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

搜索文档
大阪世博会广西活动周开幕 展现八桂风韵
人民日报· 2025-06-13 05:59
活动概述 - 2025年日本大阪世博会中国馆广西活动周于6月11日在日本大阪梦洲人工岛世博园中国馆开幕,展示了"秀甲天下壮美广西"文化旅游品牌形象 [1] - 活动包括特色文艺演出、非遗技艺互动等,获得出席嘉宾高度赞誉和现场观众广泛关注 [1] - 开幕式由广西文化旅游数字推广大使"刘三姐数字人"主持 [1] 文艺演出内容 - 开幕式演出包括歌舞《山歌敬亲人》、木偶表演《楼台会》、女子群舞《茗香萦桂》、民乐演奏《三姐的歌谣》等 [1] - 演出结束后,演员分为木偶、芦笙、独弦琴三组在不同区域继续表演 [1] - 后续表演包括木偶剧《醒狮献瑞》和《楼台会》、芦笙表演《跳坡》《侗寨狂欢夜》、独弦琴弹奏《过桥风吹》《山歌好比春江水》等 [1] 非遗展示活动 - 在中国馆一层绿水青山非遗展区每天展示木偶、团扇、刺绣、陶艺等传统手工艺 [2] - 举办漓江画派精品展,组织拓印制作、民族服饰体验等互动活动 [2] - 在中国馆外开放区域每天进行2-3场小型文艺演出,结合少数民族风情与地方戏曲 [2] 活动规模 - 开幕式系列活动吸引了近100人参加,包括广西壮族自治区领导、中国贸促会领导、中国驻大阪总领馆代表等 [2] - 活动持续至6月13日,在中国馆内外固定时段进行展演 [1]
大丰瓷刻:瓷器上的“刺绣”
新华网· 2025-06-11 16:18
大丰瓷刻的历史与起源 - 江苏大丰民间自古有借碗盅习俗,为区分所属而在碗盅底部凿刻姓氏或记号,后发展为在壁面凿刻花草、动物及人像,形成大丰瓷刻技艺 [2] - 2021年5月大丰瓷刻被列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2] 大丰瓷刻的工艺特点 - 以瓷器为载体,工具为钢凿和铁锤,利用瓷器质地与崩瓷效果,结合深浅、疏密、长短、粗细、虚实等凿刻技法与刀法 [2] - 核心工艺流程包括设计、渡稿、雕刻、赋色、整理、装饰,其中雕刻环节精度要求极高,需留瓷技艺精准匹配设计稿样 [2] 传承人陈银付的技艺创新 - 作为第五代传承人,陈银付将油画、国画、书法等技法融入瓷刻,总结出点刻、单划线、深色釉雕、瓷刻巧雕等特色技艺 [3] - 其作品兼具书画笔墨之韵与金石雕刻之趣,通过30余年实践提升了艺术表现力并拓宽表现形式 [3]
平陆运河风物志㉚ | 烟墩大鼓震岭南
广西日报· 2025-06-09 10:04
3 UDDOD WHB UTF ITHER 4 1 P 烟墩大鼓配以锣和钹一起表演。施国辉 摄 在钦州市灵山县烟墩镇,一面高3.3米、直径1.8米、重达2吨的大鼓,堪称"烟墩大鼓之最"。其庞大身躯可供七八人围鼓挥槌,每次出场都需吊车起装, 鼓声轰鸣时,整个村庄的空气都随之震颤,令人惊叹不已。 这面"鼓王"的鼓身,取材自缅甸红木,由3位师傅历时3个月,于2018年精心制成。 "听!镗镗镗,高音鼓;轰轰轰,中音鼓;嘣嘣嘣,低音鼓。"五月下旬,在烟墩镇大鼓工坊,烟墩村大鼓队队长叶高击打不同鼓面,向记者展示。 高音鼓腔似萝卜,音亮清扬如裂石流云;中音鼓腔如鹅蛋,声势爆发若惊雷劈山;低音鼓腔类水缸,鼓声浑厚如洪钟大吕。三鼓齐鸣,声浪撼天动地, 直击灵魂。 烟墩自古就流传着大鼓的神秘传说。 据记载,此地古时属骆越、南越、西瓯等族交界地带,人烟稀少,猛兽频出。为驱兽避险,先民创制大鼓。每当猛兽嚎叫来袭,村民便聚于烽烟墩台, 擂鼓鸣炮,声震之下,猛兽惊遁。 明清时期,烟墩大鼓逐渐演化并盛行。地处两广交界要塞的烟墩,在战乱中成为义军和官兵频繁争夺之地。各村依托烽烟墩台上的鼓声联络、传递警 报,守望相处。敌情缓急不同,鼓点的快慢 ...
文化中国行丨从宫廷御用到“寻常百姓家” 景泰蓝为啥这么美
央视新闻· 2025-06-06 09:08
景泰蓝工艺特点 - 景泰蓝学名为"铜胎掐丝珐琅",采用细扁铜丝在铜胎上捏出图案并填充珐琅釉料,经烧制、磨平、镀金制成,外观晶莹鲜艳 [1] - 名称源于明朝景泰年间制作技艺成熟且釉色以蓝色为主 [1] - 制作全程依赖手工,机器无法替代 [3] - 铜丝弧度与疏密调整完全依赖工艺师经验手感 [5] - 人物题材制作难度最高,细微偏差(如0.5毫米)即影响整体效果 [7] 核心制作流程 - "点蓝"步骤通过吸管控制釉彩流速,在铜丝间隙模拟国画晕染效果 [9] - 单件作品需至少重复三遍点蓝烧制过程("三烧九转"),使釉料与铜丝齐平 [13] - 釉料经多次烧制后形成永不褪色的宝石光泽 [13] - 色彩调配技术显著进步,从最初五六种发展至可定制化调色 [15] 应用场景演变 - 明清时期为宫廷御用工艺品 [15] - 现代应用场景扩展至建筑装饰、家居摆件、日用首饰等领域 [15]
汉吉福门神(非物质文化遗产):千年技艺,百年传承
搜狐网· 2025-06-04 21:29
公司概况 - 汉吉福年画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与深厚的文化底蕴赢得消费者青睐 尤其是精美的门神画作成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典范 [1] - 公司拥有国家级、省级知识产权800多项 产品被武汉博物馆收藏并远销港澳台及东南亚地区 [9] - 汉吉福年画制作技艺被评为东西湖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受到《武汉宣传》、长江日报等党媒重点报道 [9] 产品与技术 - 门神画采用纯手绘于丝绢的工艺 使用天然矿物颜料上色 金色部分采用纯度98%以上的金箔堆贴形成立体效果 每幅画耗时数月完成 [5] - 秦琼敬德门神开脸设计独特 面部表情威严中带有慈祥 眼睛设计具有"旺相"效果 秦琼表情冷峻英武 敬德怒目威慑 [7] 市场表现 - 秦琼敬德门神相关视频全网浏览量达9000多万次 胶印年画门神全网及线下销量突破800万套 在陕西、山东、福建、广东等地热销 [9] - 产品线包括高端手绘作品和大众化胶印版本 满足不同消费群体需求 [5][9] 文化传承 - 门神文化源自秦汉时期 隋唐时期秦琼敬德成为主流门神形象 承载忠勇正义的价值观 [2] - 公司积极参与端午非遗演出、锦绣长江非遗展等20余场活动 推动非遗文化传播 [10][12] - 开展"非遗进校园"研学活动 覆盖武汉市多所高校 让大学生接触传统文化 [12] 行业地位 - 汉吉福门神成为年画创作行业标杆 以精湛技艺和文化内涵引领行业发展 [14] - 公司通过现代传播手段(如短视频)与传统工艺结合 使非遗文化焕发新生 [9][14]
非遗遇上端午节:嘉兴民俗活动打造传统文化新体验
新华社· 2025-06-01 22:33
嘉兴端午民俗文化节活动 - 嘉兴端午民俗文化节已进入第十九个年头,今年活动涵盖"1+5"系列,包括开幕式及五个配套活动[1] - "中国古镇看嘉兴"品牌推出18个古镇集市及非遗巡游展示,精选符合端午文化内涵的非遗项目[3] - 活动包括龙舟竞渡、端阳大集、民俗体验、古镇游览和文明润心等多元化内容[1] 非遗文化展示与传承 - 五芳斋粽子制作技艺传承人现场教学四角粽包裹技法,体现嘉兴特色粽文化[3] - 历本袋(香包)制作技艺传承人创新产品形式,开发车挂、家居装饰等新应用场景[5] - 乌镇竹编传承人钱继怀制作的竹制小哨子受到儿童喜爱,展现传统工艺新活力[7] 非遗展演与互动体验 - 非遗集市设置裹粽子体验区,吸引大量游客参与互动[3] - 一天三场的非遗展演活动呈现嘉兴地方特色曲艺、戏剧和舞蹈表演[7] - 集市与演出相结合,动静结合展示嘉兴端午独特魅力[7] 非遗传承现状 - 五芳斋粽子制作技艺传承人指出近年民众对非遗文化的关注度提升[3] - 历本袋制作技艺通过家庭传承,传承人子女参与辅助工作[5] - 传统工艺创新改良适应现代消费需求,如竹编产品针对儿童市场开发[7]
我看漳州布袋木偶戏(说说我家乡的非遗)
人民日报· 2025-05-31 06:22
漳州布袋木偶戏的历史与文化价值 - 漳州布袋木偶戏历史悠久,可追溯至晋代,并在2006年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1] - 漳州古城记忆馆中展示了相关历史记载,如《拾遗记》描述的木偶表演技艺 [1] - 木偶戏表演融合闽南特色剧目、音乐和服饰,具有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 [1] 漳州布袋木偶戏的表演特点与技艺 - 表演者通过指掌直接操纵木偶,对灵活性和掌控能力要求极高 [1] - 木偶戏能表现传统戏剧的唱、念、做、打和情感表达,还能完成舞台戏难以实现的特殊动作 [1] - 专业培训耗时较长,需大量练习才能使木偶表演栩栩如生 [1] 漳州布袋木偶戏的现代发展与创新 - 传统表演形式为庙会现场的《三国演义》等剧目,现代则融入新颖题材和多媒体技术 [2] - 最新编排剧目如《哪吒闹海》受到观众期待,显示行业在内容创新上的努力 [2] - 木偶戏已成为漳州的文化名片,引发外地游客的关注与讨论 [2] 漳州布袋木偶戏的社会影响与传承 - 木偶戏是漳州庙会活动的核心内容之一,具有凝聚社区和传承文化的作用 [1][2] - 表演场景(如端午节活动)结合龙舟比赛等传统习俗,增强文化体验的丰富性 [1][2] - 年轻一代通过家庭活动(如祖孙共同观看)接触并传承这一非遗技艺 [1][2]
守护千年技艺 传承文化根脉——长森源坚定推进非遗保护与弘扬
中国食品网· 2025-05-30 11:03
公司使命与定位 - 公司自2012年成立以来始终以"传承中国红参文化,打造中国红参品牌"为使命 [1] - 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企业发展深度融合,文化责任成为推动红参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 [1] - 通过挖掘传统红参制作技艺,树立文化赋能品牌的行业典范 [1] 红参文化传承体系 - 2017年推动成立国内首个"中国红参文化传承基地"和"中国红参文化研究中心",系统性保护红参文化 [3] - 2025年打造"中国红参展厅",以可视化方式传递人参文化精神 [3] - 公司文化积淀成为《红参物语》著作的重要素材来源,该书系统梳理红参文化历史脉络与社会价值 [3] 非遗保护里程碑 - 2025年"长白山红参制作技艺"成功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4] - 公司生物科技总经理金辉被认定为该非遗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 [4] - 申遗成功标志公司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获得社会高度认可 [4] 文化战略理念 - 公司认为非遗传承是延续民族文化根脉与希望的关键 [6] - 根植文化是企业行稳致远的基础,非遗能为品牌注入持久生命力 [6] - 非遗传承不仅是技艺延续,更是文化自信的体现 [6]
端午节一起去吴山城隍阁逛庙会
杭州日报· 2025-05-30 10:47
城隍巡游活动安排 - 2025年端午节期间杭州城隍庙将举办"城隍巡游"民俗非遗活动 [1] - 活动时间为5月31日8:30开始仪仗队列阵 9:00正式巡游 11:00返回城隍阁 [1] - 巡游路线为粮道山至河坊街 沿途设置舞龙舞狮表演和互动环节 [1] - 活动包含武术表演 民俗表演 国风舞蹈等节目 [1] 景区运营信息 - 城隍阁景区5月31日开放时间为8:00-20:00 [2] - 游客需通过官方微信公众号预约购票方可入园 [2] - 活动期间华光巷河坊街入口和粮道山景区入口交通将受影响 [2] 交通出行建议 - 自驾游客需注意现场交通引导 [2] - 公共交通可选择地铁7号线至吴山广场站或附近公交站点 [2]
英媒:滚奶酪比赛应被列为英国文化遗产吗?
环球时报· 2025-05-30 07:13
滚奶酪比赛的文化遗产地位 - 滚奶酪比赛是英国格洛斯特郡的传统活动 参与者追逐7磅重的双格洛斯特奶酪下山 获胜者赢得奶酪并可能受轻微脑震荡 [1] - 英国政府将于今年夏天公开征集国家活态文化遗产名录提名 滚奶酪比赛可能入选 与莫里斯舞 哑剧表演等并列 [1] - 编制名录是英国加入联合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要求 英国去年才批准该公约 [1] 英国非遗现状与争议 -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收录约150个国家与地区的非遗项目 但英国目前无一入选 [1] - 部分传统起源故事存疑 滚奶酪最早记载仅追溯到19世纪20年代 [1] - 文化遗产会演变 如奶酪节曾包含摔跤等项目 未来可能改用纯素配方 部分习俗如五月柱舞曾遭禁止后复兴 [1] 政治与地方因素影响 - 英国政府需与苏格兰 威尔士等地达成妥协 允许各地自行编制名录 但担心选择偏差加剧联合王国内部紧张 [2] - 政府近期无计划申报联合国名录 因顾虑"赢家寥寥而输家众多"的局面 [2] 专家观点与活动现状 - 民俗专家认为分类有助于保护传统 但警告过度限制可能扼杀其生命力 [2] - 滚奶酪比赛的安全隐患在于过度拥挤 1993年曾导致15人重伤 联合国认可可能加剧该问题 [2] - 活动已具国际影响力 成千上万人全球参与 BBC无人机直播 2023年获胜者为德国人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