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交叉融合
搜索文档
抓住调整机遇 理性选择新赛道
广西日报· 2025-06-13 10:06
高校学科布局优化 - 广西高校围绕国家战略和地方需求优化学科布局 新增兼具前沿科技与交叉学科特色的本科专业 [2][3] - 教育部2025年本科专业目录新增29种专业 涵盖人工智能 碳中和 数字治理等重点方向 [4] - 广西大学新增人工智能 数据计算及应用 智慧农业3个专业 人工智能专业计划招生40人 [4] - 广西师范大学新增教育学 工业设计2个专业 停招秘书学等7个本科专业和3个专业方向 [5] - 南宁师范大学调减招生1400人 新增大气科学 运动训练专业 暂停7个本科专业招生 [6] 医学类教育扩容升级 - 广西医科大学临床医学等6大本科专业扩招340人 助产学新增50人 新增智慧健康养老服务与管理高职专业 [7] - 广西中医药大学扩招250人 新增康复治疗学中外合作项目 医学信息工程等医工结合专业 [7][8] - 中医药大学中医学类专业不限定选考科目 面向物理和历史考生招生 [7] 高职院校专业调整 - 南宁职业技术大学新增4个本科专业和1个专科专业 9个本科专业融入AI技术课程 [9] - 柳州职业技术大学新增自动化 人工智能等4个本科专业 计划招生6500人 聚焦汽车机械产业 [9] - 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新增无人机应用 智能物流等专业 对接低空经济 智慧物流等新兴产业 [10] 专业建设与区域产业联动 - 高校专业调整对接广西支柱产业(汽车 机械 冶金等)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信息技术 生物医药等) [11] - 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紧密对接产业技术变革前沿 如柳州职院服务"制造强国""工业强桂"战略 [9][10] - 新增专业如医学信息工程 人工智能工程技术等填补市场人才缺口 开辟智慧医疗等就业空间 [8][9]
从“零”到“一” 破界创新(学创天地)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5-28 06:56
深圳零一学院概况 - 创办于2021年,由深圳市委市政府推动成立,借鉴清华大学钱学森力学班模式 [2] - 定位为创新型学院,面向全国青少年,采用项目制培养方式,目标为培养科技变革型人才 [2] - 创始院长为中国科学院院士郑泉水,其曾创办清华"钱班"并积累创新教育经验 [5] 培养模式与特色 - 核心活动为每年夏季举办的"X-Challenge颠覆性创新挑战营",为期10天,包含头脑风暴、实践项目及导师指导 [3][4] - 2024年挑战营规模:140名中学生+220名大学生,分少年营和大学营,聚焦信息与界面、微纳与智造、生命与健康等领域 [4] - 采用非传统教育路径:不强制听课,鼓励学科交叉,通过社会调查、企业参访(如华为、比亚迪)等实践激发创新 [6][7] - 学生可获"零一学子"资格进入长期培养计划,持续获得研究支持 [4] 学生体验与成果 - 学生背景多元,涵盖竞赛获奖者、科研经历者及跨学科探索者,形成高活力学习社区 [5][6] - 典型案例:学生吴叩天通过学院找到科研方向,慕明星在参访企业中明确产品市场化思维 [6][7] - 创新成果包括跨学科应用(如"基于超滑技术的汤圆")及社会问题解决方案(留守儿童/老人陪伴项目) [6] 教育理念创新 - 突破传统被动学习模式,强调"问题驱动":学生需自主寻找课题、导师及解决方案 [5] - 与现有学校教育互补:保留原校学籍,通过短期项目激发内驱力,再反哺常规学习 [5] - 核心理念:点燃好奇心与创新志趣,培养主动探索能力,被称为"魔法学院" [6]
拓宽大学生职业创新能力培养路径
新华日报· 2025-05-07 10:45
实习实践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重要性 - 实习实践从过渡性教育环节转向生成性育人机制,将高校人才培养目标与经济社会的现实需求相匹配 [1] - 实习实践承担双重转化任务:学术知识融入真实情境实现学生由理论学习向解决问题转变,引导学生完成从认知结构到能力体系的内在重构 [1] - 高等教育普及化与新型工业化进程深度交织,实习实践成为连接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关键一环 [1] 校企协同机制的深化与创新 - 实习实践从辅助性环节转向人才培养的核心环节,高校与企业协同育人关系不断深化 [2] - 高校在协同机制中扮演主动连接者角色,围绕产业发展需求调整学科布局、优化课程设置,引入企业真实案例和技术流程 [2] - 企业参与从提供岗位扩展到课程共建、平台共研、成果共享,通过共建实验室和联合研发项目为学生提供连续实践链条 [2] 科技成果转化机制的强化 - 高校需通过产教融合机制重构解决"科研成果难落地"和"课程与市场脱节"问题,推动成果转化与人才培养深度耦合 [3] - 将成果转化前移至实习实践环节,设立"科研转化型"实习基地,引导企业在课题设计、原型验证等环节与学生协同推进 [3] - 高校通过设立"创业基金"和"学生孵化空间",将有转化潜力的学生项目引入孵化体系,提供知识产权支持、市场推广等服务 [3] 学科交叉融合的推动 - 学科交叉成为高校创新教育重要趋势,回应复杂问题导向的创新需求 [4] - 高校通过建设"模块化交叉平台"和"技术共享工坊"打破学科壁垒,为不同专业背景学生协同攻关提供空间支撑 [4] - 设立校内跨学科创新基金或工作室,鼓励学生在企业导师和高校教师联合指导下以团队形式开展开放式课题研究 [4] 协同创新网络的构建 - 实习实践范式从教学附属向创新驱动转变,高校推动学生成为协同创新的主体力量 [5][6] - 探索"项目制实习+企业协同攻关"实践新形态,学生参与真实项目全过程,从前期调研到成果转化均有实质性分工与协作 [5][6] - 协同创新网络将实习实践嵌入知识共创与组织协同,实现职业创新能力的立体成长 [6]
天津大学新增三个专业,其中两个专业2025年启动招生
新京报· 2025-05-06 19:21
天津大学新增专业 - 天津大学2024年新增智慧建筑与建造、预防医学和运动训练三个本科专业,聚焦国家战略需求并依托学科交叉优势 [1] - 智慧建筑与建造专业2025年启动招生,学制四年,培养现代工程尖端人才,师资包括国际建筑师和重点项目工程师 [1] - 预防医学专业2025年招生,学制五年,年规模30人,授予医学学位,特色为医工交叉与智能应急决策能力培养 [1] - 运动训练专业2025年下半年发布简章,服务体育强国战略,与天津市体育局合作排球、篮球项目,师资含4名国际级健将 [2] 学科调整 - 城乡规划与风景园林专业学制从五年缩减至四年 [1] 专业特色 - 智慧建筑与建造专业融合建筑学与新兴技术,定位多学科交叉 [1] - 预防医学专业依托卫生应急学院,强化人工智能与卫生数据治理 [1] - 运动训练专业整合工学、医学和管理学科资源,实施交叉培养 [2]
勇担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使命(教育名家笔谈)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4-28 09:19
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战略定位 - 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有机组成部分,承担创新人才培养、基础研究和重大科技突破的使命 [5] - 战略支撑体现在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产出重大原始创新成果、汇聚卓越师资、攻关关键核心技术四个方面 [6] 人才培养与科研结合机制 - 创新驱动的实质是人才驱动,研究型大学需通过科研训练培养本科生高阶思维、硕士生实战能力、博士生复杂问题解决能力 [7] - 需发挥多学科优势建设科研平台,以重大科研任务锻造人才队伍,实现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 [7] 科研模式创新 - 坚持目标导向与自由探索相结合,根据学科特点动态调整两种模式的权重 [8] - 大科学时代科研活动呈现高投入、高风险、高效率特征,组织化程度显著提升 [8] 评价体系改革 - 建立以质量、绩效、贡献为核心的评价导向,推行代表性成果评价和长周期评价 [9] - 推动科研从"数量型"转向"质量型",从"跟踪式"转向"引领性",组织模式从"裂变式"转向"聚变式" [9] 学科交叉与平台建设 - 学科交叉融合是科技创新的催化剂,需打破专业壁垒调整学科体系以抢占科技制高点 [10] - 重大科技创新平台是汇聚战略科技力量的关键,需融入国家实验室体系提升能级水平 [12] 战略科学家培养 - 战略科学家是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的关键少数,需完善培养机制并建立青年人才长周期激励机制 [13] - 通过自主培养与全球引才双路径,形成战略科学家成长梯队 [13] 创新体系融合 - 深度融入国家创新体系,参与新型举国体制以形成教育、科技、人才强国的倍增效应 [15] - 与区域经济构建创新融合体,例如大连理工大学参与大连英歌石科学城建设 [16] 大学治理转型 - 推动从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向战略性研究型大学跨越,通过综合改革塑造发展新形态 [17] - 实施人才人事制度、学部制、机关大部制等改革,确立"双一流"建设加速跑的态势 [17]
今日快评丨高校专业调整透露哪些信号
河南日报· 2025-04-28 07:32
高校专业更新 - 河南省47所高校新增备案和审批专业146个 列入2025年本科招生计划 包括智能建造与智慧交通 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 飞行器运维工程等 [1] - 专业调整聚焦人工智能相关学科 瞄准时代前沿和就业导向 如国产大模型DeepSeek和智能机器人引发行业关注 [1] - 农业大省背景推动智慧农业专业开设 提升农业生产智能化数字化水平 支撑现代农业发展和乡村振兴 [1] 专业设置方向 - 河南省2024年急需特需新兴未来本科专业支持目录清单显示 电子信息 智能制造 先进装备 新材料等前沿领域为重点 [2] - 养老服务管理 健康服务与管理 体育康养 康复治疗学等专业增设 反映银发经济快速发展带来的社会需求 [2] - 学科交叉融合成为趋势 如工程专业融入艺术审美 医学专业结合心理学知识 [2] 专业调整原则 - 高校需从办学定位和条件出发新增或撤并专业 避免盲目跟风热门或撤并冷门专业 [2] - 民生福祉和文化传承领域专业需综合考量时代责任和人文关怀 不单纯依赖市场热度 [2] 人才培养核心 - 毕业生质量是高校口碑关键 加强学科建设和基本功训练是以不变应万变的核心 [3] - 招生工作中需加强对新增专业的解读和宣讲 帮助学生和家长理解专业动态调整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