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聚集
搜索文档
特写|“高精尖”企业聚集荆州的三个故事
新浪财经· 2025-09-26 04:46
文章核心观点 - 荆州通过精准的产业链招商、独特的区位优势和深厚的制造业传承,形成了吸引高精尖产业的“强磁场”,正成为中部崛起的重要支点 [1][12] 先导科技 - 公司投资200亿元的半导体材料项目是荆州规模最大的半导体核心材料项目 [1] - 项目推进迅速,实现“一期投产、二期封顶、三期开工、四期签约”的叠浪式节奏 [3] - 吸引公司的关键因素是成熟的化工园区配套,使电子级酸碱的获取成本近乎沿海城市的一半 [3] - 通过自主研发的离心萃取技术,产品纯度可达99.5%,二、三期可提纯至电子级的99.999%以上,原料附加值提升数十倍,产品市场价高达每吨800万元 [3] - 产品包括氢氧化锆、氢氧化铪,主要应用于航空航天和半导体领域 [3] 鸣石高纯 - 公司是破解高纯石英砂“卡脖子”难题的关键项目,其产品用于半导体级坩埚,美国企业垄断全球75%的内层砂市场 [4] - 选择荆州的原因是已形成的材料产业链生态,除原矿外购外,所有辅料在园区内即可解决 [4][6] - 产业链协同显著降低成本,在荆州购买一吨电子级酸碱仅需1000多元,比广东的2000多元成本直接降一半 [6] - 荆州位于长江中游的几何中心,到主要客户距离均在1000公里左右,水运便利,有效降低了物流成本 [6] 恒隆汽车 - 公司是年销售转向器820万台、营收65亿元的行业头部企业,经历了中国汽车产业从爆发式增长到结构调整的全过程 [7] - 转型始于2015年,方向是产品升级(从液压转向向电动转向、线控转向升级)和市场出海(从国内为主转向国际国内双线并进) [7] - 2017年成为克莱斯勒牧马人车型的独家转向器供应商,仅此产品年销售额达1.2亿美元,其质量的PPM值控制在个位数,接近零缺陷水平 [9] - 公司的成功带动了荆州汽车零部件产业链集聚,目前有近90家配套企业 [10] 荆州产业生态与规划 - 荆州工业基础雄厚,早在上世纪就以“活力28”闻名,当前政府围绕“1+2”产业体系(智能装备、化工新材料、纺织印染)进行精准补链招商 [10] - 荆州经开区辖区面积180.68平方公里,拥有规上工业企业303家,专精特新企业103家,2024年规上工业总产值860.01亿元,正在冲刺“千亿园区” [12] - 政府优化营商环境,例如为入驻企业提供免租期,使其能将前期资金集中在研发和产线上 [12]
跨年夜一个电话,外资企业从顺路考察到扎根常州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19 18:19
全国外商投资总体情况 - 2025年前7个月,全国新设立外商投资企业数量同比增长14.1% [1] - 全球经济增速放缓及地缘政治冲突加剧为外资招引工作带来更大挑战 [1] 常州高新区外资项目引进 - 常州高新区年内累计招引包括日本铃木研磨精密制造、英国赛泰克斯医疗器械及工具制造、德国HSP自动化作业平台在内的7个外资项目 [1] - 日本铃木项目、英国赛泰克斯项目、德国HSP项目均为全新外资项目 [1] - 其中某项目于2025年3月签约落地中瑞(常州)国际产业创新园,是该企业在中国投资建立的首个生产基地 [1] 英国医疗器械外企落户案例 - 一家英国医疗器械外企于2024年12月31日联系常州高新区招商团队,并于次日(元旦假期)进行考察 [2] - 该企业主要生产外科和心血管器械、骨科和眼科器械等医疗器械,计划在中国设生产基地以利用较低的人力与物流成本,产品将出口英国 [2] - 招商团队的专业能力,包括流利的英语沟通、医疗器械专业知识以及对供应链问题的熟悉,赢得了外企团队的信任 [2][3] - 原定半天的考察行程因外企兴趣浓厚而延长至数天,考察内容涵盖园区设施、供应链企业、同行企业、人才公寓及教育配套 [4] - 该外企最终选择落户常州高新区,尽管竞争对手苏州园区提供了更优厚的政策条件 [5] - 该企业最初并未将常州列入考察名单,其考察源于从天目湖返回上海途中的一次即兴安排 [5] 常州高新区的招商策略与产业环境 - 招商成功依赖于“专业+诚意+速度”的组合策略 [6] - 政策是重要因素但非唯一筹码,差异化竞争更为关键 [6] - 常州承接了从上海和苏州溢出的工业制造项目,其产业政策的稳定性对外资具有吸引力 [6] - 当地政府角色超越传统服务,主动帮助企业开拓客户、寻找供应链并节约物流成本 [6] - 常州高新区已集聚美敦力、巴奥米特、医沛生、赛乐等知名医疗器械外资企业,并拥有全球前三大骨科医疗器械企业 [7] - 尽管外资进入中国整体速度放缓,但中瑞园区每年均有新的外资企业入驻,且行业集中在生物医药领域 [7]
从贴牌到创牌,从单打独斗到抱团出海,从受制于人到自主研发——青岛外贸企业的“突围密码”
搜狐财经· 2025-06-30 13:39
青岛外贸企业转型路径 - 青岛外贸企业面临国际贸易环境复杂多变,从贴牌到创牌、单打独斗到抱团出海、受制于人到自主研发的多元化突围路径 [2] - 代工企业通过品牌化转型实现逆势增长,如青岛绿清新国际贸易有限公司从代工转向自主研发与品牌建设,员工规模从不到10人发展到近200人 [3][4] - 初创公司通过技术突破打破国际垄断,如青岛瓷兴新材料有限公司成为国内首家在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实现氮化硅材料自主研发并出口的企业 [8][9] - 产业集群助力中小企业发展,如平度睫毛产业年产量占全球70%,通过数字化供应链平台实现抱团出海 [11][12][13] - 传统企业通过渠道变革实现转型,如青岛万青集团新增跨境电商营销模式,海外分公司和海外仓进入正常运营 [14] - 智能制造企业通过自主研发拓展海外市场,如青岛宝佳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码垛机器人销往20多个国家和地区 [16][17] 企业案例深度分析 - 青岛绿清新国际贸易有限公司专注轻量化、小单快返及柔性定制服务,营业额连年保持40%高增长,与欧美上万所学校和组织建立战略合作 [4][5][6] - 青岛瓷兴新材料有限公司采用燃烧合成法生产氮化硅粉体,技术达日本水平且价格仅1/3,倒逼日本企业降价40%,出口占比达70% [9][10] - 青岛蝴哒睫毛有限公司依托平度睫毛产业集群,月订单量超百万,产品远销日韩欧美,计划打造自主品牌 [11][12][13] - 青岛万青集团形成产品力、渠道力、品牌力和组织力,在日欧美市场均有高占有率,研发团队由几十名资深专家组成 [14][15] - 青岛宝佳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码垛机器人抓取速度达每小时1800次,单次抓取超100公斤,为20多国提供逾7000套解决方案 [16][17] 行业趋势与数据 - 平度睫毛产业共有市场主体5000余家、2万多个加工点,年产量占全国80%、全球70% [11][12] - 我国工业机器人出口货值今年前5个月增长超50%,更多国产机器人将融入全球产业链 [18] - 瓷兴公司每年创造约3000万元人民币出口额,每10辆可充电新能源汽车中有3辆使用其氮化硅基板原材料 [10] - 宝佳智能研发投入占比超5%,拥有150人研发团队,每年立项20余项新产品且70%当年实现转化 [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