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卫融合
搜索文档
AI赋能科学运动体验,舒华体育亮相第十四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
中国金融信息网· 2025-11-15 20:19
大会参与与核心展示 - 公司作为支持单位参与第十四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 该大会主题为体育高质量发展的科学引领与科技赋能 吸引了8000余名中外代表[1] - 公司在大会上通过双展位联动形式 全面展示其在AI智慧健身 体卫融合 科学运动服务等领域的创新成果和领先实践[1][3] PDCA科学健身模式 - 公司重点展示了基于AI健身助手构建的PDCA科学循环健身模式 即计划制定 运动执行 效果评价 调整运动计划 系统化演绎全流程健身体系[3][4] - 该模式通过Inbody体成分测试 V10+变感跑台跑步机 BioFit数智力量系列等设备完成用户运动能力测试 AI生成个性化运动处方并引导训练 最终通过数据对比优化计划 形成闭环服务链条[6] - 公司联合中国体育科学学会打造运动健康促进中心 围绕测 评 导 练 康五大环节设置六大功能区 实现平台智能分析生成运动建议 并通过管理端与手机端实现家庭 办公等场景的运动处方无缝联动[6][7] - 该运动健康促进模式已在江苏 福建等地开展试点 并与南京市体育医院等机构合作 推动健身设备融入医疗场景 实现科学运动与精准医疗的深度融合[7] 智慧产品矩阵与AI赋能 - 公司首发V7s康养智能跑步机 聚焦老年群体 采用适老化设计以降低跌倒风险和膝盖冲击力 并拥有创新倒走运动模式以提升身体平衡能力 其AI健身助手可生成个性化方案并提供饮食与恢复建议 功能升级为慢性病防控助手[9] - 公司展出V10+ AI跑步大师 具备FlexAir变感跑台技术 SRC专利跑姿监测功能和AI健身助手 旨在为用户提供适配跑感 优化跑姿的科学高效运动体验[9] - 公司展示BioFit数智力量系列 主打先测后练理念 通过AI数智算法智能匹配个性化训练方案并精准控制训练阻力 以避免过载或无效训练[9] 行业观点与产学研合作 - 公司高管在论坛中分享AI科技与健身产业融合的创新路径 强调以用户需求为核心 通过技术研发与模式创新 构建产品+服务+场景的科学健身生态 推动设备从工具属性向服务属性升级[10] - 公司在健康产业链创新中强化体卫融合和产学研协同 旨在让科学运动成为全民健康的重要支撑[10] - 由上海体育大学与公司联合组织编写 人民体育出版社参与的《中国科学运动发展报告2014-2024年》首次公开亮相 系统梳理科学运动从理念启蒙到场景落地的演进历程[12] - 公司未来将持续深化产学研合作 以技术创新驱动产品升级与服务优化 为体育高质量发展注入活力 推动科学运动融入全民生活[12]
中共广东省委 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扎实推动体育高质量发展 建设高水平体育强省的意见
南方日报网络版· 2025-11-07 10:11
总体目标 - 到2030年体育整体发展质量和效益显著增强 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日臻完善 竞技体育综合实力稳步提高 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取得明显进展 [2] - 到2035年体育整体发展水平保持全国领先 全民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达到新高度 竞技体育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 体育产业发展活力和竞争力显著增强 [2] 体育促进人民健康行动 - 增强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供给 科学规划布局体育场地设施建设 加强公共体育场地设施嵌入式建设和智慧化改造 有序推动各类体育场地设施向社会开放 [3] - 实施基层全民健身公共服务计划 完善县镇村全民健身服务网络 将全民健身公共服务纳入城乡社区服务体系 培育基层体育俱乐部和运动协会 [3] - 倡导每天校内校外各1小时体育活动时间 引导学生掌握2项以上运动技能 推动养成终身运动习惯 [4] - 推动体卫深度融合 构建体质测定健身指导慢病干预运动康复一体化服务机制 鼓励医疗卫生机构设立特色门诊 加强运动处方研究和推广 [4] 体育助力美好生活行动 - 发展城市运动休闲 因地制宜发展路跑骑行等户外项目 赛艇皮划艇等水上项目 帆船冲浪等滨海项目 培育冰雪航空等时尚运动 [5] - 推动体育设施建设与城市更新结合 有序建设城市体育公园 鼓励建设百姓健身房 推广应用智慧体育设施和智能穿戴用品 [5] - 丰富乡村文体生活 推进乡村体育四有惠民工程建设 打造具有田园风光的体育特色乡村 发展乡村体育新业态促进农文旅体商融合 [5][6] - 培育粤美乡村体育赛事活动 打造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 佛山西甲足球联赛 南海叠滘龙船漂移大赛等品牌赛事 [6] 体育赋能经济发展行动 - 健全现代化体育产业体系 推动体育制造业数转智改 引导企业开发科技含量高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 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体育用品智造集群 [7] - 促进体育服务业增量提质 大力培育健身休闲竞赛表演场馆服务体育培训等业态 深化体育+推进体育产业与文化旅教康养等深度融合 [7] - 加快发展数字体育智能体育智慧体育 激发体育产业新动能 支持康复辅助器具产业高质量发展 [7] - 以赛事运营和体育用品制造为重点 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知名体育企业和自主体育品牌 强化体育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 [8] - 促进和扩大体育消费 积极承办国际国内重大体育赛事 发展职业体育赛事 培育本土特色品牌赛事 大力发展赛事经济推进体育赛事进景区街区商圈 [9] - 建设具有广东特色的高质量户外运动目的地 落实国家冰雪运动南展西扩东进战略 鼓励地市发展冰雪经济 鼓励有条件的市发放体育消费券 [9] 体育文化软实力提升行动 - 改革完善竞技体育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打造跳水羽毛球等一批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优势项群 培养世界知名运动员和国际知名职业俱乐部 [10] - 加强传统体育项目保护和传承 深入挖掘武术龙舟龙狮等传统体育项目的文化内涵 建好管好用好体育博物馆 培育城市体育文化品牌 [10][11] - 深化与重点国家和地区体育交流合作 吸引国际体育组织知名体育赛事优秀体育企业落户广东 支持优秀人才任职国际体育组织 [11][12] 粤港澳大湾区体育融合行动 - 推动粤港澳三地体育场馆赛事科研医疗等资源共享 携手打造重大赛事活动承接地 国际体育组织区域总部集聚地 高水平运动训练基地 [13] - 利用海岸线资源发展滨海休闲体育项目 大力发展水上运动产业 探索举办具有湾区特色的区域运动会 [13] - 以粤港澳联合承办十五运会等为契机 推动三地体育领域规则互通标准互认 加强体育产业发展赛事组织人才培养等方面交流协作 [14] - 打造体育知识产权与赛事资源交易平台 深化粤港澳体育人文交流 扩大省港杯粤澳杯影响力 打造粤港澳大湾区特色体育赛事品牌 [14] 三大球振兴行动 - 健全足球篮球排球发展责任体系 构建运转高效的管理体系 稳定合理的竞赛体系 科学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 [15] - 构建政府支持市场运作的职业化发展模式 促进职业俱乐部健康稳定发展 职业球队数量和参赛成绩保持全国前列 [16] - 加大青训工作力度 支持建设高水平青训基地 鼓励社会青训机构有序发展 构建体教深度融合具有广东特色的全省一体化赛事体系 [16] - 高质量办好广东省足球超级联赛 男子篮球联赛 女子篮球联赛等赛事 擦亮梅州足球东莞篮球台山排球等品牌 [16]
山东创建运动促进健康新模式,将打造体卫融合“百千万”工程
大众日报· 2025-11-05 09:01
文章核心观点 - 山东省通过机制、服务、理念三个维度的系统性创新,创建运动促进健康新模式,推动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 [1][2][3][4] 工作机制创新 - 省体育局与卫生健康委、教育厅等部门合作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出台促进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形成高效协同工作体系 [2] - 成立省体卫融合发展研究会,组建由182名知名专家构成的智库以提供智力支持 [2] - 系统研制面向不同人群的科学健身指南和运动干预技术标准,部分标准已在烟台等地社区中心应用,为服务规范化、普惠化打下基础 [2] 服务模式创新 - 创新打造“院内门诊+院外中心”双轮驱动模式,实现体卫融合服务场景全面拓展 [3] - 医院之内:在山东大学附属儿童医院试点成立全省首家“儿童青少年运动健康指导门诊”,将个性化“运动处方”深度嵌入诊疗流程,截至10月底已为脊柱侧弯等重点问题提供运动干预3200余人次 [3] - 医院之外:在潍坊爱优动挂牌全省首家“儿童青少年运动促进健康中心”,目前已累计开展运动评估超过27万人次,让青少年在社区即可享受专业服务 [3] - 通过联动政府、医院、企业、高校等多元力量,探索构建全社会共同参与、可持续发展的运动健康服务新生态 [3] 发展理念与产业拓展 - 推动体卫融合从单一公益事业向“健康产业新板块”战略升级,构建公益与市场“双轮驱动”新发展生态 [4] - 公益先行方面:持续开展“体质健康测定齐鲁行”等活动,累计为36万群众提供体质检测与科学健身指导;实施“青少年体质健康提升行动”服务4万余人;开展“青少年脊柱健康管理行动”近三年累计筛查1.4万余人并对其中8000余人实施运动干预 [4] - 市场培育方面:2024年与济南国际医学中心共同成立“山东省运动与健康产业协同创新中心”,将其打造为产业发展的孵化器与连接器,通过标准化建设、人才培养、资源对接推动企业成长与技术转化 [4] 重点工程目标 - 省体育局将重点打造体卫融合“百千万”工程,即建设100个体卫融合示范中心,培养5000名复合型人才,服务覆盖100万重点人群 [4]
推动运动促进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
人民日报· 2025-09-23 07:19
政策目标与愿景 - 国家体育总局印发指导意见 旨在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 推动运动促进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 加快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深度融合[1] - 聚焦“十五五”体育事业发展规划 目标到2030年基本建成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全民共享的运动促进健康服务体系[1] - 2030年愿景包括科学理念普及、政策体系健全、服务内容多样、机构载体完善等 使科学运动成为群众自觉践行的健康生活方式[1] 当前进展与试点情况 - 2022年底在上海市、浙江省、湖北省、贵州省和海南省先行先试开展社区运动健康中心试点建设 作为体卫融合重要实践场景[1] - 社区运动健康中心为居民提供体质与健康测评、科学健身指导、运动康复等服务 为运动促进健康工作积累经验[1] - 截至2025年8月底 全国共有22家社区运动健康中心陆续投入运营[1] 现存挑战与指导原则 - 调研发现运动促进健康工作存在健身需求与健康服务衔接不足、跨部门协同机制不健全、服务供给质量有待提升、科技支撑能力薄弱等突出问题[2] - 国家层面缺少顶层设计统筹推进 尤其在地方实践取得突破的背景下[2] - 指导意见坚持“预防优先、融合发展、改革创新、统筹兼顾”原则 系统推进服务体系建设[2] 重点任务与发展方向 - 完善人才、科研、数智、产业等支撑体系建设 聚焦“一老一小”等重点人群[2] - 以运动促进健康中心试点建设为抓手 推广主动健康理念 加强科学健身指导和科学研究[2] - 推动构建“运动健康+”业态融合体系 促进体育产业发展[2]
国家体育总局印发指导意见 推动运动促进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
人民日报· 2025-09-23 06:08
政策核心目标 - 国家体育总局印发指导意见 旨在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 推动运动促进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 加快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深度融合[1] - 提出聚焦“十五五”体育事业发展规划 到2030年基本建成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全民共享的运动促进健康服务体系[1] - 目标实现科学理念普及 政策体系健全 服务内容多样 机构载体完善 人才队伍充实 科技支撑充分 组织保障有力[1] 试点建设与现状 - 2022年底在5个省市开展社区运动健康中心试点建设 作为体卫融合重要实践应用场景[1] - 截至2025年8月底 全国共有22家社区运动健康中心投入运营 为居民提供体质测评 科学健身指导 运动康复等服务[1] 行业发展挑战 - 当前运动促进健康工作存在健身需求与健康服务衔接不足 跨部门协同机制不健全 服务供给质量有待提升 科技支撑能力薄弱等突出问题[2] - 国家层面缺少顶层设计统筹推进 尤其在地方实践取得突破的背景下[2] 政策指导原则与方向 - 指导意见坚持“预防优先 融合发展 改革创新 统筹兼顾”原则 系统推进运动促进健康服务体系建设[2] - 完善人才 科研 数智 产业等支撑体系建设 聚焦“一老一小”重点人群[2] - 以运动促进健康中心试点建设为抓手 推广主动健康理念 加强科学健身指导和科学研究[2] - 推动构建“运动健康+”业态融合体系 促进体育产业发展[2]
请来运动处方师当健身私教
苏州日报· 2025-08-31 07:24
行业趋势 - 苏州多家医院 社区 机构开设减重门诊或体重管理营 全民减重热潮兴起 [1] - 体卫融合模式成为行业创新方向 医院与体育科研机构 高校联手开展体重管理创新模式研究 [7] 服务模式创新 - 昆山市第六人民医院创建江苏省运动促进健康中心 提供监测-评估-干预-管理全链条健康服务 [2] - 创新推出90天运动促进健康管理服务包 采用三师共管团队模式(专科医师 运动处方师 营养师) [2] - 线上线下并行运动指导模式 提供居家锻炼 小班课程及运动处方师一对一陪练服务 [2][3] - 医保支付创新 支持刷医保卡个人账户支付运动处方服务 每次180元 [3] 项目运营成果 - 昆山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减重挑战赛设四大特色战队 30天吸引112人报名 98人完赛 [4] - 累计减重957.3斤 人均减重9.8斤 运动队个人减重比例达17.6% 营养队人均减重15.6斤 [4] - 苏州市体育监管保障中心和市民健身中心开展两期减重活动 因科学运动指导优势导致名额异常抢手 [5] 行业挑战 - 体重管理需要长期坚持 减重难且维持更难 需通过社群化管理提升参与者黏性 [6] - 组团参与效果显著优于单兵作战 企业员工组团参与形成互助激励模式 [6] - 人力与收费成为行业瓶颈 部分依赖第三方机构的服务费用较高 持续投入人群有限 [6]
江苏开设619个体重管理门诊!多家医疗机构解锁享“瘦”新模式
扬子晚报网· 2025-08-25 17:05
政府政策与行业推动 - 江苏省持续推进医疗机构体重管理门诊建设 实现全省521家医疗机构设立619个体重管理门诊 覆盖三级公立综合医院及儿童、中医医院 [1] - 政府加强跨部门协作 建立教育、体育等部门联动机制 推进医教协同和体教融合 系统开展肥胖防控宣传教育 [10] - 推动智能化技术应用 鼓励开发超重肥胖快速评估工具、智能餐盘及可穿戴设备等健康支持性工具 [11] 医疗服务模式创新 - 江苏省人民医院首创体重管理联合门诊 整合营养科、康复科、减重外科及体检中心四大专科 实现一站式多学科协同诊疗 [3] - 南京市中医院构建"1+N"标准化健康体重管理模式 "1"指核心平台包含3个专项门诊 "N"涵盖中医功法、穴位埋线等拓展性专病门诊 [4][7] - 基层医疗机构推行多病共管模式 常州市社区服务中心整合脂肪肝科、糖尿病专科等8个科室提供家门口一站式服务 [7][9] 诊疗技术与服务特色 - 采用个性化干预方案 通过饮食问卷、体适能检测等定制营养处方和运动处方 动态调整干预策略 [6][9] - 融合中医智慧与现代科技 运用中药汤饮方、平衡罐治疗等中医手段 结合数字医疗平台和智能膳食管理系统 [6][7][10] - 开展多场景服务 包括燃脂减重训练营、企事业单位示范区建设及传统功法线上指导 提升群众参与度 [7] 患者成效与案例 - 跨省就诊患者125公斤(250斤) 通过联合门诊获得四位专家协同诊疗 建立减重信心 [3] - 备孕患者经两个月干预体重下降3公斤 血压血糖指标改善 并成功受孕 [10] - 运动指导室实现全流程科学管理 根据体能变化动态调整运动方案 确保干预精准有效 [6]
苏州为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探索出体卫融合“苏式路径”
苏州日报· 2025-08-09 07:51
苏州市体卫融合发展战略 - 苏州市体育部门以人民健康为中心,探索体卫融合的"苏式路径",提供全方位健康服务 [1] - 江苏省2021年启动运动促进健康中心试点,苏州已有8家单位获评省级中心,数量居全省前列 [2] - 2023年苏州开展市级试点建设,要求场地150平方米以上,配备专业人员和设备,首批7家单位入选 [2] 金鸡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运营模式 - 中心构建"15分钟健康服务圈",运动促进健康专区面积超1000平方米,划分三大功能区域 [3] - 配备人体成分分析仪等先进设备及多样化健身器材,拥有10名全科医生+4名省级运动处方师的核心团队 [3] - 提供免费建档检测10余项指标,制定个性化运动计划,2022年以来已为1000多名居民建立健康档案 [4][5] 标准化建设与创新服务 - 苏州2023年率先出台两项地方标准:《建设指南》和《运营服务规范》 [5] - 创新开设体重管理门诊(每周4次),开发智能化系统实现线上线下联动指导 [4] - 将体医融合项目纳入医保目录,"运动医学指导"列为收费项目 [6] 专业资源下沉与热点服务 - 新成立的苏州市体育监管保障中心整合3家单位资源,组建含运动医学/营养学专家的"苏体监保"专家库 [6] - 聚焦体重管理与疼痛管理两大热点,开展减重训练营(含国家级健康管理师等专业团队),报名火爆 [7] - 历史布局包括全国首个运动云医院、三甲医院全覆盖运动康复门诊等 [6]
枣庄|枣庄承办全国康复医学盛会
大众日报· 2025-06-20 08:52
行业盛会与选址背景 - 第十三届康复医疗机构高级管理者培训班暨枣庄市康复医学高质量发展学术论坛将于6月21日至22日在枣庄举行[2] - 选址枣庄源于其在医养结合与康复医学领域数十年的实践积累与创新成果[2] 公司发展历程与业务布局 - 枣庄市精神卫生中心于1996年率先建设老年康复中心开展医养结合业务成为国内首批医疗与养老融合发展的机构[2] - 2013年推出"一院多区"模式组建五个医养结合分支机构推进康复全院化建设实现"医康养护"一体化服务[2] - 2015年成立康复医学科2020年在新城院区设立康复医学中心引进高端设备设置脑病康复儿童康复等亚专科群[3] - 2023年成立山东省第二家市级体育医院开展脊柱康复运动损伤康复等项目获省级示范与优秀试点称号[3] - 2024年加挂枣庄市老年病医院枣庄市康复医院牌子形成以老年康复为基础智能康复为引领的特色模式[3] 服务模式与管理创新 - 服务模式从单一"全托型"拓展为医康养护一体化社区嵌入康护指导大数据健康促进智慧型服务四种模式[4] - 管理上通过PPP模式和全面托管组建医康养服务联合体将医联体延伸至康复医疗与养老护理领域[4] 技术融合与学科建设 - 整合多学科资源成立医学心理中心与康复医学中心前者开设失智病房后者融合高压氧针灸等10余项中西医技术[5] - 在全省医养机构中率先开设HDU病房与安宁疗护病房实现康复医学与重症医学精神医学等多学科深度融合[5][6] 行业认可与标杆地位 - 公司获全国卫生计生系统先进集体山东省连锁化规模化品牌化养老服务机构等荣誉[4] - "一院多区"医养结合模式医康养护综合体模式体卫融合康复模式被全省推广[4]
广东构建更高水平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 超500场赛事点燃南粤运动热情
南方日报网络版· 2025-06-09 16:28
全民健身主题活动概况 - 广东将在6月10日前后密集开展超500场全民健身主题活动,推动"体育强国"理念并助力健康广东建设 [1] - 活动以"区域协同、特色鲜明、覆盖全龄"为亮点,构建珠三角与粤东西北差异化发展格局 [1] 珠三角地区活动特色 - 深圳市推出社会体育指导员服务点全民健身志愿服务,通过专业指导提升科学健身水平 [1] - 珠海市举办第十一届市民健身运动会健身气功比赛,融合民族传统体育与现代健身理念 [1] - 惠州惠阳区举办第二十一届"体彩杯"青少年围棋锦标赛,推动体育与智力运动融合 [1] 粤东西北地区活动特色 - 韶关举办龙舟邀请赛,再现传统民俗魅力 [1] - 河源举办标准舞·拉丁舞锦标赛,主题为"共舞万绿湖",融合自然景观与体育美学 [1] - 梅州市开展社区运动会暨全民健身志愿服务进社区,拉近体育与居民距离 [1] - 连南举办县级拔河赛,作为"百县千镇万村"系列赛重要场次,激发乡村活力 [1] 主会场活动安排 - 6月14日至15日,主会场活动暨2025年广东省定向联赛(潮州饶平站)将在饶平县柘林镇举行 [2] - 饶平通过"体育+文化+旅游"模式展现独特魅力,开幕式特邀十五运会群众组广东定向项目冠军亮相 [2] - 太极拳、广场舞、武术等本土体育文化展演同步上演,彰显潮州文化底蕴 [2] 活动社会价值 - 活动释放体育的经济、社会、文化多元价值,推动"全民健身"与"乡村振兴"同频共振 [3] - 全省开展全民健身志愿服务,社会体育指导员深入社区、公园提供运动康复和科学健身指导 [3] - 部分赛事设置体质监测点,为市民定制个性化运动处方 [3] - 广东正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实现"人人参与、人人享有"的体育发展新格局 [3]