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女性主义
icon
搜索文档
做好你正在做的事:助理教授第一年
虎嗅· 2025-06-19 21:58
职业发展 - 助理教授职位是终身教职轨道的起点 标志着从博士研究生到全职学术工作的转变 [1] - 新入职教师获得教学任务优待 第一学期仅需教授一门课程的两个班级 而资深教师通常需承担三门不同课程 [2] - 年轻教师缺乏排课优先权 课程被安排在非黄金时段 如周一下午1-4点 反映出职场资历差异 [2] 教学实践 - 采用互动式教学方法 缩短讲授时间 增加课堂活动设计 符合文理学院教育理念 [4] - 面临跨文化教学挑战 需用非母语讲授非本土知识体系 如女性主义理论课程 [3] - 开发创新课程内容 如从女性主义视角研究AI技术 结合定量方法探索跨学科议题 [6][7] 师生互动 - 主动适应学生文化 通过关注TikTok趋势 观看体育赛事等方式建立共同话题 [5] - 教学风格被评价为"过于友好" 权威感不足 体现在频繁使用"OK"等非正式用语 [6] - 形成固定学生社群 通过茶饮社交参与校园活动 如体育比赛和跨学科讲座 [8] 行业趋势 - 高等教育面临双重冲击 政策变动影响科研经费 同时AI技术迫使教学方式回归传统手写评估 [8] - 学科发展呈现跨界特征 女性主义研究向科技领域延伸 形成AI伦理等新兴交叉方向 [6][7] 工作环境 - 私立文理学院提供优渥学术资源 包括无限制打印和购书预算 显著改善研究条件 [2] - 校园存在多元文化氛围 但东亚教师仍属少数群体 需应对隐性身份认同压力 [2][3] - 地理环境塑造独特工作节奏 山丘地形形成物理隔离 鹿群出没构成日常景观 [1][9]
有毒的“公主梦”
虎嗅· 2025-06-11 08:24
迪士尼真人版《白雪公主》市场表现 - 2023年3月上映的真人版《白雪公主》票房表现不佳且引发广泛争议 包括选角风波和角色设定调整(如强化女性意识)[1] - 影片试图通过现代化改编迎合女性主义浪潮 但改编失败 核心问题在于原著童话的过时性与剧情空洞[2] - 该片反映出观众对传统"公主梦"叙事已产生免疫 现代人更关注现实议题而非童话情怀[3] 传统公主叙事的文化分析 - 经典童话通过"公主-王子"模式固化性别期待:女性需被动等待拯救 男性需主动争取权力[4][10] - 迪士尼1937年动画版《白雪公主》将格林童话"美国化" 强化父权制价值观(如女性以家庭为中心)[11][12] - 公主叙事存在两大陷阱:1)女性价值被简化为婚礼瞬间 2)社会通过"颜值即正义"等标准规训女性行为[7] 女性主义视角下的童话改编 - 历史上存在被边缘化的女性作家童话版本 如17世纪多尔诺瓦夫人笔下的灰姑娘主动争取权利并拒绝婚姻绑架[17][21] - 现代改编案例显示突破可能:1998年电影《情话童真》塑造自救型灰姑娘 能独立对抗山贼并拯救王子[19] - 理想公主叙事应脱离男性凝视 如《五月花公主》完全剔除王子角色 强调女性自主成长与权力掌控[22][23] 童话产业的文化演变 - 早期童话(17-18世纪)多为成人创作 18世纪后才出现儿童改编版 女性作家作品曾因性别歧视被系统性忽略[20][21] - 格林兄弟与佩罗的男性视角改编弱化女性主动性(如将意大利版灰姑娘从杀人自救改为忍耐美德)[15][16] - 当代观众对传统公主叙事祛魅 更青睐解构性作品(如《灰姑娘的三个坚果》继承女性作家反抗内核)[18]
第一波「全女商业」倒闭潮
投资界· 2025-06-09 14:57
全女经济概述 - "全女经济"指员工和服务对象均为女性的商业模式,如全女书店、酒吧、装修队等[5] - 该模式借助女性主义讨论热度成为流量密码和消费热点,但已出现第一波倒闭潮[5] - 社交平台数据显示最热门的全女服务前三为传统商业(40%)、活动空间(18%)和娱乐演出(16.4%)[7] 全女经济分类 女性专属空间类 - 全女健身房解决女性在混合健身房被凝视(46.6%受访者收到外表评论)、骚扰及器械不适问题[10] - 提供生理期冻结月卡、女性定制器械、水吧台等特色服务[11][12] - 全女酒吧规避性骚扰风险,举办女性主题沙龙活动[12] - 全女民宿满足独自旅行女性(数量逐年上涨)的安全需求[12] - 全女书店女性作者作品占比超90%,弥补综合书店不足30%的现状[13] 女性专属服务类 - 全女美发店解决女性与男发型师的沟通障碍问题[13] - 滴滴推出"可选女司机"功能,女性乘客可免责取消男司机订单[13] - "强记女工"全女装修队业务覆盖灯具安装等多项服务,解决独居女性安全顾虑[14] 全女经济商业现状 - 某平台"全女"词条浏览量超1691万,讨论度15万,关联词条近百种[16] - 全女健身房存在器械重量偏小(侧重臀腿训练)、男性工作人员等问题[17][18][21] - 全女酒吧被指产品命名含性暗示(sperm/orgasm),实际服务未达女性主义预期[25] - 全女民宿存在男性伴侣常住问题,"全女租房"可能暴露女性住户信息[26][27] - 部分商家利用"全女"噱头抬高价格,如全女健身房私教课溢价50%-60%[33] 全女经济运营困境 - 深圳HalfBookstore女性主义书店运营198天仅售1161本书后闭店[31] - 客群缩减50%但未能提升客单价,多数顾客仅拍照打卡[31] - 全女健身房私教课价格达300-800元,较混合健身房(200-500元)显著溢价[33] - BeauFit品牌私教课5年内涨价50%,通过高价筛选高端客群[35] - 地理位置不便(如17公里距离)进一步限制用户留存[37]
第一批“全女”经济,迎来倒闭潮
虎嗅APP· 2025-05-30 21:23
核心观点 - "全女经济"指员工和服务对象均为女性的商业模式,如全女书店、全女酒吧、全女装修队等,近年因女性主义讨论热度而爆火 [3][6] - 该模式分为两类:打造女性专属空间与社交场所(如健身房、酒吧),以及提供女性专属服务(如美发、装修) [8][19] - 尽管初期收割流量红利,但第一波倒闭潮已涌现,暴露商业模式可持续性不足的问题 [4][37] 行业现状 市场热度 - 某社交平台"全女"词条浏览量超1691万,讨论度超15万,关联词条近百种 [26] - 最热门的"全女"服务前三名为传统商业、活动空间和娱乐演出,占比分别为40%、18%和16.4% [7] 典型业态 空间类 - 全女健身房解决46.6%女性在混合健身房遭遇外表评论的问题(71.9%评论来自男性),提供生理期冻结月卡等服务 [9][12] - 全女酒吧规避性骚扰风险,人均消费168元,定期举办女性主题沙龙 [13][15][32] - 全女书店女性作者作品占比超90%,远超综合书店不足30%的比例 [19] 服务类 - 全女美发店解决女性与男发型师沟通障碍问题 [19][20] - 滴滴推出"可选女司机"功能,允许女性用户与女司机双选 [21] - 强记女工装修队业务覆盖灯具安装等8大领域,成立一年即获高关注度 [24] 商业模式痛点 伪需求问题 - 部分全女健身房器械重量偏小,以臀腿训练为主,缺乏胸背训练设备,宣传重点仍为"曼妙身材" [31] - 全女酒吧存在男性工作人员,产品命名含性暗示词汇如"sperm",灯牌展示侮辱性标语 [32] - 全女民宿出现男性店主伴侣常住的情况,全女租房中介利用女性住户信息招揽男租客 [34] 经营困境 - 深圳HalfBookstore女性主义书店运营198天仅售出1161本书后闭店 [37][38] - 全女健身房私教课价格达300-800元/节,较混合健身房200-500元溢价明显 [41] - BeauFit品牌私教课5年内从2980元/30节涨至4480元,刻意筛选高端客群 [43] 消费端矛盾 - 消费者反映全女商业场所数量少、距离远(如某健身房距家17公里)、性价比低 [43] - 部分女性转向分流后的混合健身房,因其价格更优惠且设备更完善 [44]
一批“全女”经济,迎来倒闭潮
商业洞察· 2025-05-30 17:31
全女经济概述 - "全女经济"指员工和服务对象均为女性的商业模式,包括全女书店、酒吧、装修队等 [2] - 该模式依托女性主义讨论成为流量密码和消费热点,在超一线/新一线城市最热门的三大领域为传统商业(40%)、活动空间(18%)、娱乐演出(16.4%) [5][7] - 当前国内全女经济分为两类:打造女性专属社交空间(如健身房、酒吧)和提供女性专属服务(如美发、装修) [7][16] 典型商业模式分析 女性专属空间 - 全女健身房解决46.6%女性在混合健身房遭遇外貌评论的问题,71.9%负面评价来自男性,提供生理期冻结月卡、女性专用器械等服务 [8][12] - 全女酒吧消除性骚扰隐患,举办女性主题沙龙,酒单设计体现女性主体性,顾客反馈安全感显著提升 [13] - 全女书店女性作者作品占比超90%(vs传统书店<30%),设置女性主题分区和共读会 [15] 女性专属服务 - 全女美发店解决男女发型师沟通障碍问题,提供更符合女性审美的服务环境 [18] - 滴滴"可选女司机"功能实现女性乘客与司机双选模式,上车发现男性可免责取消 [20] - 强记女工装修队成立1年覆盖灯具安装等9大领域,解决独居女性上门服务的安全顾虑 [22] 商业模式痛点 运营质量缺陷 - 全女健身房存在器械重量偏小(侧重臀腿训练)、男性教练驻场等问题,实际与宣传的"全员女性"不符 [31][34] - 全女酒吧出现男性摄影师驻场、产品命名含性暗示(如"sperm")、侮辱性标语等违背女性主义初衷的现象 [37] - 全女民宿存在男性店主伴侣常住、全女租房被中介利用女性住户信息招揽男租客等安全隐患 [41] 商业可持续性挑战 - 深圳HalfBookstore女性书店运营198天仅售1161本书,因无法刺激到店消费而闭店 [45][46] - 全女健身房私教课价格较普通健身房高50%-60%(¥300-800 vs ¥200-500),筛选高端客群但流失大众市场 [49] - 消费者面临门店距离远(如17公里)、价格高(月卡¥298)、器械不全等现实障碍 [52] 行业发展趋势 - 某社交平台"全女"词条浏览量超1691万,讨论度15万,显示女性主义流量红利显著 [25] - 资本更关注盈利性而非性别属性,部分商家将"全女"作为营销噱头导致口碑下滑 [42][43] - 行业需平衡专属服务溢价与大众消费能力,解决服务质量与商业可持续性的根本矛盾 [49][52]
第一批「全女」经济,迎来倒闭潮
36氪· 2025-05-28 21:07
全女经济的兴起与现状 - "全女经济"指员工和服务对象均为女性的商业模式,如全女书店、酒吧、装修队等 [4] - 该模式借助女性主义讨论热度成为流量密码,在超一线/一线城市快速爆发 [8][35] - 社交平台数据显示全女服务热度前三为传统商业(40%)、活动空间(18%)、娱乐演出(16.4%) [9] 商业模式分类 女性专属空间类 - 全女健身房解决46.6%女性在混合健身房遭遇外貌评论的问题(71.9%来自男性),提供生理期冻结月卡等定制服务 [12][17] - 全女酒吧规避性骚扰风险,举办女性主题沙龙,酒单设计体现女性主体性 [18] - 全女书店女性作者作品占比超90%,弥补综合书店不足30%的现状 [23] 女性专属服务类 - 全女美发店解决女性与男Tony的沟通障碍,提供整洁环境 [25] - 滴滴推出女司机双选功能,解决网约车安全问题 [28] - 强记女工装修队成立1年覆盖灯具安装等多元业务,服务独居女性安全需求 [31] 商业模式困境 - 全女健身房器械重量偏小(侧重臀腿训练)、存在男性教练,收费比混合健身房高50%-60% [44][62] - 全女酒吧单价168元超市场水平但品控差,活动存在男性摄影师 [47] - 全女民宿出现男性居住者,全女租房被中介利用为招揽男租客的噱头 [52][53] 商业可持续性挑战 - 深圳HalfBookstore女性书店运营198天仅售1161本书,反映客流与消费量不匹配 [56][59] - BeauFit私教课5年内涨价50%(2980元→4480元/30节),筛选高端客群但流失大众市场 [62] - 消费者面临17公里通勤距离、298元月卡等高成本,复购率低 [63][66]
女性连第二性都不是吗?|一周新书推荐
新浪财经· 2025-05-27 11:11
文学出版行业 - 上海文艺出版社2025年4月将出版长篇小说《在山那边》,作者蒋韵曾获鲁迅文学奖等多项文学奖项,作品被译为多国文字 [4] - 南京大学出版社2025年5月将推出《我的艾米莉·狄金森》,该书在狄金森批评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由美国语言诗派代表诗人苏珊·豪撰写 [6] -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25年5月将出版女性主义理论著作《此性非一》,作者露西·伊利格瑞批判西方哲学中的男性中心主义 [8] 科技与社会议题 - 《夏娃》一书探讨人造子宫技术可能带来的伦理与社会议题,包括生殖权利、女性赋权等问题 [11] - 作者克莱尔·霍恩提出在人造子宫技术出现前,社会需要在多方面做出改变 [11] 历史研究领域 - 上海人民出版社2025年4月将出版《歧路彷徨》,聚焦明代中晚期江西及周边地区小读书人对思想文化格局的影响 [13] - 上海教育出版社2025年5月将推出《弃夫潜逃》,通过司法案卷研究1937-1949年北平底层妇女的自救行为 [17] 流行文化研究 -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25年5月将出版《关于偶像,一边纠结一边思考》,以女性主义视角分析日韩偶像文化现象 [20] - 该书探讨偶像人设、养成系偶像、女性偶像表达等话题,涉及异性恋结构、人格商品化等社会议题 [20] 科普读物市场 -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25年4月将推出《鸟事一堆》,这是北美畅销书《北美蠢鸟指南》的续作,涵盖全球六大洲59种鸟类 [22][23] - 该书以幽默风格介绍鸟类知识,同时提供科学事实与观鸟指南 [23]
我,网文作者,因为不「爱女」被开盒
36氪· 2025-05-26 08:01
网文行业现状 - 女性网文作者频繁遭遇网暴和"开盒"(个人信息泄露),主要因被读者指控"厌女"和"爱男" [3][6][13] - 典型案例:作者郑蓝生因8年前小说中男女主角恋爱经历差异被持续骚扰,家人遭举报且家庭住址被曝光 [6][7][8] - 作者周茜因创作内容被举报至公司HR,导致其删除全部作品并长期处于恐慌状态 [8][9] 创作环境变化 - "爱女文学"兴起:要求女性角色具备强大行动力、性缘关系退位,代表作品如《穿进赛博游戏后干掉BOSS成功上位》 [17] - 创作禁忌清单形成:包括禁止描写女性生理弱势、禁止有性经验男性角色、禁止雌竞、禁止女性依赖男性解决问题 [23] - 作者为规避风险大幅修改内容,导致剧情逻辑性下降,作品从权谋文转变为平淡甜文 [29] 平台与商业化影响 - 晋江文学网等平台出现明显题材变迁:校园文和甜宠文占比提升,宅斗/宫斗类作品因"雌竞"指控衰落 [36][37] - 2023年全网新增网文作品达420万部,行业竞争白热化 [35] - 读者低龄化特征显著:14-21岁用户占比达39%,推动内容偏好变化 [36] 读者行为分析 - "排雷"行为极端化:从内容批评发展为造谣式排雷和旧作追溯,导致作者洛拾意两度自杀未遂 [41][42] - 网暴参与者多为学生或初入职场的年轻人,其行为反映出现实认知局限与表达失语 [45][47] - 平台应对:晋江更新版规禁止6类违规排雷行为,包括虚假排雷和三次元排雷等 [43] 行业矛盾与趋势 - 核心矛盾:商业化要求取悦读者与创作自由之间的冲突,导致作品同质化严重 [35][48] - 作者应对策略分化:部分转战男频创作,部分选择完全迎合读者偏好 [31][33] - 长期影响:网文质量下降,老读者感叹"现在的文都不够劲儿",优质作者创作活力受抑制 [47][48]
短视频世界的性别调换,女孩们发起了一场“主体革命”
钛媒体APP· 2025-05-05 22:36
性转文学现象概述 - 互联网兴起性别调转创作浪潮,女性通过互换男女典型处境表达对社会平等的期望[1][2] - 创作形式包括图画、视频、短文及实体产品如喉结罩,旨在颠覆传统性别角色[1][3] 创作内容与手法 - 女性创作者将男频小说中的女性形象替换为男性,塑造胸大腿长、依附女主角的男性角色[3][4] - 短视频平台出现"重生之母系社会"系列,模仿油腻男性行为以反讽现实性别不平等[5][7] - 语言层面自创"公公爸爸"等词汇,对抗传统脏话中的女性歧视[7] 创作动机与社会批判 - 创作者受男频小说中女性形象扁平化刺激,引用上野千鹤子观点批判强者对弱者的想象力缺失[4] - 通过喉结罩等符号化设计,影射现实中对女性身体的规训,如农家女"收留"仙男等社会事件改编[8][11] - 创作目的包括激发女性主体意识,但部分作品被质疑仅复制压迫而非推动平权[16][19] 用户互动与市场反馈 - 性转内容以女性用户为主(粉丝占比超90%),男性受众接受度低且易引发争议[17] - 评论区形成共创文化,用户补充创作并追求"更刺激"的表达[12] - 实体化尝试如喉结罩面临商业化挑战,多数女性认为其具有冒犯性[17][19] 行业发展趋势 - 早期女尊小说聚焦爱情叙事,当前性转创作更强调主义表达,弱化情感线[12] - 部分创作者探索内容升级,如客观呈现男性缺点或开发功能性喉结罩产品[20] - 行业呈现小众化特征,但对女性叙事权实践具有标志性意义[21]
国产剧三十年欠下的女性情绪,短剧一次还完
虎嗅· 2025-04-22 19:26
短剧与长剧的内容特征对比 - 短剧内容以“香艳”和直接的“性张力”为显著特征,例如剧中出现“睡一个”、“你脸红了”等主动调情台词,以及《宫墙厌》中带有SM风情的女主行为 [1] - 长剧风格偏向“精致性冷淡”,例如《雁回时》中女主形象“骨瘦嶙峋,实在谈不上香艳”,与短剧形成鲜明对比 [1] - 短剧在身体展现上更为大胆,持续供给裸露内容,如《坠入春夜》中角色露长腿、《好一个乖乖女》中快速滚床单的情节,而国产长剧上一次大面积裸露需回溯至2014年的《武媚娘传奇》且播出受限 [2] 女性主义叙事演变 - 国产剧女性叙事经历了从“负空间”压迫到解除规训的演变,2013年左右的剧集如《咱们结婚吧》将女性角色渲染为“大龄剩女”,强调理解与妥协 [4] - 2015年后长剧开始正视女性困境,推出如《我的前半生》《三十而已》等作品,但叙事处于“爽感真空期”,情绪上缺乏安慰结构,使观众承受过久 [5] - 2023年起短剧成为女性主义叙事新载体,其核心是“我不要对,我只要赢”,通过让女主自带金句光环、男主工具化,实现快速情绪补偿 [6] 短剧流行的市场逻辑与用户需求 - 短剧的制作底层逻辑是成熟的“情绪配比系统”,采用“痛点回填式产品拼装”模式,直接满足观众被长剧压抑多年的情绪代偿需求 [6] - 短剧提供的“下沉女性主义”虽存在叙事矛盾(如女主仍需借助男主力量),但因其将结构问题包装为“个人选择”,提供了“止疼”般的体验感,更易被市场接受 [3][7][8] - 短剧中的“香艳”元素被赋予女本位含义,成为女性夺回身体自主权、展现支配权的快速路径,与过往“男凝”下的意淫式展现形成区别 [2][6] 行业发展趋势与内容创作转向 - 短剧正快速进化,已出现像《鹅绒雪》这样完全基于女性欲望美学的作品,将女本位的香艳元素进一步提升 [2] - 行业内容创作从长剧的“讲道理”转向短剧的“情绪最大化”,短剧非人语法的背后是加载了“国产剧过去30年烂剧的加速度”,反映了观众情绪的暴力反弹 [6] - 短剧流行标志着叙事核心从长剧向短剧转移,代表作包括《招惹》(小妈文学)、《东栏雪》(女A男O)等,牵引出新一波女性主义创作风潮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