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发展指数

搜索文档
拉美发展面临三重挑战
商务部网站· 2025-06-22 01:28
人类发展指数下滑 - 拉美和加勒比地区人类发展指数(HDI)自2010年持续下滑,1990—2015年年均下降0.7%,2016—2021年为0.3%,2022年至今为0.2% [1] - 贫困人口占比从2000年的48%降至2023年的25%,但31%人口处于返贫边缘且比重逐渐增加 [1] - 全球增长不确定性自特朗普二任以来增加77%,拉美地区飙升至101% [1] 技术进步滞后 - 拉美地区仅2%人口拥有5G网络,发达经济体覆盖率达28% [1] - 高收入家庭互联网接入率是贫困家庭的2倍 [1] 社会分裂与政治极化 - 拉美政治极化指数达3.3(最高4),高于亚太(2.9)、东欧和中亚(2.9)、中东和北非(2.7)、西欧和北美(2.7) [1] - 政府信任度从2008年43%降至2023年30%,反建制派影响力上升 [1] 气候变化影响 - 2024年美洲大陆地表温度较1951—1980年均值上升2.3摄氏度,连续5年高位 [1] - 自然灾害导致生产力下降,28%人口面临粮食及水安全威胁 [1]
印媒:第四大经济体,给印度带来什么?
环球时报· 2025-05-30 07:07
印度GDP增长与结构性问题 -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2025年印度GDP将达到4 19万亿美元 超越日本成为全球第四大经济体 [1] - 印度经济排名从10年前的第10位跃升至第5位 但GDP绝对值衡量经济实力具有欺骗性 [1] - 国家真正强大需将财富转化为全民福祉 而非仅追求经济总量 [1] 经济结构失衡与财富分配 - 印度经济依赖低附加值服务业 缺乏大规模工业化和创新突破 [2] - 2025年印度人均GDP预计为2800美元 全球排名第140位 金砖国家中最低 [2] - 印度最富有的1%人口拥有全国40%财富 前5%人口剔除后剩余人均收入仅1130美元 [2] - 经济权力高度集中 大财团主导电信 基建 数字支付 零售等关键领域 [2] 人类发展与社会福利滞后 - 2023年印度人类发展指数得分0 685 全球排名第130位 远低于其他金砖国家 [3] - 南部和西部地区HDI与人均收入较高 中部和东部发展严重滞后 [3] - 经济增长未转化为体面就业 医疗 教育等基本服务提升 [3] 人口红利与就业挑战 - 印度中位年龄低于30岁 但劳动力参与率低 女性参与率尤其不足 [4] - 正规部门未创造足够就业机会 每年数百万青年进入劳动力市场 [4] - 需结构性改革教育 劳动法规和就业创造 否则人口红利将转为人口灾难 [4]
联合国报告:六成受访者认为人工智能将创造新职业而非导致人类失业
中国新闻网· 2025-05-07 20:53
人工智能对就业的影响 - 全球60%受访者认为人工智能将创造新职业机会 [1] - 仅13%受访者担忧人工智能导致人类失业 [1] - 半数受访者认为自己的工作可能被自动化取代 [1] 全球发展现状与人工智能的作用 - 2024年全球"人类发展指数"增长停滞,贫富差距扩大、贸易紧张升级、债务危机恶化 [1] - 人工智能被视为全球发展的"新曙光" [1] - 全球民众已为"发展模式重置"做好准备 [1] 人工智能发展的关键行动领域 - 构建人机协作型经济,推动人类与人工智能协同共进 [2] - 贯彻全周期人类主导,保障人工智能从设计到应用的人类自主权 [2] - 升级教育医疗体系,打造符合21世纪需求的社会服务系统 [2] 地区与行业表现 - 东亚地区是全球人工智能"发展高地" [2] - 中国在人工智能研究领域全球领先,尤其在机器人技术和计算机视觉方向表现卓越 [2]
启发了很多学者的学者,阿马蒂亚·森提供了看增长的其他视角,不止数字丨晚点周末
晚点LatePost· 2024-06-16 20:03
阿马蒂亚·森的核心思想 - 扩展了发展的定义,认为发展应关注生活质量提高和自由程度增加,而非单纯经济增长 [3] - 提出贫困是对基本能力的剥夺,而不仅是收入低下,强调投资每个人的能力以实现平等 [15] - 揭示自由并非天赋人权,而是通过集体同意和斗争获得的人际关系 [12] - 创建人类发展指数,以教育、营养等生活品质指标替代经济收入评估国家发展 [21] 学术贡献与理论突破 - 1970年发表《帕累托自由的不可能》,批判自由至上主义,37岁即展现思想深度 [11] - 1998年因福利经济学研究获诺贝尔经济学奖,成为亚洲首位经济学奖得主 [3] - 1999年出版《以自由看待发展》,论证自由既是发展目的也是手段 [14] - 革新饥荒研究,证明饥饿是权利制度问题而非粮食供给不足 [16][17] 研究方法与实践 - 实地调查印度乡村,收集工资物价数据,测量儿童体重考察性别歧视 [4] - 创办夜校帮助贫困学生,用诺奖奖金设立公益信托改善基础教育医疗 [5] - 通过自行车调查等基层研究方式获取第一手社会数据 [4] - 将抽象理论(如社会选择)与实际问题(如饥荒)结合研究 [31] 思想渊源与教育背景 - 在泰戈尔创建的"无围墙学校"接受教育,课程涵盖多元文化 [28][29] - 受泰戈尔世界主义影响,反对单一身份认同,提倡多重身份 [33] - 广泛阅读经济学、哲学、文学及自然科学著作形成跨学科视野 [31] - 家庭环境多元,父亲为化学教授,母亲为舞者,外祖父为哲学学者 [26] 对中国学者的影响 - 姚洋受其启发关注底层民众,推动教育资源平等分配 [11][15] - 刘守英运用其理论分析中国农村制度问题 [16][20] - 刘建翻译其著作,传播其人文关怀与多元文化观 [22][25] - 刘民权借鉴其方法研究中国农村金融与人类发展 [30][31] 文化立场与全球视野 - 批判"亚洲价值观",提出"全球文明"概念 [32] - 反对亨廷顿"文明冲突论",主张包容不同文明 [33] - 通过《爱争鸣的印度人》梳理印度对话传统,强调讨论对社会公正的作用 [25] - 继承泰戈尔理性与自由理念,坚持世界主义立场 [29][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