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传承
搜索文档
“萌娃”庄恩琪,英歌跳到更大舞台
人民日报· 2025-09-11 06:31
文化传承与个人影响 - 6岁女孩庄恩琪通过英歌舞表演推动非遗文化传承并受到广泛关注 [2] - 庄恩琪出身英歌世家 其父亲是锣手 爷爷曾是队员 体现三代传承 [3] - 庄恩琪已登上中国非遗春晚并赴新加坡演出 致力于成为英歌传承小使者 [2][7] 非遗英歌的行业现状 - 潮阳英歌于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3] - 英歌舞是一种融舞蹈、武术、戏曲于一体的民间广场舞蹈 在潮汕地区拥有深厚群众基础 [3] - 仅汕头市潮阳区就有上百支英歌队 许多镇、街道都有英歌队 [3] 地方政府的支持与产业化发展 - 汕头市市场监管局2024年批准发布并实施地方标准《非物质文化遗产潮阳英歌》 [8] - 汕头市潮阳区引导12支英歌队进行工商登记 推动职业化、市场化、规模化发展 [8] - 当地推动英歌技艺普及、精品创作、进校园 并助力英歌队"走出去" [8] 文旅融合与市场效应 - 英歌舞视频自2022年以来在网络平台持续受关注 成为当地文旅一大亮点 [8] - 小长假或节庆期间的文化体育旅游活动加入英歌舞表演以吸引游客并带旺文旅市场 [8] - "小恩琪效应"带动英歌舞走进校园和社区 吸引年轻人参与传承为非遗注入生命力 [8]
“萌娃”庄恩琪,英歌跳到更大舞台(为梦想奔跑)
人民日报· 2025-09-11 06:13
行业概况与市场地位 - 英歌舞是一种融舞蹈、武术、戏曲于一体的民间广场舞蹈,在潮汕地区拥有深厚的群众基础,是当地特色民俗 [2] - 2006年潮阳英歌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 - 潮汕地区很多镇、街道都有英歌队,仅汕头市潮阳区就有上百支英歌队 [2] 传承与发展举措 - 当地推动英歌技艺普及、精品创作、进校园,并助力英歌队“走出去” [7] - 2025年汕头市市场监管局批准发布并实施地方标准《非物质文化遗产潮阳英歌》 [7] - 汕头市潮阳区引导12支英歌队进行工商登记,推动职业化、市场化、规模化 [7] 品牌影响力与市场拓展 - 2022年以来英歌舞视频在网络平台受到持续关注,在全国范围内打开知名度,成为当地文旅一大亮点 [7] - 为满足游客需求,小长假或节庆期间当地文化体育旅游等活动都加入英歌舞表演 [7] - 英歌舞不仅是文化符号,也是文旅融合的“法宝”,带旺当地文旅市场 [7] 文化传播与国际化 - 庄恩琪于2024年底走出国门,到新加坡向国际友人展示并教学英歌舞 [6] - 通过电视节目、现场表演等舞台,英歌舞为更多人所知、走向更大舞台 [1][6] - “小恩琪效应”带动英歌舞走进校园和社区,吸引许多年轻人参与传承,为古老非遗注入生命力 [7]
当书画、唐卡、青花瓷相遇澳门,传统文化意欲打开国际市场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06 20:22
展会活动概况 - 第四届中国(澳门)国际高品质创业消费暨横琴世界湾区论坛于9月3日至7日以“一会展两地”方式在横琴和澳门举行 [1] - 展会特设“历久弥新”非遗文化展区,聚集了江西景德镇陶瓷、云南彝族刺绣、湖南湘绣等多种非遗代表作 [1] - 活动旨在将非遗与体验经济深度融合,助力更多“文化+”产品走向国际市场 [1] 文化交流与传播策略 - 澳门作为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枢纽,其宽松的政策环境和完整的民俗传承为传统文化展示提供了有利条件 [4][11] - 通过澳门平台,山东的石敢当等文化元素可以触达港澳台及“一带一路”国家的华人群体,实现更广泛传播 [4] - 澳门与山东在青少年教育、艺术交流、赛事合作等方面具有可操作的合作空间,例如全国青少年书画大赛等 [4] 传统工艺的挑战与机遇 - 青花釉里红等传统陶瓷工艺面临挑战,其工艺难度极大,采用全原矿孔雀石烧制,在景德镇属于罕见品类 [6] - 手工陶瓷面临成本和价格压力,其本质与日用陶瓷不同,手工艺的价值和制作链路决定了其独特性和高品质 [8] - 陶瓷属于“耐看型”产品,对年轻群体和海外市场而言,其传统工艺可能不易理解,需要细细品味 [8] 市场拓展与创新方向 - 历史上元代青花瓷曾为海外定制,土耳其博物馆的收藏即为“定制款”,纹饰、构图、用色贴合当地文化 [9] - 未来可承接海外企业或团体的定制项目,如冰箱贴等,利用多样化形式将非遗弘扬至海外 [10][11] - 通过结合当地文化或企业文化进行定制,是推广青花釉里红等传统工艺的有效途径 [9][11] 平台价值与行业影响 - 高品会等国际性展会为文化交融提供平台,使澳门成为传统文化走向世界的重要桥梁 [11] - 澳门凭借其国际化受众,能够为手工艺、民俗技艺和书画艺术提供落地空间,使其被更广泛理解与欣赏 [11] - 此类活动让中国非遗在国际舞台上焕发新的生命力,使年轻人和海外观众有机会与千年技艺产生直接共鸣 [11]
各地中小学陆续迎来新学期 “开学第一课”贴近生活干货多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5-08-30 20:18
校园安全教育活动 - 陕西渭南消防和电力部门开展校园安全知识教育 包括火灾自我保护和逃生方法演示以及用电风险拆解 [1] - 山西河津第二中学开展移动消防课堂 包含有奖问答 发放消防小配件以及消防服穿戴和灭火器使用等实操体验 [3] - 学生反馈安全课比课本知识更贴近生活 学习到用电问题合理解决方式并计划分享给家人 [3] 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 - 山东淄博张店区凯瑞小学邀请6位非遗传承人展示非遗绝活 包括蛋壳雕刻 布料浮雕画和剪纸技艺 [5] - 学生通过沉浸式体验感受传统文化魅力 学校计划持续搭建非遗互动平台伴随学生成长 [5][7]
在戏曲舞台上绽放独特光芒——第十一届全国残疾人艺术汇演(戏曲类)节目倾情上演
华夏时报· 2025-08-20 11:14
活动概况 - 第十一届全国残疾人艺术汇演戏曲类节目于2025年8月19日在湖北武汉举行 涵盖京剧 川剧 豫剧 粤剧 皮影戏等多个剧种[2] - 汇演展现残疾人艺术才华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成果 传递积极融入社会的精神力量[2] 北京代表队节目 - 京西皮影戏《大运河传奇》以京杭大运河民间传说为蓝本 讲述龙子蚆夏从危害运河到被感化镇水的故事 传递摒弃小我服务社会的主题[3] - 演员均为身高约130厘米的袖珍人 团长王熙17年来培养大批袖珍人演员 作品获北京市爱立方文创大赛金奖并被选送冬奥村展览[3] - 节目获得北京通州区运河有戏政策支持[3] 湖北代表队节目 - 湖北宜昌市梅园春京剧社残疾人票友表演京剧《二进宫》 该剧目素有京剧天花板之称 15名演员中12名为特殊票友[5] - 演员大多存在肢体视力听力残疾 年龄最大64岁 主唱蒋毅华左腿经历五次手术仍完成高难度跪唱动作[7] - 演员通过逐字抠腔日夜合练方式反复打磨唱段 展现艺术韧性与京剧魅力[5][7] 湖南代表队节目 - 湖南株洲听障儿童表演花鼓戏《我也能行》 以《拾玉镯》片段为蓝本 讲述听障孩子带领同伴学习花鼓戏的故事[7] - 孩子们用双手舞动手语并用声音表达戏曲传承我也能行 展现传统文化包容性与传承力量[7][9] - 表演感动现场众多观众落泪[9] 河南代表队节目 - 豫剧《穆桂英挂帅》融合战鼓表演与豫剧唱腔 运用出征一折与新老融合创编理念 呈现戏曲艺术继承与创新[10] - 25位演员全部为残疾人 包括16位盲人8位聋人和1位肢残人 三位穆桂英扮演者中有一位反串表演并结合帅旦新行当[12] - 节目既满足年长观众审美需求 也更易被年轻人接受[10] 四川代表队节目 - 川剧折子戏《放裴》创新融合川剧表演与南部马王皮影两项非物质文化遗产 展现艺术融合与非遗传承内涵[12] - 运用川剧高腔变脸等写意表演与皮影造型艺术 构建虚实相生的美学意境[14] - 证明残疾人不仅是传统文化传承者 更是艺术创新实践者 为非遗保护开辟新可能性[14] 艺术价值体现 - 残疾人演员通过唱念做打演绎不向命运低头的精神 重新定义艺术可能性[2][14] - 以戏曲为媒介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以曲艺为桥梁展示艺术才华与生命价值[14]
淬炼“民酒”初心 铸造“北京名片”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5-08-06 05:07
行业地位与政策支持 - 北京二锅头清香型白酒入选工业和信息化部第一批传统优势食品产区和地方特色食品产业重点培育名单 [1] - 牛栏山二锅头作为北京二锅头品类核心代表,2008年其酿制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6] - 2025年牛栏山二锅头入选国家知识产权局首批国家地理标志保护示范区典型案例,是十二个案例中唯一的酒类产品 [7] 历史文化与工艺传承 - 牛栏山酒文化历史可追溯至三千年前西周青铜酒器,二锅头酿造历史至少三百年 [1][3] - 二锅头是首个以工艺命名的白酒品类,"掐头去尾取中段"工艺始于清康熙年间 [3] - "清蒸清烧、地缸发酵"工艺对原料、水质、发酵环境有严苛标准,潮白河地下水赋予酒液清雅柔和特质 [6] 品牌发展与市场表现 - 2019年母公司顺鑫农业白酒营业收入首次突破百亿元,2024年牛栏山品牌价值达764.67亿元 [7] - 拥有在册活跃终端253万余家,几乎覆盖全国所有白酒销售区域 [7] - 产品线从1984年"北京特曲"到2022年"金标陈酿"持续迭代,满足市场需求 [7] 科技创新与品质保障 - 微生物实验室已分离2万余株酿酒微生物,其中30余株应用于生产,建立北京领先的白酒菌种资源库 [9] - 2012年"牛栏山大曲一号"通过神舟九号开展太空实验获得技术数据 [9] - 运用数字化车间、区块链溯源技术,实现生产全流程监控,2024年获"北京市绿色工厂"称号 [10] 市场营销与年轻化策略 - 推出原创IP形象"NIU2"及文创周边,通过动漫短视频实现"老品牌+新媒介"融合 [12] - 抖音"京味酒文化"直播间单场带货超500万元 [12] - 2023年"金标牛烟火气餐厅榜"活动覆盖16城,影响20多亿人次 [12] 文旅融合与国际拓展 - 2023年牛栏山二锅头文化苑开馆,采用"一苑双馆"模式,年接待游客近12万人次 [14] - 工业旅游服务入选北京市文化和旅游标准化试点项目 [14] - 核心产品获比利时布鲁塞尔国际烈性酒大奖赛大金奖等国际奖项,协办中国白酒鸡尾酒世界杯大赛 [15] 地理环境与产品特性 - 北京较高纬度和较低年平均气温影响微生物群落,形成独特微量风味成分 [4] - 牛栏山镇特殊地理气候赋予二锅头独特风味,潮白河西侧地下水富含微量元素 [6]
2025年福建省图书馆中华传统晒书系列活动启幕
中国新闻网· 2025-08-01 09:52
活动概况 - 福建省图书馆主办"声流金石 纸落云烟——2025年中华传统晒书系列活动"于31日在福州启幕 聚焦馆藏金石拓片等特藏文献 结合福建地域文化特色开展晒经典 晒技艺 晒保护成果等多样化活动 [1] 特色活动内容 - 首场"乌山寻宋"考古研学之旅组织数十名读者沿福州乌山步道探寻宋代摩崖石刻 这些石刻被定位为宋代福州政治经济文化的活档案 [2] - 在乌山西南门广场设立图书馆服务推广集市 涵盖办证咨询 参考咨询 数字资源推介 缩微文献阅览和金石传拓技艺体验五大功能区 [2] - 活动现场呈现多年龄段参与特征:白发老者细品古籍微缩影像 亲子家庭拓印蔡襄书法石刻 年轻读者通过数字终端云赏古籍文献 [2] 文化展览与创新举措 - 同步举办"金石遗韵 墨拓存真"典籍展 集中展出唐代李阳冰篆书《般若台铭》和福建现存最早碑刻《敕贞元无垢净光塔铭》等珍品 [3] - 特别推出《八闽摩崖石刻简明导览图册》手绘地图 标注福建九市一区经典摩崖石刻的位置特色与文化知识 [3] - 通过将服务边界从馆内延伸至户外 推动古籍从文献载体转变为文化向导 实现读万卷书与行万里路的深度融合 [3] 后续规划 - 启幕后将持续推出"此石无声胜有声——福州摩崖石刻调查研究实践思考"讲座等系列文化活动 [3]
这场绘画大赛,让水浒好汉“闯”进国际圈
杭州日报· 2025-07-31 10:23
活动概况 - 首届西溪与水浒少儿绘画大赛以"童眼观西溪,丹心绘水浒"为主题,征集作品超过300幅 [5] - 活动结合西溪湿地生态与水浒文化,通过绘画形式推动传统文化创新传承 [5][9] - 国际参与者包括韩国艺术家及美籍华裔小画家,体现文化跨界交流 [5][8] 创作特色 - 孩子们将湿地植物转化为水浒元素:芦苇荡作为隐蔽迷宫、荷叶作为扈三娘盾牌、水葫芦作为武松漂浮座椅 [6] - 采用"植物+水浒"跨学科模式,从自然形态出发结合人物设定进行创作 [6] - 韩国Articolle思维艺术教材提供"三维创作引擎"教学模式,通过故事化任务和多感官体验激发创意 [7] 文化价值 - 绘画作品既包含西溪湿地生态密码,又展现对水浒文化的现代演绎 [5] - 美籍华裔小画家杨瑾瑜作品《莲滩鹭影玉麒麟》融合卢俊义人物特性与西溪湿地意境 [8] - 韩国艺术家认为绘画是理解传统文化的"时空胶囊"和跨文化传承密钥 [8] 活动影响 - 大赛依托西溪湿地生态资源及水浒文化展示馆、蔡志忠美术馆等文化地标 [8][9] - 旨在打造地域生态、文学经典与青少年美育相结合的特色文化品牌 [9] - 目前进入评审与作品展示阶段,更多创意佳作将陆续亮相 [10]
“板凳龙”舞出好愿景(文化中国行·新国潮)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7-30 09:30
文化遗产背景 - 板凳龙是四川省攀枝花市仁和区大田镇银鹿村传承上百年的文化遗产 自清朝起从元谋传入并延续至今 [2] - 银鹿村为彝汉聚居地 传说为三国时期诸葛亮战马放养地 以盛产芒果和独特民俗文化著称 [2] - 表演形式为三人组合(通常两女一男)手持板凳龙进行舞蹈 在农闲时于田间小道和农家小院表演 [2][4] 表演形式与象征意义 - 板凳龙最初称为"耍凳子" 与狮舞、九连环共同组成闹花灯戏 采用近似云南花灯的曲调 [4] - 道具规格:凳子长99厘米高50厘米 龙身长110厘米 龙头高50厘米 龙尾高57厘米 用尼龙线固定在凳子上 [4] - 舞步包含十字步、调整步、穿梭翻龙三个动作 每步象征吉祥、富贵、和谐与财门开 [5] - 舞蹈动作包含翻龙(左右各翻转两圈)和转龙(模拟风调雨顺场景) 需三人高度配合 [5] - 传说起源于抗旱时期村民救助小龙后降雨的故事 寄托祈求吉祥如意和风调雨顺的愿景 [3][6] 传承与发展现状 - 第七代传承人廖国良积极推动传承 目前村里50%以上居民会跳板凳龙 [7] - 表演规模可扩展:小型表演需2-3条龙 大型表演可达数十至上百条龙 [6] - 通过非遗进校园活动开发校本教材 已收集道具100余条、服装100余套 并改编为课间操版本 [7] - 2023年获评四川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曾在省级少数民族运动会和农民健身展示大会获奖 [7] - 从节庆舞蹈发展为攀枝花市文化品牌 成为代表地方文化特色的名片 [7][8]
将传统文化带入大众生活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7-22 09:20
活动规模与参与度 - 2024年古典国风趣游市集活动从2023年的1天扩展至3天 内容更加丰富[1] - 2023年活动2000张票快速约完 显示高人气需求[1] - 活动通过集章方式串联拍照打卡 手工体验 非遗互动 知识问答等环节 引导观众逛遍全馆[1] 非遗文化展示与体验 - 四川清音 木偶戏等非遗展演备受欢迎 银花丝掐丝等非遗技艺展示让观众近距离感受匠人匠心[2] - 手工坊设绳编 植物烫染 文物元素热缩片制作等体验项目 出现排长队现象[2] - 华光再现汉服演绎式导览通过文博学生视角串联龙兴寺发掘者 蜀地工匠等角色 以故事形式展现盛唐成都佛教文化[1] 跨界融合与创新形式 - 四川师范大学团队带来百余件原创服饰 融合蜀锦 羌绣等非遗技艺与现代设计[4] - 音乐活动融合经典曲目表演 古诗词吟唱及扇舞 剑舞 茶道等多元形态[4] - 现场设乐器体验与知识问答环节 观众可尝试弹奏古筝 琵琶并获取限定明信片[4] 教育与社会参与 - 射洪市第六小学校师生带来茶艺互动 覆盖不同年龄层观众参与[2] - 四川大学青年志愿者活跃于各展区 担任市集主理人 导览表演者及服务主力[5] - 博物馆将染织绣课程带入课堂 推动蜀地传统服饰文化普及[4] 行业合作模式 - 博物馆与四川本地非遗传承人保持密切联系 形成博物馆是展示非遗绝佳空间的共识[4] - 联动校园与社会力量 促进青年创意与传统匠心碰撞[5] - 活动入选2024年全国文博社教百项创新案例 体现行业认可度[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