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人机共融
icon
搜索文档
科学家与人形机器人一同走红毯 中小学生“科学好问题”亮相科技节 向未来发问 激励更多“从0到1”
解放日报· 2025-05-18 10:45
人形机器人行业 - 傅利叶公司研发的GR-2通用人形机器人高1.75米,重63公斤,全身有53个自由度,N1开源人形机器人身高1.3米,两台机器人步履稳健并具备交互能力 [1][3] - 智元公司研发的远征A2机器人身高1.69米,具备语音交互和太极拳表演功能,展示运动控制与传统文化结合潜力 [1][3] - 人形机器人应用场景包括重复性/危险性工作岗位、老年人护理、展厅讲解员及销售员等服务业角色 [4] - 行业处于快速发展阶段,上海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成果显著,体现"人机共融"理念 [3] 科技展示与创新 - 2025年上海科技节采用AI红毯技术,通过动作捕捉和XR实现虚实融合的沉浸式体验 [2] - 科技节展出500多个中小学生提出的科学问题,涉及基因编辑、量子纠缠等前沿领域 [1][6] - "问启未来"展览以问题驱动创新为核心,鼓励青少年从生活观察和学科交叉角度提出原创性问题 [6] 科研人才培养 - 上海高中生提出的"引力波波粒二象性"问题获评委认可,体现科学思维与学科知识融合能力 [6] - 上海计划评选20个青少年"好问题"并由科学家指导研究,强化"0—1"原创能力培养 [6]
第六届中国机器人学术年会海报征集通知
机器人圈· 2025-05-13 18:44
会议概况 - 第六届中国机器人学术年会将于2025年8月1日-3日在长沙国际会议中心举办,由湖南大学承办,主题为“人机共融、智向未来” [1][2] - 主办单位包括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机器人分会、中国自动化学会机器人专业委员会等8家国家级学术组织,技术指导单位涵盖湖南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5所高校及科研机构 [1] - 预计参会院士及资深专家超过200人,总参会规模将突破3000人 [2] 组织架构 - 大会主席由王耀南院士(湖南大学)、丁汉院士(华中科技大学)等4位院士共同担任 [2] - 学术委员会主席包括段献忠教授(湖南大学)、曲道奎研究员(新松机器人)等5位专家 [2] - 组织委员会主席由张辉教授(湖南大学)、陶波教授(华中科技大学)等5人组成 [2] 学术议题 - 设置具身智能与大模型、共融机器人、人形与仿生机器人等11个核心研讨方向 [2] - 海报征集涵盖26个细分领域,包括工业机器人、医疗与微纳机器人、群体智能等,提交截止时间为2025年7月9日 [6][7] - 特别关注领域包含机器人灵巧操作、生-机-电系统融合、人-机-环境自然交互等前沿技术 [7] 行业动态 - 机器人行业上市公司2024年报显示75家企业存在显著分化,部分企业面临业绩压力 [9] - 人形机器人领域出现价格战趋势,量产化进程加速推动产业重构 [9] - 国际前沿技术包括螳螂虾仿真机器人、3D打印软体机器人手等创新成果 [10] 研究进展 - 院士报告聚焦人工智能行为智能、机器人协同智能制造等方向 [10] - 关键技术突破涉及机构智能、变形机器人等六大创新设计领域 [10] - 微纳感知技术被应用于具身智能机器人开发,人形机器人具身智能面临发展挑战 [9]
举办人形机器人马拉松到底有何意义
新京报· 2025-04-22 10:39
赛事概况与结果 - 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于4月19日在北京亦庄举行 20支队伍参赛 其中6支完赛 [1] - 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研发的天工以2小时40分42秒夺冠 松延动力小顽童队获亚军 上海卓益得机器人行者二号队获季军 [1] - 赛道全长21.0975公里 包含9°坡度 6个左转道和8个右转道 考验机器人平衡力 运动算法和续航能力 [1] 技术验证意义 - 马拉松是对机器人技术突破和产业发展的极限测试 验证机器人下盘移动能力 机械抗疲劳性和续航能力 [2] - 完赛代表机器人结构稳定和续航可期 为工业应用和家庭场景打下基础 如工厂打工 巡检和安保 [2] - 赛事让机器人走出实验室 通过直播展现真实水平 纠正公众对机器人发展阶段的过高预期 [2] 核心技术创新 - 天工机器人中途摔跤因电池失效 但整体表现符合预期 在本体结构设计 具身小脑 具身大脑 能耗管理和散热系统等多维度经受住考验 [3] - 续航能力是困扰机器人领域数十年的问题 重点突破电池能量密度和电机功率密度两大瓶颈 [4] - 采用肌腱驱动和仿生技术 模拟自然界原理设计控制算法 从根本上突破续航瓶颈 [6] 参赛策略与操作模式 - 参赛队伍采用不同操作模式 包括无线跟随 遥控操作和半自主技术 [5] - 无线跟随技术使用UWB标签和无线发射器 通过算法保持与领跑者固定距离和角度 [5] - 遥操作对人员要求更高 需边跑边控制 对体力和控制策略挑战更大 [5] 自主导航挑战 - 人形机器人自主导航在产业界无标准参考设计 自动驾驶算法不能直接应用 [6] - 机器人关节多 控制复杂度呈几何级数增长 路径规划算法借鉴自动驾驶但完美遵循轨迹极难 [6] - 预计2024年年中实现自主导航突破 [6] 轻量化与安全性突破 - 通过机械方式实现机器人轻量化 传统机器人重约50-60公斤 而新设计仅30公斤 [6] - 在相同身高和负载下 重量减轻是重要突破 同时提升安全性 [6] 产业化应用前景 - 人形机器人将逐步在工业制造 特种作业和商业服务领域规模化落地 [9] - 乐聚机器人分三阶段推动产业化:科研合作与技术转化 工业智造场景应用 通用服务领域探索 [9] - 应对人口老龄化和少子化 机器人可替代危险重复劳动 弥补劳动力不足 [10] 社会影响与认知 - 赛事通过技术透明化 将专业突破转化为公众可感知的社会事件 搭建人机共存认知基础 [8] - 公众通过赛事了解机器人真实水平 避免过度恐慌或信心缺失 [8] - 比赛大幅提升人形机器人创业氛围和研究氛围 促进行业交流与整体发展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