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科普
icon
搜索文档
首个全国科普月:50余万场活动掀起热潮
新华社· 2025-09-29 02:19
新华社北京9月28日电 今年9月是首个全国科普月。记者28日从中国科协获悉,截至目前,各地共组织 各类重点科普活动50余万场,300余万名科技工作者投身其中,在全社会掀起了广覆盖、高质量的科普 热潮。 科普报告、科技探馆、科普研学、科学运动会、科学之夜、科普市集等多彩活动缤纷呈现;跨行业、跨 地域前沿科普交流活动为科技工作者搭建思想碰撞的平台;科普创新实验室、"科创成果向未来"活动吸 引青少年广泛参与;系列科普活动走进街道社区、步入田间地头…… 据介绍,今年全国科普月锚定2035年建成科技强国战略目标,开展分众化、精准化科普。据不完全统 计,100多家全国学会组织前沿科普活动,1000余家高校星火馆面向公众开放,46家中央企业科协、96 家企业科协联合会、225家国家级科技园区科协及地方园区科技企业开展各类科普活动近3000场。 "云上"科普同样精彩。"科普之光·大型网络展播活动"连播30天,吸引超5亿人次公众共享线上优质科 普。"千万IP创科普"网络科普联合行动累计动员用户超千万,征集作品达471万个,话题传播量超138.5 亿人次。 据了解,全国科普月期间,31个省(区、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和香港、澳门 ...
特色活动打造“科普盛宴”
科技日报· 2025-09-26 09:24
全国科普月活动概况 - 首个全国科普月期间各类精彩活动遍地开花 为公众献上科普盛宴 [1] - 活动形式包括智能机器人舞蹈 机器狗互动 科学实验秀等 生动呈现科学知识 [1] 前沿科技成果展示 - 山西省能源互联网研究院设置新能源科普知识和科技成果两大核心展区 集中展示南极秦岭站风—光—氢—储—荷新能源系统的科学原理和应用成果 [2] - 通过可触摸模型 互动装置 场景演示让风电 光伏发电等前沿技术接地气 [2] - 安徽省合肥市推出全国首条量子科普研学游线路 通过VR研学实验室 量子主题灯光秀将量子科学转化为趣味体验 [2] - 山东省青岛市即墨区开展系列海洋科技讲座 展览 研学活动 组织青少年走进国家深海基地感受深潜技术成就 [2] 科普活动形式创新 - 黑龙江省科学实验展演大赛实现从实验室到生活场景的全链条科普覆盖 集科学性 创新性 趣味性于一体 [3] - 参赛队伍将农药残留检测原理 声学原理等知识融入科普短剧 实验脱口秀 互动情景剧 打破传统单向输出模式 [3] - 全国科普月甘肃主场活动通过产业链科普 互动体验 助农直播等形式展示科技与生活的融合 [3] - 地域特色科技展区展示煤制甲醇 聚丙烯 红牛养殖智能监测 苹果无人机植保等实物与模型 [3] 科普资源区域协作 - 青岛与定西开展海洋科普东西部协作主题活动 海洋科普大篷车在甘肃定西安定区 岷县等地巡回展出 [4][5] - 活动展出琳琅满目的海洋鱼类 螺贝 虾蟹 海藻等生物标本 让内陆青少年直观感受海洋生命奇妙 [4][5] - 海洋科普大篷车西部行为内陆孩子打开认识海洋的窗口 深化了东西部科普资源共享 [5]
硬核科技褪去“冰冷外衣”
科技日报· 2025-09-26 09:24
科普实践方法 - 利用一线科研案例作为科普“最佳剧本”,例如通过伦敦宽街霍乱调查等经典案例,以“观察—假设—验证—结论”的科学逻辑进行推理式教学[2] - 将抽象概念具体化表达,例如通过“误差不超过5厘米”的描述具象化战斗机空中加油的“厘米级对接”[3] - 科学家与创作者跨界合作,共同创作科普视频,49条共创视频在深圳角逐最佳作品[3] 科普平台与资源建设 - 创新AI智能体平台整合科普资源,为青少年提供智能化、个性化科学学习体验,覆盖阅读、实践、研学等场景[3] - 厦门已建成517人科学顾问专家库,80多家市级科普教育基地和4家高校科协与200多所中小学签订协议,将科技馆、植物园及企业研发中心作为“实景课堂”[3] - 科学家开放宝贵实验室资源,参与者可接触最新研究装备、实验方法及观点碰撞[4] 科普活动与成效 - 在甘肃科技馆“开学第一课”中,航空航天专家带领120余名学生通过专家讲解与沉浸式体验探秘大国重器[4] - 采用“科普+思政”创新模式,既点燃青少年科学热情,又实现价值引领[4] - 中国科学院青海盐湖研究所助理研究员通过报告提问,二年级小学生对盐湖资源对答如流,科普为未来盐湖产业基地建设储备人才[5] 科普讲座与人才培养 - 全国科普月期间,中国科学院院士在新疆大学以“信息与现代信息技术”为题作报告,并围绕光电芯片技术研发应用与师生热烈讨论[5] - 鼓励高校科研机构对接国家战略需求,在光电子等领域培育区域特色创新链和产业链,并鼓励青年人保持好奇心投身科学事业[5]
全国科普月特别节目播出
人民日报· 2025-09-25 07:22
特别节目通过科普名家访谈、科普情景短剧、科普场景探访等环节,重点宣传一批具有时代特征、传播 影响力和示范意义的科普实践案例,集中呈现全国科普月系列精彩活动。钟南山、刘嘉麒、张新友等院 士,以及中国南极秦岭站副总设计师祝贺、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姚蕊等青年科技工作者参与节 目录制,展现了广大科技工作者积极投身科普事业的生动实践。科普情景短剧《璀璨初心》通过与物理 学家叶企孙穿越时空的感人对话,凸显一代代科学家薪火相传的家国情怀。特别节目还运用扩展现实技 术建起一列"科普中国号"高铁班列,在东北虎豹国家公园、贵州省坝陵河桥梁博物馆以及"无尽探索: 中国的航天、航空及航海"展览等处穿行而过,集中展示各地科普亮点,掀起全民科普热潮。 新修订的科学技术普及法自2024年12月25日起施行,规定"每年9月为全国科普月"。作为2025年全国科 普月重点活动之一,"典赞·科普中国"百佳科普案例征集活动为特别节目提供内容支持。百佳科普案例 包括"会72变的中国算力""十万个为什么·中国国家公园"等科普作品传播类案例、"格致论道"科学文化演 讲活动等科普活动服务类案例以及"文化润疆 乡约科普——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乡村科普馆" ...
典赞·2025科普中国在行动
人民日报· 2025-09-25 07:22
科普作品传播 - 科普作品主题广泛,涵盖数学、工程、自然、健康、科技等多个领域,例如“π的故事”、“为14亿人治理江河,有多难?”、“十万个为什么·中国国家公园”等 [1] - 实施单位类型多样,包括教育科技公司、出版社、科研院所、媒体平台及行业协会,如杭州包老师教育科技有限公司、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有限公司、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人民日报社总编室、抖音集团等 [1][2][3] - 多家中央部委、学会及高校作为报送单位参与,例如中国水利学会、中国科学院学部工作局、北京大学、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等 [1][2][3] 科普活动服务 - 科普活动形式丰富,包括主题日、乡村行、志愿服务、网络挑战赛、科普直播等,如“2025年全国防灾减灾日第二届防震减灾科普主场活动”、“千乡万村气象科普行”、“院士爷爷陪你过六一”科普主题直播活动 [6][7][8] - 活动组织者包括政府机构、学会、高校及企业,例如中国地震局、中国自动化学会、中国电信集团有限公司、北京交通大学、“学习强国”学习平台 [6][7][8] - 活动聚焦特定群体与领域,如“中国联通银龄跨越数字鸿沟科普服务行动”服务老年人,“‘久蔚诊室’——全生命周期口腔健康科普体系活动”关注口腔健康 [6][7] 科普阵地建设 - 科普阵地涵盖博物馆、科技馆、企业展馆、国家基地等多种实体与线上空间,例如广州正佳广场文商旅教科普实践基地、中国国家博物馆全国科普教育基地、阿里云打造云计算、AI前沿技术科普新阵地 [9][10][11] - 建设主体包括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及政府单位,如正佳企业集团有限公司、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湖南省科学技术馆 [9][10][11] - 部分基地聚焦特定行业或技术,如“三峡工程 大国重器”三峡工程博物馆水电科普教育基地、华工科技激光科技馆、先进汽车科技科普阵地建设 [9][10][11] 科学领域流言澄清 - 针对人工智能的流言进行澄清,指出AI语言模型通过概率预测生成文本,无自主思考,其训练数据可能存在偏见与谣言,信息需批判性看待与交叉验证 [12] - 澄清多个健康相关流言,如指出天天吃素血脂仍可能高主因是代谢功能下降而非仅饮食 [13],发现甲状腺结节并非都要切除需医生评估 [14],纯母乳喂养超过6个月需添加辅食否则易致缺铁性贫血 [16] - 纠正日常生活误区,如冷冻馒头超过两天产生黄曲霉素为错误信息,因冰箱环境不满足霉菌生长条件 [17],指出“零添加”食品不一定更健康,可能含高糖高盐且相关宣传用语已被法规禁止 [21]
苏州市科普月专题活动举行
苏州日报· 2025-09-24 08:42
活动概述 - 苏州市土地学会于9月23日组织全国科普月专题活动,主题为“珍惜土地资源,守护太湖生态——走进非遗与地质科普” [1] - 活动参与者包括市科协、土地学会及会员单位、市国土空间规划智库平台等代表 [1] - 活动路线涵盖舟山核雕村、消夏湾湿地生态安全缓冲区、吴中区地质博物馆 [1] 地质博物馆详情 - 吴中区西山地质博物馆是江苏首家国家级地质博物馆,建筑面积约1200平方米 [1] - 博物馆全方位展示太湖流域特有的构造、地层、古生物、岩溶等自然景观资源 [1] - 该馆是集展览、收藏、研究和教育于一体的科学旅游景点和科普教育基地 [1] 活动内容与目标 - 活动中学习了苏州本土地质演化、矿产资源、古生物化石等知识,了解了西山的自然、人文、地理风貌 [1] - 活动旨在让参与者深入了解苏州的自然、人文和地理风貌,深刻体会珍惜土地资源、守护太湖生态的重要性 [1]
探索科学传播新表达(弘扬科学家精神·关注科普月)
人民日报· 2025-09-24 06:12
科普行业发展趋势 - 互联网技术发展使得科普手段越来越丰富,科普达人采用线上线下结合的形式推出产品 [6] - 科普内容形式包括自制教具、拍摄趣味实验视频、讲授技术、澄清谣言、互动讲解知识等 [6] 代表性科普从业者及模式 - 退休物理教师唐守平通过账号“道理学趣味物理实验”发布趣味物理视频,自制上百件教具,并将实验带到学校、社区和科技馆的公益课堂 [8] - 中国农科院研究员李宝聚通过短视频账号“蔬菜卫士李宝聚”科普蔬菜病害防治,及时澄清“用紫外线灯照射蔬菜可检测农残”等流言 [9][10] - 中国国家地理融媒体中心主任张辰亮通过账号“无穷小亮的科普日常”运营,粉丝量超5000万,并创作《海错图笔记》等书籍,参与制作自然纪录片和科普综艺 [11][12][13] 科普内容创作特点 - 唐守平为实验效果花费小半年时间准备材料,并借助激光切割机自行设计和制作教具 [8][9] - 李宝聚的团队在科研实验和调研间隙拍摄视频,内容从需要准备稿子发展为可即兴拍摄 [10] - 张辰亮认为科普选题视角重要,需知识来源靠谱且懂得与受众互动,关注生活化问题 [12][13]
让“科普之翼”越来越有力
人民日报· 2025-09-23 09:37
科普活动概况 - 我国高度重视科普工作,各级各部门和各类组织举办众多妙趣横生、多姿多彩的科普活动 [6] - 今年9月是首个全国科普月 [6] - 活动形式包括科普大篷车、大学生志愿者乡村科普、院士科普等,旨在拉近公众与科学之间的距离,在全社会播撒热爱科学的种子 [6] 中国空间科学学会公益科普讲座 - 学会举办“星辰大海等着你”公益科普讲座,如《太空之眼 洞察地球》等活动 [7] - 项目于2020年11月启动,旨在凝聚航天专家面向大中小学生,特别是偏远地区孩子开展公益科普,点亮青少年航天梦想,助力科技创新后备人才培养 [7] - 活动已吸引近百名航天领域工作者参与,并组织专家深入城市、山区与海岛等,开展了400多场科普活动 [7][8] 内蒙古鄂尔多斯市科技馆科普大篷车 - 科普大篷车团队将小型“流动科技馆”开进学校,如达拉特旗恩格贝镇中心小学,让学生不出校门就能通过VR眼镜、操纵无人机等设备近距离感受科学 [8][9][10] - 科普对象已从学生拓展至农牧民、老年人等多类群体,内容涵盖展品讲解、科学实验、卫生健康、反诈宣传等多个维度 [11] - 自2017年项目启动以来,团队累计开展活动1400余场,惠及群众60余万人次 [11] 南昌大学星火科普志愿服务队 - 服务队为乡村学校如兴国县龙口中学带去“物理秀”,利用日常物件如矿泉水瓶、乒乓球等设计生动实验,演示如“火焰龙卷风”等原理 [12][13] - 项目始于2018年,旨在通过“走出去”的方式让更多孩子感受科学魅力,足迹已走遍江西11个设区市,累计开展科普活动200余场 [12][14] - 团队计划5年内走完100个县市区,照亮更多乡村孩子的科学梦 [14]
让“科普之翼”越来越有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关注科普月)
人民日报· 2025-09-23 06:21
全国科普月活动概况 - 2025年9月是首个全国科普月 各级各部门和各类组织举办众多科普活动 在全社会播撒热爱科学的种子[7][6] - 科普形式包括VR体验、科普实验、院士科普讲座等 拉近公众与科学之间的距离[6] 中国空间科学学会公益科普讲座 - "星辰大海等着你"公益科普讲座自2020年11月启动 已开展400多场活动 吸引近百名航天领域工作者参与[8][9] - 活动面向大中小学生 特别是偏远地区孩子 旨在点亮青少年航天梦想 助力科技创新后备人才培养[8] - 首批航天员赵传东参与讲座 从训练过程和实际感受出发传递航天知识和载人航天精神[8] - 中科院长春光机所常琳副研究员2016年起参与科普 观察到西藏学生5年间视角更开阔 更善于表达[9] 鄂尔多斯科技馆科普大篷车项目 - 科普大篷车2017年启动 累计开展1400余场活动 惠及群众60余万人次[12] - 项目让偏远地区学生不出校门就能操作科学仪器 感受科学奥妙[11] - 科普对象从学生拓展至农牧民、老年人等群体 内容涵盖展品讲解、科学实验、卫生健康、反诈宣传等多维度[12] - 27岁技术担当刘淑婷演示机器狗操作 几乎每所学校都有学生表示想当科学家[11] 南昌大学星火科普志愿服务队 - 服务队2018年成立 足迹遍及江西11个设区市 累计开展200余场科普活动[15][13] - 利用矿泉水瓶、乒乓球、筷子等日常物件做实验 让农村孩子感觉科学很近[14] - 目标5年内走完100个县市区 照亮更多乡村孩子的科学梦[15] - 物理实验如"火焰龙卷风"演示温差气流原理 生动有趣深受欢迎[13]
见证科学和大众的美好相遇(编辑手记)
人民日报· 2025-09-23 06:08
科普是纠正谬误的重要方式。当前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一个新的概念出现,需要科普工作者基于科学发 展规律,为大众提供可靠的解读。他们将晦涩难懂的科学概念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达出来,在科学与大 众之间架起通达的桥梁。 科普是一门大学问,是全社会的共同事业。我们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持续不 断地为公众提供高质量的科普服务,推动科学家精神深入人心。 观看短视频了解哥德巴赫猜想、参观互动展览感受"科幻照进现实"、参与科学实验体验精彩的"物理 秀"……近年来,科普覆盖面越来越广,通过丰富的载体、新颖的方式,不断增强吸引力,让科学知识 更好地触达受众。 科普为什么重要?院士说,科普能引导公众培养科学思维,促进社会文明进步;科普工作者说,科普可 以让高深科学知识"轻量化",见证科学和大众的美好相遇;大学生志愿者说,在传播科学知识的同时, 自身也收获了成长。 科普是点燃科学热情的星星之火。越来越多科普视频成为网络爆款,通过有趣的镜头、互动的演绎与受 众产生连接;科普讲座从微观视角切入,在一问一答中激活知识与创意的火花……科普工作者化身知识 的传播者,在激发大众对科学的好奇心的同时,播撒一颗颗热爱科学的种子。 (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