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农业绿色转型
icon
搜索文档
经合组织发布报告指出:全球农业绿色转型政策空间大
经济日报· 2025-11-19 11:22
当前,在农业生产领域已形成恶性循环机制。该机制下,扭曲性补贴推动更高产量,更高产量鼓励 更多投入,更多投入造成更多污染。报告称,当前发达国家大量使用市场价格支持、基于产量的补贴以 及对化肥、能源、灌溉等可变投入的不设限补贴,上述政策鼓励提高生产强度,导致温室气体排放、水 污染、土壤退化和生物多样性丧失等环境压力加剧。市场价格支持政策通过关税、最低价格、进口限制 等措施抬高国内价格。高价格使农民有更大动力开垦更多土地,提高耕地利用强度,导致栖息地破坏、 生物多样性下降;鉴于畜牧业在发达国家补贴结构中占比较高,价格保护进一步提高了生产强度,增加 牲畜数量导致更多甲烷和氮排放。 报告指出,投入补贴是直接导致污染的政策类型。补贴通过降低化肥价格鼓励更高施肥量,氮磷随 径流进入地表与地下水,造成土壤与水污染以及生物多样性受损。电价补贴等灌溉能源补贴将导致地下 水过度抽取,以及温室气体排放增加;基于产量的补贴属于扭曲性最强的政策,其提高了生产强度并固 化了高排放、高压力生产体系。在当前的农业支持政策体系下,对绿色技术投资不足导致旧模式锁定效 应,加剧了环境压力。发达国家普遍将预算偏向补贴生产而不是鼓励创新,使得精准施肥、 ...
经合组织发布报告:全球农业绿色转型政策空间大
经济日报· 2025-11-19 11:06
当前,在农业生产领域已形成恶性循环机制。该机制下,扭曲性补贴推动更高产量,更高产量鼓励更多 投入,更多投入造成更多污染。报告称,当前发达国家大量使用市场价格支持、基于产量的补贴以及对 化肥、能源、灌溉等可变投入的不设限补贴,上述政策鼓励提高生产强度,导致温室气体排放、水污 染、土壤退化和生物多样性丧失等环境压力加剧。市场价格支持政策通过关税、最低价格、进口限制等 措施抬高国内价格。高价格使农民有更大动力开垦更多土地,提高耕地利用强度,导致栖息地破坏、生 物多样性下降;鉴于畜牧业在发达国家补贴结构中占比较高,价格保护进一步提高了生产强度,增加牲 畜数量导致更多甲烷和氮排放。 报告指出,投入补贴是直接导致污染的政策类型。补贴通过降低化肥价格鼓励更高施肥量,氮磷随径流 进入地表与地下水,造成土壤与水污染以及生物多样性受损。电价补贴等灌溉能源补贴将导致地下水过 度抽取,以及温室气体排放增加;基于产量的补贴属于扭曲性最强的政策,其提高了生产强度并固化了 高排放、高压力生产体系。在当前的农业支持政策体系下,对绿色技术投资不足导致旧模式锁定效应, 加剧了环境压力。发达国家普遍将预算偏向补贴生产而不是鼓励创新,使得精准施肥、 ...
银行应为农业绿色转型注入金融活水
证券日报· 2025-11-16 22:43
面对农业绿色转型具有周期长、公益性强、收益不明显等特点,银行可以将绿色转型指标纳入授信评级 体系,聚焦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绿色农机研发、种植业固碳增汇等关键领域,优化资源配置,通过差异 化信贷政策确保资金向绿色转型重点领域和环节倾斜,实现政策导向与市场需求的精准对接。 日前,农业农村部在山东省临沂市召开的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规划实施推进暨"十五五"农业农村发展规划 编制工作会强调,要加快推进农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谋划开展新一轮农业资源区划工作。 这一部署既明确了乡村振兴的生态底色要求,也为银行开辟了服务"三农"的新赛道。农业绿色转型离不 开资金的长期投入,银行作为金融体系的重要力量,需以政策为引领、以创新为抓手、以协同为支撑, 成为农业全面绿色转型的"输血者"与"赋能者"。 当前,农业绿色转型面临的"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根源在于传统信贷产品与转型需求的不匹配。破解 这一难题,银行需打破传统抵质押思维,围绕农业绿色产业的独特属性创新金融产品体系。一方面,可 针对不同绿色农业场景设计特色信贷产品,简化审批流程,实行"一次核定、随用随贷"模式,适配小农 户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碎片化、高频化资金需求;另一方面,应积极探索 ...
助推澜湄—中亚农业农资经贸合作交流
中国经济网· 2025-11-12 15:15
论坛概况 - 2025澜湄农业农资经贸合作论坛在上海召开,主题为“助推澜湄—中亚农业农资经贸合作交流” [1] - 论坛由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主办,中国东盟农资商会承办,上海市供销合作社和中国农业生产资料集团有限公司协办 [1] - 论坛围绕农业绿色转型、农资技术创新、区域经贸合作等议题展开深入交流 [1] 合作背景与意义 - 论坛召开年份是澜湄合作机制启动9周年,是“中国中亚合作高质量发展年”,也是联合国第二个“国际合作社年” [1] - 论坛旨在加强沟通对接和展示推介,促进澜湄合作、中国—中亚合作在农业农资领域不断走深走实 [1] - 本次论坛首次就澜湄和中亚地区的农业农资经贸合作展开深入交流,拓展了澜湄合作的新空间 [2] 重点合作方向 - 共促农业稳产增产,推进区域粮食安全和农业科技创新 [2] - 共推农资绿色转型,助力区域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 [2] - 共建经贸一体化大市场,助推区域产供链稳定可持续增长 [2] 行业合作举措 - 中国供销合作社愿积极分享在农业技术创新、农资生产能力、装备制造能力、智能化社会化服务等方面的发展经验和技术成果 [2] - 计划扩大贸易合作和技术交流推广,增加绿色优质农资产品供应 [2] - 将充分发挥全国供销合作社系统的多元业务布局和综合网络服务优势,发掘合作新增长点 [2] 市场与贸易前景 - 为东盟、中亚等国家的优质产品进入中国市场拓宽渠道 [2] - 为扩大优质农产品和绿色农资的双向贸易增添助力 [2] - 助推澜湄流域经济发展带加快建设、地区贸易和投资合作潜力进一步增长 [2]
2025澜湄农业农资经贸合作论坛在上海举办
中国经济网· 2025-11-12 10:39
论坛概况 - 2025澜湄农业农资经贸合作论坛于2025年11月8日在上海召开[1] - 论坛由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主办,中国东盟农资商会承办,上海市供销合作社和中国农业生产资料集团有限公司协办[1] - 论坛主题为“助推澜湄—中亚农业农资经贸合作交流”[1] - 汇聚来自澜湄、东盟及中亚地区12个国家的政府部门、商协会、合作社、农业农资企业代表等150余人[1] 论坛议题与目标 - 与会代表共同围绕农业绿色转型、农资技术创新、区域经贸合作等议题展开深入交流[1] - 论坛旨在加强沟通对接和展示推介,促进澜湄合作、中国—中亚合作在农业农资领域不断走深走实[1] - 本次论坛首次就澜湄和中亚地区的农业农资经贸合作展开深入交流,拓展了澜湄合作的新空间[2] 行业合作方向 - 提出共建绿色农业合作新平台、共拓智慧农业合作新空间、共筑开放共赢合作新生态三点建议[1] - 欢迎各国企业以上海为平台,加强农业投融资、农产品贸易和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合作[1] - 论坛播放了“澜湄农业大讲堂”系列短视频,介绍中国植保无人机发展简况、有机肥产业发展现状等,助力区域农业农资科技交流与产业融合[2] 行业影响与意义 - 论坛展示了澜湄—中亚合作的新契机,为未来澜湄—中亚协同发展搭架起友谊的桥梁[2] - 论坛为促进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和粮食安全积极贡献了智慧和力量[2]
“产品+服务”亮相2025磷复肥展,新洋丰率先跑出行业转型“加速度”
中国经济网· 2025-11-05 18:52
公司展会表现与产品创新 - 公司在2025中国磷复肥工业展览会上成为全场焦点,展现出在农业绿色转型与高质量发展中的领先实力 [1] - 公司展示了以“高效化、专用化、环保化、功能化”为研发方向的“4+N”核心产品系列,包括高附加值作物专用肥、升级硫基复合肥、缓控释肥和水溶肥等明星产品 [1] - 产品互动实验区展示了生物有机肥“洋丰豆”全水溶精华版遇水即溶、迅速崩解的优异滴灌喷灌适用性,以及升级硫基复合肥“洋丰至尊”调节土壤酸碱度的独特功效 [4] 研发体系与技术实力 - 公司依托荆门、北京两大研发基地,建立了从产品研发到产业化的全链条创新体系,产品经过严格田间试验验证,多项技术指标高于国家标准 [7] - 公司坚持研发投入,以技术创新驱动发展 [7] 行业认可与领导评价 - 全国政协委员、工业和信息化部原副部长王江平,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副会长李彬,中国工程院院士张福锁等领导专家莅临公司展台调研指导 [7] - 领导专家对公司以科技创新驱动绿色发展的实践给予高度评价,鼓励公司继续发挥龙头引领作用,为行业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多力量 [8] 公司发展战略与服务能力 - 公司围绕“提质增效”从两方面入手:在产品创新上推动肥料从“通用型”向“功能型”转变;在生产端和服务端推动生产过程绿色化智能化升级,并打造农化技术服务团队 [9] - 公司已构建200余人的专业技术服务人才团队,2024年开展一万多场技术培训及市场观摩会,培训人数超61万人次,全年形成测土配方施肥报告3258份 [11] - 公司市场资讯视频号、肥料直通车视频号、园艺旗舰店同时荣获2025年度“流量王”称号,体现了公司在数字化转型与品牌传播方面的创新成果 [11] 行业背景与公司未来规划 - 2025年正值“十四五”收官“十五五”谋划关键节点,磷复肥行业面临稳供应、强创新、促绿色、防风险等多重使命 [11] - 公司通过此次展会全面展示了其在前沿技术、产品矩阵与服务模式上的系统化布局,为行业转型升级提供可借鉴路径 [11] - 公司未来将继续秉持绿色发展理念,深化“三双一多”战略,通过持续技术创新与服务升级,为推动农业现代化、保障粮食安全贡献力量 [11]
以草养地、以绿增肥,大埔蜜柚绿色升级之路
南方农村报· 2025-10-31 12:34
产业背景与挑战 - 大埔县是广东省最大蜜柚种植县,蜜柚为其核心支柱产业 [11] - 长期过量施用化肥和农药的高投入种植模式导致土壤出现酸化、板结、有机质含量下降及微生物系统衰退等副作用 [12][13][14] - 土壤问题进一步引发果树黄化、肥料投入效益递减,制约了蜜柚品质的进一步提升并增加了市场风险 [13][15] 绿色转型技术路径 - 各方力量形成共识,共同探索以“绿肥有机肥替代化肥”为核心的“土壤革命”,核心目标是修复土壤、降低化肥依赖、提升蜜柚内在品质 [6][7][16][17][18][19] - 绿肥种植被视作构建微型生态系统,其多重效益包括改善土壤结构、保持水土、提升生物多样性 [23][24][25] - 豆科绿肥具备“固氮”能力,能将空气中氮元素转化为植物可吸收的氮肥,是实现“空中要肥”、减少化学氮肥使用的核心技术路径 [27][28][29] - 绿肥品种选择需依据果园条件,例如印度豇豆适用于抑制杂草,光叶苕子、箭筈豌豆等是优良的固氮选择 [30][31][32] - 绿肥需与专用有机无机配方肥协同使用,并结合放射性沟施等科学土壤管理方法,以持续改良土壤理化性状,实现增强树势、提升叶片厚度、提高坐果率、改善品质的良性循环 [35][36][37][38] 技术推广与产业生态构建 - 技术推广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技术推广、成本收益、市场激励与政策支持的全面协同 [44][45][46] - 现场观摩(如万川千红蜜柚种植基地)是让种植户亲眼见证绿肥与蜜柚协同生长、说服其采纳技术的重要方式 [47][48] - 企业(如金正大)正捕捉绿色农业转型的新需求,提供针对南方酸性土壤的碱性复合肥料及蜜柚全生育期科学施肥解决方案 [51][52][53][54] - 建立有效的市场回报机制是核心驱动力,需结合现代农业技术和创新营销策略,通过市场认可和“绿色蜜柚”品牌溢价激发农户内在动力 [56][57][58][59][60][61][62] - 政府政策支持、市场需求以及品牌认证被强调为不可或缺的推动力 [58][59]
我国智慧灌溉行业加速发展
中国经济网· 2025-10-28 12:46
行业活动与现状 - 第四届智慧灌溉大会于10月26至27日在江苏昆山举行 主题为“发展智慧灌溉 数智赋能农业节水” [1] - 2024年我国节水灌溉工程面积达6.38亿亩 较“十三五”末提高12.5% [1] - 滴灌、微喷灌面积突破1亿亩 耕地灌溉亩均用水量降至342立方米 较“十三五”末降低4% [1] - 2024年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580 智慧灌溉技术在主要产区的普及率明显提升 [1] 技术发展与行业转型 - 智慧灌溉通过精准感知、科学决策、智能执行实现农业用水精细化管控 [1] - 智慧灌溉技术从单一设备改进迈入系统性技术重构阶段 成果转向场景化精准适配 [3] - 行业加速从“拼资源、拼投入”的传统模式向“靠科技、靠创新”的现代化路径转型 [2] - 数字技术与农业节水实践深度融合 推动灌溉管理从“经验驱动”向“数据驱动”转变 [2][3] 战略规划与支持体系 - 需强化智能农机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形成国际领先水平的原创成果并加速转化 [2] - 规划建设全国农业水效网和智慧灌溉技术熟化基地 搭建复合人才培养平台 [2] - 灌溉所围绕“安全供水、精准控水、高效用水”进行多维布局 研发融合物联网与人工智能的灌溉智能体 [2] - 牵头组建国家灌溉农业绿色发展联盟 整合产学研用资源从全产业链出发推动节水增效 [2]
如何用好肥、答好绿色卷?这场培训班探索化肥减量增效新路径
南方农村报· 2025-10-23 21:30
培训活动概况 - 广东省农业环境与耕地质量保护中心在惠州博罗县举办全省科学施肥增效技术培训班 [2] - 培训采用室内授课、田间实践与线上直播相结合的方式,线上直播间观看达20万人次 [3][4] 科学施肥成效 - 广东省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覆盖面超过90%,肥料利用率提高到42.52% [12] - 已发布842个大配方和县区配方,覆盖主要农作物和经济作物 [13] - 水稻施肥技术体系使肥料利用率提升至42%,新型缓控释肥料和一次性施肥技术更将利用率提升至43%以上,实现增产10%以上 [25][26] 化肥减量增效技术路径 - 关键技术包括测土配方施肥、肥水耦合化肥深施,结合有机肥替代、新型缓控释肥料及生物刺激素 [20][21] - 需整合施肥技术体系和设备技术体系以实现精准施肥 [29] - 功能性肥料开发中,脲酶抑制剂、硝化抑制剂、包膜技术等增效技术作用显著 [32] - 微生物肥料作为智能型肥料,能增强作物养分供应,促进生长、提质增产并改善生态环境 [34][35] 绿肥种植技术 - 推广紫云英、油菜、印度豇豆和硬皮豆等多种绿肥作物的种植与管理经验 [40] - 建议研发轻简高效种植及还田机械,推广社会化服务和集成“绿肥+”技术模式 [41] - 田间实践验证了九种增产提质增效相关施肥三新技术的效果,强调根据现场条件实施科学施肥及有机与无机肥料平衡应用的重要性 [45][46] 企业参与展示 - 广东花仙子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金正大公司、福建三炬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佛山市植宝生态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在现场展示了减量增效新产品 [59]
新洋丰以“创新肥”夯实中国“丰收田”
中国经济网· 2025-10-13 11:05
行业背景与政策导向 - 肥料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至关重要,养活了全球48%的人口[1] - 中国化肥使用量从1978年的884万吨增长至2024年的4988万吨,但过量使用导致土壤酸化、水体富营养化等生态问题[3] - 国家自2015年起推动化肥使用量零增长,2022年提出化肥减量化行动,2024年底发布指导意见推进化肥控量增效[3] - 在政策引导下,全国化肥用量自2015年起逐年回落,2024年三大粮食作物化肥利用率提升至42.6%,农业向高效绿色转型[3] 公司科技创新实力 - 公司承担20余项国家级、省市级重大科研项目,包括5项"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5] - 公司授权专利260余件,参与制定7项国家标准、8项行业标准,获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省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5] - 公司建立覆盖"测土配方—产品创制—智能制造—试验示范—技术服务—推广应用"的完整创新链条[5] - 2025年6月山东淄博示范田应用智能决策系统和专用肥后小麦亩增产达18%[7] - 2025年9月河南滑县示范田使用专用肥后花生、大豆黄曲霉毒素污染下降约80%,亩均增产67.5公斤、增产13.6%[7] 产品矩阵与产业化 - 公司构建涵盖20多个大类、上百种产品的多元化矩阵,形成国内品类最全、规模最大的新型肥料产业体系[10] - 产品系列包括专用复合肥、缓控释肥、稳定性肥、水溶肥等,持续推动迭代升级[10] - 与山东农业大学合作创制15款苹果专用肥,实现养分供应与需求的精准匹配[10] - 在小麦、玉米、水稻专用肥领域成功研制新型包膜缓控释肥产品,累计推广示范面积130万亩[10] 服务体系与市场推广 - 公司采用"产品+服务"双核心驱动模式,构建"3+1"团队作业模式(三名推广人员搭配一名农化服务人员)[12] - 2024年全年开展技术培训和观摩会10969场次,培训超过61万人次[12] - 2024年新建600余块高标准示范田及10000余块新型肥料推广示范田,制定作物营养解决方案2000余份[12] - 基于数字化平台"洋丰神农慧"构建覆盖"测土配方、农技指导、智能决策、田间管理"的一体化服务体系[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