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绿色转型

搜索文档
中瑞两国科研人员联手绘制微生物在植物根系的“定居地图”
新华社· 2025-10-03 16:46
研究核心发现 - 研究首次精准揭示植物根系如何引导微生物在其表面有规律地“安家”的奥秘 [4][5] - 研究绘制出根系微生物的“定居地图”并破译了控制根系与微生物互动的“分子密码” [4][5] 研究模型与方法 - 研究团队以植物幼苗根系为研究模型 [5] - 研究结合了荧光标记的活体微生物和高分辨率显微成像技术 [5] 微生物定居机制 - 微生物在根系表面的“定居”呈现有规律的空间分布而非杂乱无章 [5] - 这种定居格局与根系内部的特殊屏障“凯氏带”的完整性密切相关 [5] - 当“凯氏带”结构出现“缺口”时会造成根系内部的营养物质向外泄漏 [5] - 从“缺口”泄漏出的主要营养物质是氨基酸其中“谷氨酰胺”泄漏量最多 [5] 微生物行为调控 - 植物根部泄漏的“谷氨酰胺”对微生物具有明显的趋化性能够显著调控微生物的趋化、繁殖等行为活动 [7] - 当侧根生长造成“凯氏带”屏障出现“缺口”导致“谷氨酰胺”局部泄漏如同根系定点发出的“信号弹” [7] - 微生物识别到信号后会自发趋向于此引导其在根系表面形成有规律的聚居区 [7] 行业应用与意义 - 该研究揭示了“凯氏带”介导的根系分泌新途径为实现作物根际有益菌群的精准定向富集提供了技术路径 [8] - 研究为发展“固碳增汇”型绿色农业奠定了理论基础可望助力实现“双碳”目标下的农业绿色转型 [8]
“十四五”期间我国农业发展方式全面绿色转型取得积极成效
新华社· 2025-10-03 16:43
绿色是农业的底色。记者近日从农业农村部了解到,"十四五"期间,我国加快推广绿色生产生活方式, 协同推进减污、降碳、扩绿、增长,推进农业发展方式全面绿色转型,取得积极成效。 水肥药减量增效显著。通过节水灌溉、改进种植方式等,全国农业用水总量逐年下降,平均每年农田用 水总量减少36亿立方米。通过推行绿色防控、科学施肥等措施,农用化肥农药施用量连年下降,利用效 率稳步提高。 循环利用水平持续提升。我国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推进种养结合、农牧循环,提升农业废弃物资源 化利用水平。2024年,农膜回收处置率达到85%,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88%以上;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 达到79.4%,比2020年提高了4个百分点。 资源养护和生态修复效果凸显。我国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农业生态系统稳 定性持续增强。特别是长江十年禁渔取得了重要阶段性进展,中华鲟、长江江豚等数量持续恢复。通过 全面实施禁牧、休牧和草畜平衡制度,"十四五"期间草原综合植被盖度稳定在50%以上。 绿色农产品供给能力稳步增强。我国深入推进农业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以最 严格的标准抓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十四五"期间,农 ...
转型贷款赋能 农业绿色转型加速
金融时报· 2025-09-30 10:42
当"双碳"目标的春风拂过广袤田野,农业绿色升级已成为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然而,由于传统农业固 有的脆弱性与分散性,农业绿色转型技术门槛高、信用风险大、生态效益内化难,在绿色转型升级中面 临各类融资问题。对此,中国人民银行江津分行在中国人民银行重庆市分行的指导下,以转型金融为 媒,让银行放心大胆地助力企业可持续发展。 自重庆被确定为全国首批农业转型金融标准试用省市以来,中国人民银行江津分行迅速响应,紧扣农业 产业特点,联合多部门建立农业转型项目库,主动将符合条件的绿色项目纳入服务清单,变"企业找上 门"为"政策送上门"。同时,组建由行业主管部门、中国人民银行当地分支机构、金融机构和第三方评 估机构共同组成的"一对一服务团队",从项目申报到贷款审批全程跟进,保障审批流程的顺畅和高效, 让企业少跑腿、贷款更便捷。 "以前贷款要看抵押物,现在看'碳足迹'就行?"广州双桥(重庆)股份有限公司财务负责人起初还有些 疑惑。这家专注淀粉糖生产的企业,想升级节能设备却苦于没有抵押物,是"碳足迹+信用"的融资模式 让他们吃下了"定心丸"。中国人民银行江津分行利用长江绿融通系统"碳账户"模块,为其淀粉糖产品核 算"碳账",出具动态 ...
北极海藻如何让农作物更抗逆(一线探访)
人民日报· 2025-09-26 06:04
挪威城市克里斯蒂安松靠近北极圈,这里海水冷冽澄净,气温常年较低,独特的北极圈环境孕育出独特 的冷水海藻。过去人们很难想象,海岸边随处可见的褐色海藻,如今已成为生物制剂的核心原材料,蕴 藏着提升农作物品质、改善土壤结构、促进农业绿色转型的巨大潜力。近日,本报记者来到挪威海藻开 采场,对这一前沿领域一探究竟。 沿着海岸,海藻采收船在行进中喷出长长水柱,收割的海藻被顺滑打包,拖拽于船尾,形成一道独特风 景。采收船由阿尔及亚公司开发,船头安装了类似象鼻一样的机械管,管头设置螺旋刀头。采收船作业 时,刀片高速旋转,切断海藻的同时通过管道内的巨大吸力将其吸入网中打包,采收过程颇为高效。阿 尔及亚公司隶属于先正达集团,是一家专门从事海藻采收和产品制备的公司。据介绍,他们开发了用于 浅水的定制桨轮收割机,每艘船每小时可收割5吨海藻。在退潮期间,这些收割机仅采收海藻上层部 分,保留藻体基部,从而让海藻自然再生。海藻采集后被打包运回工厂,经过烘干、研磨、溶解提取核 心活性成分等流程,制成生物制剂产品,销往全球。 采收的海藻名为泡叶藻,属大型褐藻,外观细长,呈褐绿色,中间有一个营养泡。泡叶藻是当地常见藻 类。当地居民会利用潮汐采集 ...
肥水协同赋能农业绿色转型
环球网· 2025-09-24 15:38
肥水协同赋能农业绿色转型 ——第二十六届全国肥料信息交流暨产品交易会观察 在肥料"双交会"现场,工作人 员正在介绍绿色叶面肥产品。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见习记者 庞维双 摄 汇绿色肥料成果,探产业升级路径,搭供需对接桥梁,绘农业增效蓝图。2025年9月19日至20日,第二 十六届全国肥料信息交流暨产品交易会(以下简称"肥料'双交会'")在甘肃省兰州市举行。 来源:农民日报 作为肥料行业极具影响力的年度盛会,此次大会以"肥水协同提单产,绿色转型促振兴"为核心主题,紧 扣国家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汇聚政府领导、行业专家、企业代表,共话肥料行业发展趋 势,展示前沿技术与产品,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推动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搭建交流合作平台。 在粮食安全成为"国之大者"、农业绿色转型加速推进的关键阶段,如何通过"肥水"破局——破解单产瓶 颈、突破资源约束、打破区域发展不均?这场盛会给出了答案。 肥水协同支撑单产提升 粮食大面积单产提升既要走好密植增产的技术路径,更离不开"肥水协同"增产这一关键支撑。农业农村 部总农艺师潘文博在开幕式上指出:"肥和水是粮食和农业生产的基础保障,要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 进农业绿色发展,必 ...
“十四五”期间中国农业用水用肥用药量逐年下降
中国新闻网· 2025-09-16 17:08
与此同时,农业循环利用水平也在持续提升。张兴旺指出,2024年,中国农膜回收处置率达到85%,秸 秆综合利用率达到88%以上,转化为土壤有机质、生物天然气、青贮饲料等。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 79.4%,比2020年提高了4个百分点。(完) 来源:中国新闻网 编辑:王永乐 "十四五"期间中国农业用水用肥用药量逐年下降 中新社北京9月16日电 (记者 王梦瑶)中国农业农村部副部长张兴旺16日在北京指出,"十四五"期间,中 国农业发展方式全面绿色转型取得积极成效,水肥药减量增效显著。 在当天召开的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张兴旺表示,通过节水灌溉、改进种植方式等,全国农业用水的总 量逐年下降,平均每年农田用水总量减少36亿立方米。 张兴旺指出,通过推行绿色防控、科学施肥等措施,农用化肥农药施用量连年下降,利用效率稳步提 高。据估算,2024年全国农用化肥施用量4988.2万吨,比2020年少用262.5万吨,减少5%,种植业农药 使用量24.4万吨,比2020年少用0.38万吨,减少1.5%。 他说:"在化肥农药的使用上,哪怕减少0.1个百分点都是很不容易做到的,实现了'用更少的水、更少 的肥和药,种出更多更好的粮食和 ...
投身有机农业正当时
南方农村报· 2025-09-15 18:32
行业背景与趋势 - 全球可持续发展背景下 农业正迎来以绿色健康为导向的深刻变革 [2][3] - 有机农业尊重自然倡导生态循环 成为农业转型重要方向并回应公众高品质生活期待 [3][4] - 有机农业已进入系统推进和高速增长阶段 2024年全球有机管理土地面积突破1亿公顷 [26][27] 中国有机农业发展历程 - 发展历程从无到有 从外销到内需 从探索到规范 [6] - 20世纪80年代科研机构开展理论和技术研究 1990年实现有机产品出口零的突破 [7][8] - 2005年《有机产品》国家标准及认证管理办法实施 标志行业进入标准化法制化发展阶段 [10][11] 市场规模与消费趋势 - 截至2023年全国有机产品认证证书超2.8万张 获证企业达1.7万余家 年销售额突破1000亿元 [13] - 产品品类日益丰富包括茶叶蔬菜杂粮畜禽产品加工食品 形成东部东北等集中产区 [14] - 消费结构变化:从高收入人群专属扩展到中等收入家庭 消费场景从超市货架到生鲜电商日益日常化大众化 [15][16][17] 政策支持体系 - 国家层面高度重视农业绿色转型 2024年初出台政策明确加强绿色有机农产品培育 [18][19] - 各地政府推出示范园区建设技术推广补贴认证费用支持等配套措施 [20] - 构建覆盖生产认证销售全链条的政策支持体系 [21] 行业核心价值与创新 - 拒绝使用化学农药合成肥料生长调节剂饲料添加剂 保障农产品安全并推动土壤改良生物多样性保护农业减排固碳 [23][24] - 除初级农产品外 有机纺织品有机护肤品等衍生品类持续扩展 [28] - 智能农业生物技术绿色物流等创新元素使有机农业更高效透明可信 [29] 发展前景与机遇 - 兼具商业价值与社会意义的长期赛道 当前是投身有机农业的宝贵时机 [30][31] - 推动中国有机农业向高质量品牌化国际化发展 贡献农业现代化与全民健康事业 [32][33]
小蘑菇撑开“致富伞”
金融时报· 2025-08-12 10:34
项目概况与运营模式 - 重庆接龙食用菌绿色循环全产业链建设项目年产鲜菇200万斤 年产值达1330万元 带动村集体年增收25万元 农户就业增收超百万元[1] - 项目采用企业+集体合作社+农户的一二三产业融合低碳发展模式 由17个村集体共同联动[2] - 通过收购废弃农林秸秆作为菌包原材料 运用特定工艺制成生物质炭 避免传统秸秆露天焚烧或堆积造成的环境污染[2] 金融支持与创新机制 - 中国人民银行巴南分行指导建设银行巴南支行为项目提供4225万元农业转型贷款[1] - 创新推出裕农转型贷产品 将贷款利率与转型成效挂钩 最低可下调利率10个基点[3] - 建立多部门协同工作机制 全面摸排农业企业转型资金需求 组建工作专班提供融资+融智全流程金融服务[2] 资金运用与转型成效 - 贷款资金主要用于推进低碳转型发展 加大对秸秆 废弃菌包等农业废弃物的处理转化力度[3] - 建成食用菌智慧生产基地全套生产线 实现精准调控 精准作业 精准管理[3] - 预计项目二期2025年年底投产 可新增就业350人 年务工收入达1260万元 年助农增收总额突破1760万元[3] 社会效益与产业影响 - 项目带动农户实现家门口就业 月收入达三四千元 与外出务工收入相当[1] - 形成产业增值—农民增收—生态改善的良性循环 实现产业强 生态美 农民富的乡村振兴目标[3][4] - 通过碳成效挂钩利率机制将绿色转型成效转化为融资优势 为农业转型金融与乡村振兴融合提供实践样本[1][4]
逐“绿”而行 全球企业共探绿色农业发展创新路径
中国新闻网· 2025-07-19 15:56
全球农业粮食系统转型 - 构建高效、稳定、绿色的农业产供链成为全球企业共同关注的议题 [1] - 第三届链博会"绿色农业链"展区汇聚百余家全球企业,共探绿色农业发展创新路径 [1] 全链条协同与绿色化改造 - 全球每年约14%的粮食在供应链环节损失,需通过全链条绿色化改造减少浪费和保护自然资源 [2] - 沃尔玛计划减少10亿吨供应链碳排放,并在2030年前保护5000万英亩土地和100万平方英里海洋 [2] - 麦当劳中国联合11家供应商推出"再生农业计划",推动农业绿色发展并展示本土化合作成果 [2] 技术创新驱动绿色转型 - 袁隆平农业高科技公司培育的16个绿色超级稻品种可减少30%化肥使用 [3] - 路易达孚集团利用中国光伏技术实现碳减排,天津工厂屋顶光伏设施回收碳指标并产生经济效益 [3] - 国机数字科技通过"农机云"物联网技术实现农机精准调度,推动农业生产数字化和智能化 [3] 链博会平台与务实合作 - 绿色农业链展区按"田园到餐桌"逻辑设置全产业链板块,首次增设室外展区拓展展示空间 [4] - 百胜中国发布"百胜和羹发展计划",构建多方协同生态网络,推动供应链合作 [5] - 雪川农业集团与百胜合作应用土豆皮还肥技术,福建圣农与百胜共建禽肉供应链可追溯体系 [6] - 金马与基硕两家企业通过链博会达成合作,联合展示数字平台成果 [6] - 嘉吉认为链博会帮助企业链接上下游及中外产业伙伴,促进行业共同发展 [6]
链博会释放农业绿色信号:双维度标打开农业转型通道
环球网· 2025-07-18 11:18
全球粮食供应链现状 - 全球粮食供应链稳定和农业绿色发展面临严峻挑战,包括极端天气频发、农田牧场退化、部分粮食产区因地区冲突局势严峻导致粮食出口限制增多 [1] - 全球粮食产业链、供应链利益交融,密不可分,越来越多的企业参与其中 [1] 第三届链博会与农业绿色标准 - 第三届链博会成为农业绿色标准破局的关键窗口,农业馆的标准发布改写行业规则 [3] - 熊猫指南携"绿星榜单"亮相,首次在品质评价体系中纳入"绿色再生可持续"与"助力乡村振兴"两大维度,为农业绿色转型提供可操作的标准框架 [3] - 链博会以"链接世界、共创未来"为主题,吸引全球众多企业和行业专家参与,成为产业规则重构的重要平台 [4] 绿星榜单的创新与意义 - 绿星榜单将抽象的"绿色"拆解成可执行的供应链指标,新增"绿色再生可持续"维度,要求企业践行水和土壤健康管理、资源高效利用等硬性指标 [4] - 绿星榜单首批仅5家企业上榜,"少而精"的筛选逻辑凸显其标杆意义 [7] - 绿星榜单通过市场认可机制,让践行可持续发展的企业获得溢价,解决"环保投入与经济效益失衡"的痛点 [7] 科技支撑与公信力 - 熊猫指南打造农业科技认证体系,以感官实验室为核心,整合多项先进检测技术,累计完成6000余套盲测实验 [5] - 熊猫指南认证官亲临现场调查,跋涉600多万公里,覆盖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确保上榜农产品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5][6] 农业绿色转型的趋势 - 绿色转型是时代赋予农业的使命,国家政策支持和社会环保意识觉醒为农业绿色转型创造良好条件 [7] - 农产品供应链的核心从产量和成本转向生态价值和社会责任,绿星榜单植入新变量推动供应链价值逻辑重构 [7] - 熊猫指南呼吁更多企业加入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行列,实现乡村振兴,为消费者提供兼具品质和生态友好的农产品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