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禾赛(HSAI)
icon
搜索文档
纷纷回流!多只中概股拟赴港上市
深圳商报· 2025-10-21 06:57
【深圳商报讯】(记者 陈燕青)最近几年,阿里巴巴、网易、京东等头部中概股纷纷赴港上市。如 今,中概股回流港股热度又有所升温。继禾赛科技之后,近日,天境生物、文远知行、小马智行等多只 在美股上市的中概股纷纷宣布赴港上市或公布进展。 10月17日,小马智行通过港交所上市聆讯,拟发行不超过1.021亿股。小马智行于2024年11月27日登陆 纳斯达克,目前市值超过70亿美元。 自2018年港交所上市制度改革以来,已有超30只中概股公司相继实现二次回港上市,包括阿里、京东、 网易、百度、携程等,几乎占了互联网行业的半壁江山。 根据记者梳理,中概股回流港股主要有3种方式:私有化退市后重新申请港股上市、在香港二次上市、 双重上市等。据统计,2018年以来共有34只中概股通过双重上市或二次上市登陆港股,其中22只为双重 上市,12只为二次上市。 对此,北方一家券商投行高管表示,"具体来看,私有化退市后重新申请上市需要的时间比较长,而且 需要有充足的资金完成私有化;二次上市主要通过存托凭证实现跨市场流通,通常以现有股份为基础, 无需重复发行新股,流程简单、所需时间短,合规要求可获多项豁免;而双重上市需承担两地上市的合 规成本 ...
7 Driverless Vehicle Stocks That Could Set You Up for Life
Yahoo Finance· 2025-10-17 01:08
自动驾驶汽车市场前景 - 市场具备爆炸性增长潜力,预计到2030年价值可达数万亿美元 [6] - 增长驱动力包括技术进步、安全性提升和商业应用 [6] - 行业发展将面临获取公众信任、应对监管障碍和实现盈利规模化等挑战 [6] 核心自动驾驶解决方案公司 - 英伟达在GPU、硬件、软件和网络工具领域占据领导地位,其汽车业务预计未来十年复合年增长率达20%,到2035年规模近110亿美元 [1] - 旗下DRIVE平台被梅赛德斯-奔驰、沃尔沃、Lucid、比亚迪和丰田等主要汽车制造商使用 [1] - Alphabet旗下Waymo被广泛认为是自动驾驶领域的领导者,在美国多个城市提供L4级机器人出租车服务 [3] - 亚马逊通过收购Zoox开发用于城市网约车服务的全自动双向电动汽车,其技术未来可能整合进其最后一英里物流网络 [2] 关键技术与合作伙伴公司 - Mobileye Global凭借其高级驾驶辅助系统和相关技术成为机器人出租车开发的关键合作伙伴 [8] - 极氪宣布将使用Mobileye作为其ADAS的发布合作伙伴,Mobileye还获得了保时捷等汽车制造商的设计订单 [8] - 禾赛集团在激光雷达解决方案和技术领域处于领先地位,其产品应用于乘用车和商用车的ADAS、纯自动驾驶汽车等领域 [11] - 公司与九家领先汽车制造商的20款车型达成新设计订单,将推动近期收入增长 [11] 新兴商业模式与集成应用 - 优步科技推出全球机器人出租车项目,计划于2026年底启动,将Lucid的Gravity跨界电动车架构与Nuro的L4级自动驾驶系统结合 [9] - 计划在未来六年内部署20,000辆或更多配备Nuro Driver的Lucid车辆,并利用其全球网络和车队管理系统 [9] 产业链相关支持技术公司 - QuantumScape专注于开发用于电动汽车的下一代固态锂金属电池,其技术对高里程自动驾驶车队至关重要 [12] - 固态电池技术旨在显著提高安全性、续航里程、充电速度并降低成本,但尚未实现商业化量产 [12] 行业参与者概况 - 传统汽车制造商和科技巨头均在自动驾驶领域进行大量投资 [5] - 行业繁荣将催生多个赢家,投资者可通过分散投资于一系列公司来把握机会 [13]
激光雷达,在唱衰声中偷偷卖爆!
电动车公社· 2025-10-16 23:59
文章核心观点 - 激光雷达行业在唱衰声中实现逆势增长,出货量大幅提升并成本显著下降,主要得益于技术路径转向半固态、核心部件国产化以及单车搭载数量增加和价格下探至低价位车型 [6][10][13][17][28][73] 激光雷达市场表现 - 禾赛科技宣布成为全球首个年产突破百万台的激光雷达企业,预计全年出货量相比去年50万台可能翻3倍 [6][7] - 速腾聚创2025年上半年总出货量为26.68万台,同比增长9.6% [9] - 今年上半年国内车载激光雷达出货量相比2024年大幅增长71% [10] 激光雷达需求驱动因素 - 坚持激光雷达技术路线的玩家提升单车搭载数量,如华为ADS 4高阶版配备2-3颗激光雷达,顶配版提升至4颗 [13][14][15] - 激光雷达向低价位车型普及,获取门槛降至12.98万元的零跑B10等车型,整车成本占比可低于1% [17][18][19][27] - 激光雷达价格成本降幅超过90%,主流产品如华为192线雷达成本约4000元,禾赛128线雷达成本约2800元,速腾聚创MX系列价格低至1400元左右 [24][25][26] 技术演进与成本下降 - 行业从机械式激光雷达转向半固态激光雷达,后者通过减少运动部件、提高集成度实现成本大幅下降和寿命提升 [45][54][55][64] - 半固态激光雷达技术突破如MEMS微振镜国产化,赛微电子与禾赛科技、速腾聚创等开展合作并实现量产装车,推动产业链成熟 [66][70][72][73] - 激光雷达线数显著提升,如速腾聚创推出520线产品,禾赛科技发布1440线激光雷达并进入量产阶段,提升点云图清晰度 [57][59][61][62] 行业格局与未来展望 - 全球激光雷达市场格局变化,Velodyne等外资厂商影响力减弱,华为、禾赛科技、速腾聚创、图达通等国内厂家崛起 [82][83][84] - 国内构建完整产业链,从激光器研发到整机生产,支撑规模化量产和成本下降 [86] - 激光雷达应用拓展至智能机器人、低空经济、智慧物流等新兴领域,为L3/L4级自动驾驶落地提供支持 [87][89]
美股异动丨禾赛盘前涨1% 大和料车用激光雷达需求提升
格隆汇· 2025-10-16 17:14
| HSAI 未赛 | | | | --- | --- | --- | | 23.040 ↓ -0.610 -2.58% | | 收盘价 10/15 16:00 美东 | | 23.290 + 0.250 +1.09% | | 盘前价 10/16 04:33 美东 | | 二 24 4 2 8 8 日 0 自选 | | ● 快捷交易 | | 最高价 24.440 | 开盘价 24.440 | 成交量 251.52万 | | 最低价 22.560 | 昨收价 23.650 | 成交额 5830.51万 | | 平均价 23.181 | | 市盈率TM 205.71 总市值 35.98亿 (--) | | 振 幅 7.95% | 市盈率(静) 亏损 | 总股本 1.56亿 | | 换手率 2.00% | 市净率 5.886 | 流通值 28.95亿 | | 52周最高 30.850 | 委 比 -24.15% | 流通股 1.26亿 | | 52周最低 4.020 | 量 比 0.63 | 每 手 1股 | | 历史最高 30.850 | 股息TTM -- | 换股比率 1.00 | | 历史最低 3.280 | ...
激光雷达竞争驶入“芯片与车规”深水区:未来L3级入门标准或为“500线+多雷达”
每日经济新闻· 2025-10-15 20:56
行业增长与装机量 - 2024年国内激光雷达装机量突破150万颗,同比增长1797% [1] - 2025年上半年装机量达1002万颗,同比增长71%,全年有望冲击250万颗 [1] - 激光雷达市场产值预计将从2024年的1181亿美元增长至2029年的5352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达35% [8] 技术演进与自动驾驶需求 - 自动驾驶级别向L3级演进,单车搭载激光雷达数量从早期的1至2颗提升至4至5颗以满足复杂感知与冗余需求 [1] - L3级自动驾驶需要感知上的异构冗余,行业共识是采用多激光雷达融合感知方案 [6] - 未来L3级准入的硬件门槛预测为500线以上配合多颗激光雷达 [8] - 数字化架构使激光雷达线数性能可达模拟激光雷达10倍以上,192线及更高线数成为可能 [6][7] 成本下降与芯片化趋势 - 激光雷达价格从最初的七八万美元一路降至200美元(约合1400元人民币) [2] - 头部厂商如速腾聚创和禾赛科技均已推出价格下探至200美元的产品,目标应用于15万元级别车型 [2] - 成本下降主要归功于芯片化,自研芯片可剔除不需要的功能,相比早期采用通用芯片显著降低成本 [2] 车规认证与可靠性要求 - 激光雷达正从功能件转变为安全件,车规级可靠性已成为行业准入底线 [3] - 核心芯片系统必须通过AEC-Q与ISO 26262等国际公认的车规认证体系验证 [3] - 头部企业如速腾聚创的SPAD-SoC与VCSEL芯片通过AEC-Q102认证,禾赛科技ATX激光雷达通过ISO 26262 ASIL B功能安全认证 [3] - 满足车规认证是系统性工程,涉及严苛测试、更长测试时间,对量产节奏与成本构成影响 [4] 政策支持与标准确立 - 2025年发布的《智能网联汽车 组合辅助驾驶系统安全要求》强制性国家标准征求意见稿中,激光雷达首次被纳入强标体系 [6] - L3级自动驾驶相关政策明确要求系统需配置激光雷达,并建立更完善的冗余安全机制 [6] 产品创新与性能提升 - 行业推出面向L3/L4级自动驾驶的高性能产品,如速腾聚创的千线超长距数字化激光雷达EM4,最远测距距离达600米 [7] - 禾赛科技推出首款1440线超远距激光雷达AT1440和车规级纯固态激光雷达FTX [7] - 高线数激光雷达能实现更远距离和更高精度的环境建模,更清晰地识别细节 [5][6]
异动盘点1014|泡泡玛特涨超1%,英诺赛科涨超7%;禾赛涨超6%,特斯拉涨超5%
贝塔投资智库· 2025-10-14 12:00
美股市场表现 - 携程网股价上涨0.96% 公司与Live Nation Asia建立多年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旨在整合旅游和现场音乐体验于亚洲关键市场 [2] - 禾赛股价上涨6.71% 公司宣布2025年度第100万台激光雷达已于9月底正式生产下线 成为全球首个年产量突破百万台的激光雷达企业 [3] - 百度股价上涨3.31% 麦格理报告指公司正转向更多元化收入来源 投资评级由"中性"上调至"跑赢大市" [3] - 名创优品股价上涨5.55% 公司战略级店态MINISO LAND首次登陆重庆 在解放碑与观音桥两大核心商圈同开"双首店" [3] - 网易股价上涨1.67% 摩通报告对网易2026年游戏管线前景乐观 H股及ADR评级各由"中性"上调至"增持" [3] - 特斯拉股价上涨5.42% 国产特斯拉据称三季度交付超24万辆 [3] - 高盛股价上涨2.93% 公司将于明日美股盘前公布第三季度财报 分析师预计第三季度营收将同比增长11.9% [3] - 摩根大通股价上涨2.35% 公司宣布启动一项总额达1.5万亿美元的计划 旨在支持、融资并投资对美国国家安全与经济韧性至关重要的产业 包括国防、能源和先进制造业 [3] - 小鹏汽车股价上涨3.38% 小鹏汇天近日在迪拜举办"陆地航母"首场国际品鉴会 正式开启全球化之路 [3] - 丰田汽车股价上涨1.44% 公司计划最早在2027年推出首款搭载量产全固态电池技术的车型 目标是在续航、充电速度和性能上全面领先 [3] 港股市场表现 - 新奥能源股价上涨超2% 私有化方案定价合理 机构指四季度有望获得新进展 [3] - 东岳集团股价下跌超6% 有机硅产品价格下行 附属东岳硅材前三季度纯利下滑最多97% [3] - 京东健康股价上涨超2% 大摩指公司第三季度表现持续稳健 为其25财年目标带来上行空间 [3] - 布鲁可股价上涨超5% 公司发布多款全新品类系列 花旗看好目标客群扩大 [3] - 小鹏汽车-W股价上涨超1% 汇天签订中东地区首批600台飞行汽车订购协议 [3] - 金风科技股价下跌超1% 年内股价累计上涨1.5倍 美银称风电行业盈利正持续复苏 [3] - 协鑫科技股价上涨超4% 公司发布公告 近日根据认购协议及配售协议完成发行10.15亿股 [3] - 中远海控股价上涨超4% 公司拟斥资最多14.98亿元回购5000万股至1亿股A股 [3] - 泡泡玛特股价上涨超1% 苹果CEO库克现身上海泡泡玛特 大摩称公司受关税影响低 [3] - 英诺赛科股价上涨超7% 公司发布公告称与英伟达合作 为800 VDC电源架构提供全GaN电源解决方案 [3]
汽车行业月报:9月新能源车渗透率升至57.8%,看好四季度销量冲刺提振车市表现-20251014
交银国际· 2025-10-14 10:28
行业投资评级 - 汽车行业评级为“领先” [1] 核心观点 - 9月新能源车渗透率升至57.8%,看好四季度销量冲刺提振车市表现 [1] - 2026年新能源购置税减免政策调整(从全免到减半)有望刺激消费者在年底前集中购车,叠加“金九银十”旺季和年末车企冲量,看好四季度车市销售表现 [3] 市场表现与销量数据 - 9月全国乘用车市场零售224.1万辆,同比/环比增长6.3%/11% [3] - 2025年1-9月乘用车零售累计1700.5万辆,同比增长9.2% [3] - 9月自主品牌零售150万辆(同比/环比增长13%/12.9%),其全国零售份额同比增3.6个百分点至66.9% [3] - 9月主流合资品牌零售49万辆(同比/环比下降6%/增长4%),其中德系/日系/美系零售份额分别为14.3%/11.6%/5.8%(同比分别下降2.3个百分点/下降1.1个百分点/上升0.1个百分点) [3] - 9月新能源车零售销量129.6万辆(同比/环比增长15.5%/16.2%),新能源渗透率达57.8%,同比/环比上升5.0个百分点/2.6个百分点 [3] - 2025年1-9月新能源车渗透率达52% [3] - 9月自主品牌新能源渗透率高达78.1%,市场份额70.1%;豪华/合资品牌的渗透率分别为34.5%/7.4% [3] - 9月特斯拉份额为5.5%,同比下降0.9个百分点;新势力整体份额同比上升3.3个百分点至20.2% [3] - 9月乘用车出口(含整车与CKD)总量52.8万辆(同比/环比增长20.7%/5.7%),2025年1-9月乘用车厂商出口399.9万辆,同比增长12.5% [3] - 9月自主品牌出口达46.3万辆,同比/环比增长27%/8%;合资与豪华品牌出口6.5万辆,同比下降10.8% [3] - 9月新能源乘用车出口21.1万辆(同比/环比增长96.5%/3.9%),占乘用车出口总量40.1%(同比上升15.4个百分点) [3] 重点覆盖公司估值与评级 - 报告覆盖多家公司并给予“买入”或“中性”评级,包括宁德时代、比亚迪股份、赛力斯、蔚来汽车、长城汽车、吉利汽车、亿纬锂能、潍柴动力、小鹏汽车、国轩高科、中国重汽、雅迪控股、九号公司、中创新航、禾赛集团、速腾聚创、瑞浦兰钧、理想汽车、广汽集团、绿源集团 [2][11] - 重点公司估值数据详见报告估值表,例如宁德时代FY25E市盈率为26.1倍,比亚迪股份FY25E市盈率为19.4倍 [2] 投资建议关注 - 建议关注小鹏汽车,因其全新P7/增程车型陆续上市,带动销量和毛利率提升 [3] - 建议关注吉利汽车,因其私有化极氪后推动内部资源整合 [3] - 建议关注赛力斯,因其问界系列进一步拓展高端市场并提升盈利水平 [3]
专论 || 张夕勇:加快推进智能网联汽车与机器人产业融合发展
中国汽车报网· 2025-10-13 17:24
行业规模与前景 - 人形机器人产业被定位为下一个10万亿人民币规模的全新赛道,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预测2045年后中国仅人形机器人整机市场规模就可达10万亿人民币[3] - 摩根士丹利预测到2050年全球人形机器人年营业收入将突破5万亿美元,叠加供应链和服务网络后整体产业规模将远超汽车产业[3] - 英伟达首席执行官黄仁勋明确指出AI加持下的机器人产业是一个10万亿美元级别的全新赛道[3] 技术与产业成熟度 - 当前机器人产业正处在类似“2010年智能手机”和“2016年新能源汽车”的前夜,AI大模型与机器人控制技术融合发展推动自动化和智能化“双轮”驱动[4] - “一机三器”(电机、减速器、传感器、控制器)逐步实现国产化和模块化,在规模上量的同时大幅降低成本[4] - 政策与资本双重加持,战略新兴产业“既有面子,又有里子”[4] 产业链协同优势 - 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与人形机器人产业在硬件、软件、应用场景等多方面具备协同优势,汽车产业链将从多个环节赋能机器人产业[5] - 汽车与机器人共享超过50%的供应链资源,尤其在传感器、芯片、动力系统等核心领域高度重合[6] - 两者均采用“感知—决策—执行”的三层技术架构,且自动驾驶算法与人形机器人的具身智能技术路径趋同[6] 技术层面协同 - 智能网联汽车与机器人在感知层基础硬件相似,汽车领域的自动驾驶、芯片、传感器、激光雷达等技术可以与人形机器人相互赋能[5] - 在路径规划、运动轨迹预测等关键算法上,智能驾驶和机器人具有复用性,特斯拉目前在电动汽车与机器人两者算法相似度约为60%[6] - 激光雷达、传感器、动力电池、高强度轻量化材料等已在汽车企业大规模批量应用,将快速、大幅度降低机器人生产成本[7] 生产与渠道协同 - 汽车生产是自动化水平最高的大批量生产方式,其生产组织方式可为效率低、一致性差的传统机器人手工生产提供借鉴[7] - 全国汽车4S店总量为3.2万家,经过改造可承担机器人的经销,成熟的汽车售后维修服务模式可解决机器人可靠性痛点[8][9] - 汽车4S店承接机器人业务可缓解部分经销商因汽车业务萎缩带来的经营压力,实现汽车产业和机器人产业的双赢[9] 应用场景与案例 - 人形机器人已开始将其产品和服务应用于汽车产业链,例如优必选的Walker S在东风柳汽总装车间负责10多项工作[10] - 乐聚公司的“夸父”人形机器人在一汽红旗工厂使夜班生产效率从人工时代提升了约30%[10] - 特斯拉Optimus在电池分拣任务中达到每小时360个的处理速度,误差率仅0.5%,较人工操作提升50%,其每小时综合成本约为3美元,远低于美国制造业平均时薪[11] 未来应用拓展 - 人形机器人未来可超越制造环节,模拟人类驾驶员直接参与汽车自动驾驶系统测试、耐久性测试等研发环节[11] - 人形机器人可作为智能出行伙伴扮演车载助手角色,协助乘客完成物品取放、儿童老人照料等任务[11] - 在商用车长途物流领域,重型卡车驾驶员可配备人形机器人实现交替驾驶,达到“人休息车不停”的高效作业[12]
美股异动丨禾赛盘前涨超7%,2025年度第100万台激光雷达正式生产下线
格隆汇· 2025-10-13 16:14
此外,摩根士丹利将2025年内地汽车销售上调6%至2990万辆,意味按年升9%,因预期刺激政策到期前 将出现提前购车潮,以及近期多款新车型上市有望推动第四季批发销售。大摩将禾赛目标价上调至35美 元,予"增持"评级。(格隆汇) 禾赛(HSAI.US)盘前涨超7%,报23.62美元。消息面上,禾赛宣布,2025年度第100万台激光雷达已于9 月底正式生产下线。禾赛成为全球首个年产量突破百万台的激光雷达企业,将以"年百万级"超大规模量 产交付能力继续引领激光雷达行业标准。这一里程碑也标志着禾赛科技阶段性实现了其创业以来的首个 企业愿景,即"2025年让全球1%的车辆具备三维感知能力。" ...
德邦快递开通中东6国物流专线;Temu与电商服务平台Base达成合作|36氪出海·要闻回顾
36氪· 2025-10-12 21:34
物流与供应链动态 - 德邦快递开通中国至阿联酋、沙特、科威特、卡塔尔、巴林、阿曼等中东6国的空海运物流专线,以迪拜为货运中枢,通过21条运输线路实现货物直达 [5] - 德邦快递为跨境电商客户提供专门“VIP通道”,支持亚马逊、Noon等平台,提供免费预约送舱、换标签、打包等服务 [5] - 沙特港口管理局与海关总署联合推出货运新规,要求所有抵达沙特海港的货物须通过FASAH电子清关平台提前提交舱单数据,新规将于2025年10月29日生效 [11] - 沙特新规根据航程远近设定提交时限:较远港口需在到港前72小时提交,附近港口为24小时,24小时以内航次可在到港前任意时间提交,逾期将面临罚款 [11] 电商平台与零售策略 - Temu与电商服务平台Base达成合作,旨在帮助跨境卖家提升在英国、美国等多个市场的运营效率,简化订单履行流程 [5] - 合作提供三大核心支持:加速产品上架与订单处理、简化库存与定价管理流程、实现多渠道无缝整合,使卖家能将Temu纳入现有销售矩阵 [5] - TikTok在英国测试名为“Trendy Beat”的自营电商购物功能,由TikTok自主采购和销售平台上因短视频而受到关注的商品 [6] - SHEIN计划于今年11月在法国开设其首家实体门店,将与法国大型百货公司Société des Grands Magasins合作,在巴黎老佛爷百货商场内的五地开设门店 [6] 科技与人工智能应用 - 万兴科技AIGC视频创作平台ToMoviee AI在日本NexTech Week2025秋季人工智能展会亮相,该平台在文生视频大模型评测榜单VBench-2.0中综合得分位列全球前三,并在两项关键指标上获得第一 [7] - 万兴科技自2011年进入日本市场,目前在当地拥有5600余家合作伙伴 [7] - 禾赛科技宣布2025年度第100万台激光雷达于9月底下线,成为全球首个年产量突破百万台的激光雷达企业 [8] - 禾赛科技全球ADAS激光雷达市占率第一,客户包括全球24家主机厂的120个车型的量产定点,全球前十大Robotaxi公司中有九家选择其作为主激光雷达供应商 [8] 汽车与出行行业 - 小米在德国埃森和西班牙马德里同步开设两家旗舰店,并宣布到2025年底将欧洲门店数量扩展至10家,为2027年正式在欧洲销售电动汽车铺路 [7] - 小米计划依托智能手表、笔记本电脑等生态产品,构建覆盖出行与家庭场景的闭环系统 [7] - 比亚迪第1400万辆新能源汽车在巴西工厂下线,巴西总统卢拉成为车主,比亚迪在巴西已拥有超17万名车主,并连续两年成为巴西新能源市场销冠 [8] - 国庆中秋假期滴滴海外出行需求爆发,日均需求较暑期上涨超100%,用户出行峰值出现在10月4日,首尔、济州、新加坡等城市需求突出 [6] 企业融资与资本市场 - 美妆品牌自然堂集团完成新一轮融资,加华资本投资3亿元人民币,欧莱雅参与,本轮融资估值超70亿元,公司已提交赴港IPO招股书 [9] - 自然堂已崛起成为中国第三大国货化妆品集团,年营收超45亿元,并已进军北美及东南亚市场,计划进军全球主要电商平台 [9] - 安澜动力完成数百万元天使轮融资,由清水湾二期基金独投,资金将用于电动智能摩托艇产品功能样机的迭代研发,核心市场为美国、加拿大、澳洲和欧洲 [9] - 达普生物完成B2轮融资,由上海科创集团旗下知识产权基金领投,资金将用于加速高端生命科学仪器产品的全球商业化进程 [9] 医药行业国际化 - 诺诚健华与全球生物制药公司Zenas达成全球授权合作协议,潜在总交易金额超20亿美元 [11] - 2025年以来创新药出海热潮持续升温,恒瑞医药、信达生物等头部药企已通过海外授权实现技术与市场的国际化突破 [11] - 中国创新药对外授权金额和数量不断增长,反映出全球市场对中国药企“高效研发+成本优势”的认可 [12] 区域政策与市场支持 - 香港特区政府启动“内地企业出海专班”,拟推出政策措施包括推动内地银行在香港设立区域总部以支持企业拓展东南亚和中东市场、提供税务宽减吸引企业在港设立财资中心、推动碳排放核算服务等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