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海上丝绸之路
icon
搜索文档
寻美宁波,茅台葡萄酒的文化深耕与消费引导
搜狐财经· 2025-06-13 15:40
品牌营销战略 - 公司通过"茅台红·寻美东方(海岸线)"活动将品牌与"海上丝绸之路"等强文化符号绑定,提升消费者文化认同与情感归属[4] - 活动选址宁波这一"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利用其历史地位为品牌注入历史纵深感[3][6] - 通过非遗鱼骨画、象山杨梅特调"海风饮"等本土化体验,实现品牌与宁波风土人情的深度绑定[2][6] 产品与市场定位 - 公司提出"三重升维"战略:创新体验方式、拓展产品线、挖掘营销体验价值[9] - 计划推出低度果味酒、小瓶装等年轻化产品,应对便捷性、适口性、社交分享的新消费需求[12] - 将葡萄酒从"佐餐饮品"重新定义为生活方式载体,覆盖家庭聚会、休闲悦己等场景[9][12] 品牌差异化路径 - 以"新世界葡萄酒东方典范"为品牌愿景,构建具有东方特色的美学体系与价值标准[18] - 通过复合型活动(Live House、文化表演等)实现从"卖产品"向"卖生活方式"的战略转型[11][18] - 秉承茅台集团"质量是生命之魂"理念,坚持最优产区选材与独特混酿工艺[15] 文化赋能策略 - 借助宁波作为唐宋国际贸易港口的历史,强化葡萄酒东传的文化叙事[6] - 通过《采茶舞》《丽人行》等表演,实现茶文化、传统美学与葡萄酒的跨界融合[8][11] - 利用沿海城市消费者对本土文化的高度敏感,建立区域市场情感通路[8] 长期发展布局 - 从黄河线人文探索到海岸线开放叙事,持续通过"寻美IP"勾勒行业价值跃迁路径[20] - 以"山山难越山山越"为信念,坚持长期主义推动行业变革[4][20] - 将海岸线延伸方向视为未来葡萄酒价值升维的象征性路径[14][20]
总书记关心的世界文化遗产丨海丝起点通天下
新华社· 2025-06-12 20:20
文化遗产保护与申报 - 泉州作为海上丝绸之路起点之一,"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于2021年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3] - 2001年时任福建省省长习近平批示支持筹建古代船舶发展史陈列馆,强调泉州作为中国古代造船中心和海上丝绸之路起点的历史地位[2] - 2001年11月习近平主持召开省长办公会议研究世界文化遗产申报方案,2002年再次调研推动申报工作[3] 古代海洋商贸历史 - 宋元时期泉州通过季风和洋流实现国际商贸往来,开元寺、清净寺等建筑体现多元文化交融[2] - 22处遗产点串联形成宋元中国世界海洋商贸中心的完整历史脉络[3] - 上世纪90年代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启动古代木帆船复原工程,2001年古代船舶发展史陈列馆建成开放[2] 城市发展定位 - 泉州持续传承海洋商贸文脉,保持古城活力并延续向海发展策略[4] - 陈列馆建设过程中地方政府快速落实资金支持文化遗产保护项目[2]
宁波航交所:本周南美东航线运价指数较上周上涨43.7%
快讯· 2025-06-06 20:28
宁波出口集装箱运价指数(NCFI) - 本周NCFI报收于1669.4点,较上周下跌0.4% [1] - 21条航线中10条运价指数上涨,10条下跌,1条持平 [1] 海上丝绸之路沿线港口运价 - 沿线主要港口中7个运价指数上涨,9个下跌 [1] 南美东航线市场表现 - 南美东航线运价指数为2324.2点,周涨幅达43.7% [1] - 该航线运力缺口较大,舱位持续紧张 [1]
被食物撬动的历史进程
齐鲁晚报· 2025-06-06 05:49
"不会考古的美食博主不是好教授",这是考古学者张良仁在短视频平台中的自我介绍。他在考古领域深 耕30余年,近两年转型做起了"吃播",在全网收获超200万粉丝。最近,他的新书《吃的中国史》出版,该书 以饮食为中轴,以朝代为线索,透视中国历史的嬗变;在舌与箸的方寸间,重演中华文明进程。 □长庚 从饮食器具 古人吃什么、怎么吃、用什么吃,古代遗址中的美食与烹饪器具、文献记载中的饮食礼仪、壁画中的饮 食场景、民间流传的饮食习俗……在"民以食为天"的华夏大地,从先秦到明清,中国的每段历史进程都曾 被食物撬动,我们熟悉的食物都曾有波澜壮阔的过往。 看见阶级分化 20世纪初以来,考古学界一直关注文化谱系、中华文明起源、文化交流以及科技史等宏大叙事,这些研究 为理清历史提供了主要框架,就如同人体的动脉和静脉;饮食研究看似细微,却同样重要,就犹如人体的毛 细血管。近年来,学者们写了越来越多关于中国饮食史的著作。 张良仁认为,从事饮食史研究,是绝对不能忽视考古资料的。尤其是研究生活内容较为简单、娱乐活动还 不丰富的先秦历史,更是离不开考古资料。比如,在二里头遗址数以万计的出土陶器中,有大量的饮食器具, 可以分为炊器、食器、饮用器 ...
新时代中国调研行之文化中华·文旅新探丨一簿一罗盘 乘风到南洋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5-06-03 20:40
南海更路簿的历史与文化价值 - 更路簿是海南渔民代代相传的航海秘笈,记载了南海航线和岛礁命名,自元代起在海南岛东部渔民群体中流传 [2][4] - 更路簿包含航行里程("更")和罗盘航向("路"),2008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船长出海必备的航海图 [4] - 现存更路簿多以西沙海域航线起笔,如"自大潭过东海(西沙海域),用乾巽使到十二更",琼海市潭门港因此得名 [4] 更路簿的商贸与航海功能 - 更路簿不仅用于渔业生产,还记录了从南海至越南、泰国、马来西亚和新加坡等东南亚国家的商贸航线 [8] - 海南渔民通过更路簿拓展航线,如梁其锐家族抄本记载"自新州去琶里更"(新加坡至印尼巴厘岛),推动20世纪早期南海国际贸易雏形形成 [8] - 渔民根据海外市场信息调整商业模式,例如将马蹄螺壳作为飞机涂料原料销往新加坡,梁氏家族借此发家 [8] 更路簿的跨区域贸易网络 - 海南渔民通过更路簿建立双向贸易:将渔产品运至东南亚销售,同时从南洋购入香料和海产品销往广东、海南 [9] - 更路簿中"粤琼更路"记录了海南七洲列岛、大洲岛至广东湛江、广州等地的航线,形成区域贸易闭环 [9] 更路簿的保护与传承 - 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团队深入渔村征集更路簿文物,进行修复、仿制及文本研究,并邀请潭门老船长参与文化保护项目 [11][13] - 博物馆通过翻译更路簿和展示渔家文化(如鲤鱼灯制作),将专业航海知识转化为公众可理解的南海文化 [13]
新时代中国调研行之文化中华·文明探源|南海沉船遗址:见证海上丝路的“时间胶囊”
新华社· 2025-05-30 16:38
中国深海考古发展历程 - 中国水下考古始于1987年中国历史博物馆成立水下考古学研究室 [5] - 1996年华光礁一号沉船遗址发现近万件南宋文物,揭示海上贸易繁荣 [5] - 2018年成立"深海考古联合实验室",标志深海考古正式启动 [5] - 2022年在南海1500米深度发现明代沉船遗址,创我国深海考古深度纪录 [7][8] 深海考古技术突破 - 2010年考古队员最大下潜深度达100米,2022年扩展至1500米 [3] - 采用多波束测深仪、侧扫声呐、无人潜水器等设备进行精细化作业 [12] - 2023-2024年三阶段调查共提取900余件(套)文物,创深海考古数量纪录 [12] 南海沉船考古成果 - 一号沉船遗址发现10万+件明代瓷器,包括青花、珐华彩等珍贵品种 [10][15] - 二号沉船载有21米长乌木堆积,填补进口贸易历史空白 [10][15] - 两船分别代表出口瓷器与进口木材的双向贸易模式 [15] 文物展览与社会影响 - 2024年特展展出400余件(套)出水文物,吸引超百万人次参观 [13] - 展品包含珐华贴金梅瓶、红绿彩碗等明代代表性器物 [13][15] - 实证海上丝绸之路南海段航线及中外文明交流史 [15] 未来发展方向 - 当前仅完成遗址初步调查,完整考古需多年持续工作 [17] - 深海考古装备升级将推动更大规模的深海遗址探索 [12] - 南海平均深度1212米,绝大部分海域仍待探索 [7]
“峇峇回来了”系列活动传续新加坡华人情缘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5-28 09:52
文化展览活动 - "峇峇回来了"系列活动在泉州华侨历史博物馆举办,聚焦峇峇娘惹文化,包含专题展览、讲座、文创驿站开业及手工体验等活动 [1] - 峇峇娘惹文化是15世纪中国移民与东南亚居民通婚形成的独特文化体系,男性后代称"峇峇",女性称"娘惹" [1] - 活动由泉州市侨联、泉州华侨历史博物馆等联合主办,旨在通过沉浸式体验传播华侨历史文化 [1] 中新历史渊源 - 泉州作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起点,宋元时期商船与新加坡建立深厚商贸纽带,泉州先民将闽南文化融入新加坡 [2][3] - 泉州市侨联主席温锦辉强调两地千年情缘,希望活动促进中新民间友好往来,传承奋斗精神与传统美德 [2] - 新加坡庆德会会长陈坤祥指出,庆德会1831年创立,是新加坡最悠久的华人互助团体,其精神为两地重要文化纽带 [3] 庆德会专题内容 - "守望相助——新加坡庆德会的故事"展览分四大篇章,通过老照片、文献等展现其近两百年历史与人文价值 [2] - 讲座《探索发现——庆德会两百年密码》由学者柯木林解析庆德会的起源、管理哲学及现状 [3] - 展览与讲座系统追溯庆德会发展轨迹,突出其扶危济困的会务活动和建筑遗产"庆德楼" [2][3] 文化交流意义 - 活动深化泉州与新加坡的文化合作,闽南文化与多元文明交融成为两地共同精神财富 [3] - 华侨历史资源通过博物馆向公众传播,强化文化认同与跨种族人文连接 [1][2]
记者手记|阿曼博物馆的中国瓷器——丝路上的时光印记
新华网· 2025-05-21 10:02
中阿文化交流与历史贸易 - 阿曼国家博物馆展出的中国瓷器具有浓厚东方韵味,包括青花瓷罐等精美文物,展示了中阿两国友好交往的历史 [1] - 瓷器上的传统纹饰如缠枝纹和"囍"字图案,体现了中国古代艺术特色和文化寓意 [1] - 阿曼历史上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与中国往来可追溯至公元6世纪,明代郑和下西洋时期达到鼎盛 [2] 海上丝绸之路贸易 - 中国与阿曼的海上贸易历史悠久,唐代已有阿曼使者向中国进贡乳香和阿拉伯剑羚的记载 [2] - 博物馆展出的中国瓷器是古代海上贸易的重要历史见证,反映了当时国际贸易的繁荣 [2] - 海上丝绸之路时期商船运输瓷器、乳香等商品,促进了中阿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 [2] 现代文化交流与民间互动 - 博物馆展览成为中阿民间情感纽带,参观者通过文物了解两国悠久交往历史 [2] - 阿曼民众对中国文化表现出浓厚兴趣,家长向孩子讲解瓷器故事体现文化传承 [2] - 展览生动反映了中阿在贸易、文化等领域的长期深厚联系 [2]
小县城有所“大学校”
人民日报· 2025-05-17 06:12
海丝首港景区发展 - 广西合浦海丝首港景区每晚进行6个多小时的交互式情景演出,重现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的繁华景象 [1] - 景区以北10公里处建有合浦汉代文化博物馆,是国内唯一的汉代海上丝绸之路历史专题博物馆,包含文物陈列厅和汉墓保护展示厅 [1] - 演员通过参观博物馆获取灵感,博物馆展出的四合院式陶屋、玛瑙首饰等文物丰富了演出内容 [1] 合浦汉代文化博物馆 - 博物馆建于汉墓遗址之上,1970年因施工意外发现"望牛岭1号墓"而建,出土国家一级文物羽纹铜凤灯等245件(套)器物 [2] - 馆内展出3869枚来自西亚、中亚的玻璃珠饰,印证合浦作为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的历史地位 [2] - 博物馆设有文物保管、修复、社会宣教等机构,与3家中小学合作开展"馆校共建",培养30多名"小小讲解员" [3] 考古发现与遗址保护 - 望牛岭1号墓出土文物显示合浦郡是汉代经略岭南及海外的支点,墓室车辙可研究当时车辆构造和运输情况 [3] - 望牛岭发掘出西汉早期至晚期的16座家族墓,将建设遗址公园,采用声光电全息投影技术展示历史 [3] - 博物馆通过汉墓保护展示厅直接向公众展示墓室构造和历史原貌 [3] 文化传播与教育功能 - 博物馆通过文物展览和互动讲解(如羽纹铜凤灯国际巡展)传播中国古代文明成就 [3] - 博物馆定位为"向海之路"主题,通过示意图展示汉代海上丝绸之路及长安至合浦水陆交通路线 [2] - 博物馆发挥教育功能,成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大学校"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