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正义
icon
搜索文档
对英雄最好的崇敬是公平正义(民生观)
人民日报· 2025-04-30 06:31
英雄事迹与社会反响 - 新疆洛浦县辅警布帕太姆·阿布杜喀迪尔潜下40米深井解救2岁女童 其缺氧瘫坐的画面引发广泛共鸣 [1] - 布帕太姆从七级辅警破格晋升至五级 获"见义勇为模范"称号及奖金 系统内外均对其行为高度认可 [1] - 网友呼吁为布帕太姆提供转正机会 认为辅警若展现与警察同等能力应获得相应待遇 [1] 制度规范与公平机制 - 辅警转警需通过公考、立功特招或定向招录三条路径 新疆发布强调必须依法依规处理转正程序 [2] - 破坏规则可能滋生投机空间 依法办事能保障更多兢兢业业工作者的公平性 [2] - 部分省份对突出贡献辅警给予公考加分或优先录取资格 公安部探索优秀辅警定向招录机制 [2] 社会价值与制度优化 - 英雄行为体现社会治理中的微光作用 包括反诈宣传、矛盾调解等基层工作价值 [2] - 社会关注焦点应转向改善辅警工作条件、拓宽晋升途径及完善保障体系 [2] - 系统性制度改进比个案破例更具社会意义 体现成熟社会的公平与温度 [2]
罗翔:AI时代,文科通识教育如何可能?
虎嗅· 2025-04-28 19:37
关于知识的知识 - 苏格拉底在《卡尔弥德篇》中探讨明智的本质 认为真正的明智是承认自己的无知而非追求全能性知识 [2][3] - 格里底亚提出"知识的知识"概念 试图将明智等同于驾驭一切知识的权力 苏格拉底反驳其忽视了专门性知识的价值 [8][9] - 对话揭示人类理性的局限性 强调对未知保持敬畏 专门性知识不可被全才性知识取代 [10] AI技术的认知误区 - 当前存在将AI技术视为"万知之知"的倾向 类似格里底亚对全能性知识的迷恋 [11] - AI无法突破知识悖论 仅能扩大已知范围 无法通过直觉或灵感创造全新知识 [10] - 技术中立表象下 AI实际采用相对主义价值观 回避对客观真理的判断 [12][14] 文科通识教育的价值 - 需培养"知己无知"的智慧 防止技术主义导致的理性狂妄 [11][26] - 教育应启发对真理的相信 而非灌输相对主义 引导学生突破AI的信息遮蔽 [15][16] - 通过美德教育驾驭技术工具 勇敢等价值观选择无法被AI替代 [23][26] 人类权威与AI权威 - 人类学习依赖对权威的相信与验证 去权威化将导致认知困境 [18] - AI权威存在"一本正经胡说八道"的风险 可能沦为智者学派的语言游戏 [19] - 位格性的人际体验不可替代 如医疗中的情感投入与陪伴 [18][19] 技术主义的反思 - 信息过载反而加剧选择困难 理性计算无法替代价值观驱动的勇气 [22][23] - 工具不应取代人的主体地位 技术乐观主义需被警惕 [26] - 历史案例显示 对无限知识与权力的追求终将失败 [26]
中方正在和多国沟通共同应对美滥施关税
第一财经· 2025-04-13 16:50
国际贸易动态 - 商务部部长王文涛密集与各方沟通应对美国所谓"对等"关税 [1] - 中方计划同更多国家加强合作应对美加征关税 [1] - 中国正在团结维护国际贸易公平正义的力量包括东盟和欧盟 [1] 中方立场 - 中方尊重各国反制美国或与美国谈判的主权事务 [1] - 中方坚决反对任何国家拿中国利益作为对美投名状 [1]
HPV疫苗为什么卖不动了?
远川研究所· 2025-03-03 20:57
2003年11月,宫颈癌晚期的梅艳芳在红磡体育馆唱了八夜,竭力在《夕阳之歌》末尾喊出ByeBye,一个 月后猝然离世,享年40岁。 "所有宫颈癌患者的死亡是不必要的。" 但它产能有限,跨国批签发手续复杂,2017年到2018年,默沙东的四价和九价HPV疫苗才借智飞生物 的代理在中国姗姗上市,一度成为"疫苗茅",排号动辄需要两年,打了上针可能没有下针,喂肥了一大 批黄牛党和诈骗犯。 这本该是个医学技术创新带动全民幸福的故事。可 没承想,默沙东联合澳洲和中国的科学家们历时 25 年 研制出的疫苗,费了 11年 进入中国,却在这 个全球宫颈癌高发大国卖 了 7年 就哑火。 在今年的2月4号,默沙东宣布暂停向中国市场供应HPV疫苗——并非美国人又想卡我们的脖子,而是单 纯因为卖不动了。而在代理商智飞的仓库里, 囤积的HPV疫苗一度高达4千万支。 相比狂犬病3个月就能看出疯没疯,高危型HPV病毒像颗地雷,感染后可能自行消失,也可能在20年后 突然爆发。 可以说,在感染HPV的概率上,有过性行为的人首次实现了男女平等。 梅艳芳去世3年后,2006年,美国医药巨头默沙东研制出世界首款HPV四价疫苗,可预防4种常见的 HPV ...
启发了很多学者的学者,阿马蒂亚·森提供了看增长的其他视角,不止数字丨晚点周末
晚点LatePost· 2024-06-16 20:03
阿马蒂亚·森的核心思想 - 扩展了发展的定义,认为发展应关注生活质量提高和自由程度增加,而非单纯经济增长 [3] - 提出贫困是对基本能力的剥夺,而不仅是收入低下,强调投资每个人的能力以实现平等 [15] - 揭示自由并非天赋人权,而是通过集体同意和斗争获得的人际关系 [12] - 创建人类发展指数,以教育、营养等生活品质指标替代经济收入评估国家发展 [21] 学术贡献与理论突破 - 1970年发表《帕累托自由的不可能》,批判自由至上主义,37岁即展现思想深度 [11] - 1998年因福利经济学研究获诺贝尔经济学奖,成为亚洲首位经济学奖得主 [3] - 1999年出版《以自由看待发展》,论证自由既是发展目的也是手段 [14] - 革新饥荒研究,证明饥饿是权利制度问题而非粮食供给不足 [16][17] 研究方法与实践 - 实地调查印度乡村,收集工资物价数据,测量儿童体重考察性别歧视 [4] - 创办夜校帮助贫困学生,用诺奖奖金设立公益信托改善基础教育医疗 [5] - 通过自行车调查等基层研究方式获取第一手社会数据 [4] - 将抽象理论(如社会选择)与实际问题(如饥荒)结合研究 [31] 思想渊源与教育背景 - 在泰戈尔创建的"无围墙学校"接受教育,课程涵盖多元文化 [28][29] - 受泰戈尔世界主义影响,反对单一身份认同,提倡多重身份 [33] - 广泛阅读经济学、哲学、文学及自然科学著作形成跨学科视野 [31] - 家庭环境多元,父亲为化学教授,母亲为舞者,外祖父为哲学学者 [26] 对中国学者的影响 - 姚洋受其启发关注底层民众,推动教育资源平等分配 [11][15] - 刘守英运用其理论分析中国农村制度问题 [16][20] - 刘建翻译其著作,传播其人文关怀与多元文化观 [22][25] - 刘民权借鉴其方法研究中国农村金融与人类发展 [30][31] 文化立场与全球视野 - 批判"亚洲价值观",提出"全球文明"概念 [32] - 反对亨廷顿"文明冲突论",主张包容不同文明 [33] - 通过《爱争鸣的印度人》梳理印度对话传统,强调讨论对社会公正的作用 [25] - 继承泰戈尔理性与自由理念,坚持世界主义立场 [29][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