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特高压技术
icon
搜索文档
一个月全国用了1万亿度电,破人类记录!网友自豪算账:比十年前翻一番,这些电都用在哪了?
搜狐财经· 2025-08-24 12:06
全社会用电量增长 - 2024年全社会用电量达98,521亿千瓦时,同比增长6.8% [5] - 2024年7月单月用电量达10,226亿千瓦时,创峰值 [5] - 以2020年为基期,2024年全行业用电指数增长29.5%,年均增幅6.7% [5] 分产业用电结构 - 第一产业用电量170亿千瓦时,同比增长20.2%,智慧灌溉、冷链仓储等领域全面电气化 [9] - 第二产业用电量5,936亿千瓦时,占比近六成,高技术及装备制造业增速领先 [10] - 第三产业用电量2,081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0.7%,互联网和相关服务业、充换电服务业分别增长28.2%和42.6% [12] - 2024年7月居民用电量达2,039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8.0%,河南、山东等6省居民用电量同比激增30%以上 [12] 用电需求驱动因素 - 高技术及装备制造业用电量增速连续四年领跑 [7] - 互联网、充换电等新兴产业用电量年均增速超20% [7] - 新能源整车制造用电同比增长25.7% [10] - 高温天气推动居民用电需求,2024年7月全国平均气温创1961年以来同期新高 [12] 电网基础设施与输电能力 - 2024年迎峰度夏期间跨区最大送电能力达1.42亿千瓦,相当于半个三峡的电力输送能力 [14] - 特高压技术已建成42项工程,跨区输电能力超3亿千瓦,相当于7个三峡电站装机容量 [20] - 2024年迎峰度夏期间特高压通道累计输送电力超8,000亿千瓦时,占全国用电量的8% [21] - 新疆准东—皖南±1100千伏特高压工程年输送电量超620亿千瓦时,相当于安徽省全年用电量的60% [20] 发电装机与能源结构 - 2024年上半年全国新增发电装机超2亿千瓦,其中水电、气电、煤电等支撑调节性电源达3,000万千瓦 [20] - 截至2024年底新能源装机达14.1亿千瓦,占总装机42%,历史性超越煤电成为第一大电源 [20] - 截至2025年6月全国可再生能源装机达21.59亿千瓦,占总装机59.2%,风电、光伏合计14.82亿千瓦,历史性超过火电装机 [25] - 2024年可再生能源发电量达3.46万亿千瓦时,占全社会用电量的35%,新增电量的86%来自风光发电 [29] 智能电网与需求管理 - 国家电网"源网荷储协同互动系统"实时监测全国2000余座变电站、400万基杆塔运行数据 [24] - 上海临港新片区虚拟电厂平台接入6,700千瓦空调资源,AI可在5秒内生成削峰策略,1分钟内降低268千瓦负荷 [24] - 浙江通过分时电价等措施实现100万千瓦削峰效果 [24] - 四川电网通过加装雾化水风扇、改造输电线路等措施将主变压器油温从80℃降至55℃,保障设备安全运行 [24] 典型案例与能效提升 - 江苏新能源汽车工厂一条电机生产线日均耗电2万度,年产电机可装备10万辆电动车 [10] - 安徽合肥芯片封装车间全年电费超亿元,支撑全球10%的存储芯片产能 [10] - 北京某数据中心年耗电超10亿度,支撑全国30%的短视频流量 [12] - 深圳换电站单站日耗电量相当于200户家庭月用量 [12] - 新疆无人机喷洒农药每小时耗电仅5度,覆盖30亩农田 [9] - 山东寿光智能温室每亩用电量增加30%,但产量提升50% [9] 历史对比与发展阶段 - 1949年全国发电量43.1亿千瓦时,人均仅8千瓦时 [31] - 2020年发电量7.78万亿千瓦时,人均5,365千瓦时 [35] - 2025年单月用电量达1.02万亿千瓦时 [35] - 居民用电10年增长2.3倍,空调、冰箱、电动汽车成为"新三大件" [34]
“偷师”中国的印度,能偷出个印度制造吗?
36氪· 2025-07-11 19:52
中国企业印度市场受挫案例 - 保变电气以1.37亿元人民币转让印度子公司90%股权,完全退出印度市场[1] - 保变电气印度工厂运营6年累计亏损超1亿元,最终低价出售[2] - 交易可能导致特高压变压器技术被印度获取[2] 中国特高压技术优势 - 保变电气掌握1000千伏以上特高压变压器核心技术,参与中国90%特高压工程[4] - 拥有绝缘材料、高压绕组等上百项专利[4] - 特高压变压器需±0.03mm精度的多层纸包铜线,中国已实现自动化生产[14][16] 印度工业化瓶颈 - 印度耐火砖杂质多寿命短,比中国产品寿命短一半以上[9] - 印度无法生产50H120高等级硅钢,电工钢铁损达1.8-2.2W/kg,落后中国一代[12] - 工业体系不完整导致技术难以产业化,如高炉需配套耐火材料、控制系统等[9][10] 中印技术合作案例 - 中冶赛迪为塔塔钢铁建造5873立方米高炉,采用中国顶燃式热风炉等技术[7] - 项目使印度钢铁产能提升至1.54亿吨/年,达中国产能15%[7] - 合作半年后印度对中国钢铁征收12%临时关税[9] 中国产业出海策略 - 建议关键设备出口和重大项目投资需谨慎评估[29] - 采取"抱团出海"模式,龙头企业带动配套企业形成完整产业链[33] - 已在埃塞俄比亚、泰国、老挝等地建立成功试点园区[33] 全球制造业格局变化 - 2015年后全球工业产能过剩,制造业PMI普遍下行[23] - AI与自动化兴起削弱劳动力成本优势[25] - 未来竞争焦点转向系统整合能力而非廉价生产[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