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绿色转型
搜索文档
中瑞两国科研人员联手绘制微生物在植物根系的“定居地图”
新华社· 2025-10-03 16:46
研究核心发现 - 研究首次精准揭示植物根系如何引导微生物在其表面有规律地“安家”的奥秘 [4][5] - 研究绘制出根系微生物的“定居地图”并破译了控制根系与微生物互动的“分子密码” [4][5] 研究模型与方法 - 研究团队以植物幼苗根系为研究模型 [5] - 研究结合了荧光标记的活体微生物和高分辨率显微成像技术 [5] 微生物定居机制 - 微生物在根系表面的“定居”呈现有规律的空间分布而非杂乱无章 [5] - 这种定居格局与根系内部的特殊屏障“凯氏带”的完整性密切相关 [5] - 当“凯氏带”结构出现“缺口”时会造成根系内部的营养物质向外泄漏 [5] - 从“缺口”泄漏出的主要营养物质是氨基酸其中“谷氨酰胺”泄漏量最多 [5] 微生物行为调控 - 植物根部泄漏的“谷氨酰胺”对微生物具有明显的趋化性能够显著调控微生物的趋化、繁殖等行为活动 [7] - 当侧根生长造成“凯氏带”屏障出现“缺口”导致“谷氨酰胺”局部泄漏如同根系定点发出的“信号弹” [7] - 微生物识别到信号后会自发趋向于此引导其在根系表面形成有规律的聚居区 [7] 行业应用与意义 - 该研究揭示了“凯氏带”介导的根系分泌新途径为实现作物根际有益菌群的精准定向富集提供了技术路径 [8] - 研究为发展“固碳增汇”型绿色农业奠定了理论基础可望助力实现“双碳”目标下的农业绿色转型 [8]
“十四五”期间我国农业发展方式全面绿色转型取得积极成效
新华社· 2025-10-03 16:43
农业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成效 - 行业加快推广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协同推进减污、降碳、扩绿、增长,推进农业发展方式全面绿色转型 [1] - 全国农业用水总量逐年下降,平均每年农田用水总量减少36亿立方米 [1] - 农用化肥农药施用量连年下降,利用效率稳步提高 [1] 资源利用与循环农业水平 - 行业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推进种养结合、农牧循环,提升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水平 [1] - 2024年农膜回收处置率达到85% [1] - 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88%以上 [1] - 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79.4%,比2020年提高了4个百分点 [1] 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 - 行业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农业生态系统稳定性持续增强 [1] - 长江十年禁渔取得重要阶段性进展,中华鲟、长江江豚等数量持续恢复 [1] - 通过全面实施禁牧、休牧和草畜平衡制度,“十四五”期间草原综合植被盖度稳定在50%以上 [1] 绿色农产品供给与质量安全 - 行业深入推进农业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 [2] - “十四五”期间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合格率稳定在97.5%以上 [2] - 绿色、有机、名特优新和地理标志农产品总数超过8.6万个 [2]
转型贷款赋能 农业绿色转型加速
金融时报· 2025-09-30 10:42
政策与机制创新 - 中国人民银行江津分行在上级指导下 以转型金融为工具解决农业绿色升级的融资问题 通过建立农业转型项目库和组建多部门"一对一服务团队" 将服务模式从"企业找上门"变为"政策送上门" [1] - 服务团队由行业主管部门 中国人民银行当地分支机构 金融机构和第三方评估机构共同组成 为项目从申报到贷款审批提供全程跟进 保障审批流程顺畅高效 [1] 企业融资案例与模式 - 广州双桥(重庆)股份有限公司通过"碳足迹+信用"融资模式获得招商银行江津支行9600万元授信 已提款5224万元 贷款利率降至实时国债收益率并享受中央财政1.5%贴息 预计可获得60多万元贴息 [2] - 重庆国隆农业科技产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获得农业发展银行璧山支行2500万元转型贷款 专门用于引进气吸式单粒精密播种机和新能源高效智能农机等先进设备 [3] 技术应用与效率提升 - 国隆集团引入智慧农机后实现玉米"一穴一粒"精准播种 株距 行距及播种深度误差不超过0.5厘米 单台机器日作业量超60亩 播种效率提高10倍 年增产鲜食玉米约6250吨 [3] - 采用新技术后 国隆集团用工成本降低30%以上 节水节肥40%以上 并带动200多名本地农民就业 人均年收入增加2万元 [3] 绿色转型成效 - 双桥重庆公司生产线升级后 年综合能耗降低15%以上 相当于节省1000吨标煤 生产环节碳排放减少19% 全流程碳足迹下降2.8% [4] - 两家公司的成功转型实现了环保与效益的双赢 其产品在市场上广受欢迎 为重庆农业企业向低碳转型提供了可复制 可推广的实践经验 [4]
北极海藻如何让农作物更抗逆(一线探访)
人民日报· 2025-09-26 06:04
行业概述与市场前景 - 全球农业生物制品市场预计从2024年的151.2亿美元增长至2035年的435.3亿美元,复合年增长率达10% [3] - 生物制剂被视为继种子、化肥、农药之后的第四类重要农业绿色发展生产资料,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持 [3] - 全球农业正在进行绿色转型,生物制剂是土壤健康和再生农业理念实践的关键工具之一,创新生物技术正在塑造农业未来发展趋势 [3] - 先正达、拜耳、科迪华、巴斯夫和诺维信等企业正积极推动生物作物保护和土壤改良领域的创新 [3] 核心产品与技术 - 以挪威北极圈冷水环境生长的泡叶藻为核心原料,其富含海藻酸、氨基酸、有机酸等多种天然活性成分 [1][2] - 从泡叶藻中可提取海藻酸盐、间苯单宁、碘、海带多糖、甘露醇、褐藻多酚等活性成分 [2] - 海藻酸盐能补充农作物矿物质并改善土壤透气性和持水力,海带多糖可激活植物预防系统,褐藻多酚等助农作物应对恶劣环境 [2] - 生物制剂取之于自然用之于自然,在保障农作物健康和增收的同时不对环境造成负面影响 [2] 应用效能与实证结果 - 在欧洲和美洲农田试验中,含挪威泡叶藻提取物的生物制剂使农作物产量提高15% [3] - 在巴西的玉米抗逆研究中,使用该生物制剂可使遭受干旱后的玉米产量提高12% [3] - 海藻中的活性物质能提升植物活力或促进其达到特定生理特性和品质,这是其对农户的核心价值 [3] 生产工艺与供应链 - 阿尔及亚公司开发了配备类似象鼻机械管和螺旋刀头的专用采收船,采收过程高效 [1] - 每艘采收船每小时可收割5吨海藻,采收时仅取上层部分保留藻体基部以实现自然再生 [1] - 海藻采集后经烘干、研磨、溶解提取核心活性成分等流程,最终制成生物制剂产品销往全球 [1] - 阿尔及亚公司隶属于先正达集团,专门从事海藻采收和产品制备 [1]
肥水协同赋能农业绿色转型
环球网· 2025-09-24 15:38
大会概况与核心主题 - 第二十六届全国肥料信息交流暨产品交易会于2025年9月19日至20日在甘肃省兰州市举行 [3] - 大会核心主题为“肥水协同提单产,绿色转型促振兴”,紧扣国家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 [3] - 大会汇聚政府、专家及企业代表,旨在搭建交流合作平台,保障粮食安全并推动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 [3] 肥水协同技术与单产提升 - 水肥一体化技术推广面积已达1.8亿亩,覆盖多种作物,三大粮食作物化肥利用率达42.6%,较十年前提升9.6个百分点 [4] - 甘肃省根据区域特点实施差异化肥水灌溉模式,如河西及沿黄灌区推广“节水+水肥一体化”,旱作区推进“集水+精准施肥” [4] - 武威金仓生物科技的肥料增效剂配合水肥一体化滴灌,可降低氮素活性损失30%-60%,平均提高粮食单产5%-15%,氮肥利用率提升15%-30% [5] - 大禹节水集团的智能水肥系统在100万亩高标准农田中实现亩均节水40%以上、肥料利用率提高30%以上、亩均增产超20% [5] 绿色转型与肥料产业优化 - 农业绿色转型推动农业生产从数量型增长转向质量效益型增长,通过化肥减量增效、土壤改良及节水技术实现 [6] - 2025年1-8月化肥生产数据显示产业结构优化,磷酸二铵、复合肥产量同比增长,而氯化钾产量同比下降 [6] - 河北硅谷肥业的有机硅功能肥可调节土壤酸碱度、钝化重金属,增强微生物活性,帮助土壤形成团粒结构以减少肥水流失 [7] - 沃稞生物科技的生根长效功能肥在新疆盐碱地玉米种植中实现亩均增产400斤,并显著提升土壤有机质含量 [8] 区域协同与展会成果转化 - 大会依托兰州新区枢纽定位,构建协同网络,实现技术、产品与区域需求的精准匹配,为西部农业注入新动能 [9] - 展会汇聚全国300余家企业与机构,带来智能水肥一体化装备、新型功能性肥料等先进成果,促进技术与当地需求融合 [10] - 展会达成的技术合作、产品采购及人才对接成果将转化为实际生产力,为粮食产能提升提供技术与产业动力 [11] 企业参与反馈与行业需求 - 企业通过展会展示创新成果并了解行业技术前沿,为后续研发升级明确方向 [12] - 展会促进企业与科研单位、种植主体面对面交流,精准捕捉市场需求并达成合作意向,打通技术研发到市场应用的链路 [13] - 种植合作社代表表达对设施蔬菜专用肥料和土壤改良方案的需求,希望兼顾蔬菜高质量与土壤生态保护,并期待水溶肥价格更亲民 [14]
“十四五”期间中国农业用水用肥用药量逐年下降
中国新闻网· 2025-09-16 17:08
农业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成效 - "十四五"期间中国农业发展方式全面绿色转型取得积极成效,水肥药减量增效显著[1] - 通过节水灌溉、改进种植方式等措施,全国农业用水的总量逐年下降,平均每年农田用水总量减少36亿立方米[1] - 在化肥农药使用上实现用更少的水、更少的肥和药,种出更多更好的粮食和农产品[1] 农业用水效率提升 - 全国农业用水总量逐年下降[1] - 平均每年农田用水总量减少36亿立方米[1] 化肥农药使用量变化 - 农用化肥农药施用量连年下降,利用效率稳步提高[1] - 2024年全国农用化肥施用量4988.2万吨,比2020年少用262.5万吨,减少5%[1] - 2024年种植业农药使用量24.4万吨,比2020年少用0.38万吨,减少1.5%[1] 农业循环利用水平 - 农业循环利用水平持续提升[1] - 2024年中国农膜回收处置率达到85%[1] - 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88%以上,转化为土壤有机质、生物天然气、青贮饲料等[1] - 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79.4%,比2020年提高了4个百分点[1]
投身有机农业正当时
南方农村报· 2025-09-15 18:32
行业背景与趋势 - 全球可持续发展背景下 农业正迎来以绿色健康为导向的深刻变革 [2][3] - 有机农业尊重自然倡导生态循环 成为农业转型重要方向并回应公众高品质生活期待 [3][4] - 有机农业已进入系统推进和高速增长阶段 2024年全球有机管理土地面积突破1亿公顷 [26][27] 中国有机农业发展历程 - 发展历程从无到有 从外销到内需 从探索到规范 [6] - 20世纪80年代科研机构开展理论和技术研究 1990年实现有机产品出口零的突破 [7][8] - 2005年《有机产品》国家标准及认证管理办法实施 标志行业进入标准化法制化发展阶段 [10][11] 市场规模与消费趋势 - 截至2023年全国有机产品认证证书超2.8万张 获证企业达1.7万余家 年销售额突破1000亿元 [13] - 产品品类日益丰富包括茶叶蔬菜杂粮畜禽产品加工食品 形成东部东北等集中产区 [14] - 消费结构变化:从高收入人群专属扩展到中等收入家庭 消费场景从超市货架到生鲜电商日益日常化大众化 [15][16][17] 政策支持体系 - 国家层面高度重视农业绿色转型 2024年初出台政策明确加强绿色有机农产品培育 [18][19] - 各地政府推出示范园区建设技术推广补贴认证费用支持等配套措施 [20] - 构建覆盖生产认证销售全链条的政策支持体系 [21] 行业核心价值与创新 - 拒绝使用化学农药合成肥料生长调节剂饲料添加剂 保障农产品安全并推动土壤改良生物多样性保护农业减排固碳 [23][24] - 除初级农产品外 有机纺织品有机护肤品等衍生品类持续扩展 [28] - 智能农业生物技术绿色物流等创新元素使有机农业更高效透明可信 [29] 发展前景与机遇 - 兼具商业价值与社会意义的长期赛道 当前是投身有机农业的宝贵时机 [30][31] - 推动中国有机农业向高质量品牌化国际化发展 贡献农业现代化与全民健康事业 [32][33]
小蘑菇撑开“致富伞”
金融时报· 2025-08-12 10:34
项目概况与运营模式 - 重庆接龙食用菌绿色循环全产业链建设项目年产鲜菇200万斤 年产值达1330万元 带动村集体年增收25万元 农户就业增收超百万元[1] - 项目采用企业+集体合作社+农户的一二三产业融合低碳发展模式 由17个村集体共同联动[2] - 通过收购废弃农林秸秆作为菌包原材料 运用特定工艺制成生物质炭 避免传统秸秆露天焚烧或堆积造成的环境污染[2] 金融支持与创新机制 - 中国人民银行巴南分行指导建设银行巴南支行为项目提供4225万元农业转型贷款[1] - 创新推出裕农转型贷产品 将贷款利率与转型成效挂钩 最低可下调利率10个基点[3] - 建立多部门协同工作机制 全面摸排农业企业转型资金需求 组建工作专班提供融资+融智全流程金融服务[2] 资金运用与转型成效 - 贷款资金主要用于推进低碳转型发展 加大对秸秆 废弃菌包等农业废弃物的处理转化力度[3] - 建成食用菌智慧生产基地全套生产线 实现精准调控 精准作业 精准管理[3] - 预计项目二期2025年年底投产 可新增就业350人 年务工收入达1260万元 年助农增收总额突破1760万元[3] 社会效益与产业影响 - 项目带动农户实现家门口就业 月收入达三四千元 与外出务工收入相当[1] - 形成产业增值—农民增收—生态改善的良性循环 实现产业强 生态美 农民富的乡村振兴目标[3][4] - 通过碳成效挂钩利率机制将绿色转型成效转化为融资优势 为农业转型金融与乡村振兴融合提供实践样本[1][4]
逐“绿”而行 全球企业共探绿色农业发展创新路径
中国新闻网· 2025-07-19 15:56
全球农业粮食系统转型 - 构建高效、稳定、绿色的农业产供链成为全球企业共同关注的议题 [1] - 第三届链博会"绿色农业链"展区汇聚百余家全球企业,共探绿色农业发展创新路径 [1] 全链条协同与绿色化改造 - 全球每年约14%的粮食在供应链环节损失,需通过全链条绿色化改造减少浪费和保护自然资源 [2] - 沃尔玛计划减少10亿吨供应链碳排放,并在2030年前保护5000万英亩土地和100万平方英里海洋 [2] - 麦当劳中国联合11家供应商推出"再生农业计划",推动农业绿色发展并展示本土化合作成果 [2] 技术创新驱动绿色转型 - 袁隆平农业高科技公司培育的16个绿色超级稻品种可减少30%化肥使用 [3] - 路易达孚集团利用中国光伏技术实现碳减排,天津工厂屋顶光伏设施回收碳指标并产生经济效益 [3] - 国机数字科技通过"农机云"物联网技术实现农机精准调度,推动农业生产数字化和智能化 [3] 链博会平台与务实合作 - 绿色农业链展区按"田园到餐桌"逻辑设置全产业链板块,首次增设室外展区拓展展示空间 [4] - 百胜中国发布"百胜和羹发展计划",构建多方协同生态网络,推动供应链合作 [5] - 雪川农业集团与百胜合作应用土豆皮还肥技术,福建圣农与百胜共建禽肉供应链可追溯体系 [6] - 金马与基硕两家企业通过链博会达成合作,联合展示数字平台成果 [6] - 嘉吉认为链博会帮助企业链接上下游及中外产业伙伴,促进行业共同发展 [6]
链博会释放农业绿色信号:双维度标打开农业转型通道
环球网· 2025-07-18 11:18
全球粮食供应链现状 - 全球粮食供应链稳定和农业绿色发展面临严峻挑战,包括极端天气频发、农田牧场退化、部分粮食产区因地区冲突局势严峻导致粮食出口限制增多 [1] - 全球粮食产业链、供应链利益交融,密不可分,越来越多的企业参与其中 [1] 第三届链博会与农业绿色标准 - 第三届链博会成为农业绿色标准破局的关键窗口,农业馆的标准发布改写行业规则 [3] - 熊猫指南携"绿星榜单"亮相,首次在品质评价体系中纳入"绿色再生可持续"与"助力乡村振兴"两大维度,为农业绿色转型提供可操作的标准框架 [3] - 链博会以"链接世界、共创未来"为主题,吸引全球众多企业和行业专家参与,成为产业规则重构的重要平台 [4] 绿星榜单的创新与意义 - 绿星榜单将抽象的"绿色"拆解成可执行的供应链指标,新增"绿色再生可持续"维度,要求企业践行水和土壤健康管理、资源高效利用等硬性指标 [4] - 绿星榜单首批仅5家企业上榜,"少而精"的筛选逻辑凸显其标杆意义 [7] - 绿星榜单通过市场认可机制,让践行可持续发展的企业获得溢价,解决"环保投入与经济效益失衡"的痛点 [7] 科技支撑与公信力 - 熊猫指南打造农业科技认证体系,以感官实验室为核心,整合多项先进检测技术,累计完成6000余套盲测实验 [5] - 熊猫指南认证官亲临现场调查,跋涉600多万公里,覆盖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确保上榜农产品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5][6] 农业绿色转型的趋势 - 绿色转型是时代赋予农业的使命,国家政策支持和社会环保意识觉醒为农业绿色转型创造良好条件 [7] - 农产品供应链的核心从产量和成本转向生态价值和社会责任,绿星榜单植入新变量推动供应链价值逻辑重构 [7] - 熊猫指南呼吁更多企业加入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行列,实现乡村振兴,为消费者提供兼具品质和生态友好的农产品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