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

搜索文档
【牢记嘱托·看见美好中国】用心用情保护传承,让文化遗产焕发新生
央广网· 2025-08-10 12:20
文物保护与修缮 - 蓬莱阁景区对元末明初高丽古船进行整体性保护,减少拆解搬移造成的损害,并在正常展出情况下完成修缮 [2] - 针对古船木材开裂、变形等问题,采取因地制宜的保护措施,同时让游客近距离观察文物保护过程 [2] - 丹崖山岩体受海水侵蚀存在稳定性病害,景区通过加固和定期监测确保蓬莱阁安全 [4][6] 文旅融合与创新 - 景区深挖历史资源,推出丝路情缘、戚继光操练水师等特色节目,增强游客沉浸式体验 [4] - 引入非遗项目和小场景演出,结合海上丝绸之路和戚继光故事提升文化吸引力 [4] - 与当地中小学合作培养"红领巾讲解员",37名学生在戚继光纪念馆定期讲解英雄故事 [7] 教育与文化传承 - 景区开展"大讲解员走出去"活动,将英雄故事和丝路文化送入课堂 [7] - 通过青少年讲解实践强化文化认同,如学生张鸿轩通过讲解加深对戚继光精神的理解 [7] - 计划持续以文物为载体讲好海上丝绸之路故事,打造"行走的大课堂" [7]
文化中国行 | 千年岩画“动”起来
广西日报· 2025-08-04 10:29
核心观点 - 崇左市壮族博物馆通过数字化改造提升展览体验 推动花山岩画文化传承 游客接待量显著增长[1][2][3][4] 展览改造与创新 - 博物馆采用裸眼3D光影通道 动态动画场景和互动投影技术 还原2000年前骆越先民祭祀与作画场景[2][3] - 新增"天书释义"展区通过动画重现鬼神祭场景 展示战国铜鼓文物 直观呈现古骆越文明生活与信仰[2] - 设置"骆越神笔"互动墙 运用投影技术模拟悬吊法作画过程 游客可亲手生成赭红色岩画图像[3] - 弧形巨幕播放花山秘境影片 "倾力守护"区生成数字证书 已累计110位游客宣誓成为守护人[3] 文化价值与地位 - 左江花山岩画为2000年前壮族先民绘制 2016年成为中国首个岩画类世界文化遗产 广西首个世界文化遗产[1] - 岩画分布在左江及明江悬崖峭壁 记录古代祭祀场景 与山崖河流共同构成文化景观[1] - 博物馆陈列展作为申遗重要组成部分 将文化景观与展示结合 展现壮族历史文化[1] 运营数据与影响 - 截至今年7月博物馆接待游客近10万人次 同比增长20% 散客与研学团队各占50%[4] - 成为2025广西旅游年"跟着文物古迹游广西"特色研学旅游热门打卡点[4] - 未来将加强馆际交流与科研联动 开展智能化互动活动推广花山文化[4]
澳门历史城区申遗成功20周年—— 中西交融 传承共享(微言)
人民日报· 2025-07-27 06:20
澳门历史城区申遗成功20周年 - 澳门历史城区是我国现存最古老、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最集中的中西特色建筑共存的历史城区 [1] - 由22座历史建筑及8个广场前地共同构成核心区,展现400多年中西文化交流融汇的历史印迹 [1] - 2005年7月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录》,是我国第三十一处世界遗产 [1] 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 - 澳门通过制定法律法规、举办世遗开放日、推动文物建筑活化再利用等措施加强保护 [1] - 2025年举办文明互鉴国际文化论坛、"世遗监测员"、"世遗盖章游"等活动庆祝申遗20周年 [1] - 举措有助于市民旅客感受世遗魅力,增强中华文化国际传播 [1] 中西文化荟萃优势 - 澳门以中华文化为主流、多元文化共存,打造交流合作基地 [2] - 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可促进国际人文交流,推动中西文明互鉴 [2]
世界青年共建人类文明百花园
中国青年报· 2025-07-21 09:50
论坛概况 - 2025世界青年发展论坛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主题论坛于7月17日在江苏苏州举办 参会者包括来自83个国家及8个国际组织的200余位青年事务部长 青年组织负责人及青年领袖[2] - 论坛聚焦保护技术创新与应用 濒危文化遗产抢救性保护 创意转化与产业发展 数字人文与文化遗产四大核心议题[2] 国际合作案例 - 上海博物馆"金字塔之巅:古埃及文明大展"自2024年7月开展后成为青年群体中的顶流展览 展品包括高2.4米 重2吨的埃及国王麦伦普塔雕像[3][4] - 中埃联合开展文化遗产保护合作 具体措施包括组建联合考古队保护历史遗址 举办青年考古学家培训项目 创建文物3D数据库及巡回展览[4] - 中国与巴基斯坦开展缂丝织造技艺与织毯技艺的深度融合项目 推动文化双向共融[5] - 马尔代夫通过青年主导的社交媒体传播 社区民宿及3D地图还原遗址等方式促进文化遗产旅游 中国游客显著带动当地文旅消费与文化互鉴[6] 技术创新应用 - 敦煌研究院文物数字化保护团队110人中35岁以下青年占比超60% 已完成6处敦煌石窟及全国9省25处遗址的数字化工作[8] - 良渚古城遗址运用无人机机场 AI识别算法及数字孪生模型实现遗产区实时预警与防灾管控[8] - 00后选手刘欣茹融合中国写意美学与西方翻糖技法 通过3D建模还原青铜纹样并运用AI分析传统糖艺色彩配比 获第47届世界技能大赛金牌[9] 产业发展动态 - 蒙古国青年开发融入历史文化遗产的数字游戏 推动创意产业成为数字游戏市场核心领域 成功吸引全球市场投资[5] - 中国非遗缂丝技艺通过国际手工艺展览实现从单向展示到双向共融的转型 深度参与全球文化互鉴[5] - 欧洲青年协会推动青年运用虚拟实境 虚拟现实等技术记录存储文化遗产 实现全球化创新传播[7]
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主题论坛 汇聚青春力量 守护文化遗产
苏州日报· 2025-07-18 14:22
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主题论坛 - 论坛聚焦如何发挥青年作用推动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强调文化遗产是人类共同记忆 [1] - 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提出青年应通过守护、传播、活化文化遗产及国际合作四方面贡献力量 [1] 国际嘉宾案例分享 - 埃及卢克索国家博物馆馆长提出中埃青年应携手推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促进文明古国对话 [2] - 日本青年团协议会通过文化和社区活动吸引青年参与文化传统守护 [2] - 蒙古国青年联盟强调需用创新方式传承文化遗产,而非仅留存于博物馆 [2] - 西班牙青年局指出文化遗产是青年表达自我的载体,需赋予其更多权利和机会 [2] 中国实践经验展示 - 杭州良渚遗址、敦煌研究院及苏州缂丝传承人分享国内文化遗产保护、开发与创新案例 [3] - 苏州非遗展位(香山帮古建、苏绣、漆器等)吸引外国青年参与互动体验制作技艺 [3]
文旅融合 一路繁花 ——河南践行“两高四着力”系列述评之四
河南日报· 2025-06-20 07:27
文旅融合发展 - 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为文旅产业发展注入强劲动力,让文化有活力、旅游有魅力 [1] - 河南省着力推动文化繁荣兴盛,加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推动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 [1] 文化遗产保护与活化 - 河南省与央视网联合打造《沿着中原大遗址走廊寻国宝》大型直播活动,沉浸式展示中华五千年文明 [2] - 累计55项考古发现入选"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数量位居全国第一 [2] - 大河村遗址博物馆新馆开馆试运行,河南省挂牌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增至8家 [4] - 文物防震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河南工作站揭牌,科技赋能文化遗产保护和研究 [4] - 河南日报社推出"了不起的甲骨文"主题报道,讲好甲骨文故事,打造中华文化新地标 [4] 文艺创作与群众文化 - 河南省杂技集团打造大型红色杂技剧《进攻令》,融合传统杂技技艺展现革命历史故事 [5] - 豫剧《大河安澜》、曲剧《鲁镇》等作品荣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彰显河南文艺创作从"高原"迈向"高峰" [5] - 2024年全省开展"新时代新征程新风貌"十大群众文化活动,参与人次达9500万 [6] - 通过"非遗焕新购物月"、"非遗进景区"等活动,让非遗融入现代生活 [6] 文旅产业提质增效 - 河南省启动"青春起航·惠游河南"专项文旅补贴活动,通过"一机游河南"平台吸引游客 [7] - 端午节假期全省接待游客1511.6万人次、旅游收入67.9亿元,同比分别增长4.7%、5.3% [7] - 洛阳洛邑古城的"天女散花"、只有河南·戏剧幻城等文旅演艺精品创新体验模式 [9] - 郑州记忆1952油化厂旅游休闲街区等"微改造、精提升"项目打造文旅消费新场景 [9] - 河南省拥有7处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56处省级旅游休闲街区,形成多元化发展格局 [9]
各地举办系列公众活动 迎接“文化和自然遗产日”
央广网· 2025-06-14 11:13
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活动 - 江苏镇江丹阳市美术馆举办"琴黹和鸣"非遗展演活动,将古琴与正则绣两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结合呈现 [1] - 展览持续至6月28日,采用"文物活化"形式展现传统文化在当代的生命力 [2] - 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院推出主题活动,邀请中小学生近距离观察陶器、瓷器、青铜器等文物的保护修复过程 [3] 文物保护技术突破 - 成都考古院自2001年金沙遗址发掘以来突破10余项关键技术,解决出土象牙易失水粉化问题 [4] - 甘肃简牍博物馆举办"问秦"特展,结合最新考古成果与多学科研究呈现甘肃地区秦文化演进轨迹 [4] 文物展示创新形式 - 甘肃简牍博物馆展览中观众可通过佩戴VR眼镜身临其境探索秦陵 [5] - 采用VR技术让观众以新形式触摸文物,实现文物"活化"展示 [5]
省民博以互动体验吸引市民游客逛展观展 让文物“开口说话” 让历史“触手可及”
海南日报· 2025-05-19 09:21
活动内容与形式 - 活动以"快速变化社会中的博物馆未来"为主题,包含沉浸式游园会、非遗活态展示、文物深度导览及馆长讲堂等多元形式 [2] - 游园会设置"3D文物模型拼接"区、知识问答区和集章打卡环节,观众通过互动任务获得体验感 [2] - 特邀黎族纺染织绣、制陶、编织及苗族蜡染刺绣等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进行现场展演 [2] - 举办《跨越时空的对话:馆藏文物与非遗技艺的"双向奔赴"》主题讲座,结合实例阐释文化遗产价值 [3] 参与情况与效果 - 活动吸引数百名游客和市民参与 [2] - 现场听众反馈讲座为"生动的文化必修课" [3] - 通过游戏互动、参观讲解、现场展演等形式实现文物"开口说话"、历史"触手可及"的效果 [3] 战略意义 - 活动突破传统观展模式,打造"可玩、可学、可感"的博物馆体验场景 [2] - 公司计划以活动为契机深挖民族文化遗产内涵,为海南自贸港建设凝聚文化向心力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