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鲜食玉米
icon
搜索文档
科技新犁,深耕吉林黑土地(活力中国调研行)
人民日报· 2025-07-28 06:02
现代化大农业发展 - 吉林省以发展现代化大农业为主攻方向,统筹发展科技农业、绿色农业、质量农业、品牌农业 [1] - "梨树模式"在梨树县基本实现适宜区全覆盖,在东北四省区推广面积约1亿亩,连续10年应用此模式的地块有机质含量增加近13% [3] - 吉林省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94.6%,良种覆盖率达100%,2024年全省粮食总产量达853.2亿斤,创历史新高 [3] 农业科技创新 - 多功能免耕播种一体机攻克了秸秆覆盖下的播种难题,一次作业可完成多道工序,效率翻倍,每亩节省80元 [3] - 鸿翔种业加工厂的全数控种子加工线高效运转,110多个玉米品种走向市场,种子出苗率高达97.75% [3] - 全国唯一以玉米为主导产业的国家级农高区位于公主岭市 [3] 农产品加工与品牌建设 - 吉林省农嫂食品有限公司将鲜食玉米从论斤卖转为论穗卖,身价倍增,一季度销售2000多万穗鲜食玉米,带动农户每公顷土地增收3000到5000元 [5] - 汪清县桃源小木耳实业有限公司推出不同口感的木耳产品,精准对接细分市场,成功牵手盒马、海底捞等商家 [5] - 长白山人参开发成3000多种产品,全产业链产值突破800亿元,吉林大米溢价率超过30% [5] 乡村旅游与乡村振兴 - 马鞍山村发展乡村旅游,打造红色教育基地、田园综合体和特色民宿,年接待游客超60万人次 [7] - 延边和龙市光东村蹚出农旅融合新路,2024年集体经济收入超百万元,较2015年增长超10倍,农民人均纯收入翻了约两番 [7] - 光东村千亩稻田发展观光农业,文创店、民宿等配套设施完善 [7]
黑龙江绥化:筑牢粮食“压舱石” 现代农业绘新篇
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转型 - 绥化市以工业化思维发展农业 推进"三大"建设、"四个农业"晋级和"五化"目标实现 加速从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转变 [1] - 2024年粮食总产量24115亿斤 比2020年增长1952亿斤 位居全省前列 每百斤中国粮食中有绥化优质粮172斤 [2] - 生猪出栏62764万头占全省2675% 肉蛋奶产量1668万吨 水产品产量208万吨 果蔬年产量244万吨 多项指标全省第一 [3] 粮食与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 - 实施千万吨粮食增产计划 推进粮食生产基地建设 集成"五良"融合措施提升单产 [3] - 发展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 实施龙江和牛 大鹅 民猪特色项目 推进畜禽养殖基地建设 [3] - 设施农业和露地种植双轮驱动 放大寒地黑土 富硒 绿色优势 推进蔬菜生产基地建设 [3] 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发展 - 构建"5+8"农业产业体系 重点打造玉米 水稻 大豆 肉类 乳品5大重点产业集群 [4] - 2024年规上农产品加工业营收6045亿元 比2020年增长4423% 加工转化率813%全省第一 [4] - 玉米加工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 营收近300亿元较2020年翻倍 加工能力超1100万吨居全国地级市首位 [4] 现代农业科技与绿色发展 - 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717% 比2020年提高22个百分点 "十四五"选育推广502个优良品种 [5] - 主要农作物综合机械化率9892% 比2020年提高16个百分点 10个县区全部实现全程机械化 [6] - 测土配方施肥覆盖率超90% 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84% 绿色有机食品基地面积1203万亩 [6] 农产品质量与品牌建设 - 制修订48项农业地方标准 鲜食玉米团体标准成为全国首个地级市命名标准 [6] - 构建"8+9+20"农业品牌格局 "寒地黑土"品牌价值100235亿元 [7] - "绥化鲜食玉米"品牌价值4063亿元 "海伦大豆"5117亿元 "庆安大米"14549亿元 [7]
活力中国调研行丨吉林发展活力十足
搜狐财经· 2025-07-23 13:10
区域协调发展与都市圈建设 -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统筹区域协调发展,推进长春现代化都市圈建设,注重同东北地区协同联动,形成融合发展格局 [2] - 吉林省以都市圈为支点,通过科技创新、产业升级、开放合作和乡村振兴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2] 汽车与轨道交通行业 - 中国一汽红旗繁荣厂区实现高度智能化生产,每54秒下线一辆汽车,日均产量约1000台 [3] - 中车长客自主开发生产制造管理系统,实现订单自动生成计划、精准派发任务,提升生产效能 [3] - 中车长客在碰撞吸能、振动噪音、超导技术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果 [3] 光电信息产业 - 长光卫星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构建"卫星研发—数据应用—产业孵化"全链条生态,带动上下游超千家企业集聚 [4] - 形成从卫星零部件制造到遥感信息服务的产业集群 [4] 农业与粮食生产 - 吉林省以占全国4%的耕地产出全国6%的粮食,粮食商品率超90%,全国每10斤商品粮有1斤产自吉林 [5] - 吉林黑土耕地面积9811万亩,占全省耕地面积87%,推广"梨树模式"保护黑土地 [5] - 吉林长春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发挥国家级平台作用,推动玉米主导产业发展 [6] 种业与农业科技 - 鸿翔种业等企业培育优质玉米品种,为粮食高产稳产奠定基础 [6] - 吉林省农嫂食品有限公司发展鲜食玉米产业,产品走向全国市场 [6] - 长春国家农高区推进种业振兴,应用卫星遥感、激光农业、物联网等新技术 [6] 对外开放与物流 - 2024年中欧班列承运货值超20亿元,TIR国际公路运输运量跻身全国前三 [7] - 长春兴隆综合保税区构建海陆空铁"四位一体"物流体系,实现"借港出海" [7] - 珲春口岸2024年进口俄罗斯鲜活海产品2.5万吨,新口岸筹建将提升通关能力至年200万人次和200万吨 [8]
乌斯浑河畔 奋进谱新篇
人民日报· 2025-07-20 08:22
红色教育产业 - 牡丹江市林口县骏升学校开发校本教材《英勇八女魂》并融入团体操表演,培养红领巾讲解员传承红色文化[4] - 牡丹江师范学院创作歌舞史诗《永不磨灭的信念》并列为新生必修课,累计1600名学生参与演出衍生合唱曲目[5] - 八女投江遗址纪念馆改造工程采用投影技术动态呈现战斗场景,新展陈提升沉浸式教育体验[8] 鹅养殖及加工产业 - 林口县海华大鹅养殖合作社应用恒温孵化室与手机APP监控系统,实现鹅苗存活率提升并避免数十万元损失[6] - 县内建设年孵化500万羽的现代化基地,3年发放产业补贴超3亿元,创新"鹅业贷"金融产品支持养殖户[7] - 鹅羽绒加工产业实现高附加值转化,分拣后的翎毛、绒子分别用于羽毛球和羽绒服,优质鹅绒每吨溢价3万元[7] 特色农产品产业 - 林口县沙棘种植面积稳定在7万亩,通过现代化生产线加工浆果提升产品附加值[7] - 鲜食玉米产业年加工量突破9000万棒,采收与加工环节形成规模化产业链[7]
活力中国调研行|“盖被”、科创、延链——探寻“黑土粮仓”的增收密码
新华社· 2025-07-19 22:33
黑土地保护与耕作技术 - 梨树县推广"梨树模式"保护性耕作技术,覆盖东北近1亿亩耕地,有效减少黑土风蚀水蚀、增加土壤有机质[1] - 宏旺农机合作社采用标准化生产单元(100公顷/单元),粮食增产同时经营成本下降5%以上,已建成45个单元覆盖30万亩耕地[2] - 保护性耕作通过秸秆覆盖("盖被"方式)改善土壤松软度,技术推广面积从最初225亩扩展至全国适宜区域[1][2] 农业科技创新与应用 - 长春国家农高区集成80多个玉米/大豆新品种和50余项先进技术,打造万亩级技术示范田,实现良种良法配套[2] - 现代种业产业园吸引鸿翔、先正达等龙头企业入驻,配备现代化育种平台和种子加工厂[3] - 数智设施示范产业园采用激光补光技术,年育苗能力将达1亿株,三年来实施5000万元以上项目20个[3] 玉米产业链延伸与增值 - 吉林省农嫂食品日均生产60万袋鲜食玉米产品,包括真空充氮玉米粒等创新品种,销往20多国,深加工后单穗玉米售价最高达20元[3][4] - 公司与江南大学共建研发中心,带动3000农户每公顷增收4000-5000元,形成种植-加工-出口全链条[4] - 长春国家农高区聚焦玉米精深加工及食品产业,形成八大现代农业园区集群[2][3] 产业规模与经济效益 - "梨树模式"推广使粮食产量稳定提升,同时降低生产成本5%以上[2] - 鲜食玉米加工显著提升产品附加值,较传统玉米销售实现倍数级溢价[4] - 农高区建设项目密集落地,科技成果转化推动全产业链增值[3][4]
活力中国调研行|以发展现代化大农业为主攻方向,吉林黑土地上的故事“热辣滚烫”
人民网· 2025-07-18 20:36
耕地保护与技术创新 - 吉林黑土耕地面积9811万亩,占全省耕地面积的87%,通过保护性耕作技术守护"耕地中的大熊猫" [1] - "梨树模式"采用多功能免耕播种一体机,实现秸秆归行、深松整地等作业一次性完成,效率较传统耕作提升3倍以上 [2] - 连续十年实施"梨树模式"的地块土壤含水量从20%增至40%,耕层有机质含量增加近13% [5] 种子产业与科技研发 - 吉林省鸿翔种业近5年推广玉米种子面积约1亿亩,为农户增产50亿斤以上,2024年拟推出20个新品种 [6] - 鸿翔种业年科研投入占净利润40%以上,种子出苗率达97.75%,2022年投产至今累计加工种子5000万斤,产值6亿元 [7] - 长春公主岭市持证种子生产企业55家,占吉林省三分之一以上,年生产经营种子量超1.4亿斤 [7] 农产品深加工与价值链提升 - 吉林省农嫂食品鲜食玉米售价5-11元/根,远高于饲料玉米(1元/斤),精深加工显著提升农产品价值 [8] - 公司2024年总产值达2.23亿元,产品线涵盖30多款,鲜食玉米为主打,一季度销售2000多万穗 [10] - 土地流转种植鲜食玉米可使农户每公顷增收3000-5000元,务工月收入4000-5000元 [10]
138 个鲜食玉米品种齐聚!7月18日北京通州这场盛会等你来
南方农村报· 2025-07-16 16:05
活动概述 - 2025京津冀鲜食玉米产业发展大会暨第十一届北京鲜食玉米节将于7月18日-19日在北京通州举行,主题为"优质品种赋能产业,鲜食玉米走进万家" [2][3][4] - 活动由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玉米研究所等多家单位主办,涵盖田间评价、开幕式、品鉴观摩和采摘体验四大环节 [4][36][37] 品种展示与评价 - 专家将对来自全国15个省市31家单位的138个鲜食玉米品种进行田间评价,包括甜玉米35个、糯玉米40个、甜加糯玉米63个 [8][9] - 评价聚焦适应性、抗逆性、品质口感等核心指标,筛选兼具优良性状与产业价值的标杆品种 [7][8][10] 产业交流与合作 - 开幕式将发布优秀展示品种评选结果、主推技术及优秀种植园区名单,并举行京紫糯519品种转让签约仪式 [13][17][18] - 京紫糯519由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玉米研究所培育,富含高花青素,此次转让将推动科研成果转化落地 [18][19] 互动体验与推广 - 品鉴观摩环节将集中展示黄、白、黑、紫等各色玉米品种,专业技术人员讲解特性与种植要点 [20][21][22] - 采摘体验活动让参与者沉浸式感受鲜食玉米从田间到舌尖的全过程,拉近消费者与产业距离 [23][24][25] 组织架构与日程 - 活动由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玉米研究所牵头,农业农村部农产品营养标准专委会等多家单位指导 [37][42][44] - 7月18日全天进行田间评价,19日上午举行开幕式及品鉴观摩,下午开展采摘体验 [34][35][53]
秸秆“换”出牛口粮 牛粪“变”成生态肥 句容生态循环“串” 出乡村共富新路径
镇江日报· 2025-07-14 07:39
资源互补合作模式 - 戴庄村周开慧家庭农场肉牛存栏110头,面临400亩青饲玉米缺口 [2] - 蔡门村鲜食玉米基地110亩,秋季扩种至200亩,提供秸秆及次品玉米换取牛粪有机肥 [2] - 协议内容:蔡门村提供玉米秸秆加工成青贮饲料,戴庄村返还发酵牛粪用于土壤改良 [2] 生态循环产业链 - 玉米秸秆经青饲料收割机粉碎后加工为优质饲料,牛粪发酵制成有机肥回馈农田 [3] - 蔡门村每亩玉米秸秆量1.5-2吨/季,每亩需3-4吨有机肥/年,400亩种植可完全覆盖需求 [3] - 预计蔡门村年节省有机肥成本15万元,戴庄村年节省饲料支出10万元 [3] 经济效益与产业升级 - 秸秆青贮加工提升利用率,牛粪还田改善玉米品质,形成"优质优价"循环 [3] - 未来扩种后资源循环利用率将全覆盖,经济效益持续提升 [3] - 模式通过降本增效实现农牧结合,带动中小农户共同富裕 [4] 农业现代化探索 - 该模式为生物多样性农业产业互补新典型,结合肉牛养殖与鲜食玉米种植 [3] - 通过组织化运作降低化肥农药使用,提升土壤质量与产品竞争力 [4] - 响应乡村振兴战略,推动"戴庄经验"在句容市复制推广 [3][4]
济南今年谋划实施粮食、蔬菜、畜禽等重点产业项目309个
齐鲁晚报网· 2025-07-02 13:31
农业投资与项目进展 - 济南市农业农村局谋划实施粮食、蔬菜、畜禽等重点产业项目309个 年度投资1386亿元 其中已纳统项目164个 [1] - 一季度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913亿元 同比增长43 [1] - 蔬菜和肉蛋奶总产量分别达12205万吨和212万吨 [1] 农业品牌建设 - 打造"1+15+N"农业品牌矩阵 "泉水人家"市域公用品牌授权企业达140家 产品420款 [1] - 30个品牌获评首届"济南好农品" "好品山东"等省级以上知名农业品牌77个 [1] - 培育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48个 [1] 产销对接与渠道拓展 - 组建草莓、农产品电商等7个行业分会和章丘大葱、鲜食玉米等11个产销联盟 [2] - 在大型商超设立8个"泉水人家"展销专区 组织530余家农业经营主体开展29场产销对接活动 [2] - 推动23家企业入驻"山东好品"上海、横琴推广中心 拓展长三角、粤港澳高端市场 [2] 电商与线上销售 - "齐鲁农超"济南品牌馆入驻企业134家 上线产品499款 企业数量居全省前列 [2] - 搭建京东济南农特馆体系 开设12个特产馆 618购物节展销产品610余款 [2] 乡村消费场景开发 - 新启动建设莱芜区"齐鲁情·映山红"、章丘区"明山绣水"等10个市级以上乡村片区 [2] - 推介20条乡村游精品线路 开展研学、采摘、美食节等46场特色活动 [2]
浙江加快建设全国首个“智慧农业引领区”
新华网· 2025-06-30 10:56
智慧农业引领区建设 - 浙江正加快制定《智慧农业引领区建设实施方案(2025—2030年)》,将依托一体化智能化公共数据平台推进AI技术在农业领域的深度应用 [1] - 大模型技术赋予农业自主分析与预测能力,驱动无人化生产和全链条智能化变革 [1] - 浙江计划到2027年底建成数字农业工厂1000家、未来农场100家 [5] 数字孪生技术应用 - 兰溪杨梅产业应用数字孪生技术构建杨梅生长模型,实现精准施肥和病害预警 [2] - 浙江君缘生物科技利用金针菇生长调控模型实现日均65吨稳定产出 [2] - 华欣牧业湖羊数字孪生系统通过AI视觉识别技术减少15%饲料浪费 [2] 无人机与全域数字化 - 无人机在农田进行高精度三维建模,完成测绘、测产等任务 [3] - 湖州南浔区实现全域数字化覆盖,综合节本增效超700万元 [3] - 金华金东区"低空+AI"农事服务中心无人机服务成本降至每亩5分钱 [3] 设施农业与育种创新 - 舟山引进农业科技龙头企业14个,总投资3亿元,设施蔬菜面积增至5000余亩 [4] - 浙江省农科院利用大模型进行育种,已完成上百个品种数据录入 [6] - 宁波微萌种业构建数字化育种平台提升育种效率 [6] 农产品流通与电商发展 - 嘉兴海宁"三只懒蚂蚁"花卉电商年产值超2000万元 [7] - 江山"工匠主播"等年度"云订单"总额超30亿元 [7] - 浙江省1-4月农产品网络零售额达289.7亿元,同比增长8.49% [7] 智慧物流与供应链 - 明辉蔬果开发"食安眸"大模型系统,年处理订单业务营收6.5亿元 [8] - 该系统服务500多家用户,带动1500余户种植户年均增收35% [8] - 浙江计划构建"感知—传输—分析—决策"智能闭环的智慧农业体系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