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湿地保护
icon
搜索文档
杭州市成功获得国际湿地城市认证
每日商报· 2025-07-25 06:18
杭州获得国际湿地城市认证 - 杭州市成功获得国际湿地城市认证,成为浙江省首批获此认证的城市 [2] - 认证过程历时五年,展示了杭州从"江南水乡"到"湿地城市"的生态转型 [2] 杭州湿地资源与文化底蕴 - 杭州湿地历史可追溯至良渚时期,湿地与城市共生共荣已有数千年历史 [3] - 杭州拥有九大类湿地资源,总面积达13.43万公顷,占全市陆域面积的8% [3] - 湿地被视为杭州的生态命脉和文化根脉 [4] 科技与法规在湿地保护中的应用 - 杭州采用数字孪生、物联网和大数据技术实现湿地资源动态监管和生态风险预警 [5] - 西溪湿地智治中心上线,实现全链条数字化管理,保护方式从"被动应对"转向"主动预防" [5] - 钱塘大湾区湿地公园鸟类留鸟种群数量增长25% [5] - 富阳阳陂湖湿地通过"海绵城市"技术恢复30公顷湖泊湿地 [5] - 湘湖旅游度假区水体透明度从0.5米提升至1.2米以上 [6] - 杭州施行《杭州市湿地保护条例》,对121万亩湿地给予每年20元/亩生态补偿 [7] - 2024年成立全省首个市级湿地保护协会,推动湿地保护从"单打独斗"到"区域共治" [7] 湿地经济与生态价值转化 - 西溪湿地形成"金镶玉"模式,推动湿地与城市一体化发展 [8] - 西溪湿地恢复传统节日花朝节,挖掘和保护多项非物质文化遗产 [8] - 临安青山湖湿地年接待游客超20万人次,带动村民人均增收超万元 [8] - 余杭区径山镇村民通过民宿经济人均年收入增长30% [9] - 萧山区湿地周边村庄通过"生态种植+电商直播"模式带动集体经济增收超千万元 [9] 杭州湿地保护的未来规划 - 杭州将承办第五届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大会,进一步推动生物多样性共治共享 [10] - 杭州以国际湿地城市认证为契机,构建野生动植物保护新格局 [10]
《湿地公约》第十五届缔约方大会在津巴布韦开幕
快讯· 2025-07-24 23:10
湿地保护国际合作 - 《湿地公约》第十五届缔约方大会(COP15)在津巴布韦维多利亚瀑布城开幕 [1] - 大会主题为"保护湿地,共筑未来",旨在加强国际合作 [1] - 强调湿地在维系生态健康、生物多样性和增强气候韧性中的关键作用 [1]
让“地球之肾”永葆生机——各地加强湿地保护综述
新华网· 2025-07-24 18:38
湿地保护政策与法律体系 - 我国加入《湿地公约》后出台多项政策法律文件,成立国家履约委员会,加强对82处国际重要湿地和600多个湿地自然保护区的管理 [1] - 湿地保护法及各省湿地保护条例实施,构建起包括82处国际重要湿地、22个国际湿地城市、58处国家重要湿地和1205处省级湿地的分级管理体系 [2] - 国家林草局计划推进湿地保护修复体系、调查监测体系和保护监管体系建设,实施红树林保护修复等专项行动 [7] 湿地生态修复成果 - 红树林面积达45.45万亩,较本世纪初增加12.45万亩,成为全球少数实现面积净增长的国家 [2] - 海南通过退塘还林、恢复水体交换等措施修复红树林湿地,遏制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萎缩趋势 [2] - 辽宁盘锦开展"水鸟友好型"稻蟹共养,既保障农业生产又为迁徙鸟类提供觅食场所 [4] 科技赋能湿地管理 - 河北南大港湿地采用声纹监测系统和高清摄像头,通过AI自动识别鸟类种类与数量 [3] - 黑龙江建立"天空地"一体化智慧监管体系,整合卫星遥感、无人机巡查与地面监测,实现数字化管理 [3] 湿地经济价值开发 - 湿地蕴含约2.7亿吨淡水及丰富生物资源,部分药用植物和生物材料具有高经济价值 [4] - 山东鱼台县利用新生湿地种植杞柳,加工产品如柳帘、屏风等远销日本、法国等国家 [5] - 探索"湿地+文化+旅游"模式,如杭州西溪湿地举办花朝节、探梅节等活动吸引游客 [6][7] 公众参与与城市融合 - 广州海珠国家湿地公园通过徒步、定向越野等活动鼓励市民参与湿地保护 [6] - 杭州西溪湿地统筹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实现湿地与城市一体化发展 [6]
保护大美湿地 共享生态福祉
人民日报· 2025-07-23 05:52
湿地保护成就 - 全国湿地面积稳定在5635万公顷以上 探索出符合中国国情的湿地保护发展经验 [1] - 近20年组织实施湿地保护修复项目4000多个 修复湿地110多万公顷 建立湿地自然保护地2200多处 [1] - 指定国际重要湿地82处 认定国家重要湿地58处 省级重要湿地1205处 初步构建湿地分级管理体系 [1] 智慧化管理 - 浙江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采用无人机巡航扫描 实现10.38平方公里湿地全景数字化管理 [1] - 国家林草局接入15处国家湿地公园视频监控 逐步实现数字化 智慧化管理 [2] - 基本完成全国泥炭沼泽湿地碳汇调查 完善湿地感知系统建设 [2] 生态经济转化 - 重庆市石柱县藤子沟国家湿地公园带动周边村民户均增收3万元左右 2024年吸引1.7万名师生写生 [3] - 湿地公园串联写生点 民宿 生态采摘园 接待游客超30万人次 桥头镇旅游综合收入突破1900万元 [3] - 全国903处国家湿地公园保护240万公顷湿地 约90%免费向公众开放 [3] 国际合作 - 中国有22个城市入选国际湿地城市 数量位居全球第一 [4] - 实施全球环境基金"东亚-澳大利西亚迁飞路线中国候鸟保护网络建设项目" [5] - 江西鄱阳湖保护区与俄罗斯克塔雷克国家公园签订合作协议 共享鸟类监测数据 [5] - 我国红树林面积达45.45万亩 较21世纪初增加12.45万亩 成为少数红树林面积净增加国家 [5]
新疆艾比湖湿地生态守护者:多年守护见证万羽归巢
中国新闻网· 2025-07-07 21:10
生态修复成效 - 艾比湖湿地从30年前的"白色荒漠"恢复为芦苇摇曳、鸟鸣再现的生态湿地[1] - 湖区水域面积从不足400平方公里恢复至400-600平方公里稳定范围[3][8] - 湿地植被覆盖率从不足20%提升至35%以上[8] - 塔里木河下游植被面积从2000年830平方公里增至2023年1790平方公里[10] 生态修复措施 - 国家和地方政府投入专项资金支持湿地修复、植被恢复[6] - 采用本地品种选育及耐盐碱植物引种(柽柳/红柳/沙拐枣)[6] - 实施挖设引水渠/地膜覆盖/沙障等技术降低土壤盐分[6] - 上游生态补水使芦苇成活率显著提高[7] - 推广节水灌溉并严格限制湿地周边开发活动[10] 生物多样性恢复 - 鸟类种数恢复至200多种[10] - 白鹤/黑鹳等珍稀鸟类重现[5][10] - 候鸟迁徙高峰期出现成千上万只赤麻鸭/天鹅/红嘴鸥[10] - 塔里木河下游植物种类从7种增至26种[10] 区域生态改善案例 - 艾比湖湿地成为新疆生态改善的典型代表[11] - 高家湖湿地/昌吉玛纳斯国家湿地公园/博斯腾湖/赛里木湖水质及生物环境明显改善[11]
好生态引得“珍禽”来
人民网· 2025-07-03 08:06
湿地保护体系 - 永修县构建"林长+候鸟和湿地保护"三级网格化管理体系,335名县乡村林长年均巡护超200次,实现保护责任全覆盖 [3] - 投入366.2万元打造"智慧湿地"平台,结合5G、无人机等技术构建监测网络,2014年以来累计修复湿地34.04公顷,破获湿地非法活动案件4起 [3] - 推动2717户渔民转产就业,组建12人专职护鸟队,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保护合力 [3] 生态修复成效 - 累计完成湿地生态修复和环境整治项目109个,总金额3357.73万元 [4] - 吴城镇修河河岸5.3万平方米湿地修复工程成效显著,累计新增湿地近200公顷,修复重点湿地40平方公里 [4] - 通过碟形湖水位智能调控等措施,为鄱阳湖永修区域3.7万羽候鸟提供精准越冬保障 [4] - 修河干流永修段水质稳定在Ⅱ类以上,鄱阳湖吴城断面水质达Ⅲ类 [5] 生物多样性提升 - 2024年11月监测数据显示,永修吴城镇迎来60种候鸟超16万只,较2018年增长近3倍 [7] - 全球98%的白鹤东部种群在此越冬,数量从2010年的1800只跃升至2025年的5000余只 [7] - 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彩鹮首次现身永修并成功自然繁殖2窝9只幼崽,国家二级保护动物鸳鸯首次现身并繁育5只幼崽 [7] 生态经济转化 - 中央财政投入5355万元实施湿地生态修复及补偿,其中1390.48万元用于农作物补偿,惠及2.67万人次 [8] - 吴城候鸟小镇年接待游客近百万人次,旅游收入突破6亿元,40家农家乐、116名"鸟导"依托"候鸟经济"实现增收 [8] - 永修实践成为国际生态保护标杆,连续三届承办鄱阳湖国际观鸟季,吴城候鸟小镇获评"江西省旅游风情小镇" [8]
我市修订湿地保护条例
南京日报· 2025-06-27 10:28
湿地保护条例修订草案核心内容 - 南京市人大常委会审议《南京市湿地保护条例(修订草案)》,旨在强化湿地保护法治保障 [1][2] - 修订草案共七章四十九条,涵盖湿地资源管理、保护与利用、修复等关键环节 [2] - 重点调整湿地概念范围、保护机制、资源保护制度及占补平衡制度 [2] 南京湿地资源现状 - 南京湿地总面积10.46万公顷,占市域面积16%以上 [1] - 自然湿地占比46%(含森林沼泽、河流湖泊等),人工湿地占比54%(含水库、坑塘等) [1] - 现有省级自然保护区1处、国家级湿地公园1处、省级湿地公园8处、湿地保护小区31个 [1] 湿地保护与修复实践 - 通过退渔还湿、植被修复等措施重点修复太湖流域和长江沿岸退化湿地 [2] - 南京长江洲滩湿地生态修复项目获2023年"保尔森奖"提名及"江苏十佳湿地修复案例" [2] - 建立分级保护名录制度并开展宣教活动提升公众保护意识 [2] 修订草案关键调整 - 明确一般湿地名录认定、调整及公布主体,重点管理秦淮河与马汊河湿地 [3] - 优化湿地占用制度:严格管控名录湿地占用、规范审批程序、要求2年内完成占补平衡 [3] - 新增"湿地修复"章节,细化一般湿地修复要求,专条保护长江南京段湿地修复 [3] 长江流域专项保护 - 要求依据长江保护法统筹开展水土保持、水污染防治及岸线修复 [3] - 结合长江大保护战略对南京段湿地修复设立专条重点保护 [1][3]
海口连续七年开展两大湿地公园生态监测
海南日报· 2025-06-05 09:44
生态监测成果 - 海口市完成五源河与美舍河两大国家湿地公园2024年度生态监测报告,五源河新发现物种14种,美舍河新发现物种10种 [2] - 自2018年起连续七年开展生态监测,累计发现24种新物种,包括国家一级重点保护植物海南苏铁、国家二级重点保护植物龙舌草、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豹猫等 [2] - 监测手段包括人工巡护和红外相机等设备,实现动物活动实时记录 [2] 监测内容与方法 - 监测范围涵盖植物、鸟类、鱼类、兽类、两栖动物、蜻蜓及外来物种,重点关注物种群落、分布及受威胁程度 [2] - 红外监测相机触发式拍摄技术有效捕捉海南特有珍稀物种露兜叶山蟌等20余年未记录的生物 [2] 生态保护应用 - 监测结果直接指导保护措施,如在豹猫活动区域增加监控设备布设密度 [3] - 发现野生稻后设置警示标识并加强公众宣教,提升社会保护意识 [3]
四川若尔盖湿地生态持续改善 首次观测到大天鹅繁殖
环球网· 2025-05-25 10:58
生态环境 - 四川若尔盖湿地首次记录到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大天鹅的繁殖行为,填补了该物种在若尔盖湿地繁殖记录的空白 [1] - 大天鹅繁殖巢位于北纬33 8度左右,创下该物种纬度最低的繁殖纪录,打破传统认知 [3] - 大天鹅迁徙距离超过2000公里,其繁殖地的选择是对生态环境最严格的"投票" [3] 湿地保护成效 - 若尔盖湿地从传统的越冬地升级为繁殖地,证明当地生态系统完整性、稳定性的显著提升 [3] - 大天鹅选择在此繁殖得益于湿地生态系统完整、生物多样性丰富、保护措施到位三大因素 [5] - 保护区已启动专项监测计划,运用智慧监测设备对大天鹅繁殖全过程进行科学追踪 [5] 科研发现 - 繁殖巢内发现3枚大天鹅卵,长径约13厘米,短径约7厘米,单枚重量约350克 [3] - 这一发现为研究大天鹅的繁殖生态与地理分布提供了全新视角 [5] - 彰显了我国在湿地保护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取得的显著成效 [5]
生物多样化就是收入来源多样化的常熟观察
第一财经· 2025-05-22 10:22
旅游经济表现 - 五一小长假常熟接待游客153 19万人次 同比上升6 33% 旅游总收入13839 98万元 同比上升4 9% [1] - 2018-2023年湿地主题公园累计吸引游客1380万人次 创造直接旅游收益6 36亿元 [2] - 2024年江苏生态旅游接待游客超3亿人次 直接经济收入超160亿元 带动社会综合产值突破1000亿元 [12] 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果 - 常熟鸟类种类从2011年136种增至2023年328种 长江野生刀鱼等珍稀物种得到有效保护 [2] - 江苏全省物种数达8842种 含国家重点保护物种176种 发现南方红豆杉等濒危物种 [13] - 江苏省93个县完成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 剩余2县将于2024年上半年完成 [13] 湿地保护与产业融合 - 常熟探索"湿地保护+生态旅游+农业"模式 形成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多赢格局 [2] - 昆承湖转型为金融科技岛 吸引30余个高端项目入驻 成为区域绿色创新引擎 [8] - 江苏建设76条省级森林步道 总里程超500公里 连续4年列入省政府民生工程 [12] 特色文旅产业开发 - 尚湖牡丹花会分早/盛/晚三期 融合科技运动文化元素 吸引三分之一上海游客 [9][10] - 开发牡丹主题文创产品如礼杯套装 花茶礼盒等 延伸产业链价值 [10] - 常熟形成池塘养殖面积9 02万亩 年产水产品2 48万吨 第一产业产值14 63亿元 [8] 政策与立法进展 - 《江苏省生物多样性保护条例》于5月22日施行 成为全国第三个完成地方立法的省份 [13] - 常熟模式被国家林业局列为长三角湿地保护典型案例 强调机制与技术双创新 [1] - 江苏推出"绿美江苏·生态旅游"系列活动1144项 覆盖森林体验湿地游览等类型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