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国际金融组织治理
icon
搜索文档
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研究推进人民币外汇期货交易
证券日报· 2025-06-19 00:18
上海八项金融政策举措 - 设立银行间市场交易报告库 高频汇集并分析银行间债券、货币、衍生品、黄金、票据等金融子市场交易数据 服务金融机构和市场监管 [1] - 设立数字人民币国际运营中心 推进数字人民币国际化运营与金融市场业务发展 [1] - 设立个人征信机构 提供多元化差异化个人征信产品 健全社会征信体系 [1] - 在上海临港新片区开展离岸贸易金融服务综合改革试点 创新业务规则支持离岸贸易发展 [1] - 发展自贸离岸债 遵循"两头在外"原则和国际规则 拓宽"走出去"企业及"一带一路"企业融资渠道 [1] - 优化升级自由贸易账户功能 实现优质企业与境外资金高效融通 提升跨境贸易投资便利化水平 [1] - 在上海"先行先试"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创新 包括航贸区块链信用证再融资、跨境贸易再融资、碳减排支持工具扩容等试点 推动科技创新债券风险分担工具 [2] - 研究推进人民币外汇期货交易 完善外汇市场产品序列 便利汇率风险管理 [2] 国际货币体系观点 - 国际主导货币具有全球公共品属性 由一国主权货币承担存在内在不稳定问题 [2] - 当前国际货币体系变革驱动力量从经济金融层面转向地缘政治层面 讨论方向包括弱化对单一主权货币依赖和推动超主权货币 [2] - 未来国际货币体系可能朝少数主权货币并存竞争制衡格局演进 主权货币国需强化财政纪律和金融监管 [2] - 推动IMF特别提款权(SDR)成为国际主导货币需政治共识 需优化机制安排 扩大发行规模和使用范围 推动私营部门参与SDR计价债券发行 [3] 跨境支付体系发展 - 传统跨境支付体系问题凸显 全球推动向高效安全包容多元方向发展 [3] - 跨境支付体系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 支付系统互操作性提升 新兴技术加速应用 [3] 全球金融稳定体系 - 当前全球金融稳定体系面临新挑战 需以IMF为核心构建多元高效全球金融安全网 维护监管规则一致性和权威性 [4] 国际金融组织治理 - IMF在全球经济金融治理中发挥核心作用 当前份额占比未反映成员国经济地位 需尽快推动份额占比调整以提升合法性 [5]
央行行长的全球金融治理公开课,潘功胜谈金融稳定体系新挑战
南方都市报· 2025-06-18 20:36
国际货币体系 - 国际货币体系历史演进反映国际格局变化 17世纪荷兰盾主导 18世纪末至20世纪上半叶英镑主导 二战后美元主导[3] - 当前讨论方向一为弱化对单一主权货币依赖 形成少数强势主权货币竞争机制[3] - 欧元占全球外汇储备20% 人民币成为全球第二大贸易融资货币 第三大支付货币 SDR权重全球第三[4] - 讨论方向二为超主权货币SDR作为国际主导货币 但面临国际共识不足的政治挑战[4][5] 跨境支付体系 - 跨境支付体系向多元化发展 本币结算增加 中国建成多渠道人民币跨境支付清算网络[6] - 支付系统互操作性提升 亚洲通过二维码互联提高零售支付便利性[7] - 区块链和分布式账本技术推动央行数字货币发展 实现"支付即结算" 缩短支付链条[7] 全球金融稳定体系 - 2008年后强化事前防范机制 但监管框架碎片化 《巴塞尔协议III》执行受政治影响[8] - 数字金融领域监管不足 加密资产和气候风险监管协调欠缺 人工智能缺乏统一标准[8] - 非银行中介机构监管薄弱 其全球融资比重大幅上升 稳定性低杠杆高[8] 国际金融组织治理 - IMF和世界银行份额投票权未反映新兴市场国家实际经济地位[10] - 呼吁IMF推进份额占比调整 以提升合法性和代表性[11] - 建议国际金融组织强化经济监督职能 维护多边贸易体系和金融稳定[11]
潘功胜、李云泽、吴清、朱鹤新最新发声!发布一揽子重要金融政策 | 宏观经济
清华金融评论· 2025-06-18 19:22
2025陆家嘴论坛核心观点 - 论坛以"全球经济变局中的金融开放合作与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中国人民银行、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证监会、国家外汇管理局发布一揽子重要金融政策 [2] - 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聚焦国际货币体系、跨境支付体系、全球金融稳定体系、国际金融组织治理四大领域提出改革方向 [4][6][9][12][16] -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局长李云泽强调开放合作是金融发展时代主题,中国金融高水平开放前景广阔 [19][20][23][24][25][26] - 证监会主席吴清提出发挥资本市场枢纽功能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 [31][32][34][36][37][38] - 国家外汇管理局局长朱鹤新提出推进外汇领域"更加便利、更加开放、更加安全、更加智慧"的深层次改革 [43][45][46][47][49][50] 国际货币体系改革 - 国际货币体系演进呈现多极化趋势,欧元在全球外汇储备占比约20%,人民币成为全球第三大支付货币和贸易融资货币 [7] - 单一主权货币作为国际主导货币存在内在不稳定问题,易被工具化、武器化 [6] - 改革方向包括形成少数强势主权货币良性竞争机制或推动IMF特别提款权(SDR)成为超主权国际货币 [7][8] - 需优化SDR分配发行机制,扩大使用范围至私营部门,建立适应大规模使用的结算机制 [8] 跨境支付体系发展 - 传统跨境支付存在效率低、成本高、易被政治化等问题,G20已制定改善路线图 [10] - 多元化发展趋势明显:本币结算增加,中国建成多渠道人民币跨境支付清算网络 [10] - 支付系统互操作性提升,亚洲通过二维码支付互联互通便利零售跨境支付 [11] - 区块链、央行数字货币等新兴技术重塑支付体系,实现"支付即结算"但带来监管挑战 [11] 全球金融稳定体系 - 多层次金融安全网持续完善,中国与30多国签订双边本币互换协议 [12] - 中国全面实施《巴塞尔协议III》,系统重要性银行总损失吸收能力全部达标,存款保险覆盖99%以上存款人 [13] - 面临监管碎片化、数字金融监管不足、非银行中介机构监管薄弱等新挑战 [14][15] 国际金融组织治理 - IMF等组织份额和投票权未反映新兴市场国家经济地位,需提高代表性 [16][17] - 应强化经济监督职能,加强政策协调维护国际金融体系稳定 [17] 中国金融开放进展 - 外资银行保险机构总资产超7万亿元,外资保险市场份额从2013年4%升至9% [21] - 全球前50大银行42家在华设机构,40大保险公司近半数进入中国 [21] - 金融监管总局将推出《支持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行动方案》,批准友邦人寿等外资机构在沪筹建保险资管公司 [28][29] 资本市场改革 - A股上市公司2024年研发投入1.88万亿元占全国一半以上,拥有全国1/3专利 [34] - 科创板将推出"1+6"改革措施,包括设置科创成长层、重启未盈利企业上市等 [37] - 将批复首批2只数据中心REITs,发展科创债ETF等股债结合产品 [38] - 外资QFII可交易期货期权品种将拓展至100个,研究推出人民币外汇期货 [40] 外汇管理创新 - 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年内升值1.6%,企业外汇套保比例提升至30% [43][44] - 推进直接投资外汇管理改革,优化合格境外投资者制度,深化外汇市场开放 [46] - 在自贸区实施新型国际贸易结算、扩大QFLP试点等10项便利化政策 [50] 重点领域发展机遇 - 绿色金融:中国绿色信贷规模全球第一,2030年碳达峰资金需求超25万亿元 [24] - 养老金融:2035年中国60岁以上人口将突破4亿,银发经济规模有望达30万亿元 [25] - 财富管理:中国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家庭金融资产中现金储蓄占比超50% [26]
聚焦主权货币之争,潘功胜陆家嘴论坛详解全球金融体系变革
第一财经· 2025-06-18 17:09
国际货币体系 - 国际货币体系处于动态演进中,美元自二战后确立主导地位但存在内在不稳定因素,主权货币国优先考虑本国利益可能影响全球公共品供给并引发金融危机 [2] - 国际社会探讨两个改革方向:弱化对单一主权货币依赖形成少数强势货币竞争机制,或采用IMF特别提款权(SDR)作为超主权国际货币 [2] - 多极化货币体系有助于提升韧性,未来可能形成少数主权货币并存竞争格局,SDR理论上能更好承担全球公共品职能但需优化发行机制与扩大使用范围 [3] 跨境支付体系 - 传统跨境支付体系效率低、成本高且易被政治化,新兴趋势包括本币结算普及、区域性多边支付系统出现以及支付系统互操作性提升 [4] - 亚洲地区通过二维码支付互联互通显著提高零售支付便利性,区块链等技术推动央行数字货币与稳定币发展,缩短支付链条但带来监管挑战 [4][5] 全球金融稳定体系 - 2008年后全球金融监管强化事前防范,但当前面临监管碎片化、《巴塞尔协议III》执行受政治影响导致监管套利风险 [6] - 数字金融与加密资产等领域监管协调不足,人工智能应用缺乏统一标准,非银行中介机构融资占比上升但监管薄弱 [6] - 需以IMF为核心构建多元金融安全网,维护监管一致性与权威性 [7] 国际金融组织治理 - 国际金融组织份额与投票权未反映新兴市场国家经济地位,改革需提高其话语权并践行多边主义,IMF份额调整是完善治理的关键 [8]
重磅利好!潘功胜、李云泽、吴清集体发声→
搜狐财经· 2025-06-18 14:59
全球金融治理 - 国际货币体系向多极化发展,欧元在全球外汇储备中占比约20%,人民币成为全球第三大支付货币和贸易融资货币[6][7] - SDR作为超主权国际货币面临政治共识不足和市场流动性不足的挑战,需优化分配发行机制和扩大使用范围[8] - 跨境支付体系向多元化发展,中国已建成多渠道人民币跨境支付清算网络,新兴技术如区块链重塑支付体系[9][10] 资本市场改革 - 科创板将推出"1+6"改革措施,包括设置科创成长层和重启未盈利企业上市,支持人工智能等前沿领域[27] - 2024年A股上市公司研发投入达1.88万亿元,占全社会研发投入一半以上,拥有全国1/3专利数量[24] - 私募股权创投基金参与投资了90%的科创板和北交所上市公司,发挥"孵化器"作用[24] 金融开放合作 - 外资银行保险机构在华总资产超7万亿元,外资保险公司市场份额从2013年4%提升至9%[36] - 中国绿色信贷规模全球第一,预计2030年碳达峰资金需求超25万亿元[38] - 中国中等收入群体扩大带动财富管理需求,信托理财保险资管规模年均增速8%[39] 科技创新支持 - 新一代信息技术行业上市公司近5年营收复合增长率达12.5%,新材料行业达17.9%[25] - 将推出数据中心REITs,支持科技企业利用知识产权等新型资产开展证券化融资[28] - 推动社保基金、保险资金参与私募股权投资,拓宽科技创新资金来源[28]
关于全球金融治理的若干思考——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在2025陆家嘴论坛上的主题演讲
中国基金报· 2025-06-18 13:43
国际货币体系 - 国际货币体系演进历史显示主导货币更替反映国际格局变化 荷兰盾(17世纪) 英镑(18世纪末至20世纪上半叶) 美元(二战后至今) [4] - 主权货币作为国际主导货币存在内在不稳定问题 包括利益冲突 风险溢出 地缘政治工具化 [4] - 当前国际货币体系讨论呈现两方向 一是多极化发展(美元占比下降 欧元20% 人民币第三大支付货币) 二是超主权货币(SDR) [5][6] - SDR具备超主权货币特征但面临政治共识不足 市场规模有限等问题 需优化发行机制(常态化发行) 扩大使用范围(私营部门参与 SDR计价债券) [7] 跨境支付体系 - 传统跨境支付体系存在效率低 成本高 法律协调难 地缘政治风险等问题 [8] - 跨境支付呈现多元化趋势 本币结算增加 渠道多样化(代理行 区域多边系统) 中国已建成人民币跨境支付网络 [9] - 支付系统互操作性提升 亚洲二维码互联互通降低交易成本 新兴技术(区块链 数字货币)重塑支付链条 [10] 全球金融稳定体系 - 金融危机后形成多层次安全网 IMF强化救助能力 区域机制(清迈倡议等) 双边本币互换(中国与30多国签约) [11] - 监管体系改革包括《巴塞尔协议III》实施 中国系统重要性银行达标 存款保险覆盖99% 资管新规压降影子银行 [12] - 当前挑战包括监管碎片化 数字金融监管不足(加密资产 气候风险) 非银机构监管薄弱 [13][14] 国际金融组织治理 - IMF份额占比未反映新兴市场经济地位 需推动治理改革提升代表性 强化监督职能 [15][16] - 国际金融组织应维护多边主义 加强政策协调 支持全球化 [16]
关于货币体系、跨境支付、金融稳定及治理,央行行长详解
新华财经· 2025-06-18 11:51
国际货币体系 - 国际货币体系改革有两个方向:一是弱化对单一主权货币的依赖,形成少数强势主权货币的良性竞争格局,主权货币国需强化财政纪律和金融监管 [2] - 二是推动IMF特别提款权(SDR)成为超主权国际主导货币,但面临政治共识不足、市场规模有限等挑战,需优化发行机制并扩大使用范围 [3] 跨境支付体系 - 跨境支付体系向多元化发展:更多国家使用本币结算,新兴支付系统和区域性多边支付系统涌现,中国已建成多渠道人民币跨境支付网络 [4] - 支付系统互操作性提升:亚洲国家通过二维码互联互通提高零售支付效率,国际通用报文和延长运行时间降低交易成本 [4] - 区块链和央行数字货币等新技术重塑支付体系,缩短跨境支付链条,智能合约和去中心化金融持续推动行业演进 [5] 全球金融稳定体系 - 当前全球金融稳定体系面临监管碎片化、数字金融监管不足、非银行中介监管薄弱等挑战 [6] - 需以IMF为核心构建多元高效的全球金融安全网,维护监管规则一致性和权威性 [6] 国际金融组织治理 - IMF份额占比未反映成员国经济地位,尽快调整份额是完善治理和提升合法性的关键 [7][8]
聚焦国际货币体系、跨境支付体系……潘功胜发言全文来了
第一财经· 2025-06-18 11:49
国际货币体系 - 人民币已成为全球第二大贸易融资货币 按全口径计算为全球第三大支付货币 在IMF特别提款权货币篮子权重位列全球第三[1][8] - 国际货币体系可能向少数主权货币并存格局演进 欧元在全球外汇储备占比约20% 人民币国际地位稳步上升[8] - 单一主权货币作为国际主导货币存在内在不稳定问题 包括政策利益冲突 金融风险外溢 地缘政治工具化风险[7] 跨境支付体系 - 跨境支付呈现多元化趋势 更多国家采用本币结算 中国已建成多渠道人民币跨境支付清算网络[2][12] - 支付系统互操作性提升 亚洲地区通过二维码互联互通大幅提高零售支付便利性[12] - 区块链和分布式账本技术重塑支付体系 央行数字货币和稳定币实现"支付即结算"[12] 全球金融稳定体系 - 多层次金融安全网持续完善 IMF增强危机救助能力 区域性和双边货币互换机制成为重要支撑[13] - 中国全面实施《巴塞尔协议III》 系统重要性银行总损失吸收能力全部达标 存款保险覆盖99%以上存款人[14] - 数字金融和加密资产监管存在不足 需加强全球协同 非银行中介机构杠杆风险上升[16] 国际金融组织治理 - IMF和世界银行份额结构未能反映新兴市场经济地位 需提高发展中国家话语权[17][18] - IMF份额调整是提升合法性的关键 当前份额占比与成员国经济地位不匹配[18] - 国际金融组织应强化经济监督职能 维护多边贸易体系 加强政策协调[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