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文化遗产保护
icon
搜索文档
2025白塔夜话系列活动启幕,两大文化项目落户西城
新京报· 2025-09-28 11:19
据介绍,本届"白塔夜话"除主会场活动外,还包含3个街区联动和文化探访活动,重点围绕"品牌赋能 +场景落地"双主线展开。 街区更新促消费活动以白塔寺、大吉巷、法源寺三个历史文化街区为载体,覆盖西城区酒店、博物馆、 景区等文旅业态,推动"文化+商业+旅游"融合促消费,发挥文保与更新的协同效应。活动还将组织文 化大V分批探访西城区重点文物活化项目,吸引全民参与文物活化实践,探讨活化利用新路径。 活动现场发布了两大文化项目。全国首个"人类命运共同体文明交流对话基地"落户西城。该基地由西城 区与中国传媒大学联合推动,依托该校人类命运共同体研究院构建双向赋能机制。研究院以海外研究中 心与跨领域专家资源,为西城文化国际传播、文旅对接提供支撑;西城区凭借区域文化资源,为研究院 调研、交流提供保障,助力"开放型文化强区"建设。 "都之始"文化遗产保护专项基金举行成立仪式。该基金由北京京企中轴线保护公益基金会与西城区政府 共同发起设立,基金来源全部通过社会募集方式筹集,将专项用于支持西城区内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文 物保护利用、文化遗产宣传教育、非遗活态传承、"文化遗产+旅游"特色活动等,为北京老城保护与文 化遗产传承提供新的支持机 ...
瓷都上云
腾讯研究院· 2025-09-26 18:13
腾讯探元计划与景德镇文化遗产数字化 - 腾讯探元计划是推动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的共创孵化项目 专注于资助从0到1的原创性前瞻性项目 [2] - 探元计划2024选择在景德镇资助基于时域技术的陶瓷数字化光学孪生解决方案 旨在建立千馆万瓷陶瓷文化遗产数字资产版本库 [2] 景德镇历史地位与转型发展 - 景德镇瓷器在千百年中外贸易史上占据重要位置 改革开放后仍为国家出口创汇做出贡献 [3] - 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十多个国有瓷厂关停并转 2009年因高岭土枯竭被列为资源枯竭型城市 制瓷业从集体化大生产退回到分散小生产模式 [6] - 2017年九景衢铁路通车 2023年昌景黃铁路开通 高铁进入景德镇 2022-2024年游客人数增速超30% 2024年接待游客超6000万人次 是常住人口40倍 [6] 御窑厂考古与文物修复 - 御窑厂专为明清皇家烧造御用瓷器 落选瓷器因瑕疵被砸碎销毁埋藏 遗址碎瓷片数量达数千万至亿计 堆积深度3-20米 [9][11] - 考古专家发掘修复约800件珍贵文物 包括明成化半成品斗彩鸡缸杯(其传世珍品2014年拍出2.8亿港币)和明成化素三彩鸭形香薰炉岁岁鸭 [12][14] - 御窑博物院建立全球首个古陶瓷基因库 为出土文物建立数字档案 包含造型纹样色彩胎釉装烧款识等8大核心信息及全球关联馆藏数据 [16][20] 数字技术应用与创新 - 千馆万瓷项目通过时域光学孪生技术进行高精度光学采集 构建瓷器数字资产库 已部署四套专业设备24小时不间断运行 [22][23] - 技术通过多光谱时序扫描与动态光场建模 还原陶瓷表面冰裂纹釉变渐变等细节 累计完成1万多件数字化采集 为15家机构提供高保真数字化服务 [22][27] - AI技术辅助二维三维碎瓷片比对拼接 提升修复效率 古陶瓷基因库未来将开放共享给全球研究者解析文明变迁 [15][20] 当代陶瓷艺术与品牌创新 - 三宝村制瓷历史追溯至五代时期 2010年后国内外艺术家进驻形成多元化创意社群 设计师汤远卓2016年创立融白品牌探索传统陶瓷当代化 [29][31] - 品牌从自然中获取灵感(如藻绿釉源自水藻 岩灰釉取材岩石机理) 通过现代设计语言将传统技艺延伸为现代生活美学 [32][36] - 景德镇新兴品牌坚持原创风格 将传统制瓷技艺与当代设计结合 创造兼具文化底蕴和现代需求的作品 让陶瓷艺术走进日常生活 [36][37] 城市文化生态与矛盾融合 - 景德镇呈现御窑厂传奇与老城街巷并存 艺术家世外桃源与游客热潮并存 千年技艺传承与数字化创新并存的多重矛盾张力 [39] - 传统匠人与年轻新潮理念碰撞激发个体创新和市场活力 乐天陶社市集为避游客从市中心迁至10公里外乡村 [6][39]
数览“十四五”时期考古工作成就 文化遗产在保护中利用、成果惠及更多群众
央视网· 2025-09-26 16:44
全国“十四五”期间考古工作成就 - 系统推进21个"考古中国"重大项目并扎实开展1284项主动性考古项目[4] - 在人类起源、农业起源、文明起源等关键领域取得新进展[4] -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提出文明定义和古国时代划分的中国方案[4] - 通过"考古中国"重大项目发布32期共107项考古成果[7] 考古发现与研究成果 - 西藏旧石器时代研究、长江下游区域文明模式研究等取得新发现[7] - 考古成果展示了百万年人类史、一万年文化史和五千多年文明史[7] 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体系 - 全国构建由150处大遗址、65家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和240余座遗址博物馆组成的中华文明标识体系[9] - 四川省建成三星堆、金沙等4处国家考古遗址公园[11] - 三星堆博物馆新馆、罗家坝遗址博物馆已开放运营,江口沉银等博物馆加速建设[11] 文化遗产活化与区域发展 - 四川省打造"东坡行旅"等文物主题游径,将单个遗产保护升级为文化线路活化[11] - 以三星堆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为引领,推动文化遗产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11] 城市考古与文物保护政策创新 - 成都市首创"先考古、后出让"的考古前置模式,有效保护地下文物[13] - 出台国内首个文化遗产保护"容积率"奖励政策,保留的文物建筑不计入容积率和建设密度[13]
文旅新探·秋游新疆|新疆库车:聆听千年丝路回响
新华社· 2025-09-25 20:58
历史文化资源 - 库车市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拥有180处文物,其中包括2处世界文化遗产、11处国家级和41处自治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4] - 苏巴什佛寺遗址始建于魏晋时期,是重要的佛教遗址,唐代高僧玄奘曾在此驻锡讲经 [3] - 克孜尔尕哈烽燧是始建于汉代的军事设施,为世界文化遗产,是汉代长城防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8] 旅游设施与开发 - 龟兹魏晋遗址博物馆是新疆首座地下遗址博物馆,展示汉式砖室墓群,地上龟兹博物馆于今年免费开放 [7] - 库车市启动“拯救老屋行动”等保护工程,对晚清和民国初期的古民居进行修缮,使其成为旅游资源 [13] - 在龟兹小巷等老城区,当地居民利用老屋开设家庭茶馆等商业设施,因游客增多而生意红火 [13] 旅游活动与体验 - 库车老城夜间有萨玛瓦尔舞等迎宾表演,为游客提供文化体验 [11] - 游客可在遗址和博物馆近距离观赏历史遗迹,感受文化积淀,例如在龟兹魏晋遗址博物馆能看到清晰的青龙、白虎等中国传统神兽纹样 [7]
“全国文化中心建设2024年度十件大事”,都有何来头?
新京报· 2025-09-25 20:22
日前,在2025北京文化论坛上,北京打造长城保护实践新样本、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彰显古都新韵、琉 璃河遗址考古取得多项重要突破、"爆款文创"引领文博新潮流等入选"全国文化中心建设2024年度十件 大事"。北京市文物局相关负责人向记者介绍了北京在长城保护、中轴线保护与传承、琉璃河遗址考 古、文创等领域的最新成果。 长城保护累计使用财政资金超5.8亿 长城(北京段)依托沿燕山和太行山山脉分布,延绵500余公里,从东至西横跨平谷、密云、怀柔、昌 平、延庆和门头沟六个辖区的明长城。北京段长城由于拱卫都城,防御体系完备,建造技术精良,是中 国有长城分布的15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中保存最完好、价值最突出、工程最复杂、文化最丰富的段 落。 北京中轴线纵贯北京老城南北,是北京城延续至今的历史文化重要代表,是体现中华文明五大突出特性 的重要标识。2024年7月27日,第46届世界遗产大会通过决议,将"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 杰作"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北京市文物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是一座里程碑,也是一个新的起点。北京市立足这 一崭新起点,出台《北京中轴线世界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制定《北京中轴线保护传承 ...
海门老街:从“小上海”到文化遗产新名片
中国新闻网· 2025-09-25 09:31
核心观点 - 海门老街是一条融合东西方建筑精华、延续海洋文化血脉的活态历史街区,正从历史上的“小上海”转变为台州的文化旅游新名片 [1][2] 历史与定位 - 海门老街始建于1387年,全长仅225米,随着海门港在清光绪年间开埠,逐步发展成为浙东南重要的商贸中心 [1] - 老街在2010年荣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奖,标志着其保护与价值获得国际认可 [1] - 2001年至2005年,由同济大学常青教授团队对老街进行精心修复,秉持“修旧如旧”理念,重现其历史风貌 [1] 建筑与文化特色 - 老街建筑风格独特,南侧为典型明清风格建筑,北侧则矗立着欧式立面的老宅,这种“南北异趣”的风格使其在近代赢得“小上海”的美誉 [1] - 老街是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交融的舞台,拥有微雕艺术、冬至“千叟宴”、七夕明制婚礼等民俗活动,让传统文化焕发新活力 [2] - 游客可在青石板路上品尝姜汤面、泡虾等地道小吃,选购“老街伴手礼”,感受独特的市井风情 [2]
从抢救、预防到监测 中国文化遗产保护经验为全球提供思路
中国新闻网· 2025-09-24 20:12
以丝绸之路遗址点兴教寺为案例,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研究员陈富龙展示了"天—空—地"多 模态遥感技术的创新应用。团队通过卫星SAR数据、无人机激光雷达与地基激光扫描协同,实现对兴教 寺黄土台塬地标位移形变及玄奘塔倾斜的精准监测,让"太空眼"成为遗产防灾的"千里眼"。 北京建筑大学测绘与城市空间信息学院副院长侯妙乐团队采用的实景三维建模技术,已在大足石刻千手 观音虚拟修复、云冈石窟第18窟语义建模、北京中轴线申遗等项目中落地。她表示,未来将进一步推动 文化遗产数字化向智能化升级,为全球遗产保护提供"时空认知+智能计算"的中国方案。 中新社北京9月24日电 (记者 应妮)布达拉宫的监测系统,如同为古建筑配备"保健医生";"天—空— 地"多模态遥感技术的应用,实现对兴教寺和玄奘塔的精准监测;故宫博物院院藏《蒋懋德画山水图贴 落》虚拟修复交互体验,让公众了解文物修复过程……2025北京文化论坛"科技赋能文化遗产保护传 承"专业沙龙24日在此间举行,与会专家分享的案例备受关注。 9月24日,参与2025北京文化论坛"科技赋能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专业沙龙的嘉宾参观故宫博物院大高玄 殿数字馆。 中新社记者 赵文宇 摄 ...
全球专家聚首北京文化论坛 探讨数字化技术如何赋能文化遗产
环球网· 2025-09-24 10:49
数字化技术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应用 - 数字技术使文化遗产管理更精准科学 成为文物监测和修复的关键工具[3] - 智慧博物馆采用虚拟现实和体感互动技术打造沉浸式展陈空间 2024年全国博物馆推出1.2万个线上展览[3] - 卫星遥感和雷达传感技术应用于马丘比丘等考古遗址的大尺度探查与分析[3] 国际文化遗产数字化合作案例 - 法国展示世界文化遗产保护计划 包括肖维岩洞360°全景影像技术[3] - 推动敦煌遗书等流失海外文物的数字化回归 搭建面向世界的文物数字化展示平台[9] - 深化在文物数字化保护 风险监测预警和标准制定等方面的国际合作[9] 中国文化遗产数字化成果 - 故宫博物院数字文物库已公开超过10万件(套)文物 院藏文物总数达195万件(套)[6] - 敦煌研究院完成300个洞窟数字化采集 200个洞窟数据处理 总数据量超过500TB[6] - 北京中轴线"云上中轴"项目实现数字技术助力公众参与 为全球提供可复制的中国方案[6] 前沿数字技术实践 - 采用3D图像技术 数字孪生和VR沉浸式体验增强文化遗产展示效果[7] - 运用生成式人工智能和智慧导览技术提升文化遗产管理能力[7] - 数字化技术正在全面重塑文化遗产的保护 研究和展示方式[9]
数字化守护文明瑰宝
经济日报· 2025-09-24 06:16
北京市东城区委书记孙新军表示,要始终以系统思维推进文化遗产保护,在保护对象上突出全要素,在 保护主体上突出全覆盖,在保护过程中突出全周期,努力实现文化遗产永久保存、活态传承和永续利 用。"系统性保护的着眼点在于整体保护,我们将文化遗产与城市视为有机整体,推动从单点保护向历 史文化街区、景观视廊、人文生态的延伸。系统性保护的落脚点在于价值激活,算大账、不纠结小账, 我们将文化遗产系统保护与城市规划、民生改善、产业升级紧密结合,嵌入城市发展大系统,让历史文 化与现代生活融为一体。" 故宫博物院副院长朱鸿文表示,新时代,故宫博物院的使命就是真实、完整、负责任地传承故宫承载的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数字故宫建设已将近30年,到目前为止,已建成一网、一库、一平台的架构。"故 宫藏品195万件,目前已采集100多万件。未来我们计划用10年到20年的时间,使故宫的195万件文物都 得到数据信息采集,之后共享给公众。" 敦煌研究院副院长、文物数字化研究所所长俞天秀介绍,敦煌研究院从上世纪80年代末就开始探索数字 化保护,以期实现敦煌石窟的永久保存,永续利用。截至目前,敦煌研究院已经完成300个洞窟的数字 化采集,200个洞窟的数 ...
发现80周年,琉璃河遗址考古研究联盟成立
新京报· 2025-09-23 12:06
联盟成立与合作协议 - 北京市考古研究院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故宫博物院考古部共同发起成立琉璃河遗址考古研究联盟并签署共建协议 [1] - 联盟各方将本着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同创新、合作共赢的原则深化合作 [6] - 合作重点包括联合开展考古发掘与研究、加强科技考古与文物保护合作、推动成果转化与价值传播、促进人才培养与交流 [6][7] 琉璃河遗址的历史与价值 - 琉璃河遗址是京津冀地区极为重要的西周时期考古遗址,是研究北京早期城市发展、燕国历史文化与南北文化交流的关键实证 [3] - 遗址于1945年首次被发现,经过多次考古发掘,于1988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3] - 2021年出土的作册奂器及其铭文是北京建城史最早的出土文献,实证北京3000余年的建城史 [5] - 深化对琉璃河遗址的发掘与研究对实证北京三千年建城史、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义 [6] 近期考古成果与荣誉 - 2019年琉璃河遗址以新时代的考古理念和方法开始新一轮考古工作 [5] - 2021年琉璃河遗址考古取得重大收获,为北京地区三千年建城史提供了最早的文物证据,并被评为中国百年百大考古发现 [5] - 2022年7月,琉璃河遗址考古新发现获评全国文化中心建设2021年度十件大事,同年琉璃河国家遗址公园被列入第四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立项名单 [5] - 2024年琉璃河遗址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2025年入选202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