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
icon
搜索文档
理润申城,上海社科联合会举办社科普及活动周
新浪财经· 2025-05-23 12:27
活动概述 - 第24届上海市社会科学普及活动周在上海保利大剧院小剧场开幕 由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办[1] - 活动已连续举办23届 累计组织4000余场社科普及活动 成为上海年度文化节庆[2] - 活动将城市空间转化为理论宣传和知识普及的大课堂 搭建全市性社科普及联动平台[2] 活动内容 - 推出"理润申城"系列活动 包括"理论静距离""理论汇客厅"等区域理论普及项目 覆盖科创高地建设 全过程人民民主等主题[2] - 5月19日至6月11日推出6条沉浸式行走线路 如"中国社会科学家联盟成立95周年""人民城市·共治共善共享"等[5] - 5月26日起在陕西南路地铁站举办"1925·上海"主题地铁展览 展示1925年上海党史的四个历史切面[5] - 5月至7月开展"悦见人文"活动 邀请人文名家学者走进大学校园举办讲座和对谈[5] - 本届科普周吸引上百家单位参与 推出近200项活动 涵盖场馆开放日 主题展览等6大类内容[5] 活动意义 - 纪念中国社会科学家联盟成立95周年 该联盟是党领导下的第一个全国性哲学社会科学团体 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6] - 将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成果转化为市民共享的文化大餐 赋能上海城市发展[6]
深入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 永远把伟大建党精神传扬光大
人民网· 2025-05-22 16:28
根据提供的文档内容,该文章主要围绕"伟大建党精神"展开论述,属于政治理论范畴,不涉及公司或行业相关内容。因此,按照任务要求,无需进行关键要点总结。 文档内容聚焦于中国共产党建党精神的形成背景、理论内涵及现实意义,属于意识形态领域的研究,与投资银行分析的行业和公司研究无关。建议提供与金融市场、企业动态或经济数据相关的材料以便进行专业分析。
中国社联成立95周年,《中国社联期刊汇编》等研究丛书出版
新浪财经· 2025-05-16 14:59
中国社会科学家联盟成立背景与历史意义 - 1930年5月20日中国社会科学家联盟(中国社联)在上海成立,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第一个全国性哲学社会科学团体,成为左翼文化运动的重要骨干力量和新兴社会科学运动的领导组织 [1] - 在鲁迅、瞿秋白、潘汉年等引领下汇聚大批社会科学家和进步青年,为社会进步与变革注入精神动力 [1] - 中国社联早期工作被称为"新兴社会科学运动",其核心是自主知识体系构建的早期探索 [2] 中国社联的历史贡献与学术成果 - 社联盟员创办或合办《新思潮》《新思想》《社会科学战线》等数十种社会科学期刊,发起中国社会性质、中国社会史等问题的论战 [3] - 翻译出版大量马克思主义著作,初步奠定中国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基础,为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作出早期探索 [3] - 中国社联有力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社会科学本土化探索、革命文化实践中发挥不可替代作用 [3][6] 中国社联研究系列丛书出版活动 - 为纪念中国社联成立95周年,市社联联合多家单位发起"创造时代的新文化——中国社联研究系列丛书出版发布"活动 [1][4] - 活动发布两部新书:《中国社联期刊汇编》选编12种代表性期刊按原貌影印出版 [6] - 《创造时代的新文化:中国社联与新兴社会科学运动》通过郭沫若、李达等代表人物著作阐述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先驱的历史功绩 [8] 当代学术界对中国社联的评价与展望 - 复旦大学姜义华等学者系统梳理上海左翼文化和中国社联发展历史脉络,呼吁加强对相关历史资料的深度挖掘和研究阐释 [9] - 中国社联的优良传统和理论成就为新时代文化建设提供宝贵启示,对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具有借鉴作用 [3][9] - 上海世纪出版集团期待丛书能激发当代学者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社会科学本土化的新思考 [6]
中国社联成立95周年 研究系列丛书出版发布 为“创造时代的新文化”贡献社科力量
解放日报· 2025-05-16 09:42
中国社联研究系列丛书出版发布活动 - 活动由市社联、市委党史研究室、虹口区委宣传部、上海世纪出版集团联合市档案馆、上海图书馆发起,主题为"创造时代的新文化" [1] - 活动地点为上海社会科学馆,会上首发《中国社联期刊汇编》《创造时代的新文化:中国社联与新兴社会科学运动》两部新书 [2] 中国社会科学家联盟历史背景 - 中国社联成立于1930年5月20日,是党领导下的首个全国性哲学社会科学团体 [1] - 组织汇聚鲁迅、瞿秋白、郭沫若等社会科学家和进步青年,推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结合 [1] - 作为左翼文化运动骨干力量,为社会科学运动提供领导组织 [1] 中国社联的历史意义与当代启示 - 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对社会变革产生重要影响 [2] - 新时代文化建设需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人民中心导向、文化传承创新等原则 [2] - 上海作为左翼文化运动策源地,需传承革命精神以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繁荣 [2]
知敬畏而后担使命
根据提供的文档内容,该文章主要围绕"敬畏"主题展开论述,未涉及具体的公司或行业分析。作为投资银行研究分析师,从现有材料中无法提取与公司财务、行业动态或投资机会相关的实质性信息。以下是可归纳的宏观层面要点: 理论创新方向 - 马克思主义理论需要结合本国特色和时代要求进行创新发展 [3] - 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当前重要任务 [3] 经济发展路径 - 中国用几十年时间完成发达国家几百年的工业化进程 [4] - 当前发展阶段需要加快科技创新和产业转型升级 [6] 科技创新领域 - 新一代信息技术、生命科学技术、先进制造技术、能源技术加速发展 [6] - 需要攻克填补国内空白、打破国外垄断的关键技术 [6] - 2035年建成科技强国是战略目标 [6] 注:以上要点均来自原文政策导向性表述,未包含具体行业数据或公司案例。作为专业分析师,建议补充具体行业报告或企业财报以进行深度分析。
经典常谈 | 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土化发展 - 马克思恩格斯在1872年德文版序言中强调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是教条而是行动指南,反对将其简化为抽象公式[1] - 针对俄国特殊经济结构,马克思提出可能"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直接进入社会主义的跨越论[1] - 恩格斯批判德国社会民主党"青年派"将唯物史观教条化的倾向,强调理论应作为研究方法而非现成公式[2] 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 恩格斯批评社会民主联盟领导人将理论视为必须逐字恪守的教条,导致"活的理论"变成"死的教条"[3] - 马克思恩格斯自称"实践的唯物主义者",主张通过参与本土劳工斗争实现理论与现实的结合[3] - 恩格斯指出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着的理论",反对机械重复教条式应用[3][4] 马克思主义的开放性特征 - 马克思主义通过解答时代新课题保持活力,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理论体系[4] - 中国共产党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用实践创新创造发展奇迹[4] - 历史证明坚持马克思主义开放性与实践结合是事业成功的关键[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