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遗产保护

搜索文档
一起守护“记忆里的中国”(评论员观察)
人民日报· 2025-06-05 05:56
文献遗产保护与利用 - 湖北省博物馆编钟乐团假期每天演出6-7场,开放夜间演奏场次以满足游客需求[1] - 随州曾侯乙编钟完整保存2400多年前音乐智慧,铭文与音响互通互证,被称为世界首部有声"音乐教科书"[1] - 少林寺近500通碑碣跨越1400多年历史,串联中国佛教史与全球文明交流史[1] - 郑和遗存布施锡兰山佛寺碑记载1409年海上丝绸之路文明对话[1] 世界记忆名录与中国文献遗产 - 中国已有18项文献遗产入选《世界记忆名录》,包括甲骨文、《黄帝内经》、苏州丝绸技术图谱等[2] - 文献遗产被比作串联华夏文明的丝线,代表中华民族精神标识并提供跨时空思想启迪[2] - 少林寺运用虚拟现实和裸眼3D技术为碑碣打造沉浸式展览[3] - 广东创排民族歌剧《侨批》,福建摄制纪录片《走近侨批》推广侨批档案[3] 文化遗产的国际价值 - 布施锡兰山佛寺碑见证中国与斯里兰卡1409年以来的友好交往[3] - 文化遗产入选世界记忆促进文明对话,展现中华文明的包容与创新[3] - 联合保护行动被视为搭建文明理解桥梁的实践[3]
【西安】在城市更新中守护好文化遗产
陕西日报· 2025-06-04 06:28
城市更新与历史文化保护 -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持续推进城市更新行动的意见》,要求建立以居民为主体的保护实施机制,推进历史文化街区修复和不可移动文物修缮 [1] - 西安城墙通过科技赋能、品牌活动等方式实现历史文化遗产的创造性转化,秉持"最小干预"原则进行保护 [2] - 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以遗址保护为基础,通过科学规划呈现宫殿遗址格局,成为融合历史与休闲的公共空间 [3][4] 文化遗产数字化管理 - 西安城墙数字方舱综合管理平台整合文物保护、文旅运营等4方面数据要素,运用大数据、数字孪生等技术实现全方位监测 [2] - 平台设置绿黄橙红4色分级预警机制,数字化呈现预防性保护标准 [2] - 通过物联网监测和AI智能体提升管理效率,实时显示13.74公里城墙全域数据模型 [2] 文化IP活化与创新利用 - 2025乙巳蛇年"长安灯会"在西安城墙等3地同步点亮万盏花灯,结合盛唐主题灯组、国潮集市等活动吸引游客 [2] - 西安探索"四个结合"保护理念,形成大唐西市博物馆"民营资本投资模式"和大明宫"集团运作模式"等创新路径 [4] - 西安市编制《西安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等专项规划,明确传承古都的空间发展形态 [4] 文旅融合与城市发展 - 西安城墙日均接待大量游客,城墙下市民活动形成古今交融的生活场景 [1] - 大明宫遗址公园被游客评价为兼具历史教育与亲子休闲功能的"遛娃好去处" [4] - 西安通过遗址合理利用实现"相融共生",如大唐芙蓉园等景点联动提升文旅吸引力 [2][4]
德国陆续归还部分国家流失文物
人民日报· 2025-06-04 05:26
同年,普鲁士文化遗产基金会还宣布将向喀麦隆、纳米比亚和尼日利亚归还德国在殖民期间掠夺的文 物,包括对喀麦隆人意义非凡的恩贡索母神雕像。 2023年,德国向墨西哥归还75件文物,首批归还的40件文物中包括奥尔梅克文化石像,其历史可以追溯 到约公元前1200年至公元前600年。墨西哥文化部前部长弗劳斯托表示,德国归还这些文物是双方共同 保护墨西哥文化遗产的例证。 意大利政府和德国普鲁士文化遗产基金会不久前签署了一项文物归还协议。根据协议,德国方面同意归 还意大利可追溯至公元前4世纪的普利亚珍贵文物,包括花瓶、装饰盘和古罗马别墅的壁画碎片。最近 一批归还的文物为德国柏林旧博物馆收藏的25件文物,这些文物很可能来自非法盗掘,目前均已回到意 大利。 德国文化国务部部长克劳迪娅·罗斯表示,文物保护的含义是保护形成身份认同的文物免遭掠夺、盗 窃、走私和非法交易,此次文物归还是德国和欧洲文化财产保护工作卓有成效的又一例证。意大利文化 部秘书长马里奥·图雷塔说:"与普鲁士文化遗产基金会签署协议是两国机构促进文化遗产保护合作的又 一范例。" 德国境内有大量来自其他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文物。近年来,随着多国加大对流失文物的追索力 ...
学习进行时|跟着总书记看中华文明之“最”
新华社· 2025-06-02 14:59
泱泱华夏,孕育了传承五千多年绵延不断的中华文明,有不少中华文明之"最"让人感到由衷自豪。跟着习近平总书记的足迹,一起感受中华文 明的魅力。 要把这些中华文化瑰宝保护好、传承好、传播好。 ——2025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洛阳龙门石窟考察时强调 从五千多年中华文明的传承中一路走来,"中国"二字镌刻在"何尊"底部,更铭刻在每个华夏儿女心中。 ——2024年12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二〇二五年新年贺词 要继续加强考古研究,提高文物保护水平,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提供坚实支撑,让中华文明瑰宝永续留存、泽惠后人,激 励人们不断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2024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孝感市云梦县博物馆参观出土秦汉简牍展时指出 良渚、二里头的文明曙光,殷墟甲骨的文字传承,三星堆的文化瑰宝,国家版本馆的文脉赓续……泱泱中华,历史何其悠久,文明何其博大, 这是我们的自信之基、力量之源。 ——2023年12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二〇二四年新年贺词 良渚遗址是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实证,是世界文明的瑰宝。在悠远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文明以独树一帜的创新创造、一脉相承的坚持坚守,树 立起一座座文明高峰。 ——20 ...
北京新版中轴线保护法规通过
快讯· 2025-05-30 12:48
智通财经5月30日电,北京市十六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七次会议30日审议通过了《北京中轴线世界文化遗 产保护条例》,自公布之日起实施。《条例》的修改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分别为:修改法规名称,体 现世界文化遗产定位;落实重要指示,加强国际交流合作和阐释展示;回应保护建议,进一步明确保护 管理制度;更新保护对象,为遗产保护提供更坚实的法治保障。 北京新版中轴线保护法规通过 ...
何以中国 | 凿石耀古今 薪火递千年
新浪财经· 2025-05-29 19:58
龙门石窟概况 - 世界上造像最多、规模最大的石刻艺术宝库,拥有2345个大小窟龛、近11万尊佛像、2800多块碑刻题记、70多座石刻佛塔 [1] - 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中国石刻艺术的最高峰" [1] - 位居中国各大石窟之首 [3] 历史背景 - 开凿始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前(493年),历经北魏、东魏、西魏、北齐、隋唐、北宋,累计开凿400多年 [3] 艺术与文化价值 - 每一尊造像、碑刻和装饰均为历史文化教科书,展示古代中国高度发达的文明与艺术创造力 [5] - 石窟寺艺术中国化的完成之地和集大成者,承载人类文明记忆 [10] - 2000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全人类共享的文化遗产 [11] 保护与修缮 - 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8] - 1997年开展奉先寺遗址考古调查与保护工作 [8] - 2001年加拿大国家美术馆归还罗汉像至龙门石窟研究院 [8] - 2007年完成卢舍那大佛面部修缮工程,包括除尘除污、封堵细缝 [8] - 2022年7月奉先寺完成时隔50年的大修,卢舍那大佛再现"真容" [8] 历史地位与影响 - 历经千年流转,承载厚重历史,在新时代重焕生机 [13]
“古文明对话促进全球进步”圆桌会在希腊举行,中希文明互鉴启迪未来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5-05-28 13:42
转自:北京日报客户端 当地时间5月27日,"古文明对话促进全球进步"圆桌会在希腊雅典卫城博物馆举办。来自中希政界、文 化界、智库代表共80余人出席活动,围绕"文化遗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古文明交流与文明互鉴""古文 明之光:北京与雅典的历史传承与现代创新"等议题展开深入探讨。 会议现场 中国外文局副局长于运全、中国驻希腊使馆公参赖波、希腊文化部长莉娜·门佐尼、雅典卫城博物馆馆 长尼古劳斯·斯坦波利迪斯出席开幕式并致辞。北京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主任余俊生为开幕式作视频 致辞。北京文化论坛主办方代表陈伟做北京文化论坛推介。意大利总统前文化顾问、爱琴文明专家路易 ·高塔尔作闭幕致辞。中欧美全球倡议发起人高大伟主持对话会。 于运全作开幕致辞 于运全在致辞中表示,中国与希腊虽山海远隔,但文明的力量让两国心心相印。中希两大文明的共通性 积淀和凝结着人类文明的共同价值,从中我们能够凝聚共识、汲取智慧。建议中希、中欧依托传统智慧 弘扬和平精神,充分阐释各国文化遗产所体现的和平追求,为消除战争提供宝贵思想资源;通过交流互 鉴应对共同挑战,使不同文明在超越意识形态差别的基础上兼收并蓄,为人类进步提供长久保障;借助 创新手段焕发文 ...
透视文物细节 刷新考古认知(推进文化自信自强)
人民日报· 2025-05-28 06:40
考古发现与文化遗产保护 - 中国社会科学院科技考古与文化遗产保护重点实验室发布7项重大成果,包括东周时期内蒙古中南部地区的人群互动、中国早期泡碱玻璃的源头与传播、青海省乌兰县泉沟一号墓出土王冠保护修复等 [1] - 实验室下设18个子实验室和5个联合实验室,涉及碳-14测年、古DNA、同位素分析、文物保护修复等领域,是国内科技考古界涵盖范围最广泛的机构 [5] 中国本土葡萄利用史 - 中国是世界三处野生葡萄集中分布的中心之一,存在约38种葡萄属植物,古人利用本土葡萄的历史可追溯至距今万年左右的农业起源时期 [2] - 新疆吐鲁番洋海墓地发现的葡萄藤是欧亚种葡萄在中国最早的证据,距今2000多年,西汉时期欧亚种葡萄已被带入内地 [2] - 新石器时代末期至青铜时代早期的葡萄属遗存集中出土,显示先民可能已开始人工栽培葡萄 [3] - 辽金时期城址中发现本土葡萄种子,证明本土葡萄与欧亚种葡萄曾长期并存 [3] 唐代龙首考古发现 - 河北雄安新区雄县古州城遗址出土两个罕见的陶质唐代龙首,为房顶建筑构件中的垂兽或戗兽 [4] - 龙首盐析严重,10号龙首碎裂成上百块,实验室通过超声波清洗、纯净水脱盐等技术进行保护修复 [5] - 龙首制作工艺包括陶胎使用秸秆和碎陶块作为羼和料,烧成温度约686摄氏度,表面使用含铅白色、含锰紫黑色和含铜绿色矿物颜料 [5] - 复原显示龙首所在建筑垂脊宽45厘米、戗脊宽30厘米,龙首形象为此前未见,为龙文化形象演变提供新考古依据 [5]
中国社科院发布7项科技考古与文化遗产保护领域成果
新华社· 2025-05-28 06:21
考古与文化遗产保护成果 - 青海省乌兰县泉沟一号墓出土王冠保护修复成果首次完整复原吐蕃时期复杂造型王冠及冕旒文物实体,见证高原丝路文明交流融合的历史辉煌 [4] - 河北雄安古州城遗址出土唐代陶质龙首建筑构件制作工艺及保护修复成果运用计算机断层扫描、曲面微区X射线荧光分析等技术,为龙文化形象演变提供新考古依据 [4] - 乌兹别克斯坦蒙扎铁佩遗址文物保护工作成果展现中国科技考古与文化遗产保护从"跟着走"到"领着走"的转变 [4] 多学科考古研究论文 - 《从聚合到融合:东周时期内蒙古中南部地区的人群互动》运用多学科方法论证该地区东周时期人群交往、交流、交融现象 [4] - 《我国考古出土葡萄属种子遗存初探》论证中国本土葡萄属植物与西方欧亚种葡萄长期共存,新石器时代末期至青铜时代早期可能已有栽培管理 [4] - 《中国早期泡碱玻璃的源头与传播路径》通过对新疆早期铁器时代"蜻蜓眼式"玻璃珠成分分析,提出新疆是地中海玻璃东传关键节点 [5] 青铜冶铸技术研究 - 《二里头遗址出土青铜器合金技术和矿料来源的再思考》表明二里头先民已掌握发达青铜冶铸技术,具备金属资源控制和生产组织能力 [5] 发布会背景 - 发布会由中国社科院主办,中国社科院科研局、中国历史研究院、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共同承办 [5]
推动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保护可持续发展,160名高校学子获“雨燕奖学金”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5-05-24 11:53
活动概述 - 2024年度"北京雨燕奖学金"座谈会在北京建筑大学举办 旨在传承古都文脉并培育遗产保护新力量 [1] - 活动由北京京企中轴线保护公益基金会和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联合主办 北京建筑大学承办 [3] 奖学金设立与评选 - 北京京企中轴线保护公益基金会与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合作成立北京中轴线文化教育专项基金 并设立"北京雨燕奖学金" [3] - 共有16所高校学生参与评选 最终评选出本科生74人 硕士研究生59人 博士研究生24人 留学生3人 总计160人获奖 [3] 参与方表态与未来规划 - 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副总裁柴明一表示 通过持续优化评选机制和强化榜样引领作用 形成鲜明育人导向 未来将持续携手高校 以"教育+科技"模式培养全面发展人才 [5] - 北京建筑大学校长张大玉指出 学校深度参与长城文化遗产保护和北京中轴线申遗工作 未来将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科教融汇 为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作出更大贡献 [5] 活动亮点 - 北京建筑大学启骧书画艺术研究院原执行院长张庆春向基金会捐赠印章《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 [6] - 中国传媒大学本科生代表杨语嫣 北京建筑大学硕士研究生代表李宇嘉 清华大学博士研究生代表迟雅元作为获奖学生代表发言 表示将积极投身国家与北京市中轴线建设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