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生态保护与修复
icon
搜索文档
从劣V类到Ⅲ类,济南白云湖重现“江北明珠”风采
中国环境报· 2025-11-22 13:27
生态退化历史与污染治理 - 20世纪80年代以来因干旱和城市用水增加 绣江河补水量降低 湖水几近干涸 鱼虾大量灭绝 自然湖泊面积减少86% [3] - 湖区湿地被改造为渔业基地 鱼塘与湖水相通导致水体污染及富营养化 2006至2010年期间水质个别指标超过劣Ⅴ类 [3] - 周边20多个村数万人从事废旧塑料回收行业 对生态环境造成巨大影响 通过联合执法关停2600多家废旧塑料加工厂 [4] - 严格控制农业面源污染 引导农户调整种植结构 推广生态农业模式 减少化肥农药使用 从源头减轻湖水富营养化压力 [4] 生态修复工程与投资 - 实施退渔还湿 湖库清淤 湖库联通 环湖大堤改造等生态提升工程 累计投资3.5亿元清理1544个鱼池 湿地面积恢复至2.6万余亩 [1][7] - 投资1242.7万元实施防洪排涝工程 挖土石方56.6万立方米 清理鱼池121个共2000余亩 新建过路穿涵425个 解决历史性内涝问题 [6] - 投资3600万元新建引黄闸一处 沉沙池280亩 新修引水管道5000米 实施雨污导出 污水处理 水质净化三大工程 [7] - 筹集资金2069万元实施湿地公园生态保护与修复项目 2025年组织实施生态保护补偿项目 开展生态修复和智慧监控站点建设 [7] 环境质量与生物多样性改善 - 水质从2006-2010年期间的劣Ⅴ类提升至2025年的Ⅲ类标准 [1][3] - 记录鸟类145种 鱼类22种 现有高等植物223种 比此前记录增加39种 生物多样性显著提升 [1] - 完成生态修复38.1公顷 通过植被恢复 水系连通 动物栖息地修复等措施提升湿地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 [7] - 2025年10月白云湖湿地正式列入国家重要湿地名录 [1][7] 长效管理机制与公众参与 - 对湿地公园进行总体规划修编和勘界立标 整合优化后总面积达1585.08公顷 成立湿地公园管理中心负责日常管理维护 [9] - 园林和林业绿化 生态环境 水务 农业等多部门联动 明确职责 每年开展湿地巡查30次以上 构建全链条保护体系 [9][14] - 近三年举办自然教育课堂20余次 开展主题宣传活动50余次 覆盖群众1.5万余人次 建立举报机制鼓励公众参与 [10][14] - 组织开展绿色主题研学 湿地生态旅游等项目 在科普馆设置文化展示区和体验区 设计自然教育课程 [14]
“十四五”期间青海湖投入3.3亿元实施生态保护与修复项目
中国新闻网· 2025-11-21 21:29
图为新闻发布会现场。李江宁 摄 青海湖是阻挡西部荒漠化向东蔓延的天然屏障和青藏高原重要的"气候调节器",其生态状况直接关乎全 国生态安全大局。 "十四五"期间青海湖投入3.3亿元实施生态保护与修复项目 中新网西宁11月21日电 (李江宁)"'十四五'以来,我们累计投入3.3亿元,用于实施一系列生态保护与修 复项目,推动青海流域生态环境持续稳中向好。"21日,青海湖景区保护利用管理局副局长陈德辉对外 表示。 当日,青海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召开"'十四五'发展成就"系列新闻发布会青海湖景区保护利用管理局 专场。 据介绍,上述投入主要用于湿地保护与恢复、水生态修复以及监测监管体系建设等领域。通过系统治 理,青海湖的监测监管体系正逐步完善,生态保护成效显著。 在环境基础设施方面,完成了二郎剑污水处理厂提质增效项目,并督导实现环湖周边7个污水处理厂稳 定达标排放。同时,对流域内17个分散的垃圾处理场进行了封闭,转而实行集中转运处理,目前已基本 实现垃圾"零填埋"和污水"零直排"的目标。(完) 来源:中国新闻网 编辑:郭晋嘉 广告等商务合作,请点击这里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中新经纬版权所有,未经书面 ...
香格里拉国家公园候选区生态环境持续向好
新华网· 2025-11-14 19:05
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 - 候选区通过基础设施建设、生态保护与修复、野生动植物保护、自然资源调查监测等举措提升基础服务保障能力并有效维护生态系统[1] - 修缮115.63公里巡护步道和4.60公里巡护栈道,新建7个管护站和3个哨卡以加强巡护体系建设[2] - 新建3处生态公厕、污水处理工程及处理站3个,并完善垃圾处理、宣传牌、标牌等设施[2] 生态功能恢复与物种保护 - 实施退化湿地恢复工程后,区域水源涵养和水土保持能力不断恢复,湿地生态系统稳定性和生态服务功能逐步提升[2] - 开展代表性植物恢复试验和外来物种防治,有效维护野生珍稀植物群落稳定性,提高湿地生态系统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2] - 对野生动物救护中心进行整体提升改造,开展黑颈鹤栖息地科学改造及中甸叶须鱼人工繁殖试验以改善珍稀物种生存条件[2] 科研监测与社区共管 - 加大与科研机构及高校合作,组织实施综合科学考察,构建天空地一体化综合监测网络为生态系统保护提供科学数据支撑[4] - 拥有4个科研监测平台包括全境野生动物实时动态监测系统、森林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研究站,以及多个专项监测系统[4] - 引导村民从传统半农半牧模式转向生态管护等产业,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形成生态保护与乡村发展的可持续良性循环[4]
“天蓝水清空气好” 卫星视角见证吉林“十四五”生态蝶变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5-09-16 14:50
生态修复与治理 - 查干湖通过水利工程建设实现与松花江、嫩江连通,水体整体置换周期从10年缩短至3年 [1] - 查干湖水域面积达420平方千米,水质提升至Ⅳ类,渔业资源快速增长 [1] - 吉林省在国家考核断面消除全部Ⅴ类及以下水体,水环境质量达历史最好水平 [3] - 梨树县关停不达标矿场,完成矿山复绿面积3800亩,移植树木超80万株 [5][7] 生物多样性保护 - 东北虎豹国家公园内野生东北虎数量从27只增长至70只,东北豹从42只增长至80只左右 [9] 生态旅游与城市宜居 - 长春市伊通河畔建设66公里河岸绿道,串联休闲公园与文旅项目 [13] - 伊通河综合治理配套建设塑胶跑道、自行车道,并开放肆季南河景区提供沙滩露营体验 [11][13]
盛夏时节万物丰茂 碧水青山荷花勾勒夏日水墨画卷
央视网· 2025-07-13 19:36
新疆伊宁县天山花海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 - 2万多株地肤草迎来最佳观赏期 形态圆润如翡翠绒毯铺满山坡 形成浩瀚绿色海洋 [1] 江苏镇江金山湖生态治理 - 金山湖荷花竞相绽放 绿意与粉嫩交织成为生态治理成效的鲜活注脚 [3][4] - 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 通过搬迁污染企业、退渔还湖和清淤工程等措施改善湖区生态环境 [6] 山东聊城湿地生态 - 水系纵横交错 荷花盛开成为城市"生态名片" 夏雨后荷叶雨珠折射七彩光芒 [7] - 持续推进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 通过水系治理、植被培育焕发自然与人文魅力 [7] 吉林梅河口海龙湖生态改造 - 国家4A级景区被誉为东北"小西湖" 湖面波光潋滟 四野绿意葱茏 [9] - 将荒地改造为公园 连通十几个湖泊构成生态水域网 具备农业灌溉、城市备用水源等多功能 [11] - 栽植近万株花卉苗木 新增盎然绿意与缤纷色彩 成为热门旅游打卡地 [13] 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生态治理 - 通过连续八年生态输水形成沙漠湿地 碧水倒映蓝天绿草 红柳芦苇扎根沙海 [14] - 荒漠化防治措施见效 植被覆盖度持续增加 造就"瀚海明珠"生态景观 [14]
川金丝猴建立“户口档案”、虎豹数量增长明显 美丽中国生态画卷徐徐铺展
央视网· 2025-06-30 11:04
人工智能技术在野生动物保护中的应用 - 科研人员利用猴脸识别技术为秦岭川金丝猴建立户口档案 识别技术源自骨架识别 适用于其他灵长类及有蹄类动物如牛、马、羚牛等 [1] - 每年3月中旬到5月是川金丝猴出生季 6月是统计新生数量的最佳时节 [1] 秦岭生态保护与川金丝猴栖息地恢复 - 陕西秦岭川金丝猴种群迅速恢复 得益于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 包括将1960公里废弃伐木道路改造为野生动物生态走廊 [2][4] - 生态廊道工程历时20年 通过种植树木连接碎片化林地 促进不同金丝猴种群间的基因交流 [4][9] - 李保国团队种植20公顷森林 连通20万公顷碎片化林地 恢复川金丝猴栖息地原始版图 [11] - 川金丝猴为典型树栖动物 依赖森林生存 迁徙需通过树木进行 地面活动风险较高 [7] 东北虎豹国家公园种群恢复情况 - 东北虎豹国家公园内虎豹数量显著增长 虎从2017年27只增至70只 豹从42只增至80只 [12] - 已发现8个东北虎繁殖家族和10个东北豹繁殖家族 幼崽繁殖成功率明显上升 [14] - 虎豹主要猎物如梅花鹿、野猪、狍子等有蹄类动物数量较试点初期增长一倍以上 [14]
青藏高原冻土研究等入选2024年度中国生态环境十大科技进展
环球网资讯· 2025-06-05 22:40
中国生态环境十大科技进展 核心观点 - 中国科协生态环境产学联合体发布2024年度中国生态环境十大科技进展 这些成果代表生态环境科技领域最新前沿成果 具有巨大转化潜力和应用价值 将为美丽中国建设与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 [1][3][8] 科技进展分类总结 气候变化与碳中和领域 - 青藏高原多年冻土碳循环对气候变暖的响应机制研究 为"碳中和"战略目标提供科技支撑 [3] - 气候变化下关键大气成分演变规律与调控原理研究 提出有机气溶胶和臭氧污染防治框架 支撑重点区域多污染物协同控制 [3] - 气候变化与陆地生态系统作用机制研究 揭示物种多样性与冠层结构在调节物候与碳汇中的协同作用 为制定适应与缓解气候变化策略奠定理论基础 [5] 环境监测与污染治理技术 - 环境气象多要素智能感知及大模型预报系统 实现"装备技术-感知机理-AI大模型"全链条创新 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多个部门和行业 [3] - 排放与大气过程集成耦合模式(EPICC-Model)研发 推动国产模式进入国际先进行列 对大气污染精准预报与科学调控有重要意义 [3] - 智能化烟气碳污协同减排关键技术 首创碳污协同减排系统 实现重点耗煤行业燃烧烟气碳污协同减排 [6] 生态修复与流域治理 - 渐进式生态修复理论与河流修复实践 发明固化载体微生物净水与修复技术 为全球生态保护贡献中国方案 [5] - 黄河流域增容-减污-降碳技术体系 形成大流域系统治理技术体系 支撑黄河生态保护治理攻坚战 [6] 基础研究与数据应用 - 全球土壤微生物源碳估算新公式 整合全球数据与AI技术估算土壤微生物源碳储量及升温影响 为统筹生态保护与碳中和目标提供理论基础 [5] - 中国城市地面沉降格局及机制研究 首次量化2015-2022年82个大中型城市地面沉降速率与格局 为城市减灾政策提供数据支撑 [5] 组织背景 - 中国科协生态环境产学联合体由11家全国学会联合企业、研究机构等组成 已连续6年开展生态环境十大科技进展遴选工作 累计发布科技进展60项 [8]
第56个世界地球日暨“城市+”公开课活动在长沙规划展示馆举行
长沙晚报· 2025-04-22 10:46
活动概况 - 第56个世界地球日暨城市+公开课活动于4月20日在长沙规划展示馆举行 主题为珍爱地球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规划共筑美好星城 [3] - 活动由长沙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主办 长沙规划展示馆 长沙市勘测设计研究院 长沙晚报社承办 [8] 水资源保护与利用 - 世界自然基金会项目主任刘松分享中国水资源现状 挑战 管理策略及个人水足迹 [4] - 联合国建议的个人每日基本水足迹标准为20升至50升 [4] - 生产一条牛仔裤的用水量可达2000升至4000升 显示产品需求间接拉动大量水资源消耗 [4] 长沙生态规划与建设 - 长沙市勘测设计研究院工程师刘博解读长沙自然禀赋和生态条件 阐述生态保护与修复举措 [6] - 通过科学布局生态保护修复重点区域和重大工程 清晰勾勒美丽长沙的发展轮廓 [7] - 活动为公众提供了解城市规划的窗口 激发对未来城市发展的思考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