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境支付体系

搜索文档
重磅利好!潘功胜、李云泽、吴清集体发声→
搜狐财经· 2025-06-18 14:59
全球金融治理 - 国际货币体系向多极化发展,欧元在全球外汇储备中占比约20%,人民币成为全球第三大支付货币和贸易融资货币[6][7] - SDR作为超主权国际货币面临政治共识不足和市场流动性不足的挑战,需优化分配发行机制和扩大使用范围[8] - 跨境支付体系向多元化发展,中国已建成多渠道人民币跨境支付清算网络,新兴技术如区块链重塑支付体系[9][10] 资本市场改革 - 科创板将推出"1+6"改革措施,包括设置科创成长层和重启未盈利企业上市,支持人工智能等前沿领域[27] - 2024年A股上市公司研发投入达1.88万亿元,占全社会研发投入一半以上,拥有全国1/3专利数量[24] - 私募股权创投基金参与投资了90%的科创板和北交所上市公司,发挥"孵化器"作用[24] 金融开放合作 - 外资银行保险机构在华总资产超7万亿元,外资保险公司市场份额从2013年4%提升至9%[36] - 中国绿色信贷规模全球第一,预计2030年碳达峰资金需求超25万亿元[38] - 中国中等收入群体扩大带动财富管理需求,信托理财保险资管规模年均增速8%[39] 科技创新支持 - 新一代信息技术行业上市公司近5年营收复合增长率达12.5%,新材料行业达17.9%[25] - 将推出数据中心REITs,支持科技企业利用知识产权等新型资产开展证券化融资[28] - 推动社保基金、保险资金参与私募股权投资,拓宽科技创新资金来源[28]
关于全球金融治理的若干思考——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在2025陆家嘴论坛上的主题演讲
中国基金报· 2025-06-18 13:43
国际货币体系 - 国际货币体系演进历史显示主导货币更替反映国际格局变化 荷兰盾(17世纪) 英镑(18世纪末至20世纪上半叶) 美元(二战后至今) [4] - 主权货币作为国际主导货币存在内在不稳定问题 包括利益冲突 风险溢出 地缘政治工具化 [4] - 当前国际货币体系讨论呈现两方向 一是多极化发展(美元占比下降 欧元20% 人民币第三大支付货币) 二是超主权货币(SDR) [5][6] - SDR具备超主权货币特征但面临政治共识不足 市场规模有限等问题 需优化发行机制(常态化发行) 扩大使用范围(私营部门参与 SDR计价债券) [7] 跨境支付体系 - 传统跨境支付体系存在效率低 成本高 法律协调难 地缘政治风险等问题 [8] - 跨境支付呈现多元化趋势 本币结算增加 渠道多样化(代理行 区域多边系统) 中国已建成人民币跨境支付网络 [9] - 支付系统互操作性提升 亚洲二维码互联互通降低交易成本 新兴技术(区块链 数字货币)重塑支付链条 [10] 全球金融稳定体系 - 金融危机后形成多层次安全网 IMF强化救助能力 区域机制(清迈倡议等) 双边本币互换(中国与30多国签约) [11] - 监管体系改革包括《巴塞尔协议III》实施 中国系统重要性银行达标 存款保险覆盖99% 资管新规压降影子银行 [12] - 当前挑战包括监管碎片化 数字金融监管不足(加密资产 气候风险) 非银机构监管薄弱 [13][14] 国际金融组织治理 - IMF份额占比未反映新兴市场经济地位 需推动治理改革提升代表性 强化监督职能 [15][16] - 国际金融组织应维护多边主义 加强政策协调 支持全球化 [16]
关于货币体系、跨境支付、金融稳定及治理,央行行长详解
新华财经· 2025-06-18 11:51
国际货币体系 - 国际货币体系改革有两个方向:一是弱化对单一主权货币的依赖,形成少数强势主权货币的良性竞争格局,主权货币国需强化财政纪律和金融监管 [2] - 二是推动IMF特别提款权(SDR)成为超主权国际主导货币,但面临政治共识不足、市场规模有限等挑战,需优化发行机制并扩大使用范围 [3] 跨境支付体系 - 跨境支付体系向多元化发展:更多国家使用本币结算,新兴支付系统和区域性多边支付系统涌现,中国已建成多渠道人民币跨境支付网络 [4] - 支付系统互操作性提升:亚洲国家通过二维码互联互通提高零售支付效率,国际通用报文和延长运行时间降低交易成本 [4] - 区块链和央行数字货币等新技术重塑支付体系,缩短跨境支付链条,智能合约和去中心化金融持续推动行业演进 [5] 全球金融稳定体系 - 当前全球金融稳定体系面临监管碎片化、数字金融监管不足、非银行中介监管薄弱等挑战 [6] - 需以IMF为核心构建多元高效的全球金融安全网,维护监管规则一致性和权威性 [6] 国际金融组织治理 - IMF份额占比未反映成员国经济地位,尽快调整份额是完善治理和提升合法性的关键 [7][8]
聚焦国际货币体系、跨境支付体系……潘功胜发言全文来了
第一财经· 2025-06-18 11:49
国际货币体系 - 人民币已成为全球第二大贸易融资货币 按全口径计算为全球第三大支付货币 在IMF特别提款权货币篮子权重位列全球第三[1][8] - 国际货币体系可能向少数主权货币并存格局演进 欧元在全球外汇储备占比约20% 人民币国际地位稳步上升[8] - 单一主权货币作为国际主导货币存在内在不稳定问题 包括政策利益冲突 金融风险外溢 地缘政治工具化风险[7] 跨境支付体系 - 跨境支付呈现多元化趋势 更多国家采用本币结算 中国已建成多渠道人民币跨境支付清算网络[2][12] - 支付系统互操作性提升 亚洲地区通过二维码互联互通大幅提高零售支付便利性[12] - 区块链和分布式账本技术重塑支付体系 央行数字货币和稳定币实现"支付即结算"[12] 全球金融稳定体系 - 多层次金融安全网持续完善 IMF增强危机救助能力 区域性和双边货币互换机制成为重要支撑[13] - 中国全面实施《巴塞尔协议III》 系统重要性银行总损失吸收能力全部达标 存款保险覆盖99%以上存款人[14] - 数字金融和加密资产监管存在不足 需加强全球协同 非银行中介机构杠杆风险上升[16] 国际金融组织治理 - IMF和世界银行份额结构未能反映新兴市场经济地位 需提高发展中国家话语权[17][18] - IMF份额调整是提升合法性的关键 当前份额占比与成员国经济地位不匹配[18] - 国际金融组织应强化经济监督职能 维护多边贸易体系 加强政策协调[18]
潘功胜:中国已初步建成多渠道、广覆盖的人民币跨境支付清算网络
快讯· 2025-06-18 10:03
跨境支付体系发展 - 传统跨境支付体系问题逐渐凸显,全球改善该体系的呼声高涨 [1] - 新兴支付基础设施和结算方式涌现,推动跨境支付体系向高效、安全、包容、多元方向发展 [1] - 这一发展趋势未来将持续增强 [1] 人民币跨境支付清算网络 - 中国经过十余年建设与发展,已初步建成多渠道、广覆盖的人民币跨境支付清算网络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