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文明交流
icon
搜索文档
中希文明交流互鉴结硕果
人民日报· 2025-06-06 05:36
走进位于希腊首都雅典闹市区的中国古典文明研究院大楼,一股清幽雅致的气息扑面而来。大堂 内,"东西互鉴美美与共"展览展示中国与西方在古典时期的不同发展方向与特色。古色古香的图书馆里 收藏着关于古典学研究的多语种书籍6000余册,成为外国学者了解中国历史文化和古典学研究成果的窗 口。 2000多年前,中国和希腊两大文明在亚欧大陆两端交相辉映,为人类文明演进作出了奠基性贡献。从古 典文明对话到语言人才培养,再到戏剧艺术交流,中希文明互鉴结出累累硕果,有力引领不同文明多元 共生、交流互鉴。 "两个伟大文明之间的对话" "对中文和中国文化感兴趣的人越来越多" 今年4月,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中国古典文明研究院共同主办的国际史诗学大会在雅典 举行。大会以"史诗传统与文明交流互鉴"为主题,就史诗研究及其跨文化交流、文化遗产与构建人类命 运共同体等议题展开深入交流。 这是中国古典文明研究院成立后举办的首个大型活动。希腊文化部秘书长季扎斯卡卢在致辞中表示,古 希腊文明和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底蕴丰富,对东西方的思维方式和文化进程有着深刻影响。举办国际史 诗学大会不仅能加强两国之间的文化合作,也能促进关于史诗传统永恒价值及 ...
敦煌奏响丝路文明互鉴新乐章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6-05 08:56
在敦煌莫高窟的千年壁画上,一个奇妙的符号静静讲述着文明交融的故事。 "三兔共耳"——三只兔子竞相追逐,两两共用一耳。传说它最早出现在6世纪的敦煌,但其形象早已经 由古老的丝绸之路,穿越沙漠与山川,跃上英国的瓷砖画,融入埃及的陶瓷,跳进德国的教堂钟表…… 起源之谜仍未揭晓,寓意为何众说纷纭。这一符号无声见证:纵使山海阻隔,岁月漫长,文明始终没有 孤独前行。 当前,世界正经历深刻演变。在这样一个呼唤理解与包容的时代,增进不同文明间的交流互鉴比以往更 为紧要。 近日,第四届文明交流互鉴对话会在甘肃敦煌举行。来自五洲四海的约400名中外嘉宾共聚此地,聆听 历史的回响,凝聚前行的智慧与力量。 敦者,大也;煌者,盛也。丝路重镇敦煌,多元文明在此交汇。在这里,人们发现,"美"并非统一的标 准,而可以是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 古道新程,心路相连。昔日,丝绸之路上,声声驼铃在山间回荡,袅袅孤烟在大漠飘飞。如今,呼啸 的"钢铁长龙"夯实着"硬联通",政策规则标准协同构建起"软联通",日益丰富的人文交流拉近了"心联 通"……150多个国家参与共建"一带一路"倡议,让古丝路重焕荣光。 "中国提出的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实现了 ...
跨文化展览何以引人入胜?
新华社· 2025-06-04 06:11
博物馆行业国际交流展览趋势 - 2024年我国举办百余个文物进出境展览,上海博物馆"金字塔之巅:古埃及文明大展"打破埃及文物全球巡展参观人数最高纪录 [1] - 上博"埃及展"展期13个月、展品788件,总收入逾5.8亿元人民币,接待观众超200万人次,对城市消费拉动超百亿元 [3] - 20世纪70年代"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土文物展览"海外累计关注人数达650多万人次 [3] 中外文化展览市场表现 - 法国吉美国立亚洲艺术博物馆"中国·唐"展览三个月内吸引超8万人次观展 [3] - 广西博物馆"庞贝展"通过文物对比展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文化联系 [5] - 美国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凤凰故国"展览帮助美国学生深入了解中国古代文明 [7] 国际展览的运营模式 - 国家博物馆计划与俄罗斯、沙特、意大利等国文物机构互换展览,实施"请进来"与"走出去"双轨策略 [12] - 上海博物馆定位为"中外文明对话的公共外交空间",强调博物馆的国际交流功能 [11] - 故宫"紫禁城与凡尔赛宫"展览展示东西方皇家珍宝,体现跨文明对话 [9] 展览内容设计特点 - "中国·唐"展览中三彩男装女立俑引发法国观众对唐代女性自由度的讨论 [5] - "庞贝展"通过玻璃器、金器等文物对比展示中意古代工艺相似性 [5] - "金字塔之巅"展览采用两代法老雕塑隔空相望的沉浸式设计提升观展体验 [3]
新华鲜报丨绵延千年丝路文化!外宾点赞中华文明生命力
新华社· 2025-06-02 17:10
新华社兰州6月2日电 题:绵延千年丝路文化!外宾点赞中华文明生命力 5月29日,第四届文明交流互鉴对话会嘉宾在敦煌莫高窟参访。新华社记 袁睿 摄 时隔20余年再度造访敦煌莫高窟,美国作家、爱荷华国际写作计划主任克里斯托弗·梅里尔赞叹,这里还是一如既往地引人入胜。"莫高窟的 塑像、壁画不仅仅是一件件精美绝伦的艺术品,更生动展现了历史上不同文化、不同民族、不同信仰之间的交流。" 亲身来到丝路要地走访,来自英国"社会主义中国之友"的戴维·皮特对丝路精神有了更深理解。"古丝绸之路本身就是一条东西方文明的交汇 之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建立在古丝路深厚的文明积淀和文化底蕴之上,体现的是历史文化与当代文明的有机融合。" 抚今追昔,鸣沙山的沙丘、莫高窟的线条和色块、嘉峪关的砖石,都是驼铃古道的千年见证者。而当凝固的历史借着科技的东风化身成身边 的现实图景,文明的延续便拥有了更具纵深的未来感。 新华社记者刘杨、袁睿、张文静 文明之间最美的姿态,是交流交融、互学互鉴、彼此辉映、相互成就。 5月29日至31日,第四届文明交流互鉴对话会在甘肃敦煌举行。对话会前后,与会嘉宾在丝路重镇敦煌、戈壁明珠嘉峪关等地参访,在古与今 的共生中, ...
多家博物馆把国外文物展“请进来” 中外博物馆交流互鉴体验文明感召力
央广网· 2025-06-02 08:51
博物馆文化交流与展览活动 - 我国博物馆积极推动全球文化交流互鉴,与世界知名博物馆展开合作交流,不断引进高质量海外展览 [1][2] - "雨林秘境——墨西哥玛雅文明大展"在河南博物院开幕,展出209件(组)玛雅文明文物珍品 [1] - 展览中的大型彩绘陶盘、玛雅人物陶像、人形玉面具等文物吸引大量观众参观 [1] - 观众注意到玛雅文明文物与中华文明文物存在相似之处,体现文明间的联系 [1] 国际展览的受欢迎程度 - 上海博物馆"金字塔之巅:古埃及文明大展"累计接待观众突破200万人次,创全球博物馆单个文物收费特展参观人数最高纪录 [2] - 国家博物馆"美的多元——古希腊的艺术与生活"展展品数量多、品类丰富、历史文化价值高 [2] - 首都博物馆"峇峇娘惹的世界"展作为"世界文明交流互鉴"系列展览的重要组成部分,吸引众多游客参观 [2] 国际展览的文化意义 - 娘惹展中的服饰融合西方设计色彩与中国传统符号,体现文化交融 [2] - 引进国际文物展是全球化背景下文明互鉴的必然选择 [2] - 通过国际展览可以丰富馆藏展示体系,借助国际机构策展经验提升学术研究和展览水平 [2]
记者手记:敦煌奏响丝路文明互鉴新乐章
新华网· 2025-06-01 08:28
新华社兰州5月31日电记者手记:敦煌奏响丝路文明互鉴新乐章 新华社记者袁睿、刘杨 在敦煌莫高窟的千年壁画上,一个奇妙的符号静静讲述着文明交融的故事。 "三兔共耳"——三只兔子竞相追逐,两两共用一耳。传说它最早出现在6世纪的敦煌,但其身影却早已经由古老的丝绸之路,穿越沙漠与山川, 跃上英国的瓷砖画,融入埃及的陶瓷,跳进德国的教堂钟表…… 莫高窟第302窟"三兔共耳"栏墙纹。(敦煌研究院供图) 起源之谜仍未揭晓,寓意为何众说纷纭。这一符号无声见证:纵使山海阻隔,岁月漫长,文明始终没有孤独前行。 "中国提出的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实现了古丝绸之路的延续复兴。"尼泊尔前总统班达里在对话会上讲起共建"一带一路"倡议让尼泊尔从"陆锁 国"变为"陆联国"的故事。她由衷赞叹,倡议不仅有效促进全球互联互通与经济合作,更为增进文明间相互理解与合作架梁搭桥。 5月30日,第四届文明交流互鉴对话会嘉宾在开幕式后进行敦煌文化项目体验。新华社记者 张睿 摄 古老的敦煌,成就于中华文明同各种文明长期交流交融。今天的敦煌,正在与数字丝绸之路的拥抱中焕发新生。 "变则通,通则久。在数字化时代,我们不再仅仅依靠古丝绸之路,而是拥有了连接全球80 ...
以文明交流互鉴助推中欧关系发展(国际论坛)
人民日报· 2025-06-01 05:57
中欧关系历史与现状 - 中欧建交50年来已成为当今世界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开展广泛合作 [1] - 中欧交往历史可追溯至东汉时期,丝绸之路促进了中国丝绸、瓷器、茶叶与欧洲葡萄、胡桃、毛织品等物资交流 [1] - 《马可·波罗游记》和《坤舆万国全图》等历史文献见证了两大文明互鉴对彼此物质与精神生活的深远影响 [1] 当前合作机制与成果 - 中欧班列累计开行突破10万列,通达200多个欧洲城市,成为促进货物流通与民心相通的"钢铁驼队" [2] - 中国单方面免签政策覆盖24个欧盟成员国,欧洲多国同步推出中文服务与便利签证政策,推动民间互访频度提升 [2] - 高级别人文交流对话机制已覆盖教育、科技、文化、媒体、体育、青年、妇女等七大合作领域 [2] 未来合作方向 - 中欧在气候变化、数字经济、绿色转型、人工智能、公共卫生等新兴领域开展深度合作 [3] - "和而不同"与"多元一体"的文明共识为双方跨越意识形态差异提供基础 [3] - 人文交流作为中欧关系"第三支柱",将持续减少误解与偏见,强化多边主义合作框架 [2][3]
增进交流互鉴 激发传承活力 共享美好生活 第九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启新篇
四川日报· 2025-05-30 08:29
非遗节概况 - 第九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于5月28日在成都开幕,由四川省人民政府、文化和旅游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共同主办 [12] - 非遗节是展示保护成果、促进交流的重要平台,自2007年以来已连续举办八届,成都是永久举办地 [12] - 本届非遗节持续至6月3日,展现非遗系统性保护的四川经验及东西方文明交流互鉴 [13] 国际参与 - 设立"主宾国+主宾城市"机制,邀请马来西亚作为主宾国,阿尔及尔、槟城、清迈、巴里作为主宾城市 [12] - 来自6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近400名非遗传承人、专家学者参与 [12] - 三大主体板块包括"活力非遗·天府巡游""多彩非遗·世界对话""魅力非遗·国际大展" [12] 活动内容 - "活力非遗·天府巡游"开幕式融合端午民俗元素,组织51支国内外队伍开展行进式展演 [14] - "多彩非遗·世界对话"探讨"非遗融入现代生活"主题 [15] - "魅力非遗·国际大展"首次用27个省(区、市)的180余个项目情景化展现中国非遗 [15] 特色板块 - "创意生活"国际非遗品牌IP授权交易活动吸引580余家企业参与,首日单笔最大签约金额达1亿元 [15] - "美好生活"国际非遗美食周汇集8个世界"美食之都"及全国70余项非遗美食 [15] - "健康生活"传统医药推广周邀请120余名传统医药类非遗传承人开展活动 [16] 科技融合 - 科技赋能非遗专题板块推出30余项可互动科技体验装置,包括游戏、VR数字展览等形式 [18] - 三大"非遗+"创新首发项目亮相:"二十四节气"手游、"有趣的甲骨文"VR艺术展、"数练太极"智能系统 [19] 全民参与 - 联动四川183个县(市、区)的288个社区实践空间(点)开展非遗惠民体验活动 [12] - 推出龙舟邀请赛、竹藤文化周、邛酒文化周等活动,吸引全国游客体验非遗 [20] - 丝绸之路旅游城市联盟举办2025"丝路对话·成都"活动,探讨非遗赋能旅游发展 [20]
第二届兰花奖终评会在京举行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5-28 09:20
第二届兰花奖评委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人权发展基金会常务副理事长周树春表示,兰花奖承载着深厚的 中国价值和中国精神,彰显出"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文明境界。当今世界,兰花奖及其蕴含的"兰花 精神"愈发凸显重要性,更应积极走向世界。 第二届兰花奖外籍专家委员、北京语言大学语言学系国际教授工作委员会成员、意大利驻华使馆原文化 参赞孟斐璇表示,兰花奖作为全球文明倡议的实践典范,通过跨越地域文化壁垒,彰显了"求同存异、 天下一家"的独特智慧,同时呼应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时代需求,对增强当今世界的稳定性确定性 具有特殊现实价值,体现了文明互鉴对化解隔阂的重要作用。 兰花奖是中国外文局发起设立的重要国际文化奖项,旨在表彰奖励全球范围内投身国际文化交流事业, 致力于促进中外文化交流、文明互鉴的外籍人士或机构。第二届兰花奖自今年1月发起全球征集以来, 受到国内外特别是国际上的广泛关注,参评对象近300个,遍布亚洲、欧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 大洋洲的近80个国家。 本报北京电(记者郑娜)5月23日,第二届兰花奖终评会在北京举行。来自中国、黎巴嫩、日本、泰 国、埃及、西班牙、意大利、英国、墨西哥、澳大利亚等10个国家的23位评 ...
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旺  文化强国建设动力足
人民日报· 2025-05-28 06:40
文化强国建设 - 论坛以"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 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为主题,围绕10个分论坛展开研讨,包括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繁荣文艺创作等 [1] - 建设文化强国需巩固文化主体性,中华文明正在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 [2] - 需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通过《黑神话:悟空》、《哪吒之魔童闹海》等案例展现"软实力+硬科技"的文化强国新时代 [2] - 需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广东通过打造广府骑楼数字博物馆等推动岭南文化创新 [3] 文化创新与科技融合 - 敦煌研究院已完成300个洞窟数字化摄影采集、200个洞窟图像拼接,技术赋能文化遗产保护 [6] - 出版行业从"传统出版"向"融合出版"演进,进一步向"数智化出版"发展 [6] - 数智技术推动文化创作生产流程创新,如虚拟现实电影《唐宫夜宴》亮相戛纳电影节 [10] - 腾讯集团强调科技打破地理阻隔,促进人文交流 [7] 主流媒体与文艺创作 - 主流媒体变革需系统推进,包括媒介资源整合和全面焕新 [4] - 文艺创作需关注"写什么"和"谁在写",创作者表达个人故事可增强文艺力量 [4] - 中国动画团队在工业化方面取得突破,如《哪吒之魔童闹海》的精细视效 [6] - 黑焰联动科技通过挖掘传统纹样等历史文化元素吸引年轻人 [5] 国际交流与湾区发展 - 粤港澳大湾区是中华文明连续性发展的前沿阵地和全球化对话窗口 [8] - 深圳原创舞剧《咏春》在多国实现"破圈"传播 [9] - 需构建全球话语体系,突破地域文化局限性 [8] - 电影行业应融通中外文艺成果,实现繁荣发展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