暖,但由于拉尼娜现象可能形成,大气环流复杂,将增加寒潮发生频率,阶段性强降温和强回温现象会较为明显 [6][20] **3 拉尼娜现象的影响与不确定性** * 拉尼娜现象在2025年冬季形成的概率较大,但持续时间可能较短,不太可能形成一次完整的拉尼娜事件 [5][7] * 即使不形成完整事件,冷海温已对我国大气环流产生影响,如导致北风偏强,不利于东部和南方地区降水 [7][8] * 拉尼娜事件强度将影响中东部气温,若强度较大中东部大部分地区仍会偏暖,若较弱或未形成大部分地区仍有偏暖趋势 [13] **4 冬季气温的空间分布与阶段性特征** * 气温空间分布不均,西部地区偏暖可能性较大,东部地区接近常年,东北、华北、新疆及华南沿海部分区域可能较常年同期略低 [3][8][11][19] * 阶段性变化显著,2025年12月和2026年2月大气环流活跃,易出现阶段性强冷空气过程,1月相对稳定偏暖 [3][10][22] * 一个冬季平均会发生约10次冷空气过程,包括4.8次一般性冷空气、3.7次强冷空气及1.9次寒潮,12月发生冷空气频次最高,2月份寒潮发生频次更高 [15] **5 冬季降水的空间分布** * 北方降水预计多于南方,东北、内蒙古东部、新疆北部等地降水偏多,而华东、华中及华南部分地区降水整体偏少 [3][14] * 南方降水减少的预测可信度更高,印度洋偶极子负位相将持续,导致华南地区降水偏少 [9][14] * 北方降水增加的不确定性相对较大,但从12月至2月,北方降水持续偏多,南方持续偏少的趋势预测一致 [14] **6 对农业和能源行业的具体影响** * 持续阴雨天气已对秋季农作物生产造成负面影响,冬季北方降水偏多、南方偏少的趋势可能延续,需关注对农业的影响 [1][4][6] * 2025-26采暖季的能源保供压力总体不大,11月可能异常偏冷,但明春的大范围回暖较为确定 [21] * 低温雨雪冰冻灾害易发区域为西南、华中和华南,其中西南型概率最高为51.4%,华中型概率为35.1%,关键时段为12月下旬至1月上旬及2月上中旬 [16][17] 其他重要内容 **气候预测方法与依据** * 预测基于国内外多个数值模式,如美国、欧洲、日本及中国的CMA CPS V3模式,但模式存在系统误差,需通过历史数据订正 [8][12] * 模式对环流形式的预报技巧较高,可用于推测气温,但对气温直接预报的技巧较低 [13] * 除拉尼娜外,印度洋偶极子、北大西洋海温、青藏高原降雪覆盖、北极海冰等因素也是季节预测的重要参考 [9] **气候基准与数据解读** * "常年"指的是1991年至2020年的30年平均值,作为对比基准 [18] * 冬季气温表征需结合平均气温和最低气温,不能简单用最高和最低气温取平均值 [23][24] * 过去曾使用分布均匀的代表性站点数据,现采用智能网格技术进行更精确监测 [25][26] **长期气候趋势** * 自1961年以来,全国平均冬季气温呈上升趋势,每十年的增暖速率约为0.4摄氏度 [5] * 自2000年以来,北方降水异常偏多与东亚夏季风增强导致主雨带北推有关,预计未来3-5年内这一趋势将持续,影响日照时长和农业生产 [18]
连阴雨里保“三秋”
河南日报· 2025-10-16 07:47
异常天气状况 - 2025年9月至10月河南省平均降水量达3496毫米,较常年同期偏多26倍,为1961年有气象记录以来同期最多值[2][3] - 平均阴雨日数达253天,较常年多14天,期间出现10轮大范围降水,呈现显著的“夏旱秋涝”特征[3] - 异常天气由副热带高压与大陆高压形成“大气屏障”、多路水汽输送以及西部山区地形共同导致,部分区域累计雨量超500毫米[4] 农业应对措施 - 准备各类收获机械20万台,包括83万台玉米收获机和10万台花生收获机,并组建742支农机应急作业服务队[1][7] - 调集投入7980台履带式玉米收获机以应对泥泞地块,其中7014台为换装割台的履带式谷物收获机,并纳入农机购置补贴范围[1][7] - 全省配备5262台烘干设备,日烘干加工能力达375万吨,并安排5000万元救灾资金用于烘干机械奖补和秋粮收获补助[1][2][9] 秋粮收获与处理 - 阴雨导致玉米含水量升至30%至40%,较常年20%的水平显著提高,粮食霉变风险大幅提升[9] - 通过发布烘干点便民查询码、开放闲置场地摊薄晾晒、使用风扇强制通风等方式加速粮食干燥[9] - 玉米经色选脱霉工艺处理后,霉菌含量大幅下降,可根据毒素检测结果安全用于饲料生产或工业酒精制作[10] 小麦播种影响与对策 - 持续降雨导致秋收推迟,预计小麦播种较往年晚10至15天,但有效补充了土壤底墒,为足墒播种创造有利条件[12][13] - 采用“四补一促”晚播应变栽培技术,包括选用晚播早熟品种、增加播种量、增施磷肥以及浅播1至2厘米[13] - 土壤偏湿地块整地播种需注意“四不宜”:不宜过早粉碎秸秆、过早耕翻整地、过湿时镇压以及盲目抢时早播[13] 农业系统长期建设方向 - 高标准农田建设需同步推进沟渠疏浚和智能排灌设备布局,并按耕地规模配备履带收割机和高效烘干设备[15] - 搭建智慧农业平台整合气象、墒情、排涝等信息,推动农事操作从“凭经验”转向“靠数据”[16] - 加快耐涝抗逆品种的靶向育种和推广,并将农业投入从“灾后补救”转向“事前防控”,优化资金保障机制[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