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精神
搜索文档
今天,我们这样做科普(科技视点)
人民日报· 2025-09-29 06:28
图①:徐星(右一)在江苏省常州市中华恐龙园开展科普讲座。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供图 图②:李治中在清华大学讲授"癌症与社会"通识课。 李治中供图 图③:陈征(右一)在中国科技馆"科学方法特训营"引导中学生完成工程 任务挑战。 中国科技馆供图 图④:王浩展在为海南省海口市中小学生科普西沙群岛的海洋生物知识。 自然资源部三沙海洋中心供图 图⑤: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拔节期化控技术"田间课堂",李少昆(左 二)正向农户和农技人员介绍化控防倒关键技术。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供图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 重要的位置"。 数字化浪潮席卷全球的今天,科普正以更加生动多元的形式融入公众生活。广大科普工作者或深入一 线,或在网络上通过短视频、直播等形式开展科普活动。通过多形态、接地气的讲解展示,让专业科学 知识变得通俗易懂,生动有趣。正逢首个全国科普月,我们邀请了五位科普工作者,请他们讲述自己的 科普故事。 ——编 者 "恐龙"院士 在孩子心中种下科学的种子 徐 星 从上世纪90年代写科普文章算起,我做科普工作已经几十年了。我的感受是,做 ...
中国海洋大学“灯塔·逐浪”科学家精神主题展开幕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9-24 10:23
日前,"灯塔·逐浪——文圣常的海浪科学人生"科学家精神主题展在中国海洋大学青岛西海岸校区开幕。本次展览由山东省科学技术协会、中国海洋大 学联合主办。 主题展分为"光山少年""逐梦向海""耕海踏浪""精神灯塔"4个部分,通过图片、文献、实物、音视频等500多件科技史料及大量互动类科普展品,介绍了 文圣常崇德守朴、奖掖后学、浩海求索、丹心报国的动人事迹,全面展示了文圣常对我国海洋科教事业的不懈追求、卓著成就和无私奉献。主题展览中融入 沉浸式舞台剧《爱如潮水》,以"展剧融合"的方式,带给观众耳目一新的观展体验。 据悉,该展览于5月22日在山东省科技馆举行了首展,展出约100天,接待观众9.4万余人次。9月,该展览巡回至中国海洋大学展出,预计持续3个月。 文圣常是我国海浪研究的开拓者和物理海洋学的奠基人之一、中国科学院院士。文圣常作为我国海浪研究的先行者,自20世纪50年代投身海浪研究。他 从国家战略需求出发,打破了西方对海浪预报核心算法的垄断,推动中国海浪预报模式从"经验预报"跨入"数值预报"时代,并最终广泛应用于海洋灾害预 警、海洋工程与资源开发、海上交通等方面,为我国海洋科教事业作出了卓越贡献。 ...
“父亲一定会对国家的发展感到欣慰”(跨越时空的精神回响)
人民日报· 2025-09-24 08:56
8时,在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商讨"为国铸剑:钱学森与中国航天事业"专题展览的展品安排;9 时,接受媒体视频采访,寄语青少年……钱学森之子、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馆长钱永刚77岁了, 每天的工作还安排得满满当当。 9月3日,钱永刚与其他"两弹一星"元勋后人代表一起,现场参加了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 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对于阅兵式上展示的各种装备,我感到十分震撼。"钱永刚说,"父亲一定会 对国家的发展感到欣慰。" 当年,中国第一代航天科技人员队伍中,仅钱学森一人见过导弹。此后10多年时间,中国人自力更生研 制出"两弹一星"。更为宝贵的是,国家有了一支能够持续打造"国之重器"的科研队伍,一套能有效动员 各种资源开展科研攻关的科研管理体制,一种为国奉献的科学家精神。它们代代相传,才有了中国航天 事业的稳步前行,有了阅兵仪式上震慑敌人、激发民族自豪的"东风""鹰击""巨浪"。 钱学森身后留下了十分丰富的资料,有学术论文、著作、书信、便笺等。近些年,钱永刚一直在为整理 父亲留下的各种资料、传扬他的精神而忙碌:建起了钱学森图书馆,出版了一系列书籍,在国内118所 学校办起了"钱学森班",拍摄电视剧, ...
中国工人大思政课暨“劳模工匠进校园”行动 全国示范宣讲进苏州工学院
苏州日报· 2025-09-24 08:43
活动概述 - 中国工人大思政课暨"劳模工匠进校园"行动2025年度全国示范宣讲于9月23日走进苏州工学院 [1] - 该活动是苏州工学院2025级本科新生的"开学第一课" [1] - "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系列微课于同日正式发布 [1] 活动背景与意义 - 活动举办年份正值中华全国总工会成立100周年 [1] - 活动旨在发挥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在推动事业发展、引领时代进步中的榜样示范作用 [1] - 活动弘扬的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1] 合作与课程内容 - 常熟市总工会联合苏州工学院推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系列微课 [1] - 系列微课将走进课堂并融入实践 [1] - 活动包含一堂融汇常熟儿女奋斗足迹的沉浸式思政课,以真实人生诠释科学家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劳模精神 [1] 人事聘任 - 苏州工学院为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乡镇企业家、全国创业之星、全国第三届道德模范、全国孝亲敬老之星、常熟市支塘镇蒋巷村党委第一书记常德盛颁发劳模工匠兼职导师聘书 [1]
探讨眼科前沿创新,2025青岛眼科医院临床科研创新论坛开幕
齐鲁晚报网· 2025-09-20 22:52
会议概况 - 2025青岛眼科医院临床科研创新论坛于9月20日开幕 主题为"交叉融合创新发展" 搭建高水平学术交流平台[1] - 会议由山东省眼科学会 北京医学科学健康学会 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眼科研究所共同主办[2] - 会议聚焦角膜病 屈光 白内障 青光眼 眼底病 斜视与眼眶等专题方向 开展多场次专题论坛[2] - 会议报名及参会人数超过500人 规模和层级超过历年研讨会[2] 学术影响力 - 会议汇聚百余名顶尖专家学者 包括国际眼科科学院主席 美国眼科学会前任主席Richard L Abbott教授等多国专家[4][6][8] - 中华医学会眼科分会主任委员姚克教授等多位国内权威眼科专家出席[4][5][8] - 会议同期举办谢立信教授从医执教60周年学术研讨会 传承医学大家治学精神[1][9] 科研实力 - 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眼科研究所科研创新实力稳居全国眼科机构前列 连续多年位列全国医院科技量值(STEM)眼科专业前十[21] - 累计在国际权威杂志发表SCI收录论文1600多篇[21] - 百名卫生技术人员科研项目经费位居省内眼科专科医院第一名[21] - 跻身2024年中国医院创新转化PCT专利申请TOP20和2024年中国医院创新转化百强榜单[21] 人才建设 - 眼科创新团队由谢立信院士领军 核心成员包括国家级和省部级高层次人才超过20余人[18][19] - 团队中8位专家担任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各专业学组组长 委员[19] - 谢立信教授培养150余位博士 硕士研究生 多数已成为科研院所和眼科机构新生力量[9] 机构运营 - 所属济青两院三区年门诊量超70万人次 年手术量7万余台[21] - 青岛眼科医院2024年8月入选山东省高质量发展建设医院[21] - 在国家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中获评专科医院最高等级A级(全国前五)[21] - 初步形成以青岛为核心 济青联动 覆盖全省的高水平眼科诊疗服务体系[21] 平台建设 - 依托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山东省眼部疾病重点实验室 国家临床重点专科等高层次平台[21] - 山东省眼部疾病重点实验室已迁至青岛高新区新址[21] - 建设谢立信科学家精神主题展览馆 作为弘扬科学家精神的文化基地[14][17]
“科学家精神耀天山”系列活动启动,掀起传播科学家精神热潮
南方都市报· 2025-09-19 23:21
9月17日至18日,中国科学家精神宣讲团报告会在北疆和南疆四地州同步开展。"两弹一星"元勋朱光亚 之子朱明远等多位宣讲者分赴乌鲁木齐、昌吉、巴州、和田等地,讲述科学家矢志报国的故事,引导广 大青少年和科技工作者树立"努力向学、蔚为国用"的理想信念。 据悉,"科学家精神耀天山"系列活动由中国科协联合教育部、文化和旅游部、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 院、共青团中央、中国文联等共同主办,包括"共和国的脊梁"新疆巡演和科学家精神宣讲报告会等活 动。 南都讯 记者吕虹 发自乌鲁木齐 9月17日晚,"共和国的脊梁"新疆巡演在乌鲁木齐启动,为"科学家精神 耀天山"系列活动拉开序幕。系列活动围绕庆祝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70周年、深入实施文化润疆工程 目标,以"弘扬科学家精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以主题,在乌鲁木齐、石河子、昌吉、巴州、和 田等多地同时开展,在全疆掀起一场传播科学家精神、凝聚民族情感的文化热潮。 首演剧目《脊梁》由内蒙古科协精心创作,通过《仰望星空》《无声的沉潜》《永远的心跳》《中国脊 梁》等六个篇章,以朗诵、音乐与戏剧相融合的艺术形式,深情讲述了以钱学森、邓稼先为代表的老一 辈科学家追求真理、无私奉献的感人事迹 ...
【新华社】60年前的今天,人工全合成结晶牛胰岛素在上海诞生
新华社· 2025-09-17 16:28
历史成就 - 1965年9月17日中国科研团队实现世界上首次人工全合成具有完整生物活性的结晶牛胰岛素[1] - 该成果被评价为继1828年人工合成尿素后人类揭示生命本质征途上的里程碑式飞跃[1] - 1958年12月项目正式立项并获得国家机密研究计划代号"601"即60年代第一大任务[1] 科研精神内涵 - 胰岛素精神包含六大要素:追求卓越敢为人先的创新胆略 淡泊名利勇攀高峰的家国情怀 凝聚专家汇集众智的学术民主 团结奋进协同攻关的合作氛围 严谨求实突破难点的顽强意志 原始探索静水流深的科研环境[2] - 另一种表述为与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所训一致的"献身 求实 团结 奋进"八字箴言[2] - 老一辈科学家抱着"人工合成胰岛素100年也要搞下去"的决心开展探索[2] 当代传承 - 科研机构将加快抢占科技制高点努力产出更多从0到1的原创性关键性重大成果[3] - 强调让初心成为攀登科技高峰的恒心 让协同成为科学家共识 让奋斗成为科技工作者最亮丽底色[4] - 倡导学习"干惊天动地事 做隐姓埋名人"的劲头勇闯无人区把论文写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4]
课本中,科学星空有多璀璨
人民日报· 2025-09-17 08:54
教材内容更新 - 人民教育出版社八年级语文教材新增课文《天上有颗"南仁东星"》 旨在通过科学家故事弘扬科学家精神 [1][11] - 新教材系统呈现中国科技成就和科学家事迹 涵盖南仁东、袁隆平、邓稼先等人物 将爱国、创新、求实等元素融入教学内容 [11][12] 教学实践形式 - 贵阳市第十八中学开展多阶段教学活动:课前资料搜集、课堂事迹讲解、课后跨时空书信对话 并计划在初三年级组织舞台剧排练 [2] - 成都市中学组织稻田研学活动 学生通过袁隆平杂交水稻科学园的沉浸式课程亲身体验"禾下乘凉梦" 累计覆盖1.5万名青少年 [4][5][6] - 青海门源县第三初级中学在原子城纪念馆实地教学 学生通过还原的办公环境和文物了解邓稼先"9次计算"等科研细节 [8][9][10] 科学家精神传播成效 - 学生通过课文和实践活动深化对科学家奉献精神的理解 如南仁东22年打造"中国天眼"、邓稼先在零下30摄氏度环境工作等事迹 [2][10] - 袁隆平杂交水稻科技馆通过2000余亩高标准农田和实物展品 让学生将"粒粒皆辛苦"转化为刻入内心的实践认知 [5][6] - 教材编写注重严谨性 《天上有颗"南仁东星"》由22万字原著五易其稿浓缩为3000字课文 并经过课堂试教反馈优化 [12] 科学教育体系拓展 - 统编教材覆盖语文、道德与法治、历史等多学科 包含古代张仲景至现代屠呦呦等科学家的跨时代贡献 [13] - 科学教育结合"双减"政策探索加法 通过研学基地、演讲比赛等形式激发青少年科学兴趣 [3][11]
课本中,科学星空有多璀璨(文化中国行)
人民日报· 2025-09-17 06:29
教材内容更新 - 人民教育出版社八年级语文教材2025年秋季学期新增课文《天上有颗"南仁东星"》引发热议 该课文与《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邓稼先》共同构成科学家精神教育系列 [3] - 新增课文通过南仁东22年建造"中国天眼"的事迹 袁隆平"禾下乘凉梦"的农业理想 以及邓稼先研制原子弹氢弹的贡献 以生动形式向青少年传递科学家精神 [3][4][10] 教学实践案例 - 贵阳市第十八中学开展多维度教学:课前要求学生搜集科学家资料 课堂结合课文分析人物事迹 课后组织跨越时空书信对话 并计划在初三年级编排科学家主题舞台剧 [4] - 成都市中学组织30名学生赴袁隆平杂交水稻科学园研学 通过实地观察2000余亩高标准农田 体验泥地课堂与稻渔共生课程 理解现代农业科技与粮食安全的关系 [6][7] - 青海省门源回族自治县第三初级中学百余名学生赴青海原子城纪念馆研学 参观核武器研制基地旧址 了解邓稼先团队9次复算数据的科研历程 以及零下30摄氏度工作环境的艰苦 [10][11] 教育成效与规模 - 袁隆平杂交水稻科技馆2025年已开展60余场研学活动 覆盖1.5万名青少年 通过"一粒米的旅程"沉浸式展览和实物展区 使科学家精神深植学生内心 [8] - 贵州依托研学资源建设基地 鼓励学生假期参观南仁东纪念馆及"中国天眼" 贵阳十八中学生周奕呈因参观经历立志成为科学家并参加演讲比赛 [4][5] - 青海学生在原子城纪念馆见到邓稼先使用的算盘和计算机等实物 结合课文细节理解"干惊天动地事 做隐姓埋名人"的精神内涵 多名学生表达以科学家为榜样的理想 [11]
将科学家精神融入字里行间
人民日报· 2025-09-17 06:29
除了语文教材,科技成就和科学家故事也频频出现在统编道德与法治、历史教材中。既包括张仲景、祖 冲之、沈括等古代杰出人物的故事,也有程开甲、钱学森、郭永怀、袁隆平、屠呦呦、黄旭华、于敏、 黄大年等人的事迹。在"爱科学学科学""确立人生目标""维护国家利益""学史崇德"等单元、栏目中,历 史长河里的一名名科学家如一颗颗星,交相辉映,与师生进行跨越时空的对话。 课本中的天幕是那样繁星闪烁,照亮了孩子们求知创新的道路。期待更多小读者一起翻开教材,怀着崇 敬之心,仰望这浩瀚的科学星空,感受中国科学事业的奋进与辉煌。 (作者为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编辑室主任) 《 人民日报 》( 2025年09月17日 14 版) 当下,全社会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各地中小学校在教育"双减"中探索科学教育的"加法",不断激发青 少年好奇心、想象力、探求欲。为系统呈现反映我国科技成就和科学家事迹,人民教育出版社参与编写 并出版的国家统编教材将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等元素融入字里行间。以语文为例,薄 薄的课本里蕴藏着一片璀璨的科学星空。 翻开今年秋季学期新投入使用的教材,这片星空越发璀璨。 我们可以重温许多"老课文":《数星星的孩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