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团结

搜索文档
切实维护好民族团结 创造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
央视网· 2025-06-29 19:32
西藏发展成就 - 西藏自治区成立60年来在党的领导下取得现代化建设丰硕成果 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各项事业取得全方位进步和历史性成就[3] - 嘎拉村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实现生活水平持续提升 成为西藏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的缩影[3] - 党中央关于西藏工作的方针政策被实践证明完全正确 新时代治藏方略推动西藏明确发展目标和战略任务[3] 民族团结与民生改善 - 西藏各族群众对中国共产党高度信任 坚定不移跟党走创造更美好生活[5] - 需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 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5] - 重点推进就业教育医疗等民生工程 扎实办好民生实事[5] 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 必须保护好"地球第三极"生态 守护高原生灵草木和万水千山[5] - 探索"两山"转化新路径 建立生态保护与民生改善的良性循环机制[5] 未来发展方向 - 西藏需发挥政策优势、资源优势和后发优势 加快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5] - 发扬"老西藏精神" 坚持缺氧不缺精神的奋斗传统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7]
团结携手 筑梦高原
辽宁日报· 2025-06-28 09:32
民生改善 - 医疗领域实现多项技术突破,包括首例冠状动脉造影术、支架植入术等,填补当地空白 [2] - 2024年度那曲市人民医院三、四级手术量达918人次,同比增长82.5% [2] - 完成"五个中心"建设(含高级创伤中心),提升医疗救治保障能力 [2] - 通过"师傅带徒弟"模式培养本地医疗骨干,形成可持续医疗团队 [2] - 教育援藏实施"组团式"帮扶,拉萨那曲第二高级中学获2023年教学质量第一名 [3] - 建设辽宁文化工作站和教研基地校,建立两地教育资源长效交流机制 [3] - 实施水电路讯气等基建工程,改善农牧民居住条件(如7.28公里迎宾路亮化) [3][4] - 智慧城市系统实现农副产品电商一体化管理,提升生活便捷度 [4] 产业经济 - 3年累计落实援藏资金9.35亿元,实施131个项目 [5] - 2024年招商引资目标4.8亿元,实际完成6.88亿元(完成率143.3%) [5] - 重点发展文化旅游、高原食品加工、清洁能源等产业 [5] - 非遗旅游度假区等项目推动经济从单一农牧业向多元化转型 [5] - 实施28个产业项目(如安多县旅游文化服务区),提供8000余岗位,带动1.3万农牧民增收 [5] - 那曲青稞吐司等特产纳入辽宁政府采购目录,累计销售额4.6亿元,惠及5000余户 [5] - 通过"辽洽会"等展会推广冬虫夏草、牦牛肉等产品,扩大市场影响力 [6] - 文旅活动如"极地那曲天际之旅"吸引线上线下600万人次参与 [6] 人才培养与文化交融 - 设立高等学历继续教育校外教学点,开展"3+3"中高职联合培养试点 [7] - 辽宁与那曲35个县区/企业结对,2000名青少年"手拉手"书信交流 [7] - 那曲艺术团连续3年参与辽视春晚录制,促进文化互通 [7] - 建成西藏首座山脉主题馆(安多唐古拉陈列馆),展示民族交融历史 [8]
米娜瓦尔·艾力:播撒民族团结“金种子”
中国青年报· 2025-06-26 06:36
民族团结教育工作模式 - 创立"立体帮扶引领、实践联动跟进、文化铸魂固本"工作模式,通过学业结对辅导、搭建实践平台和精准心理疏导三维帮扶解决少数民族学生文化适应问题 [1] - 该模式实施3年间使少数民族学生挂科率下降42%,心理危机发生率降低67% [1] - 发起"幸福石榴籽"文化润疆项目,10多年间带领400余名青年志愿者赴边疆开展160余场"五观"教育,覆盖8万余人次 [1] 跨文化融合实践 - 组建"七彩风"艺术团促进跨文化交融,融合维吾尔族舞蹈、蒙古族顶碗舞与藏族和声等多元艺术形式 [1] - 在"红石榴"团支部迎新晚会上实现哈萨克族冬不拉弹唱、傣族孔雀舞与粤语民谣同台演绎,形成"中华民族一家亲"生动场景 [2] - 成立"石榴红·米娜民俗文化驿站",以各民族同心发展为主旨提升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 [2] 职业技能与公益项目 - 连续7年开展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和技能培训,累计举办160余场培训惠及3万余人次,帮助近千名群众在东部城市稳定就业 [2] - 设立"石榴籽"公益基金为349名边疆学子提供资助,培育的毕业生成为边疆建设生力军 [2] - 典型案例:新疆青年艾尔肯·阿吉木通过培训从车间后进生成长为技术骨干,实现家庭经济改善 [2] 社会影响力与荣誉 - 获共青团中央授予"新时代青年先锋"称号,并先后获得"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中国青年志愿者优秀个人""全国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等荣誉 [3] - 实践成果证明文化浸润式思政教育能有效促进各民族青年团结 [3]
同气连枝共芬芳
人民日报· 2025-06-26 06:21
民族团结与文化融合 - 青海省西宁市麒麟花园小区居住着汉族、土族、回族、藏族等多民族居民,共同参与社区绿化活动,体现民族团结[1] - 西宁丁香作为市花,其形象登上广州塔,与木棉实现跨地域文化联动,并在青海文化旅游节上与土族刺绣、撒拉族宴席等民俗结合吸引游客[1] - 丁香在塔尔寺等历史场所种植,被土族、回族、藏族等各族群众用于刺绣、香囊、医药等日常生活,成为多民族文化融合的象征[1] 社区活动与居民参与 - 文亭巷社区组织特色运动会、百家宴等活动,2.2万居民中10多个民族共同参与,分享馓子、酥油茶等民族美食[2] - 社区成立"护花志愿队",居民自发修剪丁香枝条并开展文娱活动,促进邻里互动[2] - 西宁通过丁香花串联多民族生活场景,体现"生活相融、情感相通"的社区治理模式[2]
丁香花开一城诗(一朵花读懂一座城)
人民日报· 2025-06-26 06:21
西宁市丁香花产业与文化发展 - 西宁市丁香花种植规模达上百万株,占全市花灌木栽植总量的70%,使西宁成为"丁香之城" [7] - 西宁市通过科研攻关将丁香品种从18种增加到88种,种质增加到103份,可繁育69种,花期从5月延长至9月 [10] - 西宁建成全国首个丁香国家林木种质资源库,培育出"丰年"、"乡音"等新品种 [10] 丁香花科研与培育 - 科研团队采用组培、嫁接技术,以暴马丁香和北京丁香为砧木,成功实现羽叶丁香的规模繁殖 [10] - 通过技术改良使单瓣变重瓣、低矮树冠变高大树冠、枝条稀少变繁密 [10] - 科研人员从青海、甘肃等地采集野生品种,提取优质基因培育抗寒抗旱品种 [10] 丁香花文旅融合 - 西宁市推出4条丁香主题旅游精品线路和10项特色赛事活动 [11] - 连续两年举办"寻找五瓣丁香花"活动,吸引市民游客参与 [11] - 丁香花形象登上广州塔,与木棉实现跨地域文化联动 [15] 丁香花文化价值 - 1985年被确定为西宁市花,承载市民情感记忆 [7] - 在塔尔寺等古迹有种植历史,融入各族群众日常生活 [15] - 象征幸福吉祥、繁荣兴盛,契合当地人坚韧朴实气质 [6]
吾吉与她的校园“石榴籽”爱心屋:让爱传递 温暖人心
中国新闻网· 2025-06-25 22:29
教育发展 - 新疆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温泉县的教育环境从过去的土坯教室、马背送学发展到如今明亮的教学楼和温馨的寄宿环境 [1] - 温泉县城镇小学的"石榴籽"爱心屋由教师吾吉用11年时间建立,成为校园港湾,堆放着叠放整齐的衣物和孩子们的笑脸合影 [1] 爱心屋的起源与发展 - 2014年,吾吉因看到学生塔格娜因缺乏冬衣而受冻,萌生建立固定场所帮助孩子们御寒的想法 [2] - "石榴籽"爱心屋在短短三天内收到120件冬衣,首批45名家境困难的孩子穿上暖和的棉袄 [2] - 爱心屋共开展捐助活动、民族团结融情活动120次,捐款、捐物20万元、衣物1000多件,资助学生900余名 [3] 教育理念与实践 - 吾吉在宿舍管理中采用"编排法",将不同年龄段、不同家庭背景的孩子安排在一起,促进互助与融合 [4] - 高年级孩子教低年级孩子整理床铺、叠被子,语言表达能力好的孩子帮助理解慢的同学补习功课 [4] - 吾吉通过种果树、捡垃圾、过传统节日等活动,践行"生活即教育"的理念 [4] 爱心屋的文化影响 - 2015年,吾吉和孩子们自编自演小品《我们的爱心屋》,真实故事感动了许多老教师 [5] - 扮演互帮互助小伙伴的小演员们在演出后成为形影不离的朋友 [7] - 毕业学生塔格娜受吾吉影响,希望将来成为像她一样的人,传递善意和互助的力量 [7] 未来展望 - 吾吉希望"石榴籽"爱心屋的力量在代代相传的温暖目光和善意之举中生根、发芽、枝繁叶茂 [7] - 她祝愿家乡越来越好,孩子们开心快乐成长,尤其是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70周年之际 [7]
阿克苏市“最美家庭”来杭走亲交流
杭州日报· 2025-06-25 09:31
杭阿两地"最美家庭"交流活动 - 新疆阿克苏11对"最美家庭"代表回访杭州结对家庭 双方在欢迎仪式上畅叙情谊并合影留念 [1] - 阿克苏代表迪力夏提·亚森以公益闻名 计划将杭州见闻转化为当地公益行动 [1] - 杭州结对家庭周益萍自2017年创办"益行图书"公益书屋 已举办近百次活动 累计借阅量超万次 [1] 双向文化交流与历史合作 - 杭州家庭此前已赴阿克苏开展首次结对活动 参与非遗体验 认领苹果树等文化交流 [2] - 本次阿克苏家庭回访将参访浙江省博物馆之江馆区等杭州文化地标 [2] - 两地妇联自2020年启动"最美家庭"结对走亲活动 6年来累计结对80户家庭 [2] 妇联合作协议与未来规划 - 两地妇联签订对口支援框架协议 确立资源共享 优势互补的合作原则 [3] - 协议内容包括推进家庭教育协作共建 开展"巾帼助共富"活动等具体措施 [3] - 目标为深化千鹤妇女精神援疆成果 促进妇女在乡村振兴等领域发挥作用 [3]
童真互动 桂疆情深
广西日报· 2025-06-23 09:59
广西"小砂糖橘"新疆游学活动 - 29名平均年龄不到6岁的广西儿童组成"小砂糖橘"游学团,于6月16日抵达乌鲁木齐,开启20天的新疆游学之旅 [1] - 行程覆盖北疆阿勒泰、塔城、赛里木湖、独库公路及南疆喀什、和田等地,旨在通过风光游览和互动活动开展爱国主义教育 [1] - 游学团在塔城地区额敏县参与消防演练、民俗互动,两地儿童通过歌舞表演和礼物互赠深化友谊 [1][2] 文化交流与民族团结 - 额敏县儿童赠送民族特色模型毡房和小花帽,广西儿童回赠绣球,体现跨地域文化交融 [2] - 游学团参观小白杨哨所,通过历史照片和老物件了解戍边历史,并合唱《小白杨》致敬 [3] - 活动被描述为"民族团结一家亲的生动写照",促进儿童对边疆文化和多元民族的认识 [3] 社会反响与互动 - 新疆网友热情回应,邀请"小砂糖橘"做客,并表达对孩子们的喜爱 [3] - 两地儿童在消防演练后获赠新疆消防IP玩偶,活动细节如拔河比赛增强参与感 [1][3] - 领队梁红霞表示欢迎新疆儿童到广西游玩,进一步推动双向文化交流 [3]
“苏韵伊情”润边疆——江苏五大援疆工程在伊犁落地生根
新华日报· 2025-06-23 07:23
产业援疆成果 - 新疆宏博钢构制造有限公司在徐州援疆工作组帮助下,仅用8个月时间完成收购重建并达产,预计今年可生产2万吨钢产品,年产值达1亿元 [1] - 徐州援疆工作组在收购谈判阶段居中协调,最终以1.5亿元促成收购,并帮助企业申请园区e贷解决资金困难 [1] - "十四五"以来江苏援伊前方指挥部累计投入20.09亿元产业援疆资金,招引60多家江苏制造业企业入驻伊犁各大产业园 [2] - 9家援伊产业园利用811亿元江苏企业投资,为当地持续输送就业岗位 [2] 医疗教育发展 - 总投资2.5亿元的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人民医院新院区投入使用,设置20个科室,其中盐城援疆工作组投入7200万元援疆资金 [2] - 江苏援伊助力建成北疆唯一区域医疗中心,引进428项新技术和327项填补空白的技术 [3] - 千余名江苏教师组成"支教方阵",与3000余名当地教师共同助力伊犁教育发展 [3] 干部人才培养 - 100多名经济领域干部赴江苏产业园实践锻炼 [3] - 274个落地项目实现84.52亿元招商引资资金到位 [3] 文化建设项目 - 江苏援伊前方指挥部推动《连霍长歌》《天山问渠》《小白杨》《同是江南》等原创剧目上演 [3][4] - "秋白书院"与"石榴籽书屋"落户社区和农村 [4] - 开展"青苗筑梦"行动、"最美家庭"结亲等活动促进民族团结 [4]
西榴籽・大学魂・中华情:青年学子铸牢共同体意识的三重维度
央视网· 2025-06-20 15:39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民族团结教育体系 核心观点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以"石榴籽"为精神图腾,构建"西榴籽·大学魂·中华情"三维育人体系,通过生涯指导与思政教育融合破解少数民族学生国家认同、民族认同、文化认同的深化难题 [1][5] 西榴籽计划 个体成长与民族团结培育 - 提出"西榴籽"概念:"西"代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及西部建功立业,"榴"象征各民族学生如石榴籽般紧密团结 [2] - 针对少数民族学生学业基础薄弱、职业能力不足等问题,构建"四团一队"组织架构(专家团、星师团、朋辈团),开展学业互助与三农政策解读 [2] - 创新设计思想引领与学业帮扶双模块工作坊,如"党旗引领·三心护航"主题沙龙融入民族文化元素 [2] - 开发"西榴"生涯人物榜样工具卡,以库丽班·托列吾等西农楷模案例激活学生内生动力 [2] 大学魂育人理念 农林院校精神传承 - 凝练"扎根西部、服务三农"的"大学魂"精神,聚焦干旱半干旱地区现代农业发展需求 [3] - 组织学生参与乡村振兴实地调研与农业生产实践,强化"知农爱农、兴农报国"使命 [3] - 创作《石榴花开新时代》民族歌舞MV,融合农耕文明与民族文化符号 [3] - 推动数百名本科生参与"三支一扶"基层项目,少数民族学生参与度系统性提升 [3] 中华情价值体系 文化认同到国家认同 - 构建文化认同、民族认同、国家认同三维进阶模型,设计思想引领、文化互鉴、实践锻造三位一体路径 [4] - 创新运用Vlog、情景剧等载体传播党的民族政策,开发"西榴"主题文创产品(书签、明信片等) [4] - 组织"石榴籽"团队赴边疆开展社会调查,孵化少数民族骨干成为"乡村振兴计划"志愿者 [4] 体系协同效应 - "西榴籽"奠基个体价值,"大学魂"传承精神谱系,"中华情"实现国家认同跃迁,形成"个体成长-精神传承-国家认同"进阶模型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