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
icon
搜索文档
探索点“林”成金新路径 访中国人民银行福建省分行党委书记、行长张庆昉
金融时报· 2025-08-26 10:53
林业金融发展阶段 - 福建林业金融发展历经探索、破冰、升级、再出发四个阶段 从宁德、三明最早探索林权抵押贷款 到国家层面明确林权可作为有效抵押物[2] - 新时代推动"福林贷""惠林卡"、林票质押贷款、区块链融资平台等创新模式 截至2025年二季度末全省涉林贷款余额1662.32亿元 同比增长14.87% 惠及44.4万户林业经营主体[3] 林权抵押贷款演进 - 林权抵押贷款模式将林地承包使用权作为用益物权独立 依法创设担保物权[4] - 林票1.0解决集体林权结构小型化、资源分散化问题 但存在非标准化凭证流通性有限等问题[4] - 林票2.0实现标的、平台、流程标准化 可在产权交易所交易流转 便于单独质押融资[4] 改革与金融创新共生关系 -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为林业金融创新提供制度前提 金融创新是盘活资源的关键支撑[4] - "三权分置"改革落实所有权、稳定承包权、放活经营权 反哺林业金融创新发展[4] 外部保障机制 - 深化林权改革与配套政策 建立融资需求项目库 处置抵押林权采伐需求[5] - 完善林权评估体系 探索生态产品抵押价值评估方法 制定评估准则[5] - 健全林权流转交易和收储担保机制 形成评估、保险、监管、处置、收储五位一体风险管理[5] - 创新林业保险产品 构建指数保险、产量保险、收入保险和责任保险体系[5] - 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推行农户信用评价与林权抵押结合贷款模式[6] 碳汇金融创新 - 国家出台林业碳汇项目审定核证指南 实现林业碳汇交易与工业碳排放抵消补偿机制[6] - 南平市创新"一元碳汇+信贷"服务 支持拥有碳汇权的林业经营主体融资[6] - 三明市开发水土保持碳汇挂钩贷款 利率与碳汇开发结果挂钩[6] 数字技术赋能 - 区块链技术解决信用数据整合难、共享难、应用难问题[7] - 林业金融区块链服务平台实现一键提交需求匹配多家金融机构产品 截至2025年7月末上线三个县域 上链产品182个 成功放款5713笔 金额达12.64亿元[7] 经验启示 - 盘活林权、生产设备、仓单、碳汇等资产要素抵质押价值 拓宽林农抵质押物范围[7] - 顶层设计与群众首创精神结合 敢于先行先试[8] - 形成跨部门合力 缓解金融支持林业过程的困难梗阻[8] - 处理期限错配风险、规模匹配难题、价值冲突困境和矛盾平衡问题 实现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资本的螺旋上升[8]
三部门印发《关于金融支持林业高质量发展的通知》 综合运用信贷、股权、债券等融资方式,促进林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上海证券报· 2025-08-26 04:09
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金融服务 - 加大林权抵押贷款产品和服务创新力度 拓宽可抵押林权范围 依法合规延长贷款期限 推进林权抵押贷款增量提质扩面 [1] - 有条件的地区根据实际需要推动成立林权收储机构 鼓励社会资本开展林权收储担保服务 [1] - 鼓励各地优化林权价值评估机制 制定统一评估准则 明确操作程序和收费标准 提升评估方法的科学性与合理性 [1] - 强化抵押林权管理和处置 保护抵押权人合法权益 [1] - 健全完善林权抵押登记机制 探索建立林业数据库和交易流转平台 规范有序推进林权市场化交易 [1] 林业产业高质量发展金融投入 - 聚焦国家储备林建设 "三北"工程等重要生态工程建设 探索多元化投入机制 强化金融服务需求对接 [2] - 针对林业适度规模经营主体特点提供适配的金融产品与服务 积极满足林下特色产业培育 原料收储及精深加工 转型升级 冷链保鲜和物流等融资需求 [2] - 综合运用信贷 股权 债券等融资方式促进林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2] 金融支持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 - 支持林业生态产品价值转化 围绕林业碳汇资源经营开发探索完善林业生态产品抵押价值评估方法 [2] - 优化林业生态产品价值融资服务 运用数字化技术优化融资服务 提高生态产品价值融资的可得性 便利性和安全性 [2] 政策配套体系及保障机制 - 用好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 拓宽涉林企业直接融资渠道 加大林业领域资金支持 [2] - 探索构建包括指数保险 产量保险 收入保险和责任保险在内的森林保险产品体系 [2] - 提升金融机构风险防控能力 构建评估 保险 监管 处置 收储"五位一体"的林权抵押贷款风险管理机制 [2] 组织实施机制 - 建立金融支持林业改革发展工作会商机制 搭建有效的协作和信息交流平台 [3] - 林业主管部门建立健全林业领域融资需求项目库 强化与金融系统共享对接 提高融资对接精准度和有效性 [3] - 畅通政银企融资对接渠道 及时总结推广典型经验做法 [3]
【金融街发布】人民银行等三部门:拓宽涉林企业直接融资渠道,加大林业领域资金支持
新华财经· 2025-08-25 16:23
政策框架与目标 - 中国人民银行 金融监管总局 国家林草局联合发布《关于金融支持林业高质量发展的通知》 提出15条具体措施覆盖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金融服务 强化林业重要战略实施金融保障 加大林业产业高质量发展金融投入 建立金融支持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 完善政策配套体系及保障机制五个方面 [1] 林权抵押与交易机制 - 加大林权抵押贷款产品和服务创新力度 拓宽可抵押林权范围 依法合规延长贷款期限 推进林权抵押贷款增量提质扩面 [1] - 鼓励有条件的地区推动成立林权收储机构 支持社会资本开展林权收储担保服务 [1] - 优化林权价值评估机制 制定统一评估准则 明确操作程序和收费标准 提升评估方法科学性与合理性 [1] - 健全林权抵押登记机制 探索建立林业数据库和交易流转平台 规范有序推进林权市场化交易 [1] 重点领域金融支持 - 聚焦国家储备林建设 "三北"工程等重要生态工程建设 探索多元化投入机制 强化金融服务需求对接 [2] - 针对林业适度规模经营主体特点提供适配金融产品与服务 满足林下特色产业培育 原料收储及精深加工 转型升级 冷链保鲜和物流等融资需求 [2] - 综合运用信贷 股权 债券等融资方式促进林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2]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 - 围绕林业碳汇资源经营开发 探索完善林业生态产品抵押价值评估方法 [2] - 运用数字化技术优化融资服务 提高生态产品价值融资的可得性 便利性和安全性 [2] 融资渠道与政策工具 - 用好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 拓宽涉林企业直接融资渠道 加大林业领域资金支持 [2] - 探索构建包括指数保险 产量保险 收入保险和责任保险在内的森林保险产品体系 [2] 风险管理与实施机制 - 提升金融机构风险防控能力 构建评估 保险 监管 处置 收储五位一体的林权抵押贷款风险管理机制 [2] - 各地建立金融支持林业改革发展工作会商机制 搭建协作和信息交流平台推动政策落实 [2] - 林业主管部门建立健全林业领域融资需求项目库 强化与金融系统共享对接 提高融资对接精准度和有效性 [2] 后续推进计划 - 中国人民银行将与金融监管总局 国家林草局等部门加快推动《通知》各项工作落实落细 [3] - 畅通政银企融资对接渠道 及时总结推广典型经验做法 提升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金融服务质效 [3]
三部门联合印发《关于金融支持林业高质量发展的通知》
央视网· 2025-08-25 16:22
金融支持林业高质量发展政策框架 - 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监管总局、国家林草局联合发布15条措施 从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金融服务、强化林业重要战略实施金融保障、加大林业产业高质量发展金融投入、建立金融支持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完善政策配套体系及保障机制五个方面推动林业高质量发展 [1] 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金融服务 - 推进林权抵押贷款增量提质扩面 拓宽可抵押林权范围至用材林中幼林、毛竹林、果树、设施花卉、苗木等 依法合规延长贷款期限 探索林业经营收益权、林下空间经营权融资及"林权抵押+森林保险"等产品服务模式 [4] - 完善林权收储担保和评估机制 鼓励有条件的地区成立林权收储机构 支持社会资本开展担保服务 制定统一评估准则并建立责任追究制度 [5] - 强化抵押林权管理和处置 要求抵押期间未经抵押权人同意不得发放采伐许可证 优先安排符合条件采伐指标 保护抵押权人合法权益 [6] - 促进林权流转交易服务 探索建立省级生态资产资源经营管理平台 通过租赁、入股、托管等方式收储分散林权 建立健全林业数据库和交易流转平台 [7] 林业重要战略实施金融保障 - 提升国家储备林建设金融支持能力 聚焦"国家储备林+N"建设模式 优化贷款审批手续 加大贷款投放力度并合理确定期限 [8] - 探索金融赋能重要生态工程建设 服务"三北"工程等重点生态工程 将生态工程建设与碳汇收益结合 支持自然和生物多样性保护 [9] 林业产业高质量发展金融投入 - 加大林业适度规模经营金融支持 针对家庭林场、合作社等主体提供适配金融服务 发展供应链金融支持特色产业培育及精深加工 [10] - 创新金融支持林下经济发展模式 围绕林菌、林药、林菜等特色产业加大信贷投入 提供"产供销"一体化差异化金融服务 [10] - 促进林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加大对经济林果、林草中药材、花卉等信贷支持 支持森林旅游康养设施建设及废弃物回收利用 [11][12]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 - 支持林业生态产品价值转化 探索"国家储备林+碳汇"模式 完善生态产品抵押价值评估方法 促进生态资源向生态资本转化 [13] - 优化林业生态产品价值融资服务 运用数字化技术优化信贷流程和风控模型 通过卫星遥感、大数据等技术建立森林资源全生长周期识别模型 [13] 政策配套体系及保障机制 - 加大资金支持 运用支农支小再贷款、碳减排支持工具等货币政策工具 拓宽涉林企业直接融资渠道 支持发行绿色金融债券 [14] - 创新保险产品 构建指数保险、产量保险、收入保险和责任保险在内的森林保险产品体系 探索"森林保险+"模式 [14] - 加强风险管理 建立健全林权抵押贷款风险管理机制 构建评估、保险、监管、处置、收储五位一体风控体系 [15] - 强化组织保障 建立金融支持林业改革发展工作会商机制 完善林业领域融资需求项目库 加强融资对接精准度和有效性 [16]
一张证书激活万亩青山
金融时报· 2025-08-19 10:39
核心观点 - 中国人民银行黔江分行酉阳营业管理部推动酉阳县首笔林权交易鉴证抵押贷款落地 通过创新林权交易鉴证融资模式解决林业经营主体融资难题 实现林业生态价值金融转化 [1][2] 制度体系建设 - 作为重庆市3个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试点先行区之一 以《酉阳县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试点工作方案》及配套政策为引领 提升林地流转规范性并厘清权属关系 [1] - 配套出台《酉阳集体林地经营权流转管理办法》和《酉阳深化林权制度改革不动产登记流程》等多重政策 为创新林权抵押贷款提供制度保障 [1] 服务模式创新 - 通过推动银行对接重庆土交所和县林业局 实现全县21个乡镇70个村的林地公开规范流转 流转面积达2.46万亩 流转年限25年 流转金额1.23亿元 [2] - 创新以土交所发放的《林权流转交易鉴证书》为核心载体 叠加流转林地边界矢量图 构建权属与空间双重保障的融资模式 [2] 资源价值激活 - 农发行酉阳支行采用"林权交易鉴证书+流转林地边界矢量图"模式 为酉州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发放5.3亿元中长期项目贷款 期限15年 执行3%优惠利率 [2] - 该笔贷款为酉阳县首笔林权交易鉴证抵押贷款 有效盘活林业资产并提升银行信贷资产安全性 [2] 改革成效 - 林权交易鉴证融资模式标志着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深化与生态价值实现机制取得实质进展 [2] - 为缺乏传统权证的林业经营主体打通合规融资路径 提供可复制推广的"绿水青山"转"金山银山"金融方案 [2]
从“林权变股权”到“资源变资本”
广西日报· 2025-08-13 09:39
林票2.0模式升级 - 发行主体从2家试点单位扩容至区直林业企事业单位全面参与 有效破解林场收储成本高和负债率高困境 以黄冕林场3088.9亩项目为例实现债务结构优化[4] - 认购对象从单一个体林农扩大至县域林农 村集体经济组织 林业企事业单位及发行主体内部职工 激活社会资本参与 如八步区灵峰村用130万元闲置资金认购预计年均分红超3.4%[5] - 收益机制创新采用项目化运营 股份制合作 阶梯式分红和递进式收益 按林业生产周期精准测算 桉树项目分红利率从2.5%逐年递增至6% 持有越久收益越高且允许提前兑付[6] 林票改革成效 - 累计合作面积达8.4万亩 发行总额1.17亿元 惠及林农1.59万户 户均增收超2万元[7] - 林农通过林地流转获得租金并实现就近务工 七坡林场增加定期预分红机制将分红时间提前1-3年 如金城江区韦春奎735.15亩林地一年获11027.25元预分红[8] - 村集体盘活闲置资金获得稳定收益 八步区灵峰村和平村130万元投资年分红超4.42万元 环江县567万元乡村振兴资金带动3个脱贫村年均增收20余万元[8] 林场经营优化 - 国有林场通过林票模式降低负债率 与村集体形成利益联结机制 村民参与林地管护降低盗伐风险并提升管理效率[9] - 区直林场通过预付制减轻收储负担 实现滚雪球式规模扩张 有效缓解收储林地难 资金周转难和经营管理难三重压力[9] 制度体系支撑 - 构建顶层设计+平台支撑+政策保障体系 自治区出台广西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实施方案及配套清单 形成1+N+X政策体系并将林票纳入林长制考核[10] - 北部湾产权交易所搭建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平台 实现林票项目全流程线上化交易与资金监管[10] - 发行主体实行兜底保障兑付 引入森林保险提供灾害赔偿 为认购方提供多重风险保障[10] 未来发展目标 - 计划至2025年底林票合作面积突破10万亩 发行金额达1亿元[11] - 拓展林票+碳汇和林票+林下经济模式 推动电子化交易与跨区域流通 促进山间资产转化为流动资本[11]
广西林业经济实现“双过半”
广西日报· 2025-08-03 09:52
经济指标 - 广西林草产业总产值达5495亿元 同比增长24.3% [1] - 林业产值增速达8.3% 超额完成自治区4.5%稳增长任务 [1] - 林木采伐量同比增长13.8% 人造板产量同比增长9.6% [1] - 贵港市木材加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3.8% 带动全区木材加工业规上企业增加值增长12.1% [1] 生态建设 - 全区植树造林419万亩 同比增长14.98% 提前超额完成年度任务 [1] - 森林火灾次数同比下降36% 受害面积同比下降91% [1] - 松材线虫病死亡松树同比下降近50% 桉树枝叶病中重度危害成灾面积同比下降67.7% [1] - 北海涠洲岛珊瑚礁生态修复项目入选全国典型案例 [1] 改革发展 - 林权类不动产登记同比增长45% 抵押贷款余额同比增长8.8% [2] - 首批"广西国家储备林林票2.0"线上挂牌 新型林业经济主体规模经营奖补机制建立 [2] - 梧州化解林权权属重叠 贺州市八步区"府院联动"化解纠纷的做法获全国推广 [2] 资源管护 - 违法使用林地和违法采伐总量均下降50%以上 [2] - 非法捕猎野生动物发案率下降45.8% [2] - 森林火灾起数下降59.5% 林业植物检疫案件起数下降18.4% [2]
肇庆封开:找准五大着力点,探索林改富民之路 | 林改兴粤⑥
南方农村报· 2025-07-16 16:05
肇庆封开林改核心举措 - 封开县作为广东省五个深化林改先行探索县之一,通过"三权分置"、适度规模经营、林木采伐"放管服"、产业赋能、司法保障等五大创新举措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 [7][8][9] - 全县森林覆盖率达75.46%,拥有312.1万亩林地资源 [3] - 改革聚焦解决"山要怎么分、树要怎么砍、钱从哪里来、单家独户怎么办"四大核心问题 [6][7] 三权分置改革 - 出台《封开县关于推进集体林权制度"三权分置"改革实施方案(试行)》,明确所有权归集体、稳定承包权归农户、放活经营权 [16][18] - 渔涝镇试点将家庭承包经营林地延包至30年,已开展延包合同签订工作 [21][22][27] - 组建技术团队配备RTK测量仪、无人机等设备,建立林权数据库解决"四至不清"等历史问题 [31][32] 规模经营模式 - 大玉口镇群星村通过"林地入股+企业经营+收益分成"模式,600亩林地7年收入达54万元,较传统模式增长3.6倍 [38][39][41] - 创新"村委会收储管护+企业经营"托管模式,已整合5400亩林地,其中1600亩采用入股形式 [51][53][61] - 规模经营使林农获得分红、租金和就业三重收益,参与管护积极性显著提升 [44][45][59] 采伐管理创新 - 对5000亩以上经营主体实施"单独编制森林经营方案+采伐限额五年总控"政策,允许跨年度调节采伐指标 [69][70][71] - 推行小额采伐"承诺即入"政策,30立方米以下采伐申请办理时间从1-2个月缩短至1周 [77][78][80] - 政策实施后已办理16宗小额采伐申请,全部快速获证 [81] 林业产业发展 - "一村育千树"3.0版本项目改造130亩低效林发展花卉苗木,亩均纯收益超3000元 [84][85][95] - 林下种植南药面积超3000亩,益智等品种每亩年产值约3000元 [99][100][103] - 推行《林下经济收益权证》,实现林下经济资产流转交易、质押贷款等功能 [105][106] 生态价值转化 - 建立"碳汇赔偿"机制,已办理6宗案件引导赔偿碳汇损失超910吨 [110][111][120] - 通过认购林业碳汇替代生态损害赔偿责任,实现生态价值经济转化 [113][123][125] - 该机制被列为广东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创新突破 [124][125]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赋能林农林企发展
中国经济网· 2025-06-13 23:32
林权不动产权证的核心意义 - 林权不动产权证是森林、林木、林地权属的唯一法定凭证,对明晰产权归属和保障权利人权益至关重要 [1] - 确权登记是稳定林地林木权属关系、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核心环节 [1] - 为后续资源流转、金融赋能和产业兴旺奠定基础 [1] 改革试点启动与具体案例 - 中国石化集团胜利石油管理局有限公司胜大分公司获得编号为"鲁(2025)东营市不动产权第0020490号"的证书,权利类型为"国有林地使用权/森林、林木所有权",登记面积达965.74亩 [1] - 此举标志着当地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试点工作全面启动 [1] 改革推进策略与创新举措 - 当地积极争取上级政策指导与技术支援,联合区林业发展服务中心及各镇街,精准梳理历史遗留问题,构筑高效协同工作体系 [1] - 考察组赴福建、浙江等先行区及省内先进县区学习经验,将林权改革融入森林湿地长制框架 [2] - 采取"尊重历史、照顾现实、分类施策"原则和"以点带面、分级确权、科技赋能"策略 [2] 改革亮点与成本优化 - 外业勘验费用全部由财政资金保障,林农林企无需承担任何费用,有效降低改革成本 [2] 登记方式的技术革新 - 新证摒弃传统模糊图纸,采用0.5米高精度卫星遥感影像为底图,结合先进测绘技术精准界定权属边界 [2] - 登记成果纳入不动产登记数据库统一管理,实现从"纸质化、碎片化"向"数字化、信息化"的根本性跨越 [2]
江西安远:山林“静资产”变增值“动资源”
新华社· 2025-06-09 10:58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 - 江西安远县推行"股权到户、联营管护"模式 将3600亩集体林折算为267股 村民按人口持股 首笔分红达140万元 持股最多家庭获得8300元 [1] - 累计发放266张林票和500本林业经营收益权证 实现山林"身份证"管理 创新林票流转机制 支持继承/赠予/资金兑换功能 [1] 林业金融创新 - 赣州中优农业通过林权抵押成功贷款260万元 解决"活树难变活钱"问题 [2] - 建立江西省首个林权交易平台 形成"林权抵押+收益权质押+森林保险"金融闭环 2024年集体林地收储3.2万亩 林权收储金额4.3亿元 贷款额3.5亿元 [2] 林下经济模式 - 龙布林场采用"四维生态"复合经营 亩产值从1600元跃升至8500元 实现楠木种植/铁皮石斛/中药材套养/生态养殖四层收益 [3] - 全县推广30余万亩林下经济 形成"林+药/菌/蜂"特色产业 塘村乡油茶基地亩产茶油42公斤 年收益超223万元 [3] 林业发展成效 - 森林覆盖率从79%提升至82.72% 林业总产值增长5.2倍 林农人均林业收入占比达51% [3] - 改革推动治理体系/产业形态/生态文明立体革新 实现生态价值市场化流通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