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

搜索文档
6月人文社科联合书单|害马之群
新浪财经· 2025-06-29 10:20
哲学与思想研究 - 《柏格森哲学词汇》按字母顺序介绍法国哲学家亨利·柏格森的主要术语,结合原著引文与阐释,提供清晰而深度的理论框架,每个词条标注原著出处并分"定义""理论背景""哲学意义"三级结构 [2] - 《故事中的伦理学》将故事和伦理学探索结合,系统介绍功利主义、义务论到美德伦理学等两千多年来伦理学的发展和应用,帮助用理性思辨对待道德问题 [16] - 《未尽的快乐:魏晋名士社交处方笺》以《世说新语》为蓝本剖析魏晋名士在七种社会关系中的故事,展现他们以真实和满足为准则找寻快乐的方式 [39] 历史研究新视角 - 《波斯人:万王之王的时代》调用伊朗最新考古发现等第一手史料叙述"波斯版本"的伊朗古代历史,重塑对古代世界的理解 [4] - 《不列颠大战略的神话》挑战英国作为"欧洲均势积极维护者"的传统认知,认为这一形象不符合历史现实 [6] - 《何谓明治》揭露明治维新中鲜为人知的草根阶层民众的近代化构想,展现日本原本拥有的另一种可能性 [20] - 《间谍教廷》披露二战期间教宗庇护十二世暗中策划推翻希特勒的惊天阴谋,展现天主教间谍网络对抗纳粹暴政 [22] - 《鲜血、火焰与黄金》基于私人信件展示伊丽莎白一世和凯瑟琳·德·美第奇之间的复杂关系,为理解16世纪欧洲提供新视野 [45] 文化与社会研究 - 《昌明国粹》全面剖析柳诒徵与南高史学群体,钩沉师生薪火相传的治史之道,还原南高学派在五四浪潮中昌明国粹的历程 [10] - 《出瀛海》以晚清诗人海外游历诗为主题,从海外见闻感受晚清外交的艰难挑战与中西文化碰撞 [12] - 《文弱书生》采用跨学科方法分析历代经典文本,考察传统文化中以"才子"为代表的文弱书生的男性气概建构 [41] - 《口罩》探究口罩在东亚地区普及过程中政策力量、社会舆论等公共博弈,揭开近现代政治、文化、社会史的沉重一角 [26] 艺术与考古 - 《不为人知的柴科夫斯基》收录俄罗斯国立柴科夫斯基故居博物馆资料,公开两百余份档案展现"老柴"的生存实录、隐秘社交等 [8] - 《我无所畏惧》讲述法国女考古学家克里斯蒂亚娜·德罗什-诺布勒古保护卢浮宫文物和埃及神庙建筑群的故事 [43] - 《如何成为一只猫》通过猫这个载体融合哲学、社会学和心理学视角,提供新的看待世界方式并反思人与动物关系 [33] 经济与社会发展 - 《社会流动性和它的敌人》分析英国社会流动性变化的前沿研究,探讨中小学与大学在创造更公平未来方面的作用 [37] - 《征服密码》从考古学出发结合多学科研究成果,围绕农业、文字等六大要素揭示亚欧大陆文明发展的底层逻辑 [47] 饮食与生活 - 《法兰西美食一千年》追溯法式烹饪跨越数个世纪的发展历程,展现法兰西美食作为流动盛宴的历史 [14] - 《葡萄酒与战争》讲述二战期间法国葡萄酒界人士从纳粹铁蹄下挽救葡萄酒的故事,展现他们在黑暗时代的生存智慧 [30]
跟着总书记探寻中华文明|四千八百年前的“神秘符号”
新华社· 2025-06-28 20:15
中华文明探源 - 安徽蒙城尉迟寺遗址出土的大口陶尊距今约4800年,器物上刻有"日""月""山"形符号,被认为是汉字的雏形[1][2] - 1992年尉迟寺遗址发掘出10件带有刻画符号的大口陶尊,符号种类多样[2] - 山东莒县陵阳河遗址出土的大口陶尊与尉迟寺陶尊在器形、工艺等方面高度一致,形成跨地域文明对话[3] 考古研究与文化传承 - 国家推动"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综合研究"、"考古中国"等重大项目,大汶口文化为文明起源提供重要史源[3] - 陶瓷产业从艺术陶瓷到先进陶瓷持续发展,成为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3] 技术工艺发展 - 4800年前的陶尊制作工艺精湛,技术在当时处于先进水平[1] - 现代陶瓷生产已实现工业化与智能化转型[3]
十年前没人敢选的专业,居然翻红了
36氪· 2025-06-28 14:19
一个专业的"红"体现的是社会的关注讨论热度,而"翻红"的偶然性往往源于特定的时代背景,难以预测。 以下文章来源于新周刊 ,作者陈倚 新周刊 . 中国最新锐的生活方式周刊。 又到一年高考志愿填报季,该选自己喜欢的专业还是有就业前景的?曾经那些不被推荐的冷门专业毕业生,现在都过得怎么样?读到"翻红专业"又是什么样的体 验?我们与四位高校毕业生聊了聊他们的故事。 文 | 陈倚 编辑 | 陆一鸣 来源| 新周刊(ID:new-weekly) 封面来源 | 《追光的日子》剧照 6月23日起,全国各地高考成绩陆续可以查询,高考志愿填报也随之成为社交平台上的热门话题。 而在热门与冷门的标签之外,总有一些专业经历过,或者正在经历"翻红"。 十年前的冷门专业,十年后可能歪打正着成了新兴行业的"香饽饽";曾经被吐槽的"天坑专业",也可能因为时代和科技的发展变成" 天选专业";连续多 年"亮红牌"的专业(即"不建议报考"的专业,通常为人才供需失衡、市场就业空间较小,薪资待遇以及未来前景较差的专业),也可能因为具备考编优势 而持续吸引众多学子报考。 唯一不变的是变化。不同的个体选择就像驶向不同方向的小船,或许带着几分模糊的方向感,但 ...
十年前没人敢选的专业,居然翻红了
虎嗅APP· 2025-06-28 11:41
专业选择与行业变迁 - 经济学曾是热门专业,分数线最高之一,但专业认知与实际学习存在差异[7] - 微电子行业从冷门变为热门,受iPhone4推动进入快速发展期,芯片人才供不应求[13] - 芯片行业现进入供过于求阶段,2022年招聘6个工程师收到300多份简历[13] - 材料化学专业曾不温不火,后被称为"四大天坑",就业面广但交叉性强[26] - 法学专业社会讨论度高,行业精英主义明显,80%案源被20%律师垄断[37] 行业发展趋势 - 微电子行业已过爆发期,现为更新换代阶段,AI算力芯片需求增长但竞争激烈[14] - 电路板行业因AI需求增长,企业利润增幅达10%-30%,硕士应届生年薪17-20万[27] - 新能源行业如光伏和锂电池受国家扶持发展迅速[28] - 考古文博专业因文化节目热播关注度提升,高校扩招且对口岗位增加[21] 就业市场变化 - 芯片工程师2014-2020年供不应求,招人门槛低,现竞争激烈[13] - 材料化学专业仅1/3毕业生从事本专业工作,多进入机械、化学、电子行业[26] - 电路板研发工程师招聘不挑具体专业,工科类均可,但制造业工作环境艰苦[27] - 文博行业岗位扩招,但需热爱且能忍受琐碎工作[21]
考古新发现!山西省汾阳市冯郝沟明代纪年墓发掘资料公布
央视新闻· 2025-06-28 10:44
考古发现 - 山西省汾阳市冯郝沟发现2座明代纪年墓,编号M12和M14,分别建于正德元年(1506)和正德十六年(1521)[4] - 两座墓葬形制大体相同,为八边形仿木结构,有简易砖雕构件,墓道平面梯形,底部略为斜坡[12] - 墓室壁面宽窄不一,饰简易仿木结构砖雕,转角不设柱,之上为砖砌斗栱等装饰,再上叠涩砌为穹隆顶[14] 墓葬结构 - 墓葬总体坐北朝南,墓道和墓室之间设土甬道,封门砖砌筑于甬道口或甬道内,垒砌较为随意[12] - 墓门单券拱形,墓底不铺砖,有砖砌简易棺床,骨架直接置于棺床上,无葬具[14] - 随葬品以碗、罐组合为主[15] 历史信息 - 从祭文可知,当时女性地位低下,重要场合不书名字,嫁入之妻称"氏",嫁出之女称"姐"[8] - 郝聚祭文中录四代人,郝时演祭文中录五代人[8] - 墓葬出土的石祭桌有明确纪年[8]
再现4000多年前的陶寺文明
人民日报· 2025-06-28 06:12
陶寺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概况 - 陶寺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被列入新一批十家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名单,位于山西省临汾市襄汾县,标志着陶寺遗址保护利用进入新阶段 [2] - 公园规划总面积519.38公顷,依托47年考古研究成果,采用系统性保护传承理念多维展示文化遗产 [4] - 遗址博物馆采用"中"字形态设计,顶部为文物彩绘红色,主体为黄土色,与遗址景观深度融合 [4][5] 陶寺遗址考古发现 - 遗址距今4300-3900年,面积400多万平方米,包含280万平方米的规整城址,具有明确功能分区 [2] - 出土文物包括彩绘龙盘、文字扁壶、玉兽面等国家宝藏级文物,反映先民生活生产状况 [5] - 观象台遗迹可观测20个节气,被认为是二十四节气主要源头,配套建设天文考古主题展陈馆 [5] 陶寺文明特征 - 农业经济发达:种植粟黍为主粮,兼有水稻大豆,养殖猪羊黄牛等家畜 [3] - 手工业技术先进:掌握制玉制陶制骨技术,可能使用复合范铸铜技术 [3] - 建筑技艺高超:深挖基槽筑城墙,夯建宫殿,宫城城墙周长近7公里 [3][5] - 礼制体系形成:出现彩绘陶器、玉器、漆木器等礼器及土鼓石磬等礼乐器 [3] 遗址展示规划 - 通过两条主干道串联20个考古发现节点,形成流动博物馆群落 [4] - 宫城城墙顶部铺设木栈道供参观,未来将展示全长7公里的大城城墙循环游览线路 [5] - 计划开展多样化文化教育活动和社区活动,搭建全媒体平台矩阵增强公众体验 [6] 历史环境特征 - 环境考古显示当时气候较今温暖湿润,晋南气候接近现代长江流域 [6] - 遗址出土竹鼠骨骼和鳄鱼骨板,30多例水稻颗粒印证当时水域面积较大 [6]
南唐二陵:千年前的历史悲歌|访古
经济观察报· 2025-06-27 08:26
南唐二陵考古发现 - 南唐二陵包括南唐开国君主李昪的钦陵和中主李璟的顺陵 1950年由考古学家曾昭燏主持发掘 [7][8] - 钦陵规模较大 墓室分前中后3个主室和10个侧室 全长21米余 宽10米余 高5米 后室有石刻浮雕和彩绘天象图 [10] - 顺陵位于钦陵西北侧 全长21.9米 宽10.1米 高5.4米 分3个主室和8个侧室 全部为砖结构 规模略小于钦陵 [11] 出土文物 - 出土陶俑包括内侍 宫官 宿卫 俳伶 舞姬等人物形象 以及狮 骆驼 马等动物形象 还有神怪形象 [11][12] - 钦陵出土玉哀册23片 其中完整11片 李璟陵出土石哀册40片 有字20片 [13][14] - 陶俑造型沉静妩媚 反映了南唐艺术的主流特色 与唐俑豪放风格不同 [11] 南唐历史背景 - 南唐(937-975)是五代十国时期李昪在江南建立的政权 定都江宁(今南京) 传三世 享国39年 [3] - 最盛时国土35个州 人口约500万 虽号称南唐 但与唐朝没有关系 [3] - 李昪以保境安民为基本国策 设太学 兴科举 广建书院画院 使南唐成为文人士大夫理想的栖身之所 [4] 陵墓建造者 - 韩熙载是钦陵的主要设计建造者 他出身山东世家 后投靠南唐 尽心于李昪陵墓工程 [15][16] - 韩熙载曾受排挤 纵情声色自污避祸 其夜宴场景被绘成《韩熙载夜宴图》 [16] - 2010年在顺陵西北侧发现第三座陵墓 经考证为后主李煜第一任皇后大周后的懿陵 [18]
黄土塬上寻秦迹(赓续历史文脉)
人民日报· 2025-06-27 06:00
考古发现与研究成果 - 秦咸阳城遗址考古工作历经60余年,基本明确城址分布范围与布局结构,2011年以来取得多项突破性进展,包括细化城市功能分区、发掘高等级手工业作坊和国家库房建筑等[8] - 考古团队在秦都咸阳城发掘出府库遗址,发现蓄水量约200立方米的蓄水池,以及一条宽逾50米的南北向古道路,正通六号高台宫殿建筑基址[5] - 秦咸阳城发现骨器制作厂,通过骨料分析可能来源于几百头黄牛,反映当时畜牧业发达,同时通过器物存留质量、外形种类等可探究工匠技艺水平和工商业发展情况[6] 考古技术方法与过程 - 许卫红在兵马俑发掘中坚持每天写考古发掘日记,记录工作细节和思考,作为原始资料帮助逐步接近历史真相[3] - 考古工作注重细节观察与分析,如通过朽木的方位走向、与周边器物关系等判断其性质和下一步工作方向[3] - 团队在兵马俑一号坑第三次发掘中出土百余件陶俑,首次清理出皮质画盾痕迹和丝织痕迹[4] 考古成果公众化 - 许卫红通过出版《说说秦俑那些事》等书籍向公众科普考古知识,修改后加入专业术语解释和诙谐标题以提升可读性[6][7] - 在微博、小红书等平台开通账号发布近百条科普视频,粉丝量超过60万,采用家庭讨论等形式通俗讲解文物修复等知识[7] - 转变表达方式使考古知识更易懂,如将"空心砖"尺寸类比为"茶几"或"课桌",用"复式小高层"解释"高台建筑"[7]
“00后”台青大陆考古 “对话”五千年文明
中国新闻网· 2025-06-25 22:09
考古行业研究 - 焦家遗址作为大汶口文化代表性遗址,已发掘出夯土城墙、护城壕沟、祭祀坑及大型墓葬等遗迹,并出土大量礼仪用具,具有重要考古价值 [4] - 山东大学考古学院将焦家遗址设为实习基地,学生通过勘探、布方、发掘、记录等全流程实践掌握专业技能 [4] - 田野考古工作条件艰苦需长期野外作业,但能通过实物遗迹直观理解古代社会分层(如高规格墓葬与平民墓的陪葬品差异)[4] 考古学科教育 - 考古专业学习需理论与实践结合,实地发掘能帮助学生打通课堂知识(如通过房址结构分析理解古代建筑技术)[4][6] - 团队协作是考古工作重要特征,师生通过共同研讨遗址性质、绘制基槽图等方式提升研究深度 [4][5] - 学科培养需系统训练,从表象发掘进阶到思考遗址背后的社会关系与文化内涵(如建筑选址、器物摆放规律等)[6] 行业社会认知 - 公众对考古存在误解,常与盗墓题材小说情节混淆,需通过真实案例强调其科学性与严谨性 [6] - 考古工作延伸历史轴线,再现历史场景(如夯土墙工艺、陶器烧制技术等古代智慧对现代仍有借鉴意义)[6]
在青藏高原腹地,探寻千年文明印记
中国青年报· 2025-06-25 12:25
考古发现与人类文明研究 - 玛不错遗址入选202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对理解高原人类适应演化具有重要意义,提供早期人类"极地"生存样本[1] - 遗址发现鱼骨头、碎陶片等生活"垃圾",证实4000多年前高原先民已利用湖泊资源通过渔猎生存[2] - 遗址中发现粟、黍种子及红玉髓、象牙等外来遗存,推测4000年前已与周边地区建立贸易网络[2] - 遗址年代跨度为4500年至2000年,地层可建立连续年代序列,聚落布局显示早期人类有意识规划[2][4] 文物普查工作进展 - 羌塘女子普查队由5名藏族女孩组成,负责那曲市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已走遍11个县(区)[6] - 普查队平均海拔超4500米工作,单日工作时长超12小时,曾连续工作4个月普查300多处文物点[6][8] - 普查队已完成800余处不可移动文物点实地普查,包含新发现文物点460余处[8] - 在岩画探查中发现"车轮"图案,可能印证早期民族交往[7] 文物保护技术突破 - 布达拉宫现存465函约29380叶贝叶经,保护修复面临纤维脱层、虫蛀等难题[10] - 开发以传统藏药材为主的植物性贝叶经修复材料,专注粘结剂研究3年[10] - 研制藏文经书OCR识别系统,实现经文内容数字化扫描和电子文本检索[10] - 萨迦南寺大雄宝殿立柱矫正加固工程使建筑在6.8级地震中免受损毁[11][12] 考古研究价值 - 玛不错遗址填补高海拔新石器时代人类生存策略研究空白[4] - 揭示人类在4400米以上生态位活动的高原适应性、复杂性和连续性[4] - 为理解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形成提供独特高原视角[4] - 西藏考古发现实证中华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历史进程[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