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绿色转型

搜索文档
小蘑菇撑开“致富伞”
金融时报· 2025-08-12 10:34
在巴南区接龙镇食用菌智慧生产基地,一垄垄菌棒上鲜嫩的秀珍菇长势喜人,村民们正熟练地采摘,刚 采摘的鲜菇当日即可直达重庆中心城区商超。作为接龙镇标志性产业,该基地年产鲜菇200万斤,年产 值达1330万元,带动村集体年增收25万元,农户就业增收超百万元,小小秀珍菇成了农户家门口的"致 富伞"。 在了解食用菌项目情况后,中国人民银行巴南分行立即将其纳入巴南区农业转型重点项目库中,组织工 作专班为项目提供定制化金融服务。为破解经营主体缺乏有效抵押物、信用信息缺失等融资难题,中国 人民银行巴南分行指导建设银行巴南支行立足巴南区接龙镇在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中获评信用镇的信用基 础,结合其绿色转型需求,创新推出"裕农转型贷",将贷款利率与转型成效挂钩,最低可下调利率10个 基点。 食用菌项目获得贷款后,主要用于进一步推进低碳转型发展,加大对秸秆、废弃菌包等农业废弃物的处 理转化力度,将其制成生物质炭,作为替代化石能源的燃料,从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同时建设食用菌 智慧生产基地全套生产线,实现精准调控、精准作业、精准管理,促进减排增值。 在金融活水的浇灌下,预计食用菌项目二期将在2025年年底建成投产,可新增就业350人,年务工 ...
逐“绿”而行 全球企业共探绿色农业发展创新路径
中国新闻网· 2025-07-19 15:56
全球农业粮食系统转型 - 构建高效、稳定、绿色的农业产供链成为全球企业共同关注的议题 [1] - 第三届链博会"绿色农业链"展区汇聚百余家全球企业,共探绿色农业发展创新路径 [1] 全链条协同与绿色化改造 - 全球每年约14%的粮食在供应链环节损失,需通过全链条绿色化改造减少浪费和保护自然资源 [2] - 沃尔玛计划减少10亿吨供应链碳排放,并在2030年前保护5000万英亩土地和100万平方英里海洋 [2] - 麦当劳中国联合11家供应商推出"再生农业计划",推动农业绿色发展并展示本土化合作成果 [2] 技术创新驱动绿色转型 - 袁隆平农业高科技公司培育的16个绿色超级稻品种可减少30%化肥使用 [3] - 路易达孚集团利用中国光伏技术实现碳减排,天津工厂屋顶光伏设施回收碳指标并产生经济效益 [3] - 国机数字科技通过"农机云"物联网技术实现农机精准调度,推动农业生产数字化和智能化 [3] 链博会平台与务实合作 - 绿色农业链展区按"田园到餐桌"逻辑设置全产业链板块,首次增设室外展区拓展展示空间 [4] - 百胜中国发布"百胜和羹发展计划",构建多方协同生态网络,推动供应链合作 [5] - 雪川农业集团与百胜合作应用土豆皮还肥技术,福建圣农与百胜共建禽肉供应链可追溯体系 [6] - 金马与基硕两家企业通过链博会达成合作,联合展示数字平台成果 [6] - 嘉吉认为链博会帮助企业链接上下游及中外产业伙伴,促进行业共同发展 [6]
链博会释放农业绿色信号:双维度标打开农业转型通道
环球网· 2025-07-18 11:18
全球粮食供应链现状 - 全球粮食供应链稳定和农业绿色发展面临严峻挑战,包括极端天气频发、农田牧场退化、部分粮食产区因地区冲突局势严峻导致粮食出口限制增多 [1] - 全球粮食产业链、供应链利益交融,密不可分,越来越多的企业参与其中 [1] 第三届链博会与农业绿色标准 - 第三届链博会成为农业绿色标准破局的关键窗口,农业馆的标准发布改写行业规则 [3] - 熊猫指南携"绿星榜单"亮相,首次在品质评价体系中纳入"绿色再生可持续"与"助力乡村振兴"两大维度,为农业绿色转型提供可操作的标准框架 [3] - 链博会以"链接世界、共创未来"为主题,吸引全球众多企业和行业专家参与,成为产业规则重构的重要平台 [4] 绿星榜单的创新与意义 - 绿星榜单将抽象的"绿色"拆解成可执行的供应链指标,新增"绿色再生可持续"维度,要求企业践行水和土壤健康管理、资源高效利用等硬性指标 [4] - 绿星榜单首批仅5家企业上榜,"少而精"的筛选逻辑凸显其标杆意义 [7] - 绿星榜单通过市场认可机制,让践行可持续发展的企业获得溢价,解决"环保投入与经济效益失衡"的痛点 [7] 科技支撑与公信力 - 熊猫指南打造农业科技认证体系,以感官实验室为核心,整合多项先进检测技术,累计完成6000余套盲测实验 [5] - 熊猫指南认证官亲临现场调查,跋涉600多万公里,覆盖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确保上榜农产品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5][6] 农业绿色转型的趋势 - 绿色转型是时代赋予农业的使命,国家政策支持和社会环保意识觉醒为农业绿色转型创造良好条件 [7] - 农产品供应链的核心从产量和成本转向生态价值和社会责任,绿星榜单植入新变量推动供应链价值逻辑重构 [7] - 熊猫指南呼吁更多企业加入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行列,实现乡村振兴,为消费者提供兼具品质和生态友好的农产品 [7]
秧苗插得准,还能长得好(科技瞭望)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7-09 08:45
自动水稻覆膜插秧技术装备 - 由农业农村部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联合江苏省农业科学院、江苏玖顺农业机械有限公司研制,开启我国水稻覆膜插秧新模式 [5] - 可有效替代化学除草剂使用,提升作业效率,省工节本、绿色增效优势显著 [5] - 基本作业流程包括铺膜、展平、压膜、打孔、插秧、切膜六大环节 [9] 技术研发背景 - 研发动机源于农业面源污染和碳排放问题:稻田氮肥利用率仅40%,每公顷每季排放1-3吨二氧化碳当量温室气体 [7] - 传统除草方式依赖化学除草剂或人工除草,前者污染环境,后者成本高效率低 [7] - 全生物降解地膜的国产化突破解决了环保与高产的矛盾,技术从设想到现实历时5年 [8] 技术创新点 - 引入"插秧—打孔对位控制系统",实现小口径破膜与秧苗定位插入的精准匹配 [9] - 优化展平结构和压膜装置,保证膜面与泥面紧密贴合,无褶皱无气泡 [9] - 制定专门作业标准解决耕地平整度问题,确保膜铺得稳、苗插得准 [10] - 自动化设备日作业面积达25亩以上,突破传统人工辅助作业瓶颈 [10] 应用效果 - 在黑龙江寒地稻区提高田间温度2℃-5℃,提早成熟3到5天 [12] - 在长江中下游稻区成为有机水稻种植新利器,彻底摆脱化学除草剂依赖 [12] - 宏观效益:节水30%、增产5%以上、降低农业面源污染、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12] 未来发展 - 计划优化设备结构,提升不同土壤环境适应性 [12] - 推进装备智能化,提高作业精准度和效率 [12] - 通过政策引导和技术服务加快技术推广普及 [12]
生物科技助力中国农业绿色转型
人民网-国际频道 原创稿· 2025-06-30 10:38
行业分析 - 全球农业生物制品市场预计将从2024年的151.2亿美元增长到2035年的435.3亿美元,复合年增长率为10% [3] - 北美目前引领农业生物制品市场,但亚太地区预计将实现最高增长 [3] - 中国农业面临传统化学农药抗药性问题、极端气候挑战以及土壤质量退化等问题,生物制剂在中国有较大发展空间和潜力 [4] - 生物制剂是土壤健康和再生农业理念的关键工具之一,正在通过科技创新塑造农业未来发展趋势 [2] 公司分析 - 阿尔及亚公司(ALGEA)是先正达集团旗下专门从事海藻采收和产品制备的公司,开发了高效的海藻采收船 [1] - 阿尔及亚的采收船每小时可收割5吨海藻,采用可持续采收方式保留藻体基部以促进自然再生 [1] - 先正达集团将泡叶藻提取物制成生物制剂产品,应用于中国农田,帮助提高作物品质和土壤健康 [2] - 先正达生物制剂产品在四川眉山柑橘种植中应用,使坐果率和保果率平均提高30% [2] 产品与技术 - 泡叶藻富含海藻酸、氨基酸、有机酸等天然活性物质,其提取物制成的生物制剂可增强作物抗逆性并提高肥水利用效率 [1] - 泡叶藻生物制剂能促进植物活力,帮助作物应对恶劣环境,对产量和品质均有积极作用 [1][2] - 海藻生物制剂通过叶面喷雾(无人机或喷洒车)施用,在关键时刻改善作物生理特性 [2] 市场应用 - 泡叶藻生物制剂已在中国农田中应用,解决柑橘落果等问题,显著减少农户损失 [2] - 生物制剂在保障粮食安全、应对气候环境变化和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4]
农业科技创新企业共绘绿色发展新蓝图
全景网· 2025-06-12 20:56
农业科技创新政策与行业方向 - 农业农村部等七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快提升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整体效能的实施意见》,为农业科技发展指明方向 [1] - 富邦科技、隆平高科、托普云农等企业成为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 [1] - 富邦科技通过"生物+数字"双轮驱动技术路径推动农业绿色转型 [1] 企业创新布局与技术路径 - 富邦科技依托康欣生物、富邦湘渝及国家级科研平台,聚焦"水肥药耦合+数字技术"差异化路径 [2] - 公司推出微生物菌剂、生物肥料、禾本科固氮技术等产品,形成降本增产综合解决方案 [2] - 2024年富邦科技营业收入12.35亿元,净利润0.94亿元 [2] - 隆平高科构建全球化研发网络,覆盖60余个育种站、1.6万亩试验基地和10余个生物技术实验室 [2] 绿色技术应用与环保效益 - 富邦科技生物肥料系列产品实现土壤改良,2024年现代农业业务营收2.1亿元(同比+169.05%) [3] - 禾本科固氮技术可替代氮肥,减少6,000-7,000万吨尿素生产对应的0.96-1.12亿吨煤炭消耗 [3] - 该技术缓解化肥导致的土壤问题,并减少全球2.5%的温室气体排放(源自合成氮肥) [3] 数字化农业生态建设 - 富邦科技定制化农业服务平台涵盖土壤检测、智能滴灌、水肥一体化等全流程数字化服务 [4] - 托普云农物联网项目覆盖种质资源、耕地质量等关键环节,实现农作物生长全流程信息化 [4] - 行业展望:农业科技企业将持续深化技术创新,推动经济效益与生态保护双赢 [4]
新洋丰的“绿色突围战”
中国经济网· 2025-06-05 10:19
农业绿色转型背景 - 全球粮食体系温室气体排放占全球人为排放总量超过三分之一,其中粮食生产环节占比最高达39% [1] - 中国仍有40%左右的耕地存在不同程度退化问题,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任务艰巨 [1] - 中国将应对气候变化纳入国家战略,出台《关于加快农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促进乡村生态振兴的指导意见》等政策措施 [1] 科技创新与研发投入 - 公司承担20余项国家级和省级重大科研项目,包括"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 [2] - 研发方向涵盖绿色缓控释肥料、农业面源污染防控、黑土地土壤障碍消减等 [2] - 已完成4种功能型缓控释肥料新产品和9种专用化缓控释产品,累计推广面积约135万亩 [2] - 与国内外高校和科研机构合作推动多项新型肥料成果产业化转化 [2] 标准体系建设 - 参与制定7项国家标准和7项行业标准,包括《复合肥料行业绿色工厂评价要求》等 [3] - 为行业绿色转型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样板 [3] 绿色产品与服务网络 - 构建涵盖20多个大类、上百种产品的多元化矩阵 [4] - 开发"洋丰正好""百倍邦"等系列新型肥料,提升肥料利用率并降低污染 [4] - 采用"3+1"团队作业模式,2024年开展技术培训及示范观摩会1万余场 [4] - 建立600余块高标准示范田,形成3258份测土配方施肥报告和2000余份作物营养解决方案 [4] 绿色生产与资源利用 - 2024年被认定为湖北省环境绩效A级企业 [5] - 磷石膏年处理能力逾700万吨,2024年综合利用达362.99万吨 [5] - 开展"磷石膏改良盐碱地效果及其安全性评价"合作研究,推出"洋丰豆""洋丰硫"等系列产品 [5] - 推进荆门市东宝区磷石膏用于矿坑生态修复项目,可修复面积7.72公顷,消纳磷石膏200余万吨 [5] 行业发展趋势 - 肥料研发向"高效、专用、环保、功能化"方向发展 [4] - 农业绿色发展需要产品技术与科学理念相结合 [4] - 生态修复与固废资源化利用成为行业重要发展方向 [5]
做好农业绿色转型“必答题”
金融时报· 2025-05-20 11:17
农业绿色转型金融支持 - 四川广元市依托绿色金融改革试点契机,聚焦畜禽粪污减排和农副产品低碳加工领域,农业转型贷款余额达12.13亿元[1] - 中国人民银行广元市分行联合多部门印发《广元市农业转型金融标准试用实施方案》,建立项目库并创新金融产品,入库项目159个,授信36个,发放贷款31.7亿元[2] - 推出财政贴息政策,单项最高贴息200万元,期限最长5年,并配套优惠担保政策降低融资成本[2] 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 - 四川省鹤仙农牧发展有限公司获苍溪农商银行300万元信用贷款(利率3.1%),引进智能粪污处理系统后新增5万羽蛋鸡产能,有机肥年增收60万元[3] - 广元市通过"转型+普惠+链长"模式发放肉牛羊行业畜禽粪污治理贷款1004万元[3] - 旺苍县木门镇推广沼液肥使化肥使用量减30%,每亩成本降35元,茶叶产量增5%-10%且品质提升[4] 农副产品低碳加工升级 - 苍溪县猕猴桃食品有限责任公司获农业银行970万元贷款(利率2.95%),数字化改造后生产线损耗率下降,单位产值能耗降低10%[5] - 广元市通过"碳账户+再贷款"模式发放农业转型贷款1808万元,累计为24个项目提供3.4亿元贷款支持[5] 政策与机制创新 - 建立市级领导小组统筹农业转型金融标准实施,10家试点银行开设授信绿色通道[2] - 中国人民银行广元市分行推动"绿金贷"等政策产品落地,强化核心企业信用赋能产业链[3][5]
绿色循环链扮靓美丽乡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5-20 05:22
玉米秸秆饲料化利用 - 使用秸秆青贮收割机后,玉米秸秆收割效率大幅提升,一亩地仅需20分钟即可完成收割并直接使用[1] - 玉米秸秆青贮饲料可替代豆粕、玉米、麦麸等高价精饲料,降低养殖成本,且无需添加其他成分[1] - 玉米秸秆具有鲜嫩汁多、气味芳香、适口性好等特性,可改善牛肉质量并减少牛群消化系统疾病[1] - 当地已形成规模化利用示范效应,孵化出多家年利用青贮玉米秸秆超500吨的养殖合作社和家庭农场[1] 秸秆综合利用政策成效 - 绩溪县采取"饲料化、燃料化、基料化"组合策略推动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4.5%[2] - 全县已培育40家秸秆利用量超50吨的经营主体,其中10家企业年处理量超过500吨[2] 养殖粪污资源化处理模式 - 采用"联户分散收集-集中收储生态利用"模式处理散养户粪污,建成22个总计498.5立方米的污水收集池[4] - 处理后的养殖污水免费供给村民用于农作物种植,形成粪污利用-绿色种植的生态闭环[4] - 试点成功后投入1600万元新安江生态补偿资金推广至三镇,结合农村改厕与污水处理设施建设[4] 农业绿色转型成果 - 通过资源化利用构建绿色循环链条,显著减少农业面源污染[5] - 形成可复制、可持续的农业废弃物处理与环境保护协同发展路径[5]
乡村拔节话“三力”(人民时评)
人民日报· 2025-05-06 06:17
乡村经济发展模式 - 元古堆村通过多元化产业布局实现经济增长,包括现磨咖啡销售(每杯村集体分红3元)、中药材加工(村民日收入150元)和游乐场运营(年营业额超40万元)[1] - 2024年村人均纯收入达18860元,较2021年增长52%,村集体经济收入超120万元,为2021年的2倍多[1] - 采用"农户+村办企业"模式发展旅游业,实现从农业村向旅游村的转型,业态涵盖梅花鹿养殖、花海及冰雪旅游基地[3] 产业结构优化策略 - 因地制宜调整种植结构,重点发展适合阴寒气候的中药材产业,带动村民收入增长[2] - 引入龙头企业建设村内加工厂,延伸产业链至"农头工尾",提升中药材附加值并创造本地就业机会[2] - 从江苏南京引进1年生百合新品种替代原有3年生品种,实现效益倍增[2] 农业转型升级实践 - 推进625亩土地绿色有机认证,坚持无农药化肥种植,形成中药材和鲜百合供不应求的市场局面[3] - 拒绝短平快发展模式,专注现代农业转型,通过长期投入完成农业绿色化改造[3] - 文旅产业升级路径清晰,从初期农家乐逐步发展为复合型旅游目的地,完成"卖资源"到"卖生态"的转变[3] 可持续发展方法论 - 强调"因我而起、因时而为、因势而动"的发展原则,结合本地优势与外部经验[2] - 保持战略定力,避免追逐短期风口,通过持续深耕特色产业实现厚积薄发[3] - 执行层面注重阶梯式发展,在旅游业中逐步丰富业态并引入专业运营公司[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