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生态治理
icon
搜索文档
近5年,三江源国家公园水源涵养量年均增长6%以上 “中华水塔”生态屏障,这样加固(生态治理中的中国智慧)
人民日报· 2025-10-31 06:27
生态保护措施 - 在阿尼玛卿山采取立体冰川监测措施,包括卫星遥感、无人机倾斜摄影建模、搭建监测标桩和卷尺测量 [5] - 实施人工增水补冰作业,利用催化剂促进云层凝结降雪,使局部区域积雪期延长,有效减缓冰川消融速度 [6] - 通过筛选耐寒草种如垂穗披碱草和冷地早熟禾,并进行科学配比播种,治理516.64万亩黑土滩等退化草原 [8] - 推进“草原—流域—湿地湖泊”协同修复,实施湿地连通工程恢复湿地1200公顷,预计为黄河支流增加15%水量 [9] 生态修复项目与成效 - 德尔尼铜矿生态修复项目于去年基本完成,并入选自然资源部首批15个生产矿山生态修复典型案例 [8] - 阿尼玛卿山脉水源涵养与草原生态保护修复项目于2022年启动,目前处于第二期施工阶段,生态补偿资金是重要资金来源 [8] - 果洛州湿地保护恢复面积达10万亩,近5年三江源国家公园水源涵养量年均增长6%以上,黄河出境断面水质保持Ⅰ类 [9] - 通过围封和人工种草管理模式,使高寒草甸碳汇功能提升30% [8] 生态资源与价值 - 阿尼玛卿山拥有120多平方公里冰川,为黄河上游提供约35%的水源给养 [3] - 玛多县湖泊数量从4000多个干涸一半恢复到5800多个,再现“千湖之县”风光 [9] - 冰川周边20公里内27处一度完全干涸的泉眼,已有14处复涌 [9] - 冬格措纳湖湖口安装智能控闸系统,通过传感器实时监测水位和流量,实现动态补水 [9]
麦草方格,方寸之间锁流沙
人民日报· 2025-10-23 08:33
生态治理模式 - 独创麦草方格治沙固沙方案 通过将麦草呈方格状扎在沙里形成防护带 有效降低地表风速和截留沙粒 实现稳沙、锁水、挡风 [1][2][3] - 麦草方格固沙法成本较低且方法简易 70年来在腾格里沙漠宁夏境内扎设面积超过43万亩 培育沙生植物1亿多株 [2][5] 生态治理成效 - 实现沙漠化逆转 腾格里沙漠后退25公里 包兰铁路两侧形成长42公里、宽800米的治沙防护体系 保障铁路安全通车 [5] - 生态修复促进生物多样性恢复 沙生植物种类由不足25种上升至450多种 大鸨、金雕等野生动物频繁现身 [8] 科技创新与应用 - 生物土壤结皮技术通过人工培育蓝藻试剂喷洒 将结皮自然形成过程从10年缩短至1年 已在近4000亩沙漠应用 植被生长周期缩短至一两个月 [6] - 治沙模式走向机械化自动化 刷状网绳式草方格沙障机械铺设效率提高60%以上 使用寿命从2年延长至5-6年 多功能立体固沙车每小时可铺设8.5亩 [6] 社会经济效益 - 麦草方格治沙法成为对外生态交流名片 1994年获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全球环境保护500佳"荣誉 50多个国家专家学者考察参观 [7] - 生态治理成果转化为特色旅游资源 沙坡头景区成为国家5A级景区 2024年接待游客146万人次 旅游总收入达4.28亿元 [8]
麦草方格,方寸之间锁流沙(生态治理中的中国智慧)
人民日报· 2025-10-22 06:39
麦草方格固沙技术 - 独创的治沙固沙方案,通过将麦草扎成1米见方的方格以稳定沙面、降低地表风速、截留沙粒 [1][3] - 技术核心在于麦草腐烂后形成有机质,促进微生物和植物生长,最终在沙漠表面形成生物土壤结皮,为栽植灌木和改良沙地创造条件 [3] - 成本较低且方法简易,自20世纪50年代创立以来,在腾格里沙漠宁夏境内已扎设麦草方格超过43万亩 [2][4] 生态治理成效 - 实现沙漠化逆转,使腾格里沙漠后退25公里,并在包兰铁路两侧构建了长42公里、宽800米的治沙防护体系 [4] - 区域内植物种类显著增加,从20世纪50年代不足25种上升至450多种,大鸨、金雕等野生动物频繁现身 [7] - 标志着宁夏境内腾格里沙漠锁边全面完成,锁边区域长约153公里,宽10至38公里 [1] 科技创新与效率提升 - 生物土壤结皮技术取得突破,通过提纯蓝藻制成试剂喷洒,将结皮自然形成过程从10年左右缩短至1年左右,该技术已在近4000亩沙漠中应用 [5] - 治沙模式走向机械化与自动化,引进刷状网绳式草方格沙障使铺设效率提高60%以上,使用寿命从2年延长至5-6年 [5] - 采用多功能立体固沙车,每小时可铺设8.5亩麦草方格,植保无人机等设备也应用于后续维护 [5] 社会经济效益与对外影响 - 麦草方格法保障了包兰铁路等交通线的安全运行,并成为我国对外交流的生态名片,1994年获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授予“全球环境保护500佳”荣誉 [1][6] - 技术已吸引全球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数百名专家学者前来考察,被誉为“人类治沙史上的奇迹” [6] - 生态修复成果带动旅游业发展,沙坡头旅游景区于2007年成为国家首批5A级景区,2024年接待游客146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4.28亿元 [7] 产业融合发展 - 沙漠从“生态负担”转变为特色旅游资源,沙漠周边村镇探索出多种农文旅融合模式 [7] - 昔日鸟兽罕至的沙漠已成为旅游热点,恢复中的绿色植被与金色沙漠相映成趣,显现别样魅力 [7]
吸引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专家学者前来参观考察 麦草方格,方寸之间锁流沙(生态治理中的中国智慧)
人民日报· 2025-10-22 05:50
生态治理技术 - 独创“麦草方格”固沙方案,通过将麦草扎成1米见方的方格以降低地表风速、截留沙粒,形成稳定沙面[1][2][3] - 麦草腐烂后形成有机质促进微生物和植物生长,形成生物土壤结皮,为栽植灌木和改良沙地创造条件[3] - 该技术成本较低且方法简易,70年来在腾格里沙漠宁夏境内扎设面积超43万亩,培育沙生植物1亿多株[3] 技术应用与效率提升 - 通过提纯蓝藻制成试剂喷洒,将生物土壤结皮自然形成过程从10年缩短至1年,技术已在近4000亩沙漠应用[5] - 引进刷状网绳式草方格沙障并采用机械铺设,效率提高60%以上,使用寿命从2年延长至5-6年[5] - 多功能立体固沙车每小时可铺设8.5亩麦草方格,植保无人机等设备应用于后续维护,推动治沙走向机械化、自动化[5] 生态与经济效益 - 实现沙漠化逆转,腾格里沙漠后退25公里,包兰铁路两侧形成长42公里、宽800米的治沙防护体系[3][6] - 沙生植物种类由20世纪50年代不足25种上升至450多种,大鸨、金雕等野生动物频繁现身[6] - 沙坡头旅游景区2024年接待游客146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4.28亿元,沙漠从生态负担转变为特色旅游资源[7] 行业影响与认可 - 麦草方格法广泛应用于干武线、青藏线等交通线防沙固沙,1994年获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全球环境保护500佳”荣誉[6] - 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数百名专家学者前来考察,称赞其为“人类治沙史上的奇迹”[6] - 该模式为我国对外交流的生态名片,为全球荒漠化治理贡献中国经验[2][6]
真诚讲述生态治理“真招”(看台人语)
人民日报· 2025-10-21 06:42
生态治理不是喊口号,得有实打实的路子。纪录片《绿水青山中国答卷》,在"两山"理念提出20年之 际,深入浙江湖州、内蒙古巴彦淖尔、四川成都等20个城市和地区,客观呈现各地治生态、谋发展的实 在事。这部片子没玩"花活",看得人心里亮堂。 湖北十堰作为南水北调关键水源地,靠植树、净水、空天地护水网络守住一泓清水;江西赣州曾是"江 南沙漠",历经二十载系统修复山水林田,最终建成生态安全屏障……实打实、成系统的举措,让观众 看清生态保护治理的"真招"。 难得的是,片子还讲出了生态故事的文化根脉。甘肃武威带着古代"铜奔马"的开拓精神治沙,在河西走 廊续写丝路绿色故事;云南昭通大山包的村民守护黑颈鹤越冬,守住了生态也留住了乡愁。它们生动说 明,生态建设不只是环境变美,更让文化有了传承的土壤。 纪录片《绿水青山中国答卷》海报。 资料图片 《 人民日报 》( 2025年10月21日 20 版) (责编:杨光宇、胡永秋) (陕西省西安市 刘海涛) ...
陕西咸阳:千年古都谱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人民日报· 2025-10-21 06:39
经济发展提质增效 - 2024年全市经济总量突破3000亿元,同比增速达6.5% [2] - “十四五”以来实施市级重点项目1275个,完成投资4517.9亿元 [2] - 通过中国银行创新招商模式,成功招引近30家企业落地,实现引资超10亿元 [2] - 2024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1400亿元,通过以旧换新累计撬动消费超32亿元 [3] - 全市电商服务网点覆盖率达98.24% [3] 产业升级与创新驱动 - 电子显示、装备制造、能源化工等7大支柱产业持续壮大 [2] - 新型电子显示及半导体等16条重点产业链蓬勃发展 [2] - 与12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经贸合作关系,通过中欧班列推动出口增长 [3] 民生福祉增进 - 2024年累计发放困难群众救助补助资金8.7亿元 [4] - 中国银行连续4年为4个帮扶县全部农村户籍人口购买“防返贫保险”,实际救助困难家庭近3000户 [4] - 建成市县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12个,镇(街道)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站125个 [4] - 中国银行向咸阳市捐赠近1亿元慈善资金,用于支持当地教育和民政事业发展 [4] 生态治理成效 - 城区集中供热实现“无煤化”,公交车100%新能源化 [7] - 截至2025年10月16日,全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同比增加45天,空气质量综合指数同比改善14.73%,PM2.5同比改善15.9% [7] - 全市8条河流21个断面水质优良率保持在85.7% [7] - 受污染耕地、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100%,“十四五”以来累计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1282.8平方公里 [7] 文旅融合发展 - 乾陵成功创建为5A级景区,茂陵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获得正式立项 [8] - 谋划储备重点文旅项目300余个,建成“秦时明月梦回咸阳”秦文化城市夜游等标志性项目 [8] - 袁家村年接待游客近千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超12亿元 [8] - 2024年成功举办7场大型演唱会和体育赛事,推出200余部短视频,播放量超10亿次,全年接待游客突破1亿人次 [9] 乡村全面振兴 - 2025年“咸阳马栏红”苹果品牌价值突破100亿元 [10] - 新增省市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31家,总数达217家 [10] - 2025年上半年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8927元 [11] - 2021年以来中国银行在4个定点帮扶县投入无偿资金超4亿元,实施帮扶项目近500个,信贷投入超40亿元 [12] - 全市农村户用卫生厕所普及率达89.11%,夏收秸秆综合利用率98.07% [11]
听,泉水又响了!102眼古泉复苏谱写生态回归曲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5-10-19 21:15
泉水复涌现象 - 济南趵突泉地下水位升至30.29米 为1966年以来最高水位 [2] - 多地浅层与深层地下水回升 102眼干涸泉眼实现复涌 [2] - 山西太原难老泉在2023年5月恢复自然流出并保持稳定复流 [4] - 河北邢台主城区自2022年起有16处泉眼实现复涌 [5] 泉水复涌的历史背景与原因 - 趵突泉曾经历最长926天停喷 于2003年恢复喷涌持续22年 [3] - 难老泉断流原因为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地下水过度开采及煤矿开发 于1994年彻底断流 2008年地下水位降至历史最低 [4] - 邢台泉水断流原因为上世纪80年代后城市扩张与经济发展导致地下水位下降 [5] - 难老泉通过实施生态补水 限制采煤 增加植被等措施实现复流 [4] 泉水复涌对当地经济与产业的影响 - 泉水复涌为文创设计师提供不竭灵感 推动文创产业发展 [3] - 邢台创意小镇整合婚纱摄影 礼服定制 婚宴服务等资源 形成更完整产业体系 [6] - 泉水复涌吸引众多游客 为当地发展注入新的生机 [6] - 复涌的泉眼成为当地重要标志 如邢台创意小镇的"福泉"飞龙泉 [5]
新疆如何变成“塞上江南”?看博斯腾湖逆袭记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5-10-19 15:35
水利工程建设 - “十四五”以来新疆在水利建设上投资1580亿元,建成了18座大中型水库和28座小型水源工程 [9] - 全区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9.4% [9] - 连续26次向塔里木河下游生态输水 [9] 博斯腾湖生态治理 - 2018年至2025年累计向博斯腾湖调水15.4亿立方米,相当于906个“水立方” [7] - 通过“引开济黄”工程和清水河东西支泄洪闸调水,使湖水位稳定在适宜水位1046.8米左右 [5][7] - 2025年博斯腾湖水质年度均值稳定在Ⅲ类,治理措施包括掐断污染源、关停排污排碱暗渠及每月对48个断面开展水质监测 [7] 渔业生产发展 - 新疆博斯腾湖已成为新疆最大的渔业生产基地,鱼的品种从2012年生态警报后恢复至30多种 [3][5] - 博斯腾湖鱼的年产值预计在6000吨左右,相比2012年之前翻了将近一番 [5] - 湖水域面积不断扩大,鱼的种类增多,成为干旱地区发展海鲜产地的范例 [1][5] 水资源管理成效 - 新疆地下水开采量由2021年的147.1亿立方米下降至2024年的118.7亿立方米 [9] - 生态输水工程有效改善了区域水生态环境,使曾经干旱的新疆焕发新生机 [1][9]
世界自然保护大会上 上海黄浦江案例首次向全球推介 用“自然疗法”消解“钢筋森林”
解放日报· 2025-10-17 09:25
文章核心观点 - 上海黄浦江流域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NbS)生态保护修复实践入选全球案例,为全球超大城市生态治理提供了系统性新思路 [1][3][4] - 该案例创新性地将生态思维融入城市规划,采用全流域、系统性视角,跳出碎片化治理模式 [2][4] - 实践成果显著,黄浦江流域水质优良率从劣五类遍布提升至95.6%,证明生态保护与超大城市发展可协同共赢 [8][9] 黄浦江流域生态修复进展 - 上游郊野地区新诞生150个生态复合单元,每个面积约20平方公里,建成10座郊野公园,新增农林生态空间132平方公里 [1][6] - 中游城镇地区规划复兴岛北部生态鸟岛湿地空间,并在中心城打造“一江一河”滨水空间,贯通步行道、跑步道、骑行道 [1][6] - 下游滨海地区围绕海岸规划征集设计方案,建设南汇东滩N1片区(规划范围15.32平方公里)等韧性海岸带 [1][5][6] 生态治理模式与技术思路 - 实施“上游生态涵养保育、中游城绿融合共生、下游海陆韧性协同”的全流域治理新模式 [5] - 梳理湿地生态谱系,串联“江洲、湖荡、海潮、湾岛、城园”五大湿地生态谱系,延续江南水乡特色 [5] - 探索空间资源复合增效,开展15个沪派江南营造试点,利用城市“边角料”空间改造成口袋公园 [6] 国际认可与未来规划 - NbS上海案例在2025年世界自然保护大会(WCC)上正式发布并入选全球案例,是首次登上国际舞台 [1][3][4] - 2025年6月全球首个NbS城市中心在上海成立,已成为亚洲区域内创新、学习与合作的催化剂 [4] - 未来将申报国家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深化超大城市生态保护修复实践 [9]
滋养“新疆好地方”
人民日报· 2025-10-16 14:45
生态治理成效 - 赛里木湖生态系统显著恢复,现有140多种动物和630多种植物栖息[1] - 通过拆违建、禁放牧、迁牲畜及修复植被等措施,湖区从生态退化转变为“纯净之蓝”[1] - 生态改善带动旅游业发展,景区今年接待游客突破700万人次,成为重要收入来源[1] 治理策略与机制 - 采用系统治理方法,结合林长制与塔里木河流域生态输水长效机制等制度创新[2] - 广泛应用遥感监测、智能种植机器人等技术提升治理精准性[2] - 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引导牧民转型为生态管护员或旅游从业者,保障其收入增长[2] 产业转型与经济效益 - 当地牧民通过经营小店、参与马队运营等旅游相关业务,实现收入远超放牧[2] - 生态治理成功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1][3] - 旅游业发展体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实现可持续发展[1] 社会参与与民族团结 - 各族群众共同参与生态治理,如赛里木湖禁牧转产协商、塔克拉玛干沙漠治沙等行动[3] - 民族团结成为生态治理成效卓著的深层源泉,凝聚守护共同家园的合力[3] - 党员干部与各族群众协作,将生态理念转化为共同行动,促进理解与尊重[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