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文明交流互鉴
icon
搜索文档
广东外贸一千年:国宝里的外贸与商业智慧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0-18 07:51
展览概况 - 展览主题为“互利天下:广东外贸一千年”,展期持续至2026年10月15日,是广东迄今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对外贸易专题展 [1] - 展览通过22件国家一级文物,串联出从唐宋元明清至今广东在中国乃至全球贸易体系里的发展轨迹 [1] - 展览由广东省博物馆主办,并联合北京故宫博物院等全国多家文博机构共同调配文物 [1] 唐宋时期外贸物证 - “南海I号”南宋古沉船是中国发现的年代较久远、船体较大、保存较完整的远洋贸易商船,距今八百余年,已出水文物超过18万件 [2] - 沉船出水约200件(套)金器,品类丰富,工艺精湛,融合了中国元素与西亚地区典型风格,是判断航行目的地的重要线索 [3] - 一条长1.72米的“大金链”带有鲜明西亚风格,其使用痕迹表明它曾是身份尊贵外宾或商人的私人饰品,随船返回西亚 [3] - 金带銙、金串饰等金饰表面未经抛光且未镶嵌宝石,推测是专销西亚市场的定制半成品,需运抵目的地后完成最终工序 [4] 元代贸易与文化互鉴 - 元青花人物图玉壶春瓶是存世极少的珍品,全球不足400件元青花,绘有人物故事的仅存不到10件 [5][6] - 元青花的核心釉料“苏麻离青”源自中东,其“钴料来自中东,在中国绘制成型,又销往海外”的模式是文明交流互鉴的体现 [6] - 此类瓷器很早就远销西洋,显示出广东在元代海外贸易中的重要地位 [6] 明代贸易智慧与物流 - 明代磁灶窑酱釉堆塑双凤纹六狮系陶盖瓮出自“南澳I号”沉船,其独特之处在于作为“贸易容器” [7] - 陶瓮出水时,其内部整齐收纳着256件漳州窑系青花碟和五件玉壶春瓶,是沉船中装载货物数量最多的一个 [7] - 这反映了当时外贸商人善于利用储运空间以提升单次贸易利润的商业智慧 [7] 清代全球化生产与技艺融合 - 清乾隆款画珐琅牡丹纹海棠式花篮有三件相似作品,源于清廷要求粤海关仿制珐琅器 [8] - 粤海关官员绘制样稿后,分别送往法国由欧洲工匠仿制,并组织广州本地工匠同步制作,形成了“同一图纸,两地制造”的十八世纪全球化生产范例 [8] - 清乾隆款画珐琅八棱开光山水花鸟图提梁壶的八棱造型、开光装饰与欧洲同类器物高度相似,其设计细节表明欧洲审美与工艺已成为中国宫廷高端制作的重要源泉 [9]
加强人文交流 传承文明瑰宝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10-17 08:55
活动概况 - 2025年10月13日“世界市长对话·敦煌”活动在甘肃省敦煌市开幕 来自10个国家的市长、市长代表、驻华使节、青年汉学家等中外嘉宾参加论坛 [9] - 活动紧扣“文明交响 和合共鸣”主题 聚焦“围绕真问题、讲述真故事、传播真观点” 向世界展示真实多元、充满活力的中国 [9] 文化价值与交流 - 敦煌被描述为一部无字史书 一幅有声画卷 承载着多元共生的文明记忆 [10] - 亚美尼亚加尼市市长表示敦煌展示了现代发展与尊重自然、守护历史的和谐共生之道 [11] - 匈牙利国家博物馆驻华代表认为文化遗产属于文明之间的对话 生生不息 [11] - 意大利威尼斯市市长代表提出两座世界文化遗产城市可以在诸多领域分享经验、建立新的连接 [11] - 敦煌文化国际传播大使分享其向世界各国讲述敦煌文化的经历 认为敦煌文化走向世界是一次文化传播 更是一场精神对话 [11] - 韩中文化友好协会会长指出敦煌文明在开放中吸收 在互鉴中成长 [14] 城市治理与文化遗产保护 - 敦煌市市长介绍当地坚持“绿带护城” 大力实施“三北”工程、退化林草修复等项目 同步优化水资源配置格局 [12] - 敦煌市坚持“科技护宝” 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实时监测文化遗产及周边环境 实施生态环境恢复治理工程 [12] - 土耳其马尼萨市市长代表介绍其聚焦于在不透支自然资源的前提下实现社会包容与凝聚的高质量发展 [12] - 尼泊尔蓝毗尼市正在实施融合遗产保护、环境管理与智慧城市规划的综合路径 [12] - 威尼斯市市长代表指出科技创新在城市守护和改善中发挥巨大作用 例如防止大潮入侵的防洪屏障系统 [13] - 莫高窟风沙环境综合治理成果显著 进入窟区的年积沙量减少了85%以上 目前每年积沙不到300立方米 [14] - 尼泊尔蓝毗尼市市长代表表示希望学习敦煌运用技术手段保护文化遗产的经验 [14] 文化传播与创新实践 - 中国日报美籍高级记者拍摄关于敦煌的趣味视频 在网络上收获超百万点击量 [14] - 敦煌彩塑非遗传承人强调要以多元路径走向世界 让兼具专业性与艺术性的作品成为文化交流载体 [14] - 纪录片导演团队20多年来创作了20余部70余集敦煌文化题材纪录片 提出要把中华传统文化与当代审美相结合 [15]
海内外学者共寻何为中国、何以中国
人民日报· 2025-10-16 07:14
大会概况 - 第二届世界中国学大会于2025年10月13日至15日在上海举办 [1] - 大会由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和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主题为“世界视野下的历史中国与当代中国” [1] - 来自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约500位嘉宾与会 [1] 中国学的全球关注度 - 中国研究已被描述为一种全球现象 [2] - 国际社会对中国的关注与日俱增,理解并参与中国故事对未来至关重要 [3] - 中国学被视为连接中国与世界的重要学术桥梁 [2] 研究方法的演进 - 当前关于中国的研究趋向实践,吸引更多海外专家实地考察中国真实的发展变化 [2] - 拓展中国学研究的关键在于立足中国大地、深入中国场景 [4] - 研究中国古代文明需结合AI时代等现代观察视角进行辩证研究 [4] 中国发展的国际观察 - 有观点认为中国可能是世界上对于未来发展最为高瞻远瞩的国家 [4] - 中国式现代化取得的巨大成就为全球治理提供了中国智慧与方案 [5] - 无论在文化、政治、经济、价值观等领域,当今世界任何一个全球化问题都离不开中国,中国已在各个领域为世界提供经验 [5] 文明互鉴与合作共识 - 真正的进步需要双向交流,知识在流动中增值 [6] - 在一个多极化的世界里,合作被视为指南针,中国在实现稳定与繁荣未来中的角色被描述为独一无二 [6] - 大会发布《文明互鉴与世界中国学繁荣发展:上海倡议》,欢迎不同国家、文化、领域的专家学者携手合作,在互学互鉴中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 [6]
重温千年交往历史 感受人文交流脉动
人民网-国际频道 原创稿· 2025-10-14 09:48
联合考古项目背景与发现 - 中沙联合考古始于2016年,双方签署了考古合作协议书[2] - 2018年和2019年进行了两次联合考古调查与发掘,取得多项重要发现[2] - 2024年11月,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联合沙特遗产委员会组织实施了第3季联合考古项目[3] - 项目由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资助,山东大学参加项目工作[3] 重要考古发现 - 发现并确认了古海湾、古航道和被流沙掩盖的季节河遗迹[2] - 探明了塞林港建港缘由,该地具有海陆交通便利和提供淡水补给的优势[2] - 发现了成片分布的大型建筑遗址和两处排列有序的大型墓地[2] - 清理出一批珊瑚石墓葬,采集了较多文物标本,如铜砝码和宋元时期龙泉窑系青瓷残片[2] - 在F5古代房址中发现了四层活动面,代表了四个时期的建筑[1] - 发现一枚属于阿巴斯王朝时期的金币,大约相当于中国的唐宋时期[2] 考古工作方法与团队合作 - 联合考古队由中国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和沙特国家考古中心组成[2] - 考古工作选在沙特冬季进行,队员清晨5点前往现场以避开高温时段[3] - 每天傍晚召开日会,讨论工作进展并研究第二天的部署[3] - 来自不同学科背景的考古人携手工作,通过多元交流实现共同进步[3] - 中沙两国青年学生在考古现场互动交流,为未来合作注入新活力[3]
“《文明宣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画卷Ⅰ”国际展示并全球首发的意义
北京青年报· 2025-10-12 19:24
"《文明宣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画卷Ⅰ"(简称《文明长卷Ⅰ》)于2025年6月10日首个"文明 对话国际日"在纽约联合国总部以及联合国专门机构或相关组织所在地,多地展示并全球首发,这是中 国推动文明交流互鉴、践行全球文明倡议的标志性成果。 通过《文明长卷Ⅰ》,人们看到的是大国领袖习近平主席关于人类文明的论断在世界范围内产生持续不 断的影响,这表明:整个人类的生命史,是一部辽阔激荡、深远相续的文化创造史和文明演进史。只要 人类的生命在延续,人性的基本方面——真善美的文明共同性和文化多样性就在延续,沟通对话与交流 互鉴作为人类生存和文明发展最基本的方式就不可或缺。任何力量都不能割断人类生命进程的客观性和 趋势性,不能割断人类文明发展的多样性与共同性、以及连续性,这就是文明交流互鉴命题和人类命运 共同体构建美好新世界愿景的规律与意义。 下面将从主题缘起、核心内容、设计理念、历史背景及国际影响、未来意义等方面,对《文明长卷Ⅰ》 进行深入分析总结。通过对《文明长卷Ⅰ》在首个联合国"文明对话国际日"(2025年6月10日)的国际 展示和全球首发意义的多维解读,结合政治学、文化学、传播学和全球治理价值,展开深度剖析。 ...
书写美美与共的时代新篇
陕西日报· 2025-10-12 08:13
文明交流互鉴的理念与倡议 - 提出弘扬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以应对文明隔阂与冲突 [2][7] - 中国倡议设立的首个联合国"文明对话国际日"于2025年6月10日举行,得到国际社会广泛支持 [7] - 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6周年招待会上,重申推动落实全球发展、安全、文明、治理四大倡议,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11] 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与影响力 - 2025年国庆中秋假期出入境达1634.3万人次,同比增长11.5%,反映"中国游"热度提升 [8] - 文化产品出海表现亮眼:国产3A游戏《黑神话:悟空》风靡世界,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登顶全球票房榜,潮玩"拉布布"在欧美市场掀起抢购潮 [10] - 国际媒体关注中国文化潮流,英国《经济学人》指出越来越多年轻人觉得中国很"酷",中国文化产品正引领国际潮流 [10] - 专题片《习近平的文化情缘》在海外主流媒体播出,《文明发展论》智库报告全球发布,加强中国话语体系建设 [9] 文化交流活动与平台建设 - 中外文明展览互动频繁:"希腊人"展览在首都博物馆举办,"中国·唐"展览在法国吉美国立亚洲艺术博物馆三个月内吸引超8万人次观展 [11] - 第十一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在山东曲阜举行,来自70余个国家的560余位嘉宾参与探讨 [12] - 搭建良渚论坛、世界中国学大会·上海论坛、世界古典学大会等多个文明对话平台,并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推进文化遗产保护 [13] - 通过金砖机制、上合组织、中非合作论坛等多边框架推动不同文明和谐共处 [13]
书写美美与共的时代新篇——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生动实践系列述评之四
新华社· 2025-10-11 23:21
新华社北京10月11日电 题 :书写美美与共的时代新篇—— 习近平 文化思想的生动实践系列述评之 四 新华社记者邢拓、余俊杰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推进人类各种文明交流交融、互学互鉴,是让世界变得更 加美丽、各国人民生活得更加美好的必由之路。 在 习近平 文化思想指引下,今日之中国呈现一派生机盎然的文明气象,在世界文化激荡中岿然挺 立,在与不同文明的相遇相知中交融互鉴,续写时代华章,奏响文明交响,推动共建美美与共的世界文 明百花园。 多样性是人类文明的魅力所在,更是世界发展的活力和动力之源。在文明交流互鉴日益广泛的今 天,世界范围内的文化多样化持续推进,人们对促进共同发展、维护和平稳定、推动文明进步的渴望更 加强烈,需求更加迫切。 "我们要继续促进文明交流互鉴,书写不同历史文化、不同社会制度、不同发展阶段国家和平和睦 和谐相处的璀璨篇章。"这是新征程上中国向世界发出的真诚呼吁。 沿着人类文明发展的正确道路前进 "当前,国际形势变乱交织,人类站在新的十字路口,迫切需要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 互鉴超越文明冲突。" 2025年7月10日, 习近平总书记 在致全球文明对话部长级会议的贺信中,再次 ...
第三届良渚论坛10月18日启幕
每日商报· 2025-10-11 10:03
论坛基本信息 - 第三届良渚论坛将于10月18日至20日在杭州举办 主题为“文明重光:文化遗产与人类文化多样性” [1] - 论坛总体框架为“1+4+6” 即1场开幕式及主论坛 4个分论坛和6项配套活动 参与嘉宾约400人 [1] - 文化和旅游部 国家文物局 浙江省领导以及联合国旅游组织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负责人将出席开幕式 [1] 分论坛核心议题 - 分论坛一“文明根脉”聚焦世界各区域文明比较研究 深化对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的认识 [1] - 分论坛二“实践创新”分享世界各地区城址考古成果 探讨大遗址保护新路径新模式 [1] - 分论坛三“薪火相传”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博物馆为重点 探讨博物馆在促进民心相通中的创新路径 [1] - 分论坛四“文明未来”深入探讨世界遗产保护传承利用 保护人类共有遗产 [1] 配套活动亮点 - 配套活动包括“中国历代绘画大系”国际学术研讨会 并同步举办“大音希声——宋代绘画中的音乐”主题展 [2] - 世界“诗舞音画”艺术雅集暨良渚快闪活动将邀请美国费城交响乐团拍摄良渚主题艺术短片《无界·和鸣》 [2] - 良渚文创市集包含国际文创 泡泡玛特等知名文创及科技等五个专题展区 同时举办对话沙龙 国潮时尚秀 [2] - “良渚之光”中美交响乐团专场音乐会由美国费城交响乐团与浙江交响乐团联袂演出 [2] 国际参与与合作 - 论坛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联合国旅游组织深度合作以扩大国际影响力 [3] - 确定参加论坛的有近60个国家的近百名嘉宾 包括国际知名专家学者及哈佛 麻省理工 牛津等名校教授 [3] - 论坛将聚焦“文化+科技”“文化+旅游”“文化+民生” 融入文化“新三样”出海 展示浙江文化建设成果 [3]
伟大文明向新而行(现场评论)
人民日报· 2025-10-09 06:11
正是不断创新、持续进化,涵养了"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精神气质,让发展的动力源源不断,让 文明的光芒熠熠生辉 换个角度看,伟大的文明也是向新而行的。马家窑文化中的彩陶引人注目。有研究者提出,马家窑文化 彩陶存在商品化生产,重视商业的发展。换言之,寺洼遗址折射出,为适应生产力的发展,马家窑社会 形态在不断演进。与时俱进的中华文明,从造出世界上最早煮食物用的陶容器(釜)到驯化水稻、黍、 粟,从中医药造福人类到"四大发明"影响世界……正是不断创新、持续进化,涵养了"苟日新、日日 新、又日新"的精神气质,让发展的动力源源不断,让文明的光芒熠熠生辉。 当然,兼收并蓄也是伟大文明的重要特点。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形成,离不开与各文明的交流互鉴。马家 窑文化处于东西方交流的前沿地带,其彩陶影响甚广。考古界曾因中国、罗马尼亚等国彩陶在风格、纹 饰上的高度相似,认为在"丝绸之路"之前,有一条以彩陶为代表的文明交流之路。中华文明善于吸收外 来,小麦、黄牛、绵羊和冶金术等原产于西亚,传入中国后成了中华文明的有机组成部分。这种开放包 容的气度,让中华文明辉光日新、长盛不衰。由此可见,多元融合的文明,生生不息。 站在寺洼遗址,远望洮河东 ...
“在互学互鉴中赓续文明薪火”——访纳米比亚前总统姆本巴
人民日报· 2025-10-08 18:20
"中方提出的全球文明倡议充满智慧和远见,有利于增进国家间相互理解,促进合作与共同发展。"纳米 比亚前总统姆本巴日前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只有深化友谊和理解,才能实现和平、稳定和发 展。各国人民都有权生活在和平中,有权享受健康、教育等福祉。" 姆本巴今年7月来华参加全球文明对话部长级会议,对文明交流互鉴有了更深入理解。"文明对话是促进 人类文明进步与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路径,全球文明倡议倡导不同文明的相互尊重、美美与共,反对文 明冲突论,强调和而不同,能够推动文明交流互鉴成为维护世界和平的强大力量。各国应共同努力,在 互学互鉴中赓续文明薪火,共创美好未来。" 姆本巴曾多次访华,中国日新月异的变化给他留下深刻印象。今年7月,姆本巴前往上海参访,不仅体 验了国际大都市的文化厚度与多元魅力,还到访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试乘新款汽车,在黄浦江畔的"模 速空间"大模型创新生态社区体验中国最新科技应用成果,参观上海港洋山四期自动化码头,探访党群 服务中心,感受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动实践。"作为中国人民的老朋友,我被中国的悠久历史和文化深深 打动,也钦佩中国的科技创新发展速度,希望学习中国的国家治理经验。"姆本巴表示,当前,中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