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

搜索文档
“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一周年,亲历者讲述从历史轴线到世界遗产的跨越
北京青年报· 2025-07-29 08:36
北京中轴线概念与历史演进 - 北京中轴线概念由梁思成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系统研究提出 1932年首次提及"南北中线" 1943年明确"正中之南北中轴线"概念 [2] - 中轴线全长7.8公里 南起永定门北至钟鼓楼 包含15个核心遗产要素 分为皇家宫院 祭祀建筑 城市管理设施等五大类 [4] - 始建于13世纪 形成于16世纪 延续至今 是世界上最长且持续使用的城市轴线 体现"居中为尊"的空间理念 [4][14] 申遗工作历程 - 申遗启动于2008年奥运会后 2011年正式提出申报 2012年列入中国预备名单 2017年成立专项工作组 [6] - 2022年出台《三年行动计划》 推进六大板块48项任务 包括文本编制 法规制定 风貌整治等 [7] - 2023年完成材料报送 2024年7月27日第46届世界遗产大会表决通过 获得17个委员国联署支持 [8][16] 核心保护措施 - 实施文物修缮与考古发掘 包括正阳门 钟鼓楼等建筑修复 发现明代镇水兽 天桥遗址等关键遗存 [10] - 开展跨区域协调整治 如万宁桥污水管改迁 地外百货降层改造 钟鼓楼区域"申请式腾退" [10][11][12] - 建立遗产监测中心覆盖15个要素 开发VR体验 "云上中轴"等数字技术应用 [13] 社会参与与创新 - 连续4年举办"北京中轴线文创大赛" 吸引全年龄段参与 通过行走 绘画等活动提升公众认知 [12] - 首创"数字打更人"公众监测模式 制定《保护条例》专章明确利益相关方责任与权益 [12][13] - 形成"部市合作机制" 平衡保护与发展矛盾 为全球超大历史城市保护提供中国方案 [15] 遗产价值与影响 - 体现中国传统都城营建思想 是世界城市规划史独特样本 梁思成评价其空间概念无与伦比 [14][15] - 破解"活态遗产"保护难题 实现文物与现代城市共生 21个委员国中14个在审议环节发言支持 [15][16] - 强化北京"全国文化中心"定位 未来将作为文化功能核心区引领城市更新与可持续发展 [17][18]
守好生态保护红线为城市发展留下山水空间∣学习贯彻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①
中国环境报· 2025-07-23 07:11
城市发展规划 - 我国城镇化率从2014年的55%提升至2024年的67%,城市发展能级和宜居水平显著提升,但交通拥堵、资源紧缺等问题凸显 [1] - 城市病根源在于规划不合理,包括功能分区、环境容量评估和发展预见性不足等问题 [1] - 科学规划涉及空间布局、土地利用、生态保护等多方面,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1] 城市发展转型 - 城镇化从快速增长期转向稳定发展期,城市工作重心从规模扩张转向品质提升 [2] - 城市规划需调整方向,着力优化城市功能和质量,强调存量提质增效 [2] - 未来城市目标为建设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的现代化人民城市 [2] 生态保护与规划 - 城市规划需守牢生态保护红线,避免粗放扩张,科学划定城镇开发边界 [2] - 城市生态空间是城市生命体的有机组成部分,现代化城市需兼顾繁华与自然 [2] - 各地需将绿色低碳理念融入规划全过程,优化功能结构和空间布局 [2] 差异化发展路径 - 城市规划需与资源环境禀赋相适应,制定差异化发展方案 [3] - 人口密集型城市应控制规模,加大治理投入;生态敏感区城市需坚持生态优先;资源型城市需推动转型发展 [3] - 需科学布局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实现绿色与发展一体规划 [3] 典型案例与实践 - 雄安新区在规划阶段同步推进新区建设与生态保护,实现生态与生活空间集约共享 [3] - 上海通过城市更新行动建设口袋公园和15分钟生活圈,提升城市品质 [3] - 科学规划可促进城市硬件设施和软件实力双提升 [3] 未来城市建设 - 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为"十五五"规划下的城市建设打开新局面 [4] - 需将创新、宜居等目标融入全国690多座城市的规划设计中 [4] - 高标准的城市规划需转化为高质量的城市发展现实 [4]
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城市发展道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引领城市工作纪实
新华社· 2025-07-13 18:11
城市发展成就与现状 - 中国拥有690多座城市,城镇人口达9.4亿,经历了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速度最快的城镇化进程[1] - 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从2012年的53.1%提升至2024年的67%,2013-2024年累计实现城镇新增就业超过1.5亿人[10] - 2024年全国27座城市GDP超过1万亿元,形成创新之城、开放之城、振兴之城等多类型城市发展格局[10] 城市规划与建设 - 雄安新区作为"未来之城"标杆,启动区、容东片区、高新区等区域同步推进建设,实现站城、产城、绿城融合发展[2][4] - 北京通过划定人口总量上限、生态控制线、城市开发边界"三条红线",城六区常住人口比2014年下降15%[8] - 成都采用多中心组团式布局,建立66个产业园区为核心的产业生态圈,避免同质化竞争[8] 城市治理创新 - 数字化治理取得突破,重庆"城市大脑"整合水电气讯等城市体征数据,实现多领域精准管控[25] - 青岛将50多个市级部门、600多个作业单位纳入智慧化指挥调度体系,河南登封通过"网格治理+数字赋能"提升文旅服务[25] - 全国累计改造老旧小区28万个(2019-2024年),惠及1.2亿人,建设社区服务设施7.8万个[35] 区域协调发展 - 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深入推进,要求健全合作机制打造区域协作样板[16] - 京津冀协同发展强化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贯通,粤港澳大湾区推动澳门整合优质资源[16][18] - 建立11个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120个县城开展补短板强弱项建设示范[15] 产业与就业支撑 -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制度基本建立,90%以上义务教育阶段随迁子女在流入地公办学校就读[14] - 农民工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和养老保险比例提升,超1.5亿农业转移人口进城落户[14] - 上海闵行区建设新时代城市建设者管理者之家,保障基层劳动者住房需求[11][12] 生态与文脉保护 - 全国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提升至43.4%,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15.91平方米[30] - 登记不可移动文物76.7万处,认定历史建筑6.8万处,143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实现系统性保护[33] - 福州三坊七巷等历史街区保护修复,北京玉河、山西平遥等实施"在保护中发展"模式[31][32]
国际城市观察|约翰内斯堡11个战略重点对中国城市规划的启发
新浪财经· 2025-07-10 15:41
约翰内斯堡2040战略愿景 - 约翰内斯堡是南非最大、人口最多的国际化城市,2025年11月将首次由非洲国家主办G20峰会,提升其全球城市地位[1] - 2040战略愿景通过智能创新和技术整合,目标建成世界级非洲城市,2024/25综合发展计划(IDP)提出11项战略重点[1][3] 财政可持续性 - 当前财政状况显示支出增速超过收入,需采取战略性融资方法,包括公私合作、改善税收征收、减少浪费性支出[5] - 优先投资基础设施发展和社会经济增长领域,削减低影响领域支出[5] 可持续能源结构 - 能源结构多样化计划包括发展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减少对不可再生能源依赖[6] - 投资储能技术如电池存储系统和智能电网,公共建筑推广LED照明、智能电表等节能技术[6] 基础设施更新 - 采取综合城市规划方法,结合气候变化与社会经济因素,重点改造非正式住区并提供水电卫生服务[7] - 内城振兴计划针对过度拥挤问题,交通系统升级包括Rea Vaya BRT和地铁网络[7] 可持续服务提供 - 92%家庭已覆盖基本服务,但老化基础设施和维修不足导致垃圾清除、卫生设施等领域表现不佳[8] - 2024/25年度将投资10.24亿兰特升级供水系统,推行垃圾发电技术减少填埋并转化能源[8] 经济与就业发展 - 失业率高于国家6%目标,通过税收优惠刺激私人投资、建立外包园区及扩大公共工程计划(EPWP)创造就业[11] - 经济复苏计划聚焦中小企业发展、私营部门合作、经济特区建设及投资促进[14] 绿色经济与智慧城市 - 快速城市化导致环境退化,实施气候行动、废物管理等政策,推广垃圾源头分类和回收技术[15] - 智慧城市八大支柱包括智慧服务、平安城市、数字经济等,通过技术改善治理和居民参与[16][17] 国际合作与城市规划参考 - 约翰内斯堡2021-2026国际关系战略参与C40、U20等全球网络,强化区域领导力[19] - 建议中国城市加强多元主体协同规划,扩大与全球南方城市合作,分享可持续发展经验[18][21][22]
刘非调研城市规划工作
杭州日报· 2025-07-01 10:24
城市规划与空间布局 - 强调高水平实施国土空间总体规划 优化生产 生活 生态三大空间布局 厚植历史文化名城 创新活力之城 生态文明之都特色优势 [1] - 严格落实城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 发挥规划战略引领和刚性约束作用 完善"多规合一"机制 强化规划全生命周期管理 [1] - 持续优化城市空间格局 走内涵式 集约型 绿色化高质量发展路子 注重提升主城区核心功能 打造产城人文融合的战略空间 [2] 城市发展与生态保护 - 系统布局蓝绿开放空间 保护西湖和西溪湿地 构建文化资源 自然资源 景观资源整体保护的空间体系 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宜居城市 [2] - 落实"三区三线"划定成果 推进"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 增强城市抵御自然灾害能力 筑牢安全发展空间基础 [2] 资源要素配置与城市更新 - 深化工商用地改革 推动资源要素向平台集聚 为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提供空间支撑 [2] - 推进低效用地再开发 "工业上楼"和老旧小区改造 提高土地开发利用效率 科学储地 有效做地 精准供地 优化土地供应节奏时序 [2] - 完善"种楼"与"种田"利益分享机制 推进东西部资源协作 为缩小"三大差距"提供要素保障 [2]
从历史走向未来 绘就现代城市新图景
西安日报· 2025-04-09 11:10
核心观点 - 《西安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获国务院批复,明确了高质量发展要求下西安可持续发展的空间蓝图与努力方向 [1] - 规划体现了人与自然、历史与未来、发展与保护的和谐共生,守护城市文化基因并探索新发展路径 [1] - 规划以共建"一带一路"国际门户城市和中华文明传承代表城市为愿景目标,融合历史智慧与现代精神 [5] 和谐共生 - 规划提出"一屏一带、八水七田、双心六片、轴线传承"总体格局,传承并发扬西安自然历史地理环境与城市发展格局 [2] - 强调西部地区重要中心城市主中心与副中心、综合性新城与专业化组团协同发展,发挥轴线传承历史空间秩序的作用 [2] - 城市规划坚持"和而不同"与"唱和而应"设计目标,注重部分与整体、自然与人文、现代与历史的和谐 [2] 赓续文脉 - 西安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突出"千年古都"定位,是全国最早制定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的城市之一 [3] - 规划形成系统性、融合性、实施性更强的传承保护做法,从宏观、中观、微观多层次体现西安特色 [3][4] - 宏观层面:完整保护历史文化脉络,划定历史文化保护线,体现延续性、约束性和动态性特征 [4] - 中观层面:推动文化遗产融入现代城市生活,保护城址、宫殿、陵墓等山水环境,以用促保 [4] - 微观层面:突出城市轴线空间统领作用,加强文化遗产展示与活化利用,彰显历史与未来气韵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