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城市发展道路

搜索文档
存量时代来了!老破小:我可能要贬值了
搜狐财经· 2025-07-21 00:01
政策转向 - 高层会议明确不提"刺激房地产" 标志着行业从增量扩张转向存量提质阶段 [1] - "内涵式发展"成为新方向 重点从新建转向老旧小区改造和基础设施完善 [1][8] - 政策用语变化显著 通篇未出现"刺激""拉动经济"等传统表述 强调"宜居城市"定位 [6] 市场现状 - 三四线城市商品房空置率超50% 库存去化周期普遍超过5年 [7] - 2015年后新建商品房占比达总量50% 近十年供应量超过历史总和 [7] - 居民杠杆率从2015年40%升至63.7% 购房支付能力显著下降 [7] - 出生人口十年减少700万(1655万→954万) 长期需求支撑减弱 [7] 行业模式变革 - 开发商高周转高杠杆模式终结 银行对房企贷款审批趋严 [9] - 超高层建筑受到严格限制 政策导向转向"韧性城市"建设 [9] - 土地市场降温明显 多地出现底价成交现象 [9] 资产价值重构 - 老破小资产面临重估 拆迁预期消失导致流动性风险加剧 [10] - 房产价值评估标准变化 从"地段为王"转向"宜居属性"综合考量 [10] - 95后00后成为未来购房主力 对住房品质要求显著提升 [11] 城市发展路径 - 城市建设重点转向基础设施改造 包括道路维修、管网更新、电梯加装等 [8] - "城市更新"替代"大拆大建" 历史建筑保护力度加强 [10] - 社区配套服务成为核心指标 教育医疗交通便利度权重提升 [10]
“城市不仅要有高度,更要有温度”
人民日报· 2025-07-15 06:03
中国特色城市发展道路 - 核心思想为"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强调城市发展需兼顾高度与温度 [1][3] - 2024年末中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67%,城市竞争力与环境质量同步提升 [1][12] - 提出"五个统筹"方法论,涵盖空间结构、规划建设、改革动力等系统性发展框架 [7] 城镇化与公共服务 - 2016-2024年全国累计建设保障性住房3835万套,解决1亿群众住房问题 [12] - 基本公共服务81项中62项实现常住地提供,京津与河北共建区域医疗中心及合作办学300所 [10][12] - 城区常住人口300万以下城市落户限制基本取消,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水平显著提升 [12] 城市经济贡献 - 2023年地级以上城市GDP达77万亿元,占全国总量61.1% [12] - 平台经济、共享经济、数字经济成为城市消费活力新引擎 [12] - 2013-2023年城镇新增就业超1.4亿人,11个城市常住人口超1000万 [12] 城市治理现代化 - 雄安新区采用"规划先行"模式,实现"15分钟生活圈"及智慧养老设施 [14] - 北京"接诉即办"、深圳"邻里议事厅"等创新机制提升精细化治理水平 [15][16] - 重庆数字化治理中心接入水电桥隧等数据,实现城市风险智能感知 [19] 历史文化保护 - 全国现有76.7万处不可移动文物、143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25] - 福州三坊七巷保护案例体现"微改造"理念,避免大拆大建 [22][23] - 强调历史街区保护需平衡旅游开发与原貌留存,如广州永庆坊、潮州古城 [24]
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城市发展道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引领城市工作纪实
新华社· 2025-07-13 18:11
城市发展成就与现状 - 中国拥有690多座城市,城镇人口达9.4亿,经历了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速度最快的城镇化进程[1] - 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从2012年的53.1%提升至2024年的67%,2013-2024年累计实现城镇新增就业超过1.5亿人[10] - 2024年全国27座城市GDP超过1万亿元,形成创新之城、开放之城、振兴之城等多类型城市发展格局[10] 城市规划与建设 - 雄安新区作为"未来之城"标杆,启动区、容东片区、高新区等区域同步推进建设,实现站城、产城、绿城融合发展[2][4] - 北京通过划定人口总量上限、生态控制线、城市开发边界"三条红线",城六区常住人口比2014年下降15%[8] - 成都采用多中心组团式布局,建立66个产业园区为核心的产业生态圈,避免同质化竞争[8] 城市治理创新 - 数字化治理取得突破,重庆"城市大脑"整合水电气讯等城市体征数据,实现多领域精准管控[25] - 青岛将50多个市级部门、600多个作业单位纳入智慧化指挥调度体系,河南登封通过"网格治理+数字赋能"提升文旅服务[25] - 全国累计改造老旧小区28万个(2019-2024年),惠及1.2亿人,建设社区服务设施7.8万个[35] 区域协调发展 - 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深入推进,要求健全合作机制打造区域协作样板[16] - 京津冀协同发展强化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贯通,粤港澳大湾区推动澳门整合优质资源[16][18] - 建立11个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120个县城开展补短板强弱项建设示范[15] 产业与就业支撑 -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制度基本建立,90%以上义务教育阶段随迁子女在流入地公办学校就读[14] - 农民工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和养老保险比例提升,超1.5亿农业转移人口进城落户[14] - 上海闵行区建设新时代城市建设者管理者之家,保障基层劳动者住房需求[11][12] 生态与文脉保护 - 全国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提升至43.4%,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15.91平方米[30] - 登记不可移动文物76.7万处,认定历史建筑6.8万处,143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实现系统性保护[33] - 福州三坊七巷等历史街区保护修复,北京玉河、山西平遥等实施"在保护中发展"模式[3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