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文明互鉴
icon
搜索文档
倾听尼山2025|斯特里奥斯·维尔维达基斯:文明的差异并非障碍,而是“美的多样性”
经济观察报· 2025-07-08 19:54
尼山世界文明论坛 - 第十一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将于2025年7月9日至10日在山东曲阜举办 主题为"各美其美·美美与共——文明间关系与全球现代化" [3] - 论坛设置分议题包括"文明的起源与未来发展""儒家文化的世界意义和时代价值""人工智能发展与人类文明走向"等 旨在汇聚全球智慧解决人类共同问题 [3] 中希文明互鉴 - 希腊学者斯特里奥斯·维尔维达基斯提出文明差异是"美的多样性" 认为孔子与苏格拉底代表人类理性的共同面孔 [4] - 儒家"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与亚里士多德"中道原则"存在思想共鸣 道家"顺应自然"与赫拉克利特"万物流变"理念高度相似 [5] - 中希艺术差异体现文化审美取向:中国绘画强调集体与自然和谐 希腊艺术突出个体特征与人体形式 [11] 跨文化伦理价值 - 正义、仁爱、尊重等核心伦理原则构成跨文明"最小伦理共识" 需通过对话不断拓展其边界 [14][16] - 儒家家庭伦理与环境和谐观可为西方提供借鉴 西方个人责任意识可补充东方集体主义 [22] - 佛教慈悲、印度教"不伤害"、基督教"爱敌人"等多元伦理资源应整合应对全球性挑战 [15] 哲学教育与实践 - 哲学应成为大众生活方式 通过中小学课程、公共讲座、网络视频等渠道普及多元文化思想 [6][27] - 苏格拉底批判理性与儒家道德修养形成互补 希腊智识美德与中国和谐理念可相互丰富 [17][19] - 环境伦理需结合儒家家庭责任观与西方超验理念 构建跨国界、跨代际的责任体系 [21] 东西方思想对话 - 赫拉克利特"万物流动"与道家思想、庄子与希腊怀疑论者存在哲学可比性 [25] - 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体系与儒家实践伦理差异显著 但共同指向人类存在本质问题 [24] - 跨文化哲学研究能纠正文明盲点 如西方借鉴东方生态观、东方吸收西方个人自由理念 [25]
两座相隔万里的古老城池共话 “文明的赓续与共生”
每日商报· 2025-07-07 10:46
文明对话活动 - 良渚古城与罗马古城在2025"杭州良渚日"开启跨文明对话,主题为"文明的赓续与共生",聚焦古城营建、遗产保护和价值再生等议题 [1] - 活动吸引中意两国110余位嘉宾参与,上午进行案例分享,下午围绕两大话题展开圆桌对话并达成文明互鉴共识 [1] - 良渚古城持续开展"良渚与世界"对话活动,此前已与英国巨石阵、希腊雅典卫城、西班牙托莱多古城等世界遗产进行交流 [2] 古城文明特征 - 两座古城在城市防御、功能分区、水资源管理、交通规划等方面存在高度相似性,体现古代城市营建智慧 [2] - 良渚与罗马古城均为地区文明的集大成者,对后世政治、经济、制度及思想观念产生深远影响 [2] 文化推广计划 - 2025年"杭州良渚日"系列活动将持续至7月13日,包含学术研讨、研学教育、主题展览等活动 [2] - 活动旨在向公众传播良渚文化核心价值及保护传承成果,强化"五千年中国看良渚"的文化品牌 [2]
7月10日启幕!第十一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首设水文化论坛
齐鲁晚报· 2025-07-07 10:31
论坛背景 - 全球现代化进程中水资源挑战日益凸显 不同文明的治水智慧将在曲阜尼山进行碰撞融合 [1] - 第十一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首次设立水文化论坛 由山东省水利厅 济宁市人民政府等机构联合承办 [1] 嘉宾阵容 - 来自希腊 西班牙 埃及等11个国家的16位国际嘉宾将参与论坛 分享各国治水实践的前沿思考 [3] - 清华大学 河海大学等国内高校及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将贡献中国水文化的深度洞察 [3] 论坛议程 - 设置三大分议题:水文化与人类文明历史 水文化与全球合作共赢 水文化与人类命运未来 [4] - 中外专家将通过主旨演讲分享最新研究成果 并进行圆桌对话探讨跨文明解决方案 [4] - 论坛将发布凝聚全球共识的"水文化倡议" 为应对全球水挑战提供文化方案 [4] 论坛意义 - 以水为媒的国际对话将从文明互鉴延伸到全球共治层面 [5] - 论坛将探索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如何通过水文化落地实施 [5]
为丝路考古提供“中国方案”
陕西日报· 2025-07-06 08:28
丝绸之路考古研究 - 中国考古团队提出"游牧文化聚落考古"理论,改变了学术界认为古代游牧民"居无定所"的传统观点,并在新疆东天山地区发现最大游牧文化聚落遗址——石人子沟(东黑沟)遗址群 [3] - 2009年王建新团队成为首支走出国门开展丝绸之路研究的中国考古队,通过"大范围系统区域调查与小规模科学精准发掘相结合"模式,找到古代康居和西迁月氏文化遗存,挑战国际学术界流行观点 [3][4] - 研究强调"东方视角",认为丝绸之路起点在长安,需结合东西方视角才能全面还原历史,中国学者运用多学科新技术提升研究现代化水平 [4] 中亚联合考古成果 - 2013年以来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在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开展联合考古,揭示公元前5世纪至前3世纪(早期铁器时代)等多时代遗存 [4] - 2017年起中哈联合考古队重点发掘拉哈特遗址、伊塞克M8号墓葬及恰伦河流域,发现高台遗址、聚落遗址和墓葬,为丝路城市变迁与民族融合研究提供实物资料 [5] - 中方与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等国共建中国—中亚人类与环境"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签订全方位合作协议 [8] 国际合作与人才培养 - 中方考古方法与当地传统结合,哈萨克斯坦同行评价"看到不同研究方法,互相学习取得更多成果" [5] - 西北大学培养包括乌兹别克斯坦留学生比龙在内的跨国人才,比龙通晓多语言并参与考古队,促进中乌文化交流,后将中国考古知识传授给乌兹别克斯坦学生 [7][8] - 考古队与当地民众建立深厚友谊,如哈萨克斯坦牧民赠羊表达最高礼遇,语言隔阂未阻碍科学合作与情感联结 [5][6] 文明互鉴与未来方向 - 考古队沿张骞足迹探索,通过联合研究构建新的文明对话通道,目标讲好文明互鉴故事 [9] - 乌兹别克斯坦籍学者比龙称其成长经历为中乌友好交往见证,体现考古合作的人文价值 [8]
倾听尼山2025|斯特里奥斯·维尔维达基斯:文明的差异并非障碍,而是“美的多样性”
经济观察报· 2025-07-03 15:16
尼山世界文明论坛概述 - 第十一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将于2025年7月9日至10日在山东曲阜举办,主题为“各美其美·美美与共——文明间关系与全球现代化” [1] - 论坛设置多项分议题,包括“文明的起源与未来发展”“儒家文化的世界意义和时代价值”“人工智能发展与人类文明走向”等 [1] - 论坛汇集全球专家学者,旨在通过文明对话解决人类社会普遍问题,成为世界了解中国的重要窗口和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平台 [1] 斯特里奥斯·维尔维达基斯的文明互鉴观点 - 文明的差异并非障碍,而是“美的多样性”,不同文明在道德价值、情感经验、追求真理与美的本质动力上存在一致性 [2] - 中国哲学的“和谐”理念为世界提供宝贵参照,儒家思想与亚里士多德的“中道原则”、道家与赫拉克利特的“万物流变”理念具有相似性 [3] - 应对气候变化、人工智能伦理等全球性挑战需整合不同文明的道德资源,哲学教育应走向大众以引导公众理解多元文化 [3][4] 跨文化伦理与哲学对话 - 普遍伦理价值如正义、仁爱、慈悲构成“最小伦理共识”,应在跨文化对话中不断拓展和深化 [7][8] - 希腊传统强调理性辩论和智识美德,中国传统注重道德和谐与社会实践,两种范式可相互丰富 [10][11] - 哲学家应引导决策者增强全球责任意识,东西方需互相借鉴个人自主与集体责任理念 [12][13] 哲学教育的公共价值 - 哲学教育应纳入各级学校课程,通过公共讲座、网络视频等方式使哲学成为日常生活指南 [18] - 孔子与苏格拉底作为教育典范,其美德应成为现代教育体系的楷模,哲学思考有助于培养智力和品格美德 [17][19] - 跨文化哲学对话能纠正文化盲点,例如西方社会可借鉴东方的环境价值观,东方传统可从西方个人自由思想中获得启发 [15][16]
“歌剧之王”多明戈执棒“大师音乐交流会”
北京商报· 2025-07-01 21:02
文化活动 - 2025年6月30日在北京华彬歌剧院举办"当东方遇见西方"大师音乐交流会,展示高规格艺术水准与文化内涵 [1] - 活动包含中外艺术家同台演出,如多明戈与中国青年艺术家王传越、马飞合作演唱,刘诗昆与7岁爱徒陈玥伊合奏《和平的天空》 [2][5] - 泰国艺术部表演团体带来非物质文化遗产孔剧,庆祝中泰建交50周年 [5] 演出内容 - 音乐会曲目涵盖东西方经典如《黄河颂》《今夜无人入睡》,以及现代京剧选段《智取威虎山》《沙家浜》 [7] - 京剧名家赵葆秀、胡文阁、张建峰、裘芸等参与演出,展现老中青三代艺术家传承 [7] 主办方规划 - 华彬文化基金会秘书长卢战表示将持续举办高规格创新演出,并向公众开放 [7] - 基金会通过文化精品推动国际交流,传递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7] - 7月1日将在华彬生态园举行2025夏季音乐会,并公布表演曲目 [7]
“古典文明中的人权智慧”研讨会在雅典举行
新华网· 2025-06-27 16:26
研讨会背景 - 国际研讨会"古典文明中的人权智慧"在雅典中国古典文明研究院举行 [1] - 由中国人权研究会、中国驻希腊大使馆、中国古典文明研究院、希中协会共同主办 [3] - 来自中希两国人权领域的政府官员、专家学者、媒体代表等50余人参会 [1] 研讨会主题 - 聚焦古典文明中的人权理念 [3] - 从文明互鉴视角探讨古典文明中蕴含的人权智慧 [3] - 为当今世界人权保障提供启示与借鉴 [3] 主要发言内容 - 中国人权研究会会长白玛赤林强调不同文明对人权理解的共通目标 [3] - 希腊前总统普罗科皮斯·帕夫洛普洛斯指出人权议题是中西方文明交流的重要内容 [3] - 中国驻希腊大使馆公使衔参赞赖波表示中方愿同希方共同推动人权对话合作 [3] 会议成果 - 举办中国古典文明研究院新办公场所交接仪式 [4] - 开展"开启东西文明互鉴之门"主题展览及同名研讨会 [4] - 发布中国科技考古与文化遗产保护重大成果 [4] 会议共识 - 人权是全球文明的重要内容 [4] - 捍卫人权需要不同文明、国家共同参与 [4] - 推动全球人权治理向更公平公正方向发展 [4]
驼铃古道 世界回响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6-26 06:21
敦煌莫高窟的历史地位 - 敦煌是古代丝绸之路的重要枢纽,被誉为"华戎所交,一都会也",是多元文化碰撞融合的中心 [7] - 莫高窟有着上千年的营造史,艺术风格呈现时代变迁与多元影响,如北魏受健陀罗艺术影响,隋唐吸收西域元素,西夏和元代融入藏传佛教特色 [7] - 敦煌壁画所用颜料如青金石来自阿富汗等地,是古代国际贸易网络的实物见证 [8] 藏经洞的发现与价值 - 1900年发现的藏经洞(第17窟)包含数万件公元4至11世纪的珍贵文献与艺术品,被誉为20世纪最重要的考古发现之一 [9] - 藏经洞文献堪称"中古时代的百科全书",内容涵盖宗教典籍、经史子集、官方文书、医方历法等,文字载体包括汉文、古藏文、回鹘文等多种文字 [10] - 藏经洞文献具有全球性学术价值,如现存最早的雕版印刷《金刚经》、研究唐代边疆的《沙州都督府图经》等 [10] 敦煌学的国际发展 - 敦煌学已成为一门国际显学,研究对象涵盖敦煌石窟艺术、藏经洞文献等,从诞生起就具有鲜明的国际性 [11] - 敦煌研究院推动创建"数字敦煌"资源库,实现了石窟艺术的永久保存和全球共享 [12] - 敦煌学发展由中国学者主导、全球学者共同参与,如"国际敦煌项目"(IDP)促进流散文物的数字化"重聚" [13] 敦煌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 20世纪40年代起,常书鸿等第一代敦煌学人在艰苦条件下创立"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奠定了敦煌保护的基础 [12] - 段文杰通过临摹壁画保存艺术信息,樊锦诗推动数字化保护工程,使文物保护走向科学化 [12] - 敦煌研究院的"基于价值完整性的平衡发展管理模式"为世界文化遗产保护贡献了"中国方案" [12]
信长星率江苏省代表团到希腊考察访问拉紧互利合作和文明交流两大纽带为中希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新华日报· 2025-06-25 07:17
江苏与希腊经贸合作 - 江苏省代表团与希腊阿提卡省签署战略合作备忘录 双方将在科创 文旅 港口等领域深化合作 [1] - 12家江苏企业在中东欧投资合作座谈会上分享国际化经验 提出拓展双向经贸合作建议 [1] - 江苏省港口集团与比雷埃夫斯港签署深化合作框架协议 重点推进港口运营协同 国际物流网络优化 港航产业生态创新 [2] 产业与科技创新合作 - 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 中国矿业大学分别与希腊国立雅典理工大学签署产学研合作协议 [3] - 双方推动研发项目落地与科技成果转化 共同培养国际创新人才 江苏计划打造全球产业科技创新中心 [3] 文化交流与人文合作 - 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与希腊色萨利省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启动"长江剧场"文化传播项目 [3] - 举办"跨越时空的相遇"中希文明互鉴活动 通过文化交流季促进民间交往与艺术分享 [3] 企业参与与项目进展 - 中远海运比雷埃夫斯港作为中希共建"一带一路"旗舰项目 已成为地中海第一大集装箱港 [2] - 希腊商协会及企业代表高度认可江苏发展前景 承诺深化优势互补与务实合作 [4]
倾听尼山2025|王学典:在东西方文化交融中探索人类文明新形态
经济观察报· 2025-06-23 19:11
论坛背景与主题 - 第十一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将于2025年7月9日至10日在山东曲阜举办,主题为"各美其美·美美与共——文明间关系与全球现代化"[3][7] - 论坛创立于2010年,已举办十届,从最初上百人参会发展到第十届有来自63个国家的近400位嘉宾出席,国际学者比例超50%[5] - 本届论坛设置6项分议题,包括"儒家文化的世界意义""人工智能发展与人类文明走向"等,直面地缘政治冲突与经贸壁垒等现实挑战[4][21] 文明对话理论框架 - 论坛主题源自费孝通"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理念,首次将该理论纳入文明互鉴背景讨论[12][17] - 文明相处三阶段论:"各美其美"是基础认知,"成人之美"需承认他者文明优势,"美美与共"是整合文明长项构建新形态[14][15][16] - 现存四大文明(儒家/伊斯兰/恒河/西方文明)均无法互相取代,文明对话是成本最低的相处方式[12][13] 东西方文明比较 - 西方文明植根个人自由导向权利本位,东方文明植根血缘亲情导向集体义务本位,二者均基于人性故不可互相替代[26][29] - 儒家文化对西方最大意义在于消解个人至上主义,理想状态是东西方生活方式互相借鉴形成非极端化平衡[29][30] - 家庭作为最牢固社会组织形式是儒家文化生命力的根基,只要家庭不解体其价值就持续存在[28] 论坛发展轨迹 - 议题演进三阶段:从初期文化价值讨论→中期对接生态/经济等现实挑战→近期聚焦AI伦理等前沿科技治理[21] - 参与主体从哲学学者扩展至政企产学研多元联动,分论坛增设中医药/体育等垂直领域对话[22] - 话语体系完成从"解释中国"到"定义范式"升级,将"天人合一"等传统智慧转化为气候变化等全球治理方案[22] 文明共识与现代化 - 论坛达成四大共识:文明多样性价值、发展需多样性与共同性统一、追求全人类共同价值、创新文明新形态[32] - 儒家思想需进行社会科学化改造,与马克思主义社会治理理论结合,共同构建中国式现代化治理框架[36][38] - 中国式现代化核心是平衡资本活力与约束,设置伦理/法律/政治界限,继承"义在利先"等道义经济传统[39][42] 技术变革挑战 - 人工智能将带来文明形态颠覆性挑战,需建立伦理/道德/政治边界但具体路径尚未形成共识[35] - 第十届论坛首次纳入AI议题,探讨如何以"人本伦理"引导科技发展,推动传统价值融入数字治理规则[2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