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海上丝绸之路
icon
搜索文档
第二列“郑和号”从腾俊国际陆港出发,助力建设南向国际陆海通道
搜狐财经· 2025-09-01 15:43
班列运行与物流详情 - 第二列“郑和号”海公铁国际多式联运班列于8月28日满载11柜、近300吨云南特色果蔬从腾俊国际陆港发出 [1] - 班列运输路线为中老铁路至老挝万象 再经公路接驳至泰国林查班港 最终通过海运抵达新加坡进行全球分拨 [1] - 首列“郑和号”班列于7月4日成功开通云南至孟加拉国吉大港的印度洋国际物流新通道 [2] 政府支持与政策推动 - 云南省长王予波于7月10日调研并主持会议 强调要高质量推进“一带一路”南向国际陆海大通道建设 [2] - 云南省交通运输厅 商务厅及昆明海关等部门积极解决通道建设 货源组织及通关便利化等问题 研究制定培育扶持政策 [2] - 班列常态化运行得到省 市 区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充分指导与大力支持 [5] 战略意义与未来发展 - “郑和号”班列常态化运行缩短了昆明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时空距离 提升了物流效率 [5] - 该通道为区域产业链供应链畅通提供支撑 服务云南外向型经济 推动“物流+通道+贸易+产业”联动发展 [5] - 未来计划深化与中远海运等企业合作 持续加密班次 拓展航线 培育市场以稳定运行 [5] - 项目将促进云南与南亚东南亚各国联系 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 并为国际陆海大通道建设提供可复制经验 [5]
文化中国行丨探访宋代“超级工程” 揭秘古代造桥“黑科技”
央视网· 2025-08-24 06:11
历史地位与工程价值 - 洛阳桥是我国首座跨海梁式石桥,与卢沟桥、赵州桥、广济桥并称"中国四大古桥" [1] - 桥体现存长度731米、宽4.5米,由45座石墩支撑,铺设300多条巨型条石(最长11米、重十多吨),配备525根石柱护栏(含104根狮身栏柱) [2] - 作为"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22个遗产点之一,2021年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4] - 桥梁专家茅以升评价其为"中国古代桥梁的状元",代表宋元时期世界级工程水平 [5] 建造技术与工艺创新 - 首创筏型基础技术:退潮时通过渔船抛掷石块形成横跨江堤的矮石堤,解决江底松软问题,此技术欧洲直至19世纪才掌握 [7] - 采用浮运架梁法:利用潮汐涨落将重达十多吨的石板通过船只运输并精准架设至桥墩 [11] - 应用生物学固基技术:在桥墩人工养殖牡蛎,利用其强吸附性和快速繁殖特性加固桥基,属世界首创 [13] - 桥墩设计为船尖形以减少水流冲击,石材接缝处使用燕尾榫铁制结构增强稳定性 [7][25] 文化意义与艺术价值 - 桥南北两端保存4尊宋代护桥石将军雕像及6座石塔,石雕纹饰与人物神情栩栩如生,为研究宋代石雕技艺提供珍贵实物 [16][18] - 桥栏104根狻猊(龙第五子)石雕既增加栏杆配重提升稳定性,也寄托百姓对桥梁长久安稳的愿景 [20] - 桥梁建成后推动泉州形成170多座石桥梁的沿海交通网络,直接促进海外贸易发展 [15] 保护修缮与监测体系 - 近千年历经26次修缮,现存桥面条石包含宋代至历代修缮遗留构件 [21] - 1993年最近一次修缮遵循"最小干预"原则,保留原有燕尾榫槽并补铸生铁构件 [23][25] - 当前布设38处监测点实时采集湿度、风速、水位垂直变化及桥体振动数据,台风与涨潮叠加时启动预警机制 [27][29] 区域经济与文旅发展 - 古桥连接南北形成传统商业街区,现存洛阳古街保留红砖骑楼等闽南建筑风貌 [30][32] - 周边聚集影雕、剪瓷雕、石雕、木雕等非遗技艺,其中影雕被称为"石头上的绣花" [32][34] - 2023年引入黑胶唱片店与南音古韵融合新业态,接待游客近80万人次,文创商铺带动老街向文化地标转型 [36][38]
厦门港再添“金砖航线” 总数增至24条
中国新闻网· 2025-08-17 22:47
航线网络扩展 - 厦门港新增一条"金砖航线",总数增至24条,覆盖印度、印度尼西亚、南非等6个金砖国家的20个主要港口 [1] - 新航线由迈瑞特斯(MTS)独自运营,实行月班制,从厦门港出发,途经青岛、上海,直达印尼雅加达,并在雅加达、泗水、望加锡装载货物后返回 [1] - 新航线挂靠港更少,运行时间缩短近25%,适合大宗商品、工业零部件等对运输时效要求均衡的货物 [1] 经贸合作优势 - 福建与印尼的经贸合作具备天然且独特的优势,厦门作为"海丝"核心区战略支点城市,积极拓展与其他金砖国家的贸易合作 [1] - 厦门港通过"金砖航线"将服装鞋帽、家居卫浴等福建特色商品运往世界各地 [1] 航线运营效率 - 新航线相比传统印尼航线,运行时间缩短近25%,能满足沿线贸易伙伴对稳定运输周期的需求 [1]
南海西北陆坡一号、二号沉船遗址“重见天日” 水下考古,从浅海迈向深海(科技自立自强)
人民日报· 2025-08-14 06:00
考古发现与展览 - 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暑期日均客流量较平时增长近五成,其中"深蓝宝藏——南海西北陆坡一二号沉船考古成果特展"人气最旺 [1] - 南海西北陆坡一号、二号沉船遗址发现于2022年,保存超过10万件瓷器、原木,标志着我国水下考古从浅海迈向深海的历史性突破 [1][2] - 一号沉船满载景德镇外销瓷器,二号沉船装运海外乌木,实证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双向贸易繁荣 [4] - 2024年9月27日开设特展,采用"边考古、边保护、边展览"动态模式,从文物出水到展陈仅用不到4个月 [7][8] 深海考古技术突破 - 2022年10月发现两艘明代沉船位于1500米深海,是我国首次在千米级深度发现古代沉船遗址 [2] - "深海勇士"号载人潜水器国产化率达95%以上,突破钛合金载人舱球壳等关键技术,作业能力达4500米 [3] - 2023-2024年三个阶段考古调查累计下潜63次,提取文物928件(套),仅占水下遗物一小部分 [6] - 采用机械臂柔性抓取、外置高清摄像、三维扫描等技术,实现高精度文物提取与遗址测绘 [5] 文物保护与科研 - 深海文物出水后需紧急处理氯离子结晶问题,特展现场展示玻璃脱盐池清洗工艺 [7] - 珐华贴金镂空孔雀牡丹纹大罐经保护处理后,研究发现其使用罕见绿色釉料,推测为海外高级定制产品 [8] - 南海博物馆设立专门科研团队从事深海出水文物保护修复,推动古代工艺研究与文明互鉴展示 [7][8]
【牢记嘱托·看见美好中国】用心用情保护传承,让文化遗产焕发新生
央广网· 2025-08-10 12:20
文物保护与修缮 - 蓬莱阁景区对元末明初高丽古船进行整体性保护,减少拆解搬移造成的损害,并在正常展出情况下完成修缮 [2] - 针对古船木材开裂、变形等问题,采取因地制宜的保护措施,同时让游客近距离观察文物保护过程 [2] - 丹崖山岩体受海水侵蚀存在稳定性病害,景区通过加固和定期监测确保蓬莱阁安全 [4][6] 文旅融合与创新 - 景区深挖历史资源,推出丝路情缘、戚继光操练水师等特色节目,增强游客沉浸式体验 [4] - 引入非遗项目和小场景演出,结合海上丝绸之路和戚继光故事提升文化吸引力 [4] - 与当地中小学合作培养"红领巾讲解员",37名学生在戚继光纪念馆定期讲解英雄故事 [7] 教育与文化传承 - 景区开展"大讲解员走出去"活动,将英雄故事和丝路文化送入课堂 [7] - 通过青少年讲解实践强化文化认同,如学生张鸿轩通过讲解加深对戚继光精神的理解 [7] - 计划持续以文物为载体讲好海上丝绸之路故事,打造"行走的大课堂" [7]
画在大盘子上的“航海日志”
央视新闻· 2025-08-10 10:37
明代漳州窑航海瓷盘的历史价值 - 瓷盘是研究明代海洋史的关键实物 具有明确的"海洋性格"特征 [4] - 瓷盘纹饰包含星宿 岛屿 海涛 帆船 飞鱼 麒麟等航海文化元素 生动记录航海场景 [7][11] - 中央罗盘采用24方位系统 由十二地支 八天干和四维卦象组成 每个单位精确至15度 [15][17] 瓷盘的工艺与技术特征 - 盘底罗盘可指示48个方位 通过"单针"和"缝针"设计将精度提升至7.5度 [17] - 中央阴阳太极圈内书"天下一"字样 既代表罗盘天池又寓意天地正中 [18] - 器底粘砂粒的"砂足器"工艺成为漳州窑瓷器的独特防伪标识 [33] 漳州窑瓷器的贸易与文化影响 - 明代中后期漳州月港成为东南沿海对外交通枢纽 刺激窑业兴盛 [21] - 瓷器主要外销日本 东南亚 并通过葡萄牙 西班牙 荷兰商船销往欧美非地区 [24] - 五彩开光阿拉伯文瓷盘等作品成为伊斯兰文化元素的重要物证 [33] 艺术与功能融合设计 - 口沿红彩双圈体现严谨装饰规范 内侧黑蓝彩绘呈现山水楼阁与港口风光 [6][7] - 内圈24楷书铭文倡导政治清廉 星宿图与指南针共同承担方位指示功能 [20] - 瓷盘既承载航海导航技术 又融合文化自信与吉祥寓意 [18][20]
开埠前的上海并非小渔村,唐宋已是贸易港口
第一财经· 2025-07-28 13:13
上海史前文化发展 - 上海史前文化可追溯至6000多年前,经历了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良渚文化、广富林文化和马桥文化等阶段 [1] - 目前上海已确认约40处考古遗址,大部分含有史前遗存,集中于西部区域,出土陶器、石器、玉器、房址、墓葬等关键实证 [1] - 上海自新石器时代起便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与长江三角洲其他区域发展同步 [2] 马桥文化与中原文化交流 - 距今4000年前北方中原文化与本地文化结合形成广富林文化和马桥文化,典型器物为鸭形壶 [2] - 马桥文化器物在江南地区数量庞大且多样,中原地区数量较少,源头呈现多元化特征 [4] - 马桥文化与中原夏商时期文化存在交流,但具体传播方向暂无法确定 [4] 良渚文化与古蜀文明联系 - 良渚文化典型玉器玉琮在成都金沙遗址发现,两地时空跨度达1000多年和2000公里,传播路径成谜 [4] - 长江下游文明以玉器为代表的礼制体系对商代金沙文化产生影响,体现文明间的深远联系 [4] 上海港口功能历史演变 - 唐宋时期青龙镇是上海最早的外贸港口,因海上丝绸之路兴起成为中外贸易枢纽 [6] - 两宋时期青龙镇发展为兼具国际贸易功能的港口,元代后期港口功能转移至上海镇 [7] - 上海以港兴市的文化基因源远流长,开放包容的城市品格与港口历史密切相关 [7] 考古发现与历史认知 - 上海考古发现传播不足导致公众对其悠久文明认知有限,近现代发展 overshadow 历史积淀 [6] - 青龙镇遗址发掘证实上海唐宋时期已具备国际贸易港口职能,早于开埠时期 [6]
深海宝藏中的丝路传奇(文化中国行·走进专题博物馆)
人民日报· 2025-07-14 06:20
博物馆与文物收藏 - 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收藏10万余件从南海打捞的文物珍宝,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促进文明交流互鉴的历史见证 [2] - 博物馆建筑外观犹如起伏的波涛,三重屋檐沿潭门渔港的港湾弧线展开,与点点帆影遥相呼应 [2] - 展出的珐华贴金镂空孔雀牡丹纹大罐独此一件,体形硕大、装饰精美且工艺独特,推测属于海外高级定制瓷 [10] 水下考古技术发展 - 中国水下考古队使用"探索一号""探索二号"科考船和"深海勇士"号载人潜水器,从约1500米深的海底对两艘明代沉船进行考古调查 [5] - "中国考古01"是中国第一艘水下考古工作船只,2014年首航后极大提升了中国水下文化遗产保护的能力 [6][7] - 中国水下考古专业技术装备包括载人潜水器、水下照相机、空气压缩机、浅地层剖面仪、旁侧声呐等 [7] 古代贸易与文化交流 - "华光礁一号"沉船出水了大量瓷器,窑口集中在福建和江西景德镇一带,年代为南宋中晚期 [3] - 二号沉船中的3根乌木原产于斯里兰卡等国,填补了我国海上丝绸之路返航货物历史记录的空白 [10] - 南海西北陆坡一二号沉船遗址实证了中国先民开发、利用、往来南海的历史事实,再现了明代中期海上贸易的繁盛景象 [11] 未来发展规划 - 博物馆新馆正在建设中,未来将继续致力于打造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文化交流重要平台 [12] - 博物馆通过系统展示南海水下考古成果,深入挖掘文物背后的历史价值,为共建"一带一路"提供了历史借鉴和文化支撑 [12]
海上丝路指数:北美供需整体趋稳 综合指数跌幅收窄
快讯· 2025-07-11 19:33
海上丝路指数表现 - 宁波出口集装箱运价指数(NCFI)本周报收1218.0点,较上周下跌3.2% [1] - 21条航线中6条运价指数上涨,13条下跌,2条持平 [1] - "海上丝绸之路"沿线主要港口中3个运价指数上涨,13个下跌 [1] 北美航线供需情况 - 北美航线供需整体趋稳,综合指数跌幅收窄 [1]
绕开马六甲!这条国际物流新通道让中国直通印度洋
第一财经· 2025-07-09 19:49
新国际物流通道开通 - "郑和号"海公铁国际多式联运班列从昆明首发,标志着中国西南连接印度洋的新国际物流大通道正式贯通,绕开马六甲海峡[1] - 新线路从昆明直达泰国拉廊港再海运至缅甸仰光港和孟加拉国吉大港,相比传统模式运输距离缩短近三分之一(约1700公里),时间缩短二分之一(约17天),运输时效提高50%以上[1][2] - 该通道利用中老铁路抵达万象后分三条线路:泰国北标府铁路、泰国林查班港海运至新加坡、泰国拉廊港海运至缅甸和孟加拉国,第三条为全新路线[2] 战略意义与经济价值 - 新通道被比喻为"当代郑和下西洋",在国际形势变幻背景下为中国打通印度洋通道,同时加强与泰国、缅甸和孟加拉国的经济合作[2] - 具有标志性意义,体现"海上丝绸之路"西向拓展,是安全与效率均衡的方案,相比马六甲海峡路线更节约路程[2] - 中老铁路开通三年多来货运量快速增长,2024年上半年全线运输货物总量突破1260万吨,同比增长25.9%[3] 与泛亚铁路的关系 - 泛亚铁路西线(中缅铁路)因缅甸境内进展缓慢,而中线(中老泰铁路)已形成替代优势,通过拉廊港等印度洋港口出海的经济价值提升[3][6] - 中泰铁路二期工程获批,计划2025年开工2031年完工,建成后昆明可直达泰国[4] - 学者认为中线全面联通后市场优势显现,但泛亚铁路西线仍具战略意义,尤其是油气运输,需推进建设以实现东、中、西线均衡发展[6][7] 运营现状与未来规划 - 云南省已形成三大跨境班列品牌:"澜湄号"(王家营)、"昆明陆港号"(安宁)、"郑和号"(晋宁),形成互补[5] - 2024年11月"昆明陆港号"中老泰国际多式联运货运列车首发,2025年6月开通铁公海联运至泰国拉廊港再转仰光[5] - 大瑞铁路(大理至瑞丽)中国段预计2028年通车,目前正攻坚高黎贡山隧道[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