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生态
搜索文档
那些年,银行追“过头”的潮流
新浪财经· 2025-10-22 14:43
银行过往互联网化尝试的回顾与现状 - 约十多年前,行业兴起通过“金融+互联网+生活”自建生态的潮流,催生了大量电子服务渠道,如WAP版手机银行APP、PAD版网上银行、信用卡APP、直销银行App等 [1] - 彼时财报中的热门词汇包括“数字化转型”、“互联网生态”、“金融科技”等,但这些概念现已过时,行业焦点转向AI与大模型 [1] - 经过十多年发展,行业自建“互联网生态”的成果有限,多数银行APP的用户体验不佳 [1] 直销银行的兴衰 - 近期多家银行关停直销银行,例如邮储银行吸收合并独立法人直销银行“邮惠万家银行”,北京银行停止直销银行APP及网站服务 [3][4] - 直销银行在互联网背景下诞生,定位为不设实体网点,但其在母行体系中地位尴尬,用户体验类似“功能不全”的银行App且缺乏辨识度 [4] - 具体案例经营惨淡:邮惠万家银行从2022年成立至2024年持续亏损,三年累计亏损超过8亿元;招商银行筹建的直销银行“招商拓扑”已于2022年“流产” [4] - 目前仅存的百信银行虽有百度背景,但2024年净利润暴跌23.74%,净利润增速连续三年下滑,与微众银行、网商银行等互联网银行差距显著 [4] 信用卡App的整合与表现差异 - 行业出现信用卡App与母行App的整合潮,例如中国银行官宣逐步关停信用卡App“缤纷生活”,将其功能迁移至“中国银行”App [3] - 部分银行的信用卡App跑出了较高的月活用户,例如招商银行“掌上生活”、中信银行“动卡空间”等,但与互联网大厂级别的“生态平台梦”仍有较大距离 [5] - 不同银行的信用卡App命运迥异,有的月活数千万,有的则停服整合,反映了“金融+生活+互联网”生态梦的未竟 [5] 手机银行App市场现状与挑战 - 根据艾瑞报告,2023年至2025年间,中国手机银行App整体流量在6.5亿至7.0亿之间平稳波动,变化率在-1.2%至4.6%之间,表明用户流量趋于饱和,市场进入存量阶段 [6] - 用户粘性明显下滑,用户单机单日有效使用时间从4.93分钟下跌至2.70分钟 [6] - 流量见顶、功能同质化严重、操作体验不佳是导致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单纯依靠功能叠加或补贴获客的模式边际收益递减 [6] 行业转向AI的趋势与初步应用 - 行业潮流已从互联网转向AI,银行成为最早积极接入DeepSeek等开源大模型的行业之一 [8][11] - AI应用已从客服推进至代码、研发、经营、风控、办公等多个核心环节 [11] - 智能外呼系统等AI应用在营销推介、催收催缴场景被用于“降本增效”,例如顺德农商行、惠州农商行等地中小银行已陆续上线 [11] AI应用面临的挑战与核心问题 - AI技术的应用目前尚未有足够的数据及成果支撑其为银行业务“降本增效”的具体效果 [11] - 部分AI应用已显现“副作用”,如智能外呼系统若尺度把握不当,会因频繁的机器人骚扰电话给用户造成巨大困扰,且在用户需要解决问题时难以接入人工客服 [11] - 技术进步是否真正服务于用户需求是更重要的命题,银行的创新终须回归用户需求,基于用户需求实事求是地改善服务 [11] - 行业在互联网潮流中未成功的创新尝试,似乎未对当前AI创新的“行为逻辑”带来根本性改变 [12]
县城网红,跻身“新贵”
创业邦· 2025-10-13 18:34
互联网对县域社会结构的重塑 - 互联网平台为县域人群提供了阶层流动的缝隙,催生了依靠短视频起家的"新晋顶流"群体,这些新贵凭借个人风格吸引粉丝并快速积累财富,逐步跻身县域精英圈层[5] - 与传统精英相比,新贵群体带有鲜明的乡土烙印,其接地气的审美和行为模式成为被审视与讨论的焦点,但网络无疑为其生活提供了更多可能性[5] - 近五至六年来,随着传统精英如煤老板、官员的落寞,县域格局经历深刻重塑,年轻人依托互联网生态崛起,网红已成为县城新兴精英力量,即所谓的"New money"[10] 头部网红的商业影响力与消费特征 - 头部网红如小璇在快手平台拥有2000多万粉丝,抖音100多万粉丝,其"璇家人"家族还包括几十个徒子徒孙,在本地自成一派,影响力巨大[8] - 小璇团队作为县城豪华酒店的超级SVIP,年充值额高达50万元,餐饮月均贡献4万元,消费力远超当地传统政商名流,茅台1935、汾酒20年等高端酒水按箱储存,消费时从不问价[9][10] - 其内容虽被描述为"非艺术"——如豪车前列阵起舞、卫生间自拍扭胯等,但流量惊人,每条视频动辄几万点赞,多则上百万,评论区阵仗堪比明星粉丝控评,受众中包含未成年人[9] 中小网红的生存策略与商业模式 - 中小网红多采用夫妻档、父子档或单人运营模式,操乡土方言,粉丝量多则十几万,少则一两万,但黏性极高,足以保证不愁吃喝[14] - 报价体系差异显著:有审美的内容创作者如导演阿杰报价为2000元一条(40秒以内),且非给钱就接;而团购网红则形成价格联盟,报价统一为200元一人,15人起拍,旨在通过矩阵推广促转化[15][27] - 部分内容手艺人自带审美洁癖,看不起为流量抱团的套路,明确区分自身与"那种网红";才艺圈网红则主攻下沉市场,靠PK打赏带货,但纯靠此维生者收入有限,有些人白天仍需上班[28] 网红经济对传统商业的渗透与改变 - 网红的影响力能转化为实打实的消费力:例如酒店洗浴中心通过网红推广,核销额从每月2万多元猛增至7万多元,促使原本排斥此类营销的酒店总经理Kevin转变态度,主动寻求合作[19] - 传统商家为适应新商业环境,纷纷报名网红策划的创始人IP计划,即使不擅长出镜也照话术录制视频,如火锅店、婚纱摄影店老板等,显示出新型商业理性被广泛接纳[18] - 拥有流量即拥有话语权:网红日程繁忙,商家甚至公家单位需主动邀请,如本地职业技术学院开设研讨会时,致函邀请团购达人"拨冗参加,莅临指导",并尊称其为"专家"[22] 网红圈层内部生态与江湖规则 - 县城网红圈人际联结紧密但关系复杂,存在明显鄙视链和派系斗争:例如老网红与自立门户的前员工形成对立阵营,双方通过抱团争夺流量[24] - 抱团是本地网红生存的关键策略之一,尤其在团购领域,网红们团结如工会,统一报价以防扰乱市场行情,在县城这种资源集中之地,单干极易被价格战卷死[27] - 不同圈层(如才艺圈、内容圈)各有生存智慧:才艺圈靠直播PK打赏;内容圈靠广告商单;部分家庭式团队通过拍摄农村家长里短故事植入广告,一个账号可养活三个家庭[28][39] 网红群体的文化特征与社会碰撞 - 新贵群体在快速积累财富后,急于拥抱时髦符号但常显突兀,如将小吃店老板娘包装为"串串香主理人",或花2万元找旅行社参加日韩游轮行却对行程细节一无所知,形成土味与飞升的荒诞感[31][32] - 其行为不分场合呈现自我:如小璇团队开奔驰大G、保时捷帕拉梅拉炸街,在公共场合跳"社会摇";甚至有人在村里寿宴上招摇过市,穿"全员恶人"背心跳擦边舞,引发老乡议论[32] - 部分网红对流量把控能力不足:如爆火的保安开口索要1000元采访费;亦有网红为博眼球在天台危险饮酒朗诵《将进酒》,导致酒店老板震怒并禁酒[33][35] 互联网下沉驱动的全民参与现象 - 自媒体参与动机高度务实,多为"挣钱"驱动,许多人因目睹身边人靠网络发达而跟随入局,并非出于崇高表达或课程诱导[37] - 互联网下沉至基层:智能手机普及使60多岁老人也成为活跃用户,如二姑舍得开800元无线网、买1000元智能手机,录对口型视频3000多条,账号活跃度超越企业蓝V[37] - 低门槛特性吸引各类资本进入:如小富二代欲投资直播基地,认为"其它都需要门槛,只有网红张张嘴就能当";农村家庭团队通过写剧情、拍故事实现"一个账号养活三个家庭"[38][39]
互联网生态进入新周期
搜狐财经· 2025-09-11 13:55
互联网生态发展模式的演变 -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生态的完备与否是衡量互联网公司市场地位的关键指标,几乎所有公司都在致力于构建生态 [2] - 大型公司通过资本运作和业务延伸来扩大生态,小型公司则通过聚焦核心业务作为支点来撬动更大生态 [2] - 尽管资本和流量退潮,但拥有完整产业形态和庞大生态系统仍是决定互联网公司在新周期成败的关键要素 [2] 发展逻辑从“向外”到“向内”的转变 - 移动互联网时代,互联网公司普遍遵循“既要又要”的逻辑,在做好核心业务的同时不断向外延展生态边界 [3] - 在规模和效率为主导的年代,这种“向外”拓展的模式成就了许多行业佼佼者 [3] - 随着互联网成为标配以及新需求兴起,单纯“向外”拓展的模式面临越来越多困难和挑战 [3] - 越来越多的公司开始喊出“聚焦主业”的口号,发展模式从“向外”拓展转变为“向内”聚焦 [4] - 未来能够获胜的公司将是那些能够不断聚焦自身、做好“向内”全新生态的公司 [5] 生长方式从“向上”到“向下”的转变 - 以往互联网生态的运行方式是通过快速“向上”生长来获得发展动能,形成规模 [6] - 但缺乏根基的“向上”生长导致增长乏力,面临发展瓶颈和天花板 [6] - 需要转向以“向下”扎根为主导的发展模式,将根基深入产业土壤以获得持续营养和增长潜能 [6] - 腾讯的“老树发新芽”和阿里巴巴的“焕新”是这种转变的体现,即时零售的兴起也是生态“向下”转变的直接证明 [7] 底层技术从“互联网”到“AI”的演进 - 互联网技术的特性决定了公司必然采用向外、向上的发展模式,即消费互联网时代 [8] - 消费互联网时代以规模和效率为主导,核心是改造C端用户的行为和习惯 [8] - 随着用户需求转变和供给侧难以满足需求,互联网技术在改造产业端和建立新供求平衡上表现出无力 [8] - 以AI、大数据为代表的新技术展现出极大潜能,能为互联网产业和传统产业提供针对性解决方案 [9] - DeepSeek的风靡、阿里腾讯拥抱AI、智能制造和智慧金融的蜕变都体现了这一趋势 [9] - 未来只有借助AI改造业务、建立新供求平衡的公司才能成为新周期的胜利者 [9] 互联网生态进入全新发展周期 - 即时零售的火热、AI的风靡以及互联网公司的嬗变表明互联网生态正在进入新周期 [10] - 在新周期里,互联网公司开始摒弃以往发展模式,追求“反向操作” [10] - 这是行业发展的必然之路,只有这样才能穿越周期黑暗,实现基业长青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