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权保护

搜索文档
凯士比中国持续亮剑|多维度打击侵权
凯士比· 2025-04-17 23:16
知识产权保护成果 - 公司作为全球泵和工业阀门领域领导品牌,拥有150多年历史,1994年进入中国市场并注册"KSB"和"凯士比"商标,对知识产权侵权坚持零容忍态度[1] - 2021年通过民事诉讼成功维权,安徽省高级人民法院终审判决认定"安徽凯士比泵有限公司"构成商标侵权和不正当竞争,支持全部诉讼请求包括停止销售仿冒产品、注销域名、更名、公开声明和赔偿经济损失[2] - 法院认定"KSB"和"凯士比"商标在中国市场被广泛使用,具有很高知名度和影响力[6] 企业字号维权行动 - 2024年针对泵阀市场几十家擅自使用"凯士比"字号的企业采取摸排调查、发送律师函、向监管部门投诉等措施[6] - 大部分目标企业通过注销企业或变更名称等方式完成整改,停止使用侵权标识[6] 打击伪造授权行为 - 发现相关企业利用伪造授权书、产品合格证等资质文件参与招投标,擅自使用公司商标误导消费者[8] - 采取向业主普及正品辨别方法、提起诉讼、发送警告函等方式维权,相关案件正在审理中[8] 规范市场销售行为 - 2024年发现销售商向业主提供掺杂来源不明非正品产品,通过律师严正交涉令其召回全部涉嫌侵权产品并赔偿经济损失[10] - 公司声明将继续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依法严厉打击侵权行为,提示客户通过官方授权渠道购买产品[11]
凯士比中国持续亮剑|多维度打击侵权
凯士比· 2025-04-17 15:16
知识产权保护成果 - 公司在中国市场成功通过民事诉讼方式打击商标侵权和不正当竞争行为,法院判决侵权方立即停止销售仿冒产品、注销侵权网站域名、更名并赔偿经济损失[1][5] - 法院认定"KSB"和"凯士比"商标在中国市场具有高知名度和影响力,此案成为大陆地区首个完全通过民事诉讼结案的知识产权纠纷案例[5] 企业字号维权行动 - 2024年针对泵阀行业数十家擅自使用"凯士比"字号的企业采取律师函、行政投诉等措施,促使大部分企业通过注销或更名完成整改[6] - 维权行动有效遏制了行业经营者未经授权使用公司商标及字号的行为[6] 伪造资质文件打击 - 发现多起企业伪造授权书、产品合格证等文件冒用商标参与招投标案件,已通过法律诉讼和警告函维权[8] - 公司向终端客户普及正品识别方法及采购渠道,同时通过法院诉讼追究侵权方责任[8] 产品渠道规范管理 - 2024年发现经销商在产品中混入非正品蝶阀,公司通过法律手段强制召回侵权产品并索赔[10][11] - 公司声明将持续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建议客户通过官网授权渠道采购正品以避免安全隐患[12]
深圳国际仲裁院发布多项知识产权保护成果
深圳商报· 2025-04-11 00:48
文章核心观点 深圳国际仲裁院举办“世界知识产权日”专题活动,发布相关报告介绍知仲中心成果,还介绍专利争议仲裁程序指引亮点及南山区知识产权服务企业创新发展情况 [1][2] 知仲中心情况 - 截至2024年12月31日联合全球57个国家或地区322名知识产权仲裁员,办理1088宗知识产权案,总争议金额超24亿元,累计办结954宗,结案率87.7% [1] - 推动超200家高科技企业签署《知识产权争议解决信用承诺书》,首创单方承诺+对方启动仲裁管辖模式 [1] - 借助“智慧仲裁系统”和程序优化,案件组庭到结案平均123天,最短55天 [1] - 总结知识产权仲裁经验,发布多个典型案例 [1] - 和深圳市各区政府合作出台仲裁费支持政策 [1] - 积极参与知识产权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建设和国际交流与合作 [1] 《深圳国际仲裁院专利争议仲裁程序指引》亮点 - 2025年3月10日起实施,在专利争议仲裁领域有新增案由类型、建立庭前会议与证据调查令制度、构建“专家证人+技术勘验”双轨查证体系、首创仲裁临时禁令制度、允许仲裁庭审查专利有效性等多项突破 [2] 南山区知识产权服务企业创新发展情况 - 累计国内有效发明专利14.59万件,占全国3%,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超800件,约为全国24倍 [2] - 2024年发明专利授权量2.77万件,占全国2.95%;PCT国际专利申请量4462件,占全国6.43%;技术合同交易登记8692项,成交额563.66亿元,分别占全市51.74%和35.11% [2] - 近年来从海外维权、商业秘密保护、协同保护三方面发力,构建知识产权保护体系 [2]
“红牛”之争风云再起: “50年协议”被多家法院否定 是真是假谁说了算?
凤凰网财经· 2025-03-22 18:16
红牛商标权纠纷核心争议 - 天丝集团指控华彬集团在合资公司商标许可到期后继续使用红牛商标构成侵权 自2020年以来各地市场监管部门已针对华彬红牛产品开具8000余份执法文书 其中2024年责令下架涉嫌侵权商品约10万箱[1] - 双方争议焦点在于合资公司经营期限是20年还是50年 天丝集团主张最高人民法院已确认经营期限为20年(1998-2018)且商标许可已于2016年到期 而华彬集团声称存在50年独家经营权协议[5][6] - 天丝集团指出华彬集团提供的"50年协议"存在五大法律缺陷:未加盖公章/未经审批/丙方公司未成立/公证被撤销/与已批准合同冲突 多地法院均未认可该协议效力[9] 知识产权保护行动 - 天丝集团2019年打假案例入选公安部与市场监管总局联合发布的十大典型案例 涉案货值达2亿元人民币[1] - 2024年天丝集团联合多地市场监管局开展消费者权益宣传活动 重点强调红牛品牌知识产权保护[1] 市场影响与产业布局 - 华彬红牛近年销售额维持在200亿元规模 天丝集团为重建渠道已累计在华投资43.6亿元 包括四川生产基地(年产能14.4亿罐)和广西东盟经济开发区生产基地[11] - 行业观察认为随着诉讼接近尾声 红牛品牌有望摆脱知识产权纠纷重回增长轨道[12] 司法判决进展 - 最高人民法院及多地法院已判决确认:红牛商标归属天丝集团 合资公司经营期限20年届满 许氏家族为控股股东 华彬集团在前海法院的有利判决已被深圳中院以程序错误发回重审[10]
Credo起诉安费诺、TE、Molex和Volex
半导体行业观察· 2025-03-14 08:53
来源:内容编译自businesswire,谢谢。 近日,Credo提起专利侵权诉讼,要求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对安费诺公司 (Amphenol Corporation)、Molex LLC、TE Connectivity PLC 和 Volex PLC 展开调查,并阻止进口侵犯 Credo 有源电缆 (AEC) 相关专利的产品。此外,Credo 还在联邦地区法院提起平行诉讼,指控 Credo 故意侵权,因为 Credo 已于 2023 年 9 月向上述每家公司提供了其专利通知。 针对这些公司的行动体现了 Credo 致力于保护其在 AEC 技术方面的基础创新。自 2008 年成立以 来,Credo 已为美国客户开发、创造和交付了数据基础设施市场的各种高速有线连接解决方案,其 中包括其一系列独特的紫色 HiWire AEC。 Credo 产品高级副总裁 Don Barnetson 在评论 Credo 的专利主张时表示:"Credo 早在 2017 年就 发明了 AEC,我们在 AEC 上投入了数千万美元来开发这项开创性技术。这些制造商在美国提供侵 权的 AEC 产品,这迫使我们采取这一措施来保护我们的知识产权和我们 ...
关于涉嫌盗用“晨星Morningstar”商标的某外部APP侵权声明
Morningstar晨星· 2025-03-12 17:39
关于晨星公司的声明 - 晨星严正声明与网址为https://5092snt.taespcable.com/3vcsvbgdsb7q5b3的网站及其推广的应用程序无任何关联 [2] - 该网站涉嫌误导用户并侵犯晨星知识产权 公司已向托管服务商和域名注册机构发送法律通知要求关闭网站 [2] - 晨星提醒用户警惕此类误导信息 避免受骗 [2] 晨星公司背景 - 晨星是全球主要投资研究机构之一 业务覆盖北美 欧洲 澳洲及亚洲 服务对象包括个人投资者 投资顾问 基金管理公司等 [2] - 晨星提供财经资讯 基金股票分析评级 并开发实用分析软件工具 [2] - 晨星资讯(深圳)有限公司成立于2003年2月 是美国Morningstar Inc通过晨星(亚洲)有限公司在深圳设立的港资独资企业 [2] 晨星业务规模 - 晨星及其子公司提供全球投资产品数据和研究报告 涵盖管理投资产品 上市公司 私人资本市场等 [2] - 截至2024年12月31日 晨星管理及给予投资建议的资产规模达3380亿美元 [2] - 晨星在全球33个市场开展业务 [2]
对话人大代表刘汉元:中国光伏“遥遥领先”,不要“内卷踩踏” | 长镜头
新浪财经· 2025-03-04 09:04
文|新浪财经 刘丽丽 半年前,七位光伏大佬首次齐聚央视,众人合力用一支笔写下一个"合"字。 昨天,作为全国人大代表、全国工商联副主席、通威集团董事局主席,刘汉元谈起了"合"字的幕 后故事。 "'合'字还正在书写中",他感慨地说,用七条软绳子牵引一支大笔写字,"才发现相互制约、相互 影响,那个'合'字要写起来是多么的不容易。" 中国光伏行业刚经历了大面积亏损的一年,在"内卷式"竞争下,行业系统性风险正在提升。但开 启自律减产后,今年以来,硅片、电池价格均有一定程度回升。 但他对未来充满信心,直言"开展相关工作很有条件。因为中国在这个领域的全球市场份额和遥遥 领先的规模和成本优势,稍微调整一下策略,就可以价格有所上升,国际竞争力继续维持,自己 投入研发生产的能力更强,要实现相得益彰、多赢共赢的局面,而不是惨不忍睹的内卷和踩踏状 态。" "允许研发上的沉没成本, 技术线要无差异化投入" 每次光伏主流技术路线的更迭,都会引发一场行业大洗牌。 "这个行业永远是一个质量、成本,综合考量的平衡",光伏科学家和工程师们一致认为,尽管 TOPCon目前成为N型市场上最主流的技术路线,但仍有更新的HJT、BC技术在不断追赶。 但 ...
博济医药(300404) - 关于全资子公司获得发明专利证书的公告
2025-02-25 16:00
新产品和新技术研发 - 公司子公司杏林中医药获发明专利证书,专利涉及中药组合物[1] - 专利号为ZL 2024 1 1733357.0,申请日2024年11月29日[1] - 专利对感冒病症有较好治疗效果,利于提升核心竞争力[1][2]
还原新能源汽车商业秘密第一大案:12 张图纸、6.4 亿赔偿金
晚点LatePost· 2024-06-26 23:29
吉利诉威马知识产权纠纷案 - 案件历时6年,吉利二审胜诉,获赔6.4亿元,创中国知识产权侵权诉讼赔偿纪录[5][7] - 威马被认定通过近40名吉利离职员工窃取底盘技术秘密,用于EX系列3款车型[7][11] - 最高法院定性为"有组织、有计划、大规模侵害技术秘密",采用"整体分析+综合判断"原则降低原告举证难度[7][20][23] 威马侵权细节 - 2016-2018年威马通过吉利子公司成都高原前员工获取技术,12项专利附图与吉利数模一致[11][12] - 关键人物侯海靖(原吉利副总裁)离职时未归还工作电脑,其团队下载超200份技术资料[17] - 侵权技术应用于威马EX系列车型,缩短研发周期,8.17万辆侵权车型贡献利润[23][25][31] 赔偿金额计算逻辑 - 二审改判赔偿从700万元增至6.4亿元,包含4亿元惩罚性赔偿(2倍)[20][33] - 法院推算依据:EX系列销量8.17万辆、均价17.52万元、利润率20%、技术贡献率8%[25][29][31] - 采用反不正当竞争法修订后的惩罚性赔偿条款,按侵权获利2倍计算[32][33] 案件影响 - 威马融资350亿元仍破产,负债203亿元,6.4亿元赔偿或转为破产债权[6][34] - 可能引发刑事诉讼,涉案金额超立案标准30万元的666倍[35] - 案件或入选最高法指导案例,提升企业侵权成本[7][36] 行业对比 - 威马曾融资350亿元超小鹏(200亿)、理想(130亿)上市前融资额[6] - 2018年威马量产早于理想,团队来自传统车企但过度依赖侵权技术[17][34] - 新能源车渗透率从2018年4.8%升至2023年超30%,行业竞争格局剧变[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