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双重上市
icon
搜索文档
政策推动港深“双重上市”:哪些港股大湾区企业将会率先“回A”?
经济观察报· 2025-06-13 17:46
政策核心内容 - 支持符合条件的香港联交所上市公司在深交所发行上市存托凭证,允许符合条件、在香港联交所上市且在境内注册的粤港澳大湾区企业在深交所上市 [1] - 《意见》提出允许在香港联交所上市的粤港澳大湾区企业按照政策规定在深交所上市 [1] - 政策旨在完善深交所制度供给,增强其全球竞争力,推动金融要素跨境流动,吸引国际资本进入A股市场 [1] 潜在回归企业分析 - 目前在港上市企业主要采用红筹模式和H股模式,其中红筹模式企业注册地多在开曼群岛 [2] - 广东地区约有200余家港股上市企业尚未在A股上市,大部分为红筹模式 [2] - 市值不低于2000亿元的红筹港股上市公司包括腾讯控股(4.69万亿港元)、腾讯音乐(2328亿港元) [3] - 市值超过200亿元的红筹港股上市公司包括小鹏汽车、华润万象生活、康方生物等 [3] - 注册地在境内的H股架构上市公司包括阳光保险(387亿港元)、优必选(362亿港元)、万物云(241亿港元)等 [4] 企业回归动机 - 估值被严重低估的高科技企业可能通过回归A股获得更高估值和更丰富融资渠道 [4] - 已具备成熟产品或用户规模但仍在"烧钱期"的科技平台企业可通过回归A股获得更多资金支持 [4] - 政策敏感行业的核心技术企业回归A股可获得政策定位和市场资金双重支持 [5] 市场影响与估值差异 - A股流动性通常高于港股,存在流动性溢价,回归A股有助于提升企业估值 [6] - A股市场对高科技、高成长性公司的风险偏好更高,给予估值溢价更充分 [6] - 芯片和半导体行业在A股的估值认可度较高,回归A股有助于提升企业估值 [6] 政策落地挑战 - 红筹架构和VIE结构调整成本高、周期长,可能影响企业回归意愿 [7] - 港股与A股在上市规则、财务审计标准、信息披露要求等方面存在差异 [8] - 跨境制度差异推高合规成本,跨境资金使用和结售汇问题带来挑战 [8] 对创业板的建议 - 简化审核流程,设立绿色通道,缩短审核周期 [9] - 设立科技企业专属通道,引入差异化审核标准,关注核心技术而非短期盈利 [9] - 允许科技企业以存托凭证形式挂牌创业板,降低股权结构调整成本 [10] - 推动创业板接受存托凭证形式的红筹企业上市,并允许保留原架构 [10] - 建立深交所与香港联交所的监管合作机制,统一信息披露标准 [10]
21专访|广东省社科院刘佳宁:“H+A”双重上市机制,进一步打破跨境资本流动壁垒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6-11 21:57
深圳综合改革试点金融举措 核心观点 - 中办、国办发布《意见》支持深圳开展科技产业金融一体化专项试点,允许在港交所上市的粤港澳大湾区企业回归深交所上市,旨在深化科技与金融协同、推动跨境资本流动、提升金融开放水平 [1][2][6] - 政策背景包括国家战略驱动粤港澳深度融合及深圳作为先行示范区的使命要求,目标构建"香港募资+内地产业化"的跨境资本循环生态 [1][2] - 举措特点为深化科技金融全链条协同、突出深港融合特色、推进风险可控式前沿领域开放 [6][7] 科技产业金融一体化试点 - 深圳已形成"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的全过程创新生态链,试点将破解科技企业融资难问题,推动"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 [4][5] - 试点通过知识产权证券化、股债联动等工具升级,构建科技成果转化闭环,金融支持从单一信贷转向系统性方案 [6] - 深圳120万家商户已覆盖数字人民币试点场景,具备开展金融综合改革试点的资源禀赋 [7] "H+A"双重上市机制 - 政策允许在港交所上市的粤港澳大湾区企业回归深交所,进一步打通跨境资本流动路径,但面临跨境制度差异、资金流动受限及市场预期冲突等堵点 [1][3] - 港股与A股在财报披露规则(国际会计准则vs中国会计准则)、公司治理要求(如ESG)及投资者结构(机构主导vs散户为主)存在显著差异 [3] - 深港两地监管机构尚未建立高效联合审查机制,审批周期可能延长,且港股募资回流需符合外债额度等管理要求 [3] 政策紧迫性与可操作性 - 紧迫性体现在破解跨境资金结算创新、产业升级窗口期资金需求精准化等深水区矛盾 [8] - 可操作性依托创业板注册制、QFLP试点等18项成熟经验,新举措可复用现有监管框架,风险防控有绿色金融条例等制度保障 [7][8] - 深港监管沙盒协同机制可防控跨境套利风险,为资本项开放提供"安全试验场" [7][8] 深港金融协同与开放 - 政策推动形成"香港国际金融中心+深圳产业金融中心"双核格局,回应2014年"联通港澳市场"诉求 [6] - 深圳将探索数据跨境流动、绿色金融标准等前沿领域压力测试,为全国建立数据要素市场及绿色金融链探路 [6] - 2025年前计划探索建立大湾区统一碳市场,响应"双碳"目标 [7]
机构席位折价1%抛售752.8万元 龙旗科技港股IPO前夕现大宗交易异动
金融界· 2025-05-23 22:32
股价表现与大宗交易 - 龙旗科技股价收报38 02元 较前日下跌3 65% 盘中创出38 02元年内新低 [1] - 机构通过中信证券总部席位折价抛售20万股 成交额752 8万元 成交价37 64元较收盘价折让1% 占当日竞价交易成交额的4 48% [1] - 当日沪深两市共有5家公司出现超4000万元规模大宗交易 福然德以10 17%折价率成交6748 8万元 成为折价幅度最大标的 [2] 港股上市计划与财务数据 - 公司董事会审议通过发行H股并在香港联交所主板上市的议案 拟通过境外募资提升资本实力及全球化布局 [1] - 2024年营业收入同比增长70 62%至463 82亿元 但归母净利润同比下降17 21%至5 01亿元 [1] - 2025年一季度净利润回升20 3%至1 54亿元 [1] 公司业务与市场定位 - 公司为智能产品ODM企业 业务覆盖智能手机 AIPC 汽车电子等品类 客户包括小米 三星 荣耀等头部厂商 [1] - 越南和印度生产基地已承接AR眼镜 手机等多品类订单 预计2027年AIPC和汽车电子业务将形成规模增长 [1] - 目前市值176 83亿元 动态市盈率28 68倍 [1] 市场反应与资金动向 - 大宗交易卖方选择在股价创阶段新低时点出货 与市场对双重上市可能带来的股份稀释担忧形成呼应 [2] - 买方席位中信证券总部接盘动作 显示出部分资金对公司全球化战略的押注 [2]
跨市场套利背后的定价密码:双重上市企业的价值发现逻辑
搜狐财经· 2025-05-16 17:42
中概股跨市场价差套利现象 - 中概股在美股ADR与港股市场存在3%-8%的价差波动,形成套利空间,如阿里巴巴、哔哩哔哩等企业[1] - 价差本质源于全球投资者定价分歧:美股侧重全球竞争格局,港股侧重地缘政策与本地资金偏好[1] - 2022年某互联网巨头两地价差曾持续两周高于5%,吸引专业机构通过跨境转换机制套利[1] 套利机会的形成机制 - 市场信息传导效率差异导致套利窗口,如港股与ADR对重大事件的反应速度差可达12%[3] - 汇率波动与做空成本影响实际收益,2023年港元套利对冲成本同比上升40%[3] - 个人投资者常因跨境换股锁定期错失机会,机构通过大宗交易等工具更易捕捉价差[3] 实操中的风险与挑战 - 流动性陷阱风险:某教育类ADR港股上市首日遭做空狙击,两地价差扩大至15%[3] - 监管套利问题:中美财报披露口径差异导致估值错位,如某新能源车企碳排放数据分歧[3] - 制度性摩擦加剧,需结合VIX指数与港股沽空比率构建预警模型[3] 套利策略的工具支撑 - 专业平台开发价差热力图模块,通过机器学习识别历史收敛规律[3] - 需实时监控跨市场资金流向、拆解机构大宗交易数据[3] - 建议建立多维度监测框架,整合跨市场数据以精准识别套利窗口[5]
低迷业绩挫伤股价,新秀丽(01910)何时再盼来拐点?
智通财经网· 2025-05-15 16:38
财务表现 - 2025年一季度营收7.96亿美元同比下滑7.3%[1][3] - 毛利4.73亿美元同比减少8.9%毛利率下降1个百分点至59.4%[1][3][8] - 净利润0.55亿美元同比暴跌39.7%[1][3] - 经调整EBITDA利润率16%同比下滑2.8个百分点[8] 区域市场表现 - 亚洲市场收入3.07亿美元占比38.5%同比下滑9.7%[5][7] - 北美市场收入2.62亿美元占比32.8%同比下降8.3%[5][7] - 欧洲市场收入1.76亿美元同比持平按固定汇率计算增长4.4%[6][7] - 拉丁美洲收入0.53亿美元同比下滑10.3%[5][7] 战略动态 - 公司主动缩减营销支出同比降幅达20%以应对消费疲软[7] - 持续推进美股双重上市计划但业绩波动可能影响进程[3][10] - 管理层曾因港股流动性折价问题考虑赴美提升估值[9] 行业环境 - 特朗普政府关税战增加业绩不确定性[7] - 全球经贸摩擦影响消费者意愿和消费能力[10] - 旅游产品占收入过半受宏观经济波动显著[7] 资本市场反应 - 财报披露后股价单日暴跌8.58%至14.06港元[3] - 花旗下调目标价至19.7港元瑞银微调至16港元[9] - 机构对公司成长前景预期趋于保守[9][10]
中金:维持新秀丽(01910)“跑赢行业”评级 降目标价至20港元
智通财经网· 2025-05-15 10:20
核心观点 - 中金下调新秀丽2025年和2026年财务预测及目标价 但维持跑赢行业评级 主要因美国关税不确定性及消费情绪疲软影响 [1] 财务预测调整 - 2025年收入预测下调3%至35.4亿美元 净利润预测下调12%至3.27亿美元 [1] - 2026年收入预测下调4%至37.5亿美元 净利润预测下调18%至3.48亿美元 [1] - 目标价下调20%至20港元 对应11.5倍2025年市盈率 较当前股价有30%上行空间 [1] - 当前股价对应8.8倍2025年市盈率和8.3倍2026年市盈率 [1] 第一季度业绩表现 - 1Q25净销售额7.97亿美元 按固定汇率计算同比下降4.5% [2] - 经调整EBITDA为1.28亿美元 利润率16.0% 低于去年同期18.8% [2] - 经调整净利润5200万美元 较去年同期8710万美元下降40% [2] - 业绩低于预期主因亚洲表现不及预期及北美批发渠道订单节奏错位 [2] 管理层指引与战略 - Tumi品牌在中国市场表现强劲 [3] - 2Q25迄今销售增速与1Q25相似 [3] - 预计2Q25毛利率稳定 经调整EBITDA利润率略有改善 [3] - 行李箱行业未出现明显提前备货行为 [3] - 美国销售产品中14%来自中国 预计2025年底降至1%-5% [3] - 全球旅客增长5%预示行李箱需求增长潜力 [3] - 净杠杆率1.8倍 已通过分红和回购向股东返还3.5亿美元 [3] - 正推进美国双重上市计划并密切关注市场环境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