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等
搜索文档
“美国已不是过去的美国”,特朗普挥向高等教育的大棒会带来什么?
虎嗅· 2025-05-31 16:29
哈佛大学与联邦政府冲突事件 - 哈佛大学在毕业典礼上因校长嘲讽特朗普驱逐国际学生政策获得3万人起立鼓掌,事件登上中国互联网热搜 [1] - 马萨诸塞州联邦法院裁决允许哈佛继续招收国际学生的临时限制令继续有效,政府给予30天提交证据期限 [1] - 特朗普政府暂停新国际学生签证面谈,国务卿卢比奥宣称将"大力撤销中国学生签证",影响已获签证的中国学生 [1][6] 事件发展过程 - 5月22日国土安全部要求哈佛72小时内提交过去5年外国学生"非法"活动记录,否则取消招收资格,理由包括反犹和支持哈马斯 [3] - 哈佛校长发表公开信谴责DHS决定"非法且毫无根据",并向法院提起72页诉讼,指控政府违反宪法和进行政治报复 [4] - 哈佛和MIT校长均强调"没有国际学生,学校就不再是学校",超过300人在校园抗议政府驱逐国际学生 [4][5][6] 政府采取的措施 - 特朗普要求常春藤盟校国际学生比例从31%降至15%,声称外国学生挤占美国学生名额 [6] - 政府冻结哈佛26.5亿美元联邦拨款与合同,计划撤销免税地位,众议院通过法案将捐赠基金税率提高至21% [19] - 政府扩大对中国学生签证审查,1000多名哈佛中国学生面临签证撤销风险 [6][13] 学术界的反应 - 部分华人学者认为特朗普措施过分但理解政府立场,批评哈佛等校因DEI政策造成反向不平等 [8][13] - 哈佛教授Pinker指出学校言论自由排名全美倒数第一,DEI政策压制不同观点导致政治多样性不足 [10][11][12] - 学术界对哈佛支持哈马斯学生抗议活动的暧昧态度存在分歧,部分学者认为学校自食其果 [8][10] 反犹主义争议 - 国土安全部指责哈佛纵容反犹和支持恐怖主义,校园调查报告证实存在针对犹太学生的偏见事件 [14] - 哈佛采纳改革方案加强防止抗议越界,但Pinker认为校园不存在真正反犹主义,只是语义争论 [15] - 学者认为哈佛成为政府整治校园反犹思潮的替罪羊,事件与以色列外交官枪杀案有关联 [15][16] 高等教育体系影响 - 学者指出美国高等教育实质是国家治理逻辑一部分,依赖联邦政府对国家利益的界定 [16] - 特朗普政策被指旨在削弱自由派主导的高教体系,可能对美国科研教育造成长期破坏 [18][19] - 政策收缩导致中美联合办学叫停,反映美国保护教育科技成果不被中国获取的战略转向 [21] 国际学生与学术影响 - 国际学生占哈佛学生总数25%,若被卡将损失高昂学费收入,影响学校运营 [4][19] - 签证限制和审查加强可能导致美国人才虹吸效应消散,影响全球科研合作 [21] - 哈佛被视为检验美国三权分立和高等教育体制的试金石,其司法斗争结果具有标志性意义 [21]
美政府“围剿哈佛”扯上中国,专家:这是美国典型利用中国议题进行国内政治操作的手法
环球时报· 2025-05-21 06:49
美国政府对哈佛大学的调查与施压 - 美国众议院"中国问题特别委员会"主席穆莱纳尔等3名共和党议员致信哈佛大学 要求提供与中国军方相关机构合作的内部文件和通信记录 涉及微电子 人工智能和量子科学等双重用途技术交流 并威胁取消免税资格 [1] - 美国国会对哈佛大学的调查包括:4月调查其反犹太主义举措涉嫌侵犯公民权利 5月初调查其与其他常春藤盟校学费勾结的反垄断行为 [1] - 自4月以来 联邦政府已冻结哈佛大学超过20亿美元的拨款 促使哈佛大学向联邦法院提起诉讼 [1] 美国政府对其他高校的拨款冻结 - 特朗普政府削减对哥伦比亚大学的4亿美元联邦拨款 冻结康奈尔大学约10亿美元拨款和西北大学约7.9亿美元拨款 [2] 美国政府对高校的全面施压 - 特朗普团队因哈佛大学强调DEI(多元 平等 包容)价值观 认为其不符合联邦政府办学标准 反复削减其巨额联邦拨款 [2] - 美国国会以哈佛大学与中国的联系为由 进一步升级"围剿" 反映出美国有意为高校办学理念及与中国联系设立边界 [2]
新华社:自强、助残,武汉这些集体和个人受到表彰
新华社· 2025-05-16 16:41
表彰大会概况 - 第七次全国自强模范暨助残先进表彰大会于5月16日在北京召开 [1] - 大会表彰200名全国自强模范、200个全国残疾人工作先进集体和60名全国残疾人工作先进个人 [1] 湖北省获奖情况 - 湖北省7人获全国自强模范称号,7个集体获全国残疾人工作先进集体称号,2人获全国残疾人工作先进个人称号 [1] - 湖北省获奖自强模范平均年龄43.28岁,年龄最小30岁(袁鑫),最大57岁(李筠) [2] 自强模范行业分布 - 高校教师(武汉科技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袁鑫) [1][2][3] - 媒体从业者(湖北广播电视台音乐广播部首席编辑李筠) [1][2][3] - 农业创业者(孝昌县根根种养殖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唐根根) [1][3] - 医疗健康从业者(黄梅县康源盲人推拿会所总经理梅洁) [3] - 商贸服务业(丹江口市润东商贸有限公司总经理刘星雨) [3] - 公益组织(黄石市残疾人创业协会工作人员汪钱) [3] - 制造业(荆州永生海绵有限公司法人代表尹胜) [3] 先进集体行业分布 - 政府机构(夷陵区残联、谷城县残联) [1][3] - 体育组织(荆门市残疾人体育协会) [1][3] - 公益服务(武汉市皓然残障人士公益服务中心) [3] - 工程建设(湖北交投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3] - 农牧养殖(随州市曾都区政君农牧养殖专业合作社) [3] 评选标准与意义 - 评选坚持面向基层一线和行业一线工作者倾斜 [2] - 旨在展示残疾人事业发展成就,弘扬平等、融合、共享价值理念 [4] - 激励残疾人自尊自信自强自立,营造助残良好社会风尚 [4]
给“倔强的海燕”一片天(暖闻热评)
人民日报· 2025-05-14 06:31
人物故事 - 残疾人运动员蒋裕燕3岁时因车祸失去右臂和右腿,通过游泳运动重获生活信心,在巴黎残奥会获得7枚金牌并刷新2项世界纪录和3项残奥会纪录 [1] - 蒋裕燕凭借巴黎残奥会的出色表现获得2025年劳伦斯世界体育奖年度最佳残疾人运动员奖,成为首位获此殊荣的中国残疾人运动员 [1] - 蒋裕燕在50米自由泳中需比别人多划11下,通过日复一日的训练克服身体劣势,游泳让她变得更强壮、更勇敢、更自信 [2] 体育精神与社会影响 - 蒋裕燕的获奖感言"不要让任何人给你设限"体现了体育改变世界的力量,她无惧困难的气概和自立自强的精神激励了无数人 [2] - 残疾人通过参与体育运动增强体质、康复身心,走出家门、走向社会,实现自我展示 [2] - 北京冬残奥会、杭州亚残运会等赛事的成功举办促进了残健融合,"平等、参与、共享"理念更加深入人心 [3] 社会支持与技术进步 - 领跑员作为视障运动员的"眼睛",通过引导绳建立信任关系 [3] - 无障碍环境建设从"有没有"向"好不好"转变,智能手语翻译、声纹支付技术、助盲导行系统等新技术应用改善了残疾人生活 [3] - 扶残助残的社会风尚正在形成,全社会尊重、理解、关心、帮助残疾人的氛围日益浓厚 [3]
特朗普:哈佛大学不免税!
中国基金报· 2025-05-03 11:23
特朗普与哈佛大学冲突升级 - 美国总统特朗普宣布将取消哈佛大学免税资格,称"这是他们应得的" [1][4] - 特朗普政府此前已冻结哈佛大学22亿美元联邦拨款及6000万美元合同款项 [7][11] - 哈佛大学拒绝按政府要求整改管理结构、招生政策及DEI项目 [7][11] 政策对抗细节 - 哈佛大学4月21日对特朗普政府提起联邦诉讼,指控其冻结资金侵犯学术独立性 [12] - 美国政府要求哈佛提供过去十年外国资金记录,并威胁撤销其免税地位 [8][10] - 国土安全部暂停对哈佛拨款,理由是其未依法报告外国资金流入 [9][10] 高校连锁反应 - 全美七所顶尖高校遭联邦资助冻结,包括常春藤联盟六所名校 [13][14] - 哥伦比亚大学4亿美元拨款被撤销后表示愿与政府谈判 [14] - 特朗普政府以反犹主义为由要求高校废除多元化举措,拘捕示威人员 [14] 财务影响 - 失去免税地位可能导致哈佛大学每年损失数百万美元 [8] - 哈佛大学面临总额87亿美元联邦拨款及2.556亿美元合同审查 [10] - 政府要求国税局撤销哈佛免税地位,影响捐赠者税收减免权益 [8]
美国总统特朗普签署多项与教育相关行政命令
央视新闻· 2025-04-24 07:26
特朗普政府教育政策行动 - 美国总统特朗普于4月23日签署多项教育相关行政命令,内容包括要求高等教育机构在接受大额外国捐赠时全面及时披露信息,以及确保学校纪律政策基于客观行为而非"多元化、平等、包容"(DEI)以恢复课堂安全和秩序 [1][1] - 美国政府以冻结联邦经费为要挟,要求多所高校进行整改,并于4月18日要求哈佛大学提供过去十年来的外国资金及部分外国关系记录,指出哈佛大学在2014年至2019年期间披露的信息"不完整且不准确" [1][1] 高校及学术界的回应 - 哈佛大学于4月14日拒绝了特朗普政府提出的对其管理结构、招聘及招生政策进行大幅改革的要求,美国政府随即宣布冻结该校总额约22.6亿美元的联邦经费,特朗普次日再威胁取消哈佛大学的免税资格并要求该校道歉 [1][1] - 美国学院与大学协会于4月22日发布声明,获得包括哈佛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布朗大学等在内的上百所高校及学术组织负责人联署,批评特朗普政府实施"危及美国高等教育的史无前例越权行为",抵制政府通过财政手段胁迫高等教育机构的做法 [1][1]
【环时深度】哈佛大学告政府背后:教育引发的美国政治分化
环球时报· 2025-04-24 06:40
事件概述 - 哈佛大学于4月21日起诉美国联邦政府,指控其以冻结数十亿美元科研拨款为手段干涉学术自主,成为首所因此起诉联邦政府的高校[1] - 诉讼标志着美国高等学府与联邦政府之间的角力出现重大升级[1] 法律诉讼依据与策略 - 哈佛大学援引《行政程序法》、1964年《民权法案》和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对9个联邦政府部门提出6项指控[2] - 哈佛大学聘请与保守派建制派关系密切的重量级法律界人士代理案件,计划利用联邦政府行动的仓促性进行反击[2] - 哈佛大学指出联邦政府在处理反犹主义问题时采取了不正当捷径,在全面调查前就冻结资金[2] - 法律专家认为哈佛大学在此次法律战中优势很大[3][6] 哈佛大学的财务状况与潜在压力 - 哈佛大学拥有530亿美元的捐赠基金,但约70%为专款专用,不能随意支配[5] - 2024年运营预算为64亿美元,其中约1/3来自捐赠基金,16%(约10亿美元)来自联邦政府拨款[7] - 联邦政府冻结了22亿美元的拨款,要弥补此资金缺口需捐赠基金增加400亿美元[7] - 联邦政府威胁取消哈佛大学免税地位,该地位在2023年为其节省了1.58亿美元的房产税[8] - 哈佛大学捐赠基金中约有20%(超过100亿美元)的使用不受限制,即使动用5%也足够支付诉讼费用[8] 政治背景与两党分歧 - 美国联邦政府对至少60所大学就校园反犹太主义展开调查,并对7所顶尖高校实施经费审查或冻结措施[10] - 保守派长期对高等教育机构不满,认为大学对保守派怀有敌意并推行左翼议程[10] - 多元化、平等、包容文化项目成为美国分歧最大、两极分化最严重的问题之一,85%的共和党人认为应取消该项目,而同样比例的民主党人支持继续[11] - 受教育程度引发政治分化,拥有大学学历的选民更可能支持民主党[13] 事件影响与舆论应对 - 哈佛大学为对抗政府施压,在国会大力游说共和党人,并聘请亲特朗普的游说企业[9] - 哈佛大学进行舆论战,重新设计网站展示成就,强调其研究与公众的相关性[9] - 此事件被视为美国国内两极分化和意识形态分裂对抗的缩影,可能进一步加剧民间及两党间的极化[14]
特朗普打压多元文化“效果”外溢:澳学者担忧被拘留拒绝赴美参会
扬子晚报网· 2025-04-14 16:48
政策变动影响 - 美国总统特朗普上任后签署行政令废除联邦政府多元化、平等、包容文化政策并大幅削减对高校的拨款 [1] - 政策变化导致美国多所大学中断科研项目、关闭实验室甚至裁减员工 [1] 学者参会风险 - 澳大利亚学者因担忧入境美国可能遭到拘留而避免前往当地参会 [1] - 有学者因身为残疾人和同性恋者认为前往美国参加学术会议风险太大 [2] - 申请美国签证者必须声明是否有残疾并可能因申报药物与残疾类别不匹配而被拒绝入境 [2] - 美国官员可能要求检查电子设备、邮件或社交账户拒绝检查可能导致无法入境并被关押 [5] 学术会议形式调整 - 国际性非营利协会科学社会研究学会在特朗普就职后将会议形式改为线上线下混合以应对边境不可预测事态 [3] - 澳大利亚网络安全播客主持人因有建议称进入美国是坏主意而取消了在旧金山举行会议的计划 [3] - 澳大利亚研究生协会理事会的事务官员和悉尼大学博士生将改为远程参会 [2] 研究合作与资助中断 - 研究人员由美国国际开发署资助的5年计划在政策变化后几天内突然被终止 [4] - 与美国疾控中心的合作项目因美方一封邮件而突然结束拨款申请未得到答复威胁到今年合同 [4] - 有学者入围常春藤盟校奖学金申请名单但被告知奖学金名额正在减少甚至根本不存在 [2] 对全球学术生态的影响 - 学术会议对发展国际合作和伙伴至关重要特别是对职业生涯早期和中期的研究人员 [4] - 美国拥有大多数拥有顶级设备的大型研究实验室其政府拨款被削减将影响国际合作者 [4] - 政策变化可能使美国研究被排除在重要国际交流之外影响全球知识生态系统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