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抗战精神
icon
搜索文档
醒木一拍故事来!门头沟教师用评书激活历史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5-05-22 10:19
党课创新形式 - 党课采用北京评书形式进行讲解 打破传统党课沉闷氛围 [1][3][8] - 课程融入历史视频片段 抗战小调曲艺 根据地诗歌等多元元素 增强吸引力 [8][10] - 评书党课在全区干部培训课堂评分考评中名列第一 获得热烈反响 [10] 红色故事挖掘与整理 - 通过走访70多个村庄 挖掘出一批零散的红色故事 [4] - 以纪传体史料为基础 通过时间线与人物关系交叉分析 将零散线索串联成系统性叙事 [4] - 完成7万多字的门头沟区红色故事汇编 纳入党员教育课程设计 [6] 课程内容真实性 - 评书党课严格遵循史实 杜绝为追求趣味性牺牲历史真实性的做法 [12] - 讲述的每一个人物和战斗故事 在地区档案史志中都有据可查 [13] 课程推广与影响力 - 从2019年起连续3年入选全市百姓宣讲团 进入数百家学校 社区和部队 [10] - 原创音乐思政课《缤纷心曲·声动老区新时代》获得2024年北京市"宣讲家杯"年度特别奖 [15] - 2025年4月组织大型综合"艺宣讲"思政课《挺进军歌再唱响》 生动展现伟大抗战精神 [15] 教学方法创新 - 针对"7秒吸引时代"特点 采用评书形式快速吸引受众注意力 [4] - 通过挖掘历史细节 如萧克司令员学习方言的故事 增强课程生动性和可信度 [5][6] - 组建"文艺宣讲轻骑兵" 将红色诗词 红歌等融入特色思政课内容 [15]
五月的鲜花(抗战文艺作品巡礼)
人民日报· 2025-05-10 06:29
历史背景与人物事迹 - 阎述诗先生1905年生于沈阳,毕业于燕京大学,1936年为爱国话剧《阿银姑娘》序曲《五月的鲜花》谱曲,歌曲迅速传遍全国并激励抗战志士 [10] - 歌曲《五月的鲜花》于1959年被选为电影《青春之歌》插曲,成为追怀志士仁人的经典曲目 [10] - 阎述诗长期在沈阳、北京学校执教数学,淡泊名利,其音乐家身份鲜为人知,直至1963年逝世后学校纪念板报披露其作曲者身份 [10] 抗战时期的社会影响 - 1938年冀中抗日根据地10岁少年通过战地宣传唱救亡歌曲(如《五月的鲜花》《歌八百壮士》),显著提升军民士气,动员群众参与挖战壕、参军等支援行动 [3][5][6] - 歌曲演唱场景描述:无伴奏真嗓演唱引发战士与群众情感共鸣,直接推动抗战动员效果,如老乡携带牲口、农具支援前线 [5] - 八路军第二十九团政治处主任证实少年宣传员(文中父亲)的勇敢事迹,其教唱行为对鼓舞战士斗志起到关键作用 [7] 艺术与文化传承 - 《五月的鲜花》词作者为著名诗人光未然,曲作者阎述诗的贡献长期未被广泛知晓,近年才确认其创作身份 [8][10] - 阎述诗墓碑铭文"卅年辛苦育英才堪为师表,《五月》歌声鼓斗志永留人间"概括其教育贡献与音乐影响力 [11] - 作家肖复兴回忆阎述诗数学授课声音"如音乐流淌",凸显其艺术气质与教育者形象的融合 [10] 时代精神象征 - 《五月的鲜花》通过抒情悲壮的旋律成为抗战时期精神符号,持续传唱至2025年仍被用于纪念民族抗争历史 [5][14] - 文章以父辈抗战经历与阎述诗事迹并列,强调普通人在民族存亡关头的不屈抗争共同铸就历史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