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瓷器
搜索文档
追忆耿宝昌先生:他对中国瓷器倾注毕生至爱
人民日报· 2025-11-15 10:22
耿宝昌先生的职业生涯与贡献 - 1922年出生于北京,成长于仁人志士奋发图强的历史时期,其创办的振华斋寓意“振兴中华”[1] - 1956年进入故宫博物院工作近70年,认为故宫的学术地位源于一流学者和研究成果[2] - 毕生致力于瓷器研究,主张中国人应研究好瓷器以向世界展示中国贡献,反对盲从外国观点[1] - 将自身所学服务于国家,开展一级品文物鉴定,致力于文物征集和海外文物回流工作[1] - 1986年将个人收藏的20多件瓷器、青铜器无偿捐献给故宫博物院,视故宫为安身立命的第二家[1] 学术研究方法与理念 - 为学讲究眼勤、口勤、手勤,身体力行在实践中获取真知[2] - 2010年88岁高龄时在学术会议上仍坚持用笔纸认真记录他人发言[2] - 强调实地考察的重要性,认为未亲历之地则认知生疏,需广博学习不同门类知识作为参照[2] - 较早在中国瓷器研究中引入与越南、泰国、日本及欧洲瓷器的比较方法[2] - 主张学问之道如折扇,需万流归宗方能成大学问,反对在一条小道上沾沾自喜[2] - 重视师承关系,认为好的老师和紧跟学术潮流是做学问的重要基础[2] 专业技艺传授与文物保护 - 通过30多年共事,向弟子传授瓷器鉴定技艺,如区分南宋官窑与龙泉窑瓷器胎体及叩击声音[4] - 教授闭眼通过触觉区分永乐与宣德瓷器釉面的方法,其经手数十万件瓷器,对不同时代釉质特点烂熟于心[4] - 多次调研湖田窑址并规划其保护范围,建议使景德镇明清御窑遗址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 - 2015年联名致信中央呼吁加大御窑遗址保护并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开启对该遗址的综合研究[4] - 晚年仍关注景德镇手工瓷业遗存申请世界文化遗产及两岸故宫文物合璧等事宜[5]
东西问丨阿塔西:中国瓷器如何影响泰国陶瓷的形与神?
中国新闻网· 2025-10-27 16:07
文章核心观点 - 中国瓷器通过贸易、外交和移民等途径深刻影响了泰国陶瓷的发展,泰国在吸收中国陶瓷技艺与审美理念的基础上,结合本土文化、宗教信仰和艺术传统,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陶瓷风格,这一过程是两国以器物为媒介进行文明互鉴和双向文化交流的缩影 [3][5][14] 泰国陶瓷发展史 - 泰国陶瓷发展可追溯至公元11至12世纪高棉时期,其釉陶作品已受中国宋代陶瓷影响,采用青绿色、灰绿色或褐色釉面,结合刻划与压印技法 [4] - 自13世纪下半叶起,元明两代中国瓷器经海上丝绸之路大量流入东南亚,泰国陶瓷借鉴中国青瓷、白釉与青花瓷等,在器形、釉色与装饰上实现本土化延展 [4] - 18世纪后,大量华侨华人移民定居暹罗,中国青花与彩瓷成为王室与民间日用及宗教礼仪要器,中国景德镇工匠曾依据泰国宫廷规格定烧五彩瓷 [4] - 19世纪中叶,暹罗开始购入陶土等原料推动五彩瓷本土化生产,由泰国匠师自行设计制作,纹样题材除宫廷吉祥图式外,大量取材本土文学与史诗,形成泰式风格鲜明的五彩器物 [4] 中国瓷器对泰国陶瓷工艺的影响 - 中国瓷器的传入为泰国陶艺提供了系统化生产范式,泰国古窑遗址表明当地窑炉借鉴了中式龙窑与馒头窑原理并加以改良,推动泰国陶瓷由分散手工向区域化生产转型 [7] - 中国经验激发了原料与釉料的本地创新,泰国陶工以本地黏土和氧化铁颜料为基础发展出釉下黑彩体系,并通过调控窑温与配方烧制出质地坚实、色调温润的器物 [7] - 泰国陶工在吸收中国技艺的同时,与周边国家工匠形成以泰国北部为中心的交流圈,使制瓷技艺在多元文化交汇中不断延展 [7] 中国陶瓷对泰国陶瓷“形”的影响 - 泰国陶瓷在吸收中国陶瓷造型秩序与构图美感的同时,将佛教意象、自然图案与本土装饰传统融入其中,在中式秩序与本土感性之间取得平衡 [8] - 素可泰与西萨查那莱时期的高足碗、高圈足盘等器形承袭中式比例与形制,但在结构上更注重线条流动与造型轻盈,呈现泰人偏好的柔和与灵动之美 [9] - 泰国五彩瓷在传统器身结构中融入手鼓形、莲瓣形等本土母题,形成兼具东方秩序与热带张力的视觉风格,泰国匠师可稳定运用逾三十种釉色 [9] 中国陶瓷对泰国陶瓷“神”的影响 - 自14世纪起,泰国陶瓷的精神意涵呈现泰中交融特征,泰国工匠将佛教符号与热带自然意象融入陶瓷装饰,使其象征体系成为精神层面的再诠释 [11] - 中国的寓意符号被泰国重新解读,如“双鱼”纹样被视为多福与丰产象征,莲花、牡丹、菊花等纹饰因其吉祥寓意被广泛沿用,形成以信仰、吉祥与生命崇敬为核心的泰国宫廷美学 [12] - 与中国瓷器常见的叙事题材不同,泰国陶瓷更强调宗教性与象征性,其图案承载的是祈福与信念而非故事,反映出泰中之间跨越地域与信仰的精神共鸣 [12] 中泰陶瓷文化交流的启示 - 中国瓷器的传入推动泰国陶瓷形成兼具本土精神与跨文化特质的艺术身份,泰国在吸收中国技艺与审美理念过程中,结合自身宗教信仰、社会结构与地域文化,融汇印度及东南亚艺术传统,创造出具有独立风格的陶艺体系 [12] - 陶瓷是泰中文明交流的缩影,中国的思想观念、审美趣味与生活方式也通过贸易、外交与移民深刻影响了泰国社会,这种文化互动是基于相互理解与创造性转化的双向交流 [14]
“中国制造”工艺品“焕新”亮相智利
新华网· 2025-10-05 18:05
新华社圣地亚哥10月4日电 通讯|"中国制造"工艺品"焕新"亮相智利 记者在现场看到,参观者时而俯身在展柜前仔细端详,时而与同伴讨论展品的有趣细节,表现出浓厚兴 趣。展厅内设有多个互动装置,其中一处是仅绘有底稿图样的空白长布,观众们可以选取心仪的线材, 亲手体验中国传统刺绣技艺。 新华社记者朱雨博 绘有百花的羽毛扇、纹饰精美的漆器茶具、面塑《西厢记》场景……在中智建交55周年之际,上百 件"中国制造"工艺品近日亮相智利圣地亚哥加芙列拉·米斯特拉尔中心,吸引众多当地民众前来观看。 1970年,这些工艺品曾在智利中国工艺美术展上展出。如今,经过美洲民俗博物馆的研究与修复,这批 焕然一新的工艺品再次与智利民众见面。 2日,"中国制造"工艺品展览在加芙列拉·米斯特拉尔中心开幕。展览策展方美洲民俗博物馆馆长保利娜· 法瓦在开幕式上说:"我们生活在由计划性报废、快速消费文化主导的世界里,所有东西设计出来似乎 就是为了消失,但眼前这些展品远渡重洋、几经易手,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 这些展出的工艺品来自上世纪50年代。1953年,新中国首个访问南美洲的政府代表团来到智利,在圣地 亚哥参加首届美洲大陆文化大会,随后将一批凝聚着 ...
通讯|“中国制造”工艺品“焕新”亮相智利
新华网· 2025-10-05 10:01
展览核心信息 - 展览名称为"中国制造"工艺品展览 在中智建交55周年之际于智利圣地亚哥加芙列拉·米斯特拉尔中心举办 [1] - 展品包括绘有百花的羽毛扇 纹饰精美的漆器茶具 面塑《西厢记》场景等上百件工艺品 [1] - 展览将持续至2026年3月26日 由美洲民俗博物馆 加芙列拉·米斯特拉尔中心 智利天主教大学孔子学院主办 中国驻智利大使馆提供支持 [2] 展品历史背景 - 展出的工艺品来自上世纪50年代 是新中国首个访问南美洲的政府代表团于1953年在圣地亚哥参加首届美洲大陆文化大会后赠予美洲民俗博物馆的礼品 [1] - 目前美洲民俗博物馆总计约8000件藏品中 有超过500件来自中国 这些工艺品曾于1970年在智利中国工艺美术展上展出 [1] - 此次展出的工艺品经过美洲民俗博物馆的研究与修复后重新与公众见面 [1] 展览反响与意义 - 展览吸引众多当地民众参观 参观者表现出浓厚兴趣 时而俯身仔细端详 时而与同伴讨论展品细节 [1] - 策展方美洲民俗博物馆馆长指出 这些展品远渡重洋 几经易手 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 与当前计划性报废和快速消费文化形成对比 [1] - 中国驻智利大使认为 这批展品不仅是艺术的馈赠 更是中智两国人民友好交往的见证 是连接两国文化与人民情感的重要桥梁 [2] 展览互动与文化影响 - 展厅内设有多个互动装置 其中一处是仅绘有底稿图样的空白长布 观众可以选取线材亲手体验中国传统刺绣技艺 [1] - 参观者表示中国瓷器细节惊人 工艺高超 展览让遥远的异国文化近在咫尺 激发了对中国千年历史与传统的探寻兴趣 [2] - 博物馆馆藏负责人表示 举办展览意在把真正的中国藏品与当地人想象里的中国相结合 希望引发"何为真正中国"的有趣讨论 [2]
墨西哥各界人士:文明因交流而多彩
新华网· 2025-07-21 17:46
中墨文明交流活动 - 红厅论坛·中墨文明交流互鉴对话会在墨西哥城举办 近百位文化、学术、媒体、工商及政界嘉宾参会 [1] - 墨西哥人士称墨中文明交流源远流长 合作日益加深 堪称文明交流互鉴典范 [1] - 活动旨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期待未来开展更多对话与合作 [1] 战略合作意义 - 墨西哥联邦众议院墨中友好小组主席称墨中对话是两个千年文明间的对话 具有战略意义 将为两国及世界未来作贡献 [1] - 交流对话巩固友谊纽带 为持续促进学术、文化与政治交流搭建新平台 [1] - 墨西哥国会前众议员强调应搭建桥梁而非隔阂 墨中友好关系为世界树立榜样 [1] 文明互鉴理念 - 研究员比喻文明互鉴为相互交织的复杂舞蹈 主张建立更加公正、相互尊重的国际关系新秩序 [2] - 社交媒体创作者指出墨中等全球南方国家有历史困境 中国发展为全球南方提供借鉴 [2] - 双方可在文明互鉴中携手走向更美好未来 [2] 文化遗产合作 - 墨西哥国立人类学历史学研究所研究员称两国文化遗产数量庞大且极具价值 均有丰富遗产保护经验 [2] - 建议加强遗产保护研究与数字考古项目合作 通过技术创新与青年参与传承文化瑰宝 [2] - 中墨文明交流源远流长 400多年前马尼拉大帆船开启商贸往来和文化交流 [2] 文化交流成果 - 墨西哥文化部官员表示自建交以来文化交流持久深入 中国兵马俑展览令人叹为观止 [3] - 越来越多文化展览为双方民众打开相互了解之窗 [3] - 两国均热爱和平与友谊 不干涉他国事务 致力于走出自己的发展道路 [3] 发展道路借鉴 - 中国发展道路为墨西哥提供有益借鉴 墨方愿与中方开展更多对话交流 [3] - 共同推进全球南方合作 [3] - 文明交流体现在瓷器领域 中国瓷器影响墨西哥普埃布拉州陶艺匠人 [3] 陶瓷领域合作 - 墨西哥陶艺匠人将中国陶瓷审美理念与本地原住民艺术传统融合 创造出塔拉韦拉陶器 [3] - 合作包括联合展览、陶艺家互访交流驻地创作项目、经贸合作推动传统工艺高附加值转化 [3] - 以陶为媒的文明对话不断延续 合作正不断深入 [3] 全球文明倡议参与 - 墨西哥各界积极参与中国倡导的全球文明倡议 推动文化交流、遗产保护、艺术活动与文化合作伙伴关系建立 [4] - 两国人士应更多参与合作实践 落实文化、商业与教育交流项目 [4] - 让墨中友谊之船扬帆远航 自称为新时代大帆船的一员 [4]
深海宝藏中的丝路传奇(文化中国行·走进专题博物馆)
人民日报· 2025-07-14 06:20
博物馆与文物收藏 - 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收藏10万余件从南海打捞的文物珍宝,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促进文明交流互鉴的历史见证 [2] - 博物馆建筑外观犹如起伏的波涛,三重屋檐沿潭门渔港的港湾弧线展开,与点点帆影遥相呼应 [2] - 展出的珐华贴金镂空孔雀牡丹纹大罐独此一件,体形硕大、装饰精美且工艺独特,推测属于海外高级定制瓷 [10] 水下考古技术发展 - 中国水下考古队使用"探索一号""探索二号"科考船和"深海勇士"号载人潜水器,从约1500米深的海底对两艘明代沉船进行考古调查 [5] - "中国考古01"是中国第一艘水下考古工作船只,2014年首航后极大提升了中国水下文化遗产保护的能力 [6][7] - 中国水下考古专业技术装备包括载人潜水器、水下照相机、空气压缩机、浅地层剖面仪、旁侧声呐等 [7] 古代贸易与文化交流 - "华光礁一号"沉船出水了大量瓷器,窑口集中在福建和江西景德镇一带,年代为南宋中晚期 [3] - 二号沉船中的3根乌木原产于斯里兰卡等国,填补了我国海上丝绸之路返航货物历史记录的空白 [10] - 南海西北陆坡一二号沉船遗址实证了中国先民开发、利用、往来南海的历史事实,再现了明代中期海上贸易的繁盛景象 [11] 未来发展规划 - 博物馆新馆正在建设中,未来将继续致力于打造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文化交流重要平台 [12] - 博物馆通过系统展示南海水下考古成果,深入挖掘文物背后的历史价值,为共建"一带一路"提供了历史借鉴和文化支撑 [12]
中国游热度攀升,外国游客购物热情高涨
快讯· 2025-05-29 17:47
外国游客中国游升温趋势 - 今年以来外国游客中国游持续升温 江西景德镇陶瓷文化吸引大量入境游客 许多外国游客特意购买中国瓷器并体验传统瓷器文化 [1] - 上海烟火气和深圳电子产品成为吸引外国游客的重要元素 两地特色让外国游客流连忘返 [1] 中韩免签政策效果 - 中国对韩免签政策落地半年后 周末跨境中国游成为韩国年轻人的时尚 [1] - 免签政策实施后 上海韩国入境游客订单同比增长超180% 其中20-39岁年龄段游客占比达40% [1] 旅游服务优化 - 上海通过多语言导购 适配口味的菜单和便利支付等措施 以开放包容姿态迎接全球游客 [1]
【史海回眸】400多年前,“中国之船”满载瓷器驶向墨西哥
环球时报· 2025-05-23 06:45
中拉免签政策 - 中方宣布自2025年6月1日至2026年5月31日对巴西、阿根廷、智利、秘鲁、乌拉圭5国持普通护照人员实施30天免签入境政策 [1] 历史贸易路线 - 1573年两艘中国商船从马尼拉抵达墨西哥阿卡普尔科港,开辟中拉"太平洋海上丝绸之路" [1] - 1565年西班牙航海家乌达内塔首次完成菲律宾至墨西哥的跨太平洋往返航线 [2] - 1571年后西班牙建立马尼拉-阿卡普尔科定期航线,持续200余年,使用载重数百吨的"马尼拉大帆船" [2] 贸易商品结构 - 中国出口商品以丝绸、瓷器为主,其中1573年单船运载2万余件瓷器至拉美 [5] - 丝绸因轻便和高价值成为明星产品,广州披肩在西班牙及拉美引领时尚 [5] - 中国工匠定制化生产拉美市场商品,如带中国纹饰的陶瓷杯"jícaras" [5] - 返程商船主要运输美洲白银,解决中国明代货币短缺问题 [7] 贸易网络与影响 - 阿卡普尔科港货物通过骡队、陆路及海路辐射至墨西哥城、中美洲、南美秘鲁及欧洲 [4] - 墨西哥城中央广场建成巴利安市场,成为亚洲商品集散中心 [4] - 贸易促进墨西哥城发展为全球贸易中心,阿卡普尔科港因航线繁荣 [8] 文化技术交流 - 中国青花瓷技法影响墨西哥普埃布拉,催生塔拉韦拉彩瓷 [8] - 墨西哥城大教堂青铜围栏经澳门华人铸造师制作,体现工艺融合 [8] - 商船运输亚洲书画文献,促成西班牙学者门多萨1585年出版《中华大帝国史》 [9] 航线衰落 - 1587年英格兰私掠船劫掠600吨级"圣安娜"号,暴露航线安全漏洞 [7] - 1815年最后一艘大帆船"圣费尔南多"号抵马尼拉,标志航线终结 [7]
记者手记|阿曼博物馆的中国瓷器——丝路上的时光印记
新华网· 2025-05-21 10:02
中阿文化交流与历史贸易 - 阿曼国家博物馆展出的中国瓷器具有浓厚东方韵味,包括青花瓷罐等精美文物,展示了中阿两国友好交往的历史 [1] - 瓷器上的传统纹饰如缠枝纹和"囍"字图案,体现了中国古代艺术特色和文化寓意 [1] - 阿曼历史上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与中国往来可追溯至公元6世纪,明代郑和下西洋时期达到鼎盛 [2] 海上丝绸之路贸易 - 中国与阿曼的海上贸易历史悠久,唐代已有阿曼使者向中国进贡乳香和阿拉伯剑羚的记载 [2] - 博物馆展出的中国瓷器是古代海上贸易的重要历史见证,反映了当时国际贸易的繁荣 [2] - 海上丝绸之路时期商船运输瓷器、乳香等商品,促进了中阿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 [2] 现代文化交流与民间互动 - 博物馆展览成为中阿民间情感纽带,参观者通过文物了解两国悠久交往历史 [2] - 阿曼民众对中国文化表现出浓厚兴趣,家长向孩子讲解瓷器故事体现文化传承 [2] - 展览生动反映了中阿在贸易、文化等领域的长期深厚联系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