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民族精神
icon
搜索文档
岁月不曾模糊英雄身影 白山黑水间铸就中国人挺立的精神丰碑
央视网· 2025-06-20 14:04
根据提供的新闻内容,以下是按照要求格式整理的要点总结: 历史背景 - 202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 [1] - 杨靖宇将军1905年出生于河南省确山县,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8] - 1929年杨靖宇从河南奔赴东北开展革命工作 [8] 军事活动 - 1932年秋杨靖宇被派往南满地区领导抗日武装斗争 [7] - 1936年初指挥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军歼灭关东军"肉弹十勇士" [7] - 1938年8月指挥长岗战斗,以450多人兵力歼灭伪军索旅,击毙西田重隆和高冈武治 [14] - 1939年夏被日军列为伪满洲国第一心腹大患,悬赏两万元收买其人头 [16] - 1939年10月至1940年2月与日伪军作战达47次 [24] 精神象征 - 提出"我们中国人都投降了,还有中国吗"的著名言论 [5] - 创作《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军歌》鼓舞士气 [13] - 在断粮6天情况下仍坚持战斗直至牺牲 [24] - 牺牲后胃中仅发现枯草、树皮和棉絮,无一粒粮食 [26] - 日军战犯岸谷隆一郎在遗书中承认"中国拥有像杨靖宇这样的铁血军人,一定不会亡国" [28] 纪念活动 - 濛江县更名为靖宇县以纪念将军 [32] - 1948年杨靖宇将军头颅在长春被找到 [32] - 1958年头颅安葬于吉林省通化市杨靖宇烈士陵园 [32]
《国宝美鉴》第一集:衡定光阴 丈量时光的刻度
新华网财经· 2025-06-16 17:58
文化专题节目《国宝美鉴》 - 大型文化专题节目《国宝美鉴》由新华网、贵州茅台联合策划推出,共十五集,从五个维度解码国宝背后的文化密码 [1] - 第一集以"衡定光阴"为主题,通过陶寺圭表、李兰秤漏等国宝器物,展现人类从自然生物钟到理性计时的文明跃迁 [1] 国宝器物与文化内涵 - 陶寺圭表以"日影一尺六寸"的刻度,将时间感知转化为可丈量的数理逻辑,标志先民从"顺应天时"到"度量天时"的转变 [1] - 《周髀算经》记载的勾股定理应用,体现先民用几何智慧将日月星辰运行轨迹转化为农时坐标 [1] - 北魏李兰秤漏采用虹吸管"渴乌"设计,实现"一斤水一刻"的精密计量,其科学原理与现代流体力学暗合 [2] - 秤漏的玉兔装饰体现"长生久视"的图腾,反映古人将科技实用价值与人文信仰结合的造物观 [2] 古代计时智慧的核心 - 圭表、秤漏等计时工具体现"器以载道"的造物观,既追求实用价值,也蕴含对时间的哲学敬畏 [2] - 古人"顺天应时"的智慧核心在于敬畏天地规律,把握精微尺度,在时间中创造文明 [2]
未完的“讲述”
辽宁日报· 2025-06-13 10:20
王梓熠,沈阳市档案馆保管利用部部长,自2015年起,他与同事一起深入挖掘、系统梳理馆藏抗战专题 档案,并实施数字化保护。"近十年间,我们整理并汇总了馆藏抗战档案",王梓熠介绍,核心成果主要 涵盖3个方面:其一为《1911至1931年奉天地区日本侵略活动档案》(该批档案于今年国际档案日入选 第六批《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其二聚焦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在奉天地区(今沈阳)的残暴统治; 其三则是关于东北抗日义勇军及抗联战士的口述史料。 其中,东北抗日义勇军及抗联战士的口述档案尤为珍贵。这批档案总计122件541页,收录了200余位亲 历者的讲述,其中重要人物超过百位,现已结集出版为《黑土地上的红色记忆——东北抗日义勇军、抗 日联军亲历者口述档案汇编》。 翻开这本厚重的汇编,记者发现,档案内容广泛记录了不同社会阶层的抗战图景:既有"流亡学生"投笔 从戎,以青春热血书写报国之志;也有士绅变卖全部家产,全力支持抗战;还有工农群众携手并肩、东 北军旧部奋起抵抗、绿林武装投身抗日洪流。这些鲜活片段,从多维度勾勒出黑土地上不屈的民族精 神。 纸页间,这些名字,应当铭记—— 王梓熠与同事一起深入挖掘、系统梳理馆藏抗战专题档案。 本 ...
不朽的战歌(抗战文艺作品巡礼)
人民日报· 2025-06-12 06:11
太行山剧团历史背景 - 太行山剧团组建于87年前的5月,寓意像太行山一样雄伟坚强,与军民团结抗日[2] - 剧团由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组建,旨在争取抗日最后胜利[2] 《在太行山上》创作历程 - 冼星海在汉口火车站送学生阮章竞加入桂涛声的投笔从戎小队,目的地华北前线[3] - 1938年6月桂涛声完成《在太行山上》歌词创作,冼星海在武昌为其谱曲[4] - 歌曲于1938年7月7日武汉纪念抗战一周年歌咏大会首演[4] 歌曲传播与影响 - 阮章竞立即在太行山剧团教唱该曲,8月编入正式演出节目[5] - 1938年10月剧团开展3个月2500里巡回演出,覆盖11县30多个城镇[6] - 歌曲在敌后根据地广泛传唱,成为八路军战士的精神动力[6][7] 艺术价值与历史意义 - 歌曲凝聚全民族抗战钢铁意志,发出时代强音[7] - 成为中共领导的敌后抗日根据地重要音乐标志[7] - 至今仍被视为伟大民族精神的象征[7]
新华时评|端午细品家国情
新华社· 2025-05-30 11:37
端午节文化内涵 - 端午节的核心文化符号是屈原,其诗歌体现了家族自豪、国家深情、民生关切、志节坚守和英雄礼赞等精神内涵 [2] - 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成为激励后世仁人志士的经典名句 [2] 端午节的文化意义 - 端午节由历法确定,但其生命力源于人文底蕴,体现了自然与人文的融合 [3] - 端午节承载着崇德向善的文化力量,成为民族家国情怀和精神家园的象征 [3] - 节日风俗和先人辞赋的传承有助于在复杂环境中坚定信心、保持定力 [3]
人们从未忘记中山舰(以物鉴史)
人民日报· 2025-05-24 05:56
1986年5月,湖北省文物部门向国家文物局正式提出动议:打捞中山舰。1988年,国家文物局批复同 意。1988年5月、1994年3月,海军南海舰队和北海舰队对中山舰进行了两次水下探摸,探明了中山舰的 沉没方位等重要信息,在舰尾右侧还发现"中山"两字。1995年和1996年,重庆长江救助打捞公司再对中 山舰进行了水下探摸。1996年11月,在孙中山诞辰130周年之际,中山舰打捞工程正式启动。1997年1月 武汉市中山舰博物馆中修复后的中山舰。 田豆豆摄 时光荏苒,人们从未忘记中山舰。1997年,长眠于长江江底近60年的中山舰被打捞出水,成为中国最大 的可移动抗战文物。如今,修复后的中山舰承载着历史的烽烟,被静静安放在武汉市中山舰博物馆。 中山舰原名永丰舰,于1910年由清政府从日本订购。当时,清政府投巨资建立的中国海军,经过1894年 中日甲午战争,其主力损失殆尽。"永丰舰就是为重建海军而生。"武汉市中山舰博物馆馆长刘新阳介 绍,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永丰舰于1913年竣工,由中华民国支付尾款接收并编入海军。由于永丰舰曾 在孙中山先生领导的"护法运动"等历史事件中立下赫赫战功,为纪念孙中山先生,永丰舰改名中山 ...
被特批在故宫拍照,气场全开,网友:中国美绝了
凤凰网财经· 2025-05-23 20:51
故宫文化价值 - 故宫建筑美学体现600年历史沉淀 红黄青三色分别象征威仪 时光和信仰 [2] - 故宫藏有186万件文物 涵盖商周青铜 北宋山水 青花瓷 雕花珐琅等中华文明精华 [15] - 故宫是现存规模最大 保存最完整的木质宫殿建筑群 更是一部活着的中华文明史 [17][18] 文物艺术价值 - 故宫文物包含王羲之《快雪时晴帖》 张择端《清明上河图》 郎世宁《百骏图》等传世珍品 [20] - 台北故宫镇馆之宝包括翠玉白菜 肉形石 颜真卿《祭侄文稿》等稀有文物 [45] - 文物展现5000年东方美学演变 从战国帛画到宋徽宗瘦金体 从汉代漆器到明代极简家居 [49] 书籍产品特点 - 《最美故宫》收录四地故宫珍宝 采用8开巨幅呈现 包含10米长卷和400+幅李少白摄影作品 [27][28][38] - 书籍1:1高清复刻7米巨幅拉页 包含《千里江山图》等名作 经过15轮专业调色 [58][61] - 装帧采用铜版烫金工艺 全书600页重10斤 封面使用故宫红主题摄影作品 [52][53][54][56][152] 书籍内容架构 - 开篇系统梳理四座故宫历史渊源 包括北京 沈阳 南京 台北故宫的前世今生 [85] - 按绘画 书法 器物分类展示400+件精选文物 涵盖24朝美学流变和3000年书法史 [118][128] - 包含《步辇图》《祭侄文稿》《韩熙载夜宴图》等传世名作的历史背景解读 [95][99][103] 营销推广信息 - 原价1298元 限时优惠399元 前100名赠送价值129元千里江山靠枕和79元书法定制帆布包 [63][66][67][69] - 适合作传家典藏或高端礼品 可提升全家审美眼界和文史知识 [51][71] - 出版社直发正品 采用160g雅韵特种纸和1800g高硬进口内板等优质材料 [142][158]
在劳动中放歌
人民日报· 2025-05-03 06:01
文章核心观点 劳动歌声协调劳作节奏,滋养中国人坚韧不拔的民族精神,虽随时代更迭但民族精神代代相传 [1][4] 传统劳动音乐起源与体现 - 中国最早的民歌“举重劝力歌”是劳动号子的雏形,《诗经》记载劳动者歌声体现劳动中放歌是人生智慧 [1] 传统劳动音乐分类及特点 号子 - 是劳动者最直接、最坚定有力的生命之歌,如黄河、川江船工号子,各类劳动皆有对应号子 [2] 山歌 - 可看作劳动者的独白,内容丰富、节奏自由、表现手法多样,有很多描写劳动题材,歌词即兴创作 [2] 小调 - 流传范围更广,短小规整,表现形式更细致,涵盖生活方方面面,是市井田间的絮语 [3] 近现代劳动音乐发展 - 近现代传统农耕生产方式改变,劳动音乐有新形式,如《二月里来》等歌曲,《咱们工人有力量》重构工业时代劳动赞歌 [4] 劳动音乐的传承 - 劳动歌声在时代洪流中更迭,一些远去,一些以新方式传唱,如刀郎重新演绎《川江号子》引发共鸣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